2024年8月31日星期六

从梦想到现实:成为一名华校老师

 2024/08/30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哥士玛县蓬坡公立华侨学校杨丽清


我在母校工作四年了,这里承载着我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这里圆了我儿时的梦想。做一名老师。这里有我华语启蒙老师。这里记载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这里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蓬坡公立华侨学校是一栋坐北朝南三层漂亮的教学楼,教学楼始建于1998年,经建校筹备委员会各位老前辈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支持和帮助,于1999年交赋使用。教学楼三面有两米多高的围墙,正面是绿色的铁栅栏。栅栏的中间是宽四4米高六6米混泥土浇灌而成的大门。阳光下 蓬坡公立华侨学校 几个醒目的大字熠熠生辉,踏入校门走在宽4米长20米水泥甬道上,觉得如入仙境,顿感到心旷神怡。甬道两侧簇簇鲜花是五彩斑斓,争奇斗艳。微风拂面“蜂儿彩蝶”翩翩起舞,花儿频频招手,问候并欢迎远方的客人。甬道两侧的树木是郁郁葱葱。操场的正中央标准的篮球场地。这里有老师和学生比赛时挥洒的汗水,这里也是体育课竞技比赛娱乐的场地,教学楼门前有一个直径4米高1米花坛,坛的正中央是一根20米高银光闪闪威然矗立的旗杆。花坛四周的奇花异草夜以继日守护着。每周周一清晨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未间断。

仰望教学楼大门,“公立华侨学校”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打开教学楼的大门是宽敞明亮的会议室,是理事会工作办公室。一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间教室,教室门前各有一个长方行的花坛,坛四周的奇花异草竞相开放,坛中央约2米多高的风景树是婀娜多姿。微风徐徐,远远望去像老师和孩子们在跳舞,更像老师和孩子们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欢声笑语充满校园,处处是正能量满满。二楼有宽敞明亮的三间教室,三楼四周是安全的铁栅栏,平日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学生排练节目,学生开会及每年的毕业典礼都在这里举行。

斗转星移,日月穿梭,每一天学生们背起书包迎着第一曙光走进自己喜欢的校园,每一年毕业生升入上级学校深造,然而,岁月的沧桑,风吹,雨淋,日晒及雨水的濅蚀历经25载的教学楼失去了往日的容颜。甚至部分地方需要修葺。金边市一贯热衷于华教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如2018年投巨资在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修建大型游乐场,有孩子们喜欢的滑梯,还有儿童们喜欢秋千,还有宽敞明亮的乒乓球室。修葺教学楼,修建卫生间5间。安装太阳能,可谓旧貌换新颜。在扩大教学规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学习环境功德无量。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造就人。谢礼勤、赖玉祥伉俪的儿女们积极响应在2022年共同捐款修建华侨学校门前的水泥路。方便学生方便当地百姓出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工作闲暇时,我曾静静思索,那些投巨资建校的老前辈,那些筹备建校委员会老一辈,蓬坡理事会会长,诸位理事们已是两鬓斑白,过了古稀之年,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为了祖籍国的民族文化在柬埔寨得以传承,发展,弘扬光大,造福子孙后代。是呕心沥血一辈子。金边杨登财老爷爷终日积劳成疾已仙逝。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永存。感动的我潸然泪下。金边市年过古稀的陈松峰先生,蓬坡柬华理事会会长。诸位理事四处筹措资金并慷慨解囊一次次解决教学上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新学期为学校捐赠8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

父母给予我生命,母校有我用武之地,懂得知恩图报,没有老前辈们的付出,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我会努力工作,不辜负老一辈对我的期望,我最大心愿是去祖籍国广西桂林民族师范大学进修,充实发展自己。羽翼丰满回报社会,扎根母校。让老一辈子的敬业精神的接力棒在我的手中传承下去。我爱家乡蓬坡,我更爱我的母校公立华侨学校。

(柬中时报)


华团 大专联手解华文师资荒 或设奖学金修读教育文凭

2024/08/30   星洲日报/教育

特别报道:王丽琴

国中华文师资短缺现象令人担忧,华团联手国立和私立大专急寻对策解决问题。(七大乡团提供)

交流会结束后,林家光(前排左五)代表赠送纪念品予陈广才(右五),并与出席者一同合影留念。前排左一为潘碧华、马国辉、黄智绪及李金泉;右一起为王丽琴、谢素娟、侯雅伦及李仕伟。(七大乡团提供)

陈广才(左二)会见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成员及各个组织代表,与众人集思广益,商讨解决中学华文师资短缺的问题。左一为李仕伟;右一起为潘碧华、李金泉和林家光。(七大乡团提供)

(吉隆坡29日讯)国中华文师资短缺现象告急,迫使华团联手国立和私立大专急寻对策解决问题,包括建议由各乡团设立奖学金给大专毕业生接受专业教学培训,以进入国中任职华文教师。

由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和中文促进会携手合作,并在拉曼理工大学理事会主席丹斯里陈广才的号召下,聚集各华团、本地政府和民办大专院校的代表群策群力,盼望扩大师资培训管道,同时也鼓励更多华裔子弟报考中文。

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副主席林家光于周二(27日)上午率领20人代表团赴位于吉隆坡文良港的拉曼理工大学总校,并与陈广才会面交流超过两小时。

出席的华团代表分别来自马潮联会、海南联会、广西总会、福联会、客联会及三江总会;大专院校代表包括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韩江传媒大学学院校长马国辉及南方大学学院的拿督郑有文。

星洲唯一受邀中文媒体

星洲日报也是唯一受邀的中文媒体,由本报副执行总编辑侯雅伦代表出席。

这是有史以来,政府与私立大专首次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华文师资问题。

陈广才在会上致词时指出,我国过去只有马来亚大学开办中文系,马大中文系毕业生不只在中学、师训和大学执教、也参与教育部的课程纲要规划、出题和批改考卷。

他说,随著时过境迁,如今除了马大之外,韩江传媒大学学院、新纪元大学学院、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UPSI)、博特拉大学(UPM)也开办中文系课程。

他乐见新纪元和UPSI展开合作,为中文系毕业生打开出路,让他们有机会成为合格的中文教师。

自称是华文教育工作者的陈广才指出,拉曼理工大学创校55年,如今学生人数已突破34000人,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华社的鼎力支持。

他表示,由于了解到一些毕业生没有专业执教文凭课程,因此,拉曼理工大学也向政府和大马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申请,并由旗下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开办教育专业文凭和教育硕士课程。

陈广才:想成中文教师无繁文缛节

他表示,上述课程是为有意愿从事教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培训,为填补师资助力。

“如果中文系学生在毕业之后想要成为合格中文教师,我们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打开,我们没有繁文缛节,也没有任何政策问题。

“毕业生在获得教育专业文凭资格后,可以向教育服务委员会(SPP)申请成为中学华文老师,我们愿意与所有民办大专密切合作。”

由拉曼理工大学提供的教育专业文凭,入学时间为1月和7月,学制分为1年(全日制)和2年(兼读制)。

至于教育硕士属于授课型的硕士专业,是著重在教育技术、科学、工程和数学(STEM)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供研究生选择。此课程入学时间为1月和7月,学制分为1年半(全日制)和3年(兼读制)。

随着拉曼理工大学提供教育专业文凭课程,这也为国内教育史掀开全新的一页。

盼供贫困生奖助学金  马潮联筹备设百万基金

另一方面,潮联会正着手筹备设立百万基金的长期计划,希望能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助学金或奖学金,吸引他们修读教育文凭课程。

马潮联会总会长兼交流会召集人林家光希望凭藉上述行动,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更多乡团加入赞助行列,从根本上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有些临教不具专业资格,薪资不高,若他们再耗费1万多令吉报读教育文凭课程,恐怕会对他们造成经济压力。

“我希望华社不要再分彼此,也不要再谈政治,别再说你是马华的,你是行动党的,我们共同解决这些实质问题。”

潘碧华:报读PDPP不能申请PTPTN  愿当老师者多为B40

究竟毕业生在报读教育文凭课程时面临什么挑战呢?

潘碧华认为,毕业生在报读教育文凭课程时主要面对经济问题,而愿意当老师的人士大多数为低收入群体(B40)。

她说,家境不佳的学生必须外出工作多年,储蓄一笔费用才能负担学费和生活费。然而,这期间会消磨学生就读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教育文凭课程(PDPP)的热忱。

她表示,PDPP是由教育部开办为期一年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非教育系毕业生报读,以获取教育专业资格。

“目前,除了UPSI之外,只有马大开办此为期一年的中学中文教师课程,并接受国内外政府大学或私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生申请。

“此外,政府大学开办的PDPP课程属于自费,例如马大一年学费为11062令吉50仙。由于报读PDPP属于文凭课程(Diploma, 他们不能申请国家高教基金局(PTPTN)贷款。”

她说,在学员完成课程后,他们必须通过SPP的网站申请,等待通知面试。待面试及格后,再由教育部根据中学的师资空缺进行委派。

李金泉:服务年资15  华裔教师只占22.17%

另一方面,中文促进会主席李金泉指出,政府中学华文师资短缺问题情况严峻,服务年资15年的华裔教师只占22.17%,而服务年资3140年的华裔教师则占74.16%

他担心,一旦服务年资3140年的华裔教师退休,华中未来将面对华裔教师断层的窘境。

新纪元教育专业课程   今年9月和明年2月开课

值得一提,新纪元大学学院首次和UPSI开办的教育专业课程,将于今年9月和明年2月开课,课程长达15个月。

新纪元校长莫顺宗在会上分享宝贵的经验,让各校代表能从中取经。

参与这项课程的学员将被安排在UPSI上课,毕业后就会接受实习就职。报读者都是有意从事教职或临教,课程会以假期师训班的模式进行。

马国辉:续当初未竟之业  与教部合作培训教师人才

韩大校长马国辉表示,该校数年前曾接洽教育部,希望合作培训教师人才,可惜计划后来出现断层问题。

他说,韩江希望继续当初未竟之业,为培育更多教育专才尽一份心,以缓解师资窘境。

韩江也是槟城唯一开办中文系的高等院校。

其他出席者包括马潮联会署理总会长兼韩江传媒大学学院董事拿督斯里黄智绪、拉曼理工大学校长李仕伟、副校长谢素娟、马潮联会总秘书廖宗明、常委陈光华、马潮联青执行顾问拿督黄瑞雷、广西总会副总会长陈友吉、福联会副会长拿督郑源炳、海南联青顾问林明威、客联会总财政吴逸琛、中文促进会理事谢珊珊、罗耀明、三江联合总会代表黄观胜及星洲日报高级记者王丽琴。

报读教育文凭课程的挑战

•学费高达11062令吉50仙,无法获得PTPTN贷款支持

•马大宿舍不足,若需在外租房,每月租金约500令吉

•雪隆区的高物价,每月生活费约1000令吉

•无法兼职,修读这项课程的学生需到学校实习且课业繁重

•愿意当老师的学生多为B40群体,家庭经济能力不佳

教育文凭课程(中文组)在籍生援助方案今年预计录取30个名额,半数学生将会面对经济问题。

助学模式

▲提供学生教育文凭课程(中文组)全额学费领取此助学金者毕业后的3年内必须于政府或私立学校任职中文教师,违约者则需还上全额(1

2000令吉)费用。若因政府系统或校方的安排没办法教华文,学生则需另外附上填写表格及首选是华文老师的证明。

赞助模式

▲呼吁社会华教人士和社团定期赞助一份或多份奖学金,每份12000令吉

1.由中文促进会管理此项基金,并进行面试、家访和遴选。

2.学生需签约同意奖学金的条件。

3.邀请赞助单位参与面试过程和见证颁奖仪式。

4.邀请赞助单位参加学生的毕业参会。

—资料由潘碧华提供

(星洲日报)

圣心小学及槟3中学 受邀赴华参加夏令营

2024-08-28  光明日报/北马

陈雪芬(右六)与12名马来西亚营员代表在中国一东盟国际教育会展中心合影。

(槟城28日讯)圣心小学与另3所槟城中学受邀代表我国参与2024中国-东盟“心手相牵.爱达未来”人文交流小使者研学夏令营。

该活动由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主办,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白云区人民政府承办,华中师大一附中贵阳学校协办。

圣心小学校长陈雪芬带领学生区绮芸,并充当领队老师,带领其他11名槟城中学生到贵州,加上泰国、老挝及中国贵州学生合共60名营员,参与为期6天的夏令营。

区绮芸在开营仪式上代表大马学生发言。

陈雪芬说,东盟夏令营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教育和生活的经验,从而促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夏令营提供文化体验、教育展览、参观校园、现场手作等活动,详细了解贵州人文及地域风情,进一步加深对贵州认识。”

她也感谢董事部与家协的鼎力支持和赞助了费用,让学生成功衝出浮罗,能在东盟教育交流展示才华和实力。

(光明日报)

海南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曾晓明一行 亲切探访峇厘海南大众三语学校

2024/08/26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本报讯)820日,海南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曾晓明,理事冼道、尤志强,海南大学郑教授、海南热带学院副处长张国臣一行五人,热情拜访了峇厘海南同乡联谊会会长庞定国、秘书长意如香、印尼文秘书李世信、财政邱关张、公关陈威彪。陪同的还有峇厘客属乡亲会主席谢晋德、海鸥歌舞团团长简慧明老师,大家在宾客下榻的庞定国会长别墅酒店里,进行了一次亲切友好的座谈。

座谈会上,海南同乡联谊会向贵宾报告了峇厘海南同乡的状况,以及海南大众三语学校的发展情况,意如香与李世信做了详细的汇报;李世信更是用英语详尽说明海南乡亲在峇厘岛的生活历程,在历史演变中,海南人如何拼搏求生,以及艰苦创业的过程。宾客们也认真询问了他们关心的诸多问题,李世信都一一予以答复。

过后曾晓明副会长说明了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探访峇厘海南大众三语学校,搜集海南乡亲与大众学校的发展相关资料是首务,因为海南省正在筹建“海南博物馆”,急需获得海外海南人生活与创业史迹资料,以便充实博物馆馆藏的史料价值。因此希望峇厘海南联谊会能够积极配合,提供更多有关创办大众三语学校的资料,大至学校从小到大的发展图片,小则文件通讯文字档案,以及学校屡获政府颁发的奖状,博物馆将予以整理收藏,必将成为宝贵的峇厘海南人的殷实史迹记载,留存后世,意义重大。

中午时分,庞定国会长特备别墅酒店餐饮款待大家,席间大家继续就筹办博物馆资料发表意见,客家相亲会主席谈起苏哈托旧政权排华时期,印尼华人所遭受的各种限制与欺压,谈到严禁华文书报,当时华人都把华文书一把火焚烧了。这激起了我的一段痛苦经历,我说当时我也把家里收藏的众多华文书籍,如《毛泽东选集》、《青春之歌》、《红岩》、《水浒传》、《十万个为什么》等等,点燃一把火焚烧起来,看到自己心爱的书籍在烈火中焚烧,内心里极度悲伤,突然看到火堆里的一本《红楼梦》,我忙伸手把火堆中的《红楼梦》快手抢出来。从此家里就仅有这一本华文书《红楼梦》了。往后苏哈托当政32年里的黑暗时代里,市面上已经没有了华文书报,我手里仅存的《红楼梦》,就成了我最为珍贵的精神食量,时不时在暗地里拿出来品读,32年里就只读这一本《红楼梦》,对红楼梦人物了如指掌了。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这本《红楼梦》还完好地保存在书架里,与众多各色各样的华文书籍遥向争辉,相得益彰。

不想海南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一行,听后引起极大的兴趣感动,副会长曾晓明即刻诚恳征求,希望我的这本珍贵的《红楼梦》能够献给“海南博物馆”,并愿以四套中国精装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交换赠送。我一时舍不得,拿不定主意,后来细细思量,确实应该捐出来,当晚我特拜托庞定国会长的司机,把我手中的《红楼梦》,以及三本文集《风雨岁月赤道情》、《印尼新报,意如香  夏之云 云风 作品集》、《聊寄唱和诗》交给庞定国,献给曾晓明副会长。

宴会后,大家一起驱车前往峇厘海南大众三语学校,学校师生还在上课,都热情地出来迎接乡亲们的到来,小朋友们纷纷驱前来与贵宾们握手,并以简单的华语与宾客交谈。代表团一行满怀欣喜,看到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还会讲华语,不断用手机拍摄下这难得的影像。在校长与老师引领下,视察了学校的各个角落,频频向老师们问长问短,表现了极大的兴致,他们亲眼见证了峇厘海南联谊会创办的海南大众三语学校,23年来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业绩,可喜可贺。

 随后大家再前往新校址初高中部,这里还是建校工地,工人正在忙碌施工,预计明年既能完工开学。代表团一行都忙着拍摄记录,并表示会尽力予以赞助,将设法派遣外派华文师资加强学校的汉语教学。庞定国、李世信与校长表示,会尽快搜集学校相关图片资料,赠送给“海南博物馆”,但愿博物馆如期开办,将来回到海南岛一定会去参观研究海南人的宝贵史迹,必将获益匪浅。

意如香)

 

2024年8月30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67

鼓励报考SPM华文

2024/08/28   中国报/评论

~作者 :刘永山

上几个星期在一个聚会有机会和一些活跃于母语教育和公益活动的商贾会面,谈到大家募款为华小筹募款项一事。有别于一般为华小募款建设硬体设备,会上有人提到一般华小的校舍和硬体设备相当不错,但是华社必须未雨绸缪,因为华小不仅师资不足,连在华中国中教导SPM华文的教师来源也不足够。

华小的特征不在于他的名字是华小,也就是所谓的SJKC,而是在华小教导华语科的教师。换句话说,如果华小缺乏的是数学老师,其空缺固然必须填补。然而华小的特征在于华文的学习和传授。如果连教导华文的老师长期不足,那么这间学校还能称为华小吗?

会上也有人提及,每年从华小、华中和国中退休或因个人健康理由提早退休的华文老师逐年增加,如果数目超越新晋老师的数目,替换率就会变负数。

那么要从哪里找华文科教师?我们是否能够从哪方面提升华文老师的福利和健康?

会上有人提出,大部分在华小、华中和国中的华文老师都必须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资格才能执教华文科。因此大部分的华文教师都是毕业于国立大专中文系或师训学院的华文组。

那么华裔子弟要进入这些科系就读,需要有什么学术要求?

这就是关键所在——他们必须至少考获SPM华文及格。马来西亚绝大部分的华小毕业生在毕业后升读国中,也就是所谓的政府中学(SM)或改制教会中学(SMK),只有少数申请升读所谓的华中或改制华文中学(SMJK),剩余的更少数才报读独中。

SMJKSMSMK最大的分别在于,前者强制要求全部学生必须报考SPM华文,同时华文科列入正课。后两者则未有相关的规定,因此许多在SMSMK就读的华小毕业生以为SPM华文难读难考,或担忧无法考获A而放弃报考华文。

这或许为何当局无法召集更多符合最低学术资格的学生报读华文科师训班。

符合资格学生不多

副教育部长黄家和表示,教育部今年的华小组教师学士课程录取率达到100%,共有784名新生成功入学。尽管录取率全满,华文科的录取人数却只有30人。申请人数也从去年的3317人激增至4311人。30人对比784人或4311人,真的是杯水车薪。华小华文组是这样,中学的我更加不敢想像了。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年轻人不要去华小当华文科老师,因为数据显示人数是逐年增加。问题的关键在于符合资格的学生并不多。当符合资格的人数不多,最终当上华文科教师的人数肯定更少。

因此,我认为我们现在是时候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华文科师资训练。纵使再富丽堂皇的校舍,但是华文科教师不足,华文教育的特征从何谈起?至于如何能够通过长短期措施达到目标,我乐见华社、华团和华文媒体会有更多这方面的努力、活动和报道。

 

华小华文教育的未来:从师资培训到招生挑战

2024/08/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书苑心声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宣布振奋人心的消息:师范学院华小组今年的招生名额达784个,已全部满额。这一突破得益于董教总在《我要当老师》活动中的积极推动,鼓励更多华裔学生报读师范课程。此外,教育部在确保合资格申请者被录取并安排至合适的学院和科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华文科的招生人数仅从去年的15人增加至30人。事实上,近年来师范学院华文科的招生情况堪忧。2017年至2024年间,每年录取主修华文的学生人数均少于30人,唯有2021年例外,录取了175人。这一趋势确实令人深感担忧,主要原因是教育部在师资需求预测中出现了误差,导致未来五年对华文和泰米尔文师资的需求被低估。

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呼吁未被录取至华文科的学员选择华文作为副修科。然而,公众可能不了解师范学院副修班的开班机制。如果申请人数不足,班级将无法开设。换言之,若申请副修华文的人数未达标,该学院便无法开设华文副修班。因此,笔者认为,与其鼓励学员选择华文为副修科,倒不如要求主修美术、体育、历史、音乐和设计与工艺的学员同时副修华文。此外,笔者希望教育部能完善重新标签(retagging)机制,以更准确掌握华文教师的实际需求。

许多人或许认为,只要华小组的录取人数令人满意,科系安排无需过多关注,因为只要归入华小组,便能在华小任教,甚至教授华文。然而,这种想法实际上可能对未来的华文教育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再要求小学教师像过去那样成为全能型人才,能够教授所有学科。教师应更具专业化,即在某一主修科目上具备专长。因此,华小华文教师必须在师范学院接受专业培训,而非任何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都能胜任华文教学。

华小华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华文的热爱中起著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直接影响学生对华文课的兴趣,甚至决定他们是否在大马教育文凭(SPM)中继续选择华文。SPM报考华文的人数与师范学院华小组的招生密切相关,因为报考华文是华小组的基本要求。此外,师范学院的招生与录取人数也与华小师资问题密不可分。这些因素相互关联。

综上所述,师范学院华文科的招生情况与未来华文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教育部、华社和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更多学员选择并修读华文主修或副修科,保障华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应对未来的教育挑战。唯有如此,华小的华文教育才能持续进步,学生对华文的热爱才能得以传承与发扬。

 

提升学生整体水平,才是王道

2024/08/29  星洲日报/社论

几乎每隔一年半载,马来文教数理,或针对国小、华小、淡小采用单一教材与课程统一教学等议题,都会被教育部或一些政客挖出来炒一炒;仿佛华小、淡小采用国小的单一教材与课程统一教学,华印裔国小的马来文与数理程度会一日千里、大幅精进(或许这些学生的国语水平根本就不低)。

上星期,教育部重提“建议将多源流学校国文教材与国小统一”课题,并于本月30日召开正式会议(不过已经宣布展延),届时将邀请董教总、7个华教组织及其他多源流教育组织,共同商议国小课本统一事宜。

董总主席陈友信日前曾表示,教育部认为华淡小国语水平较弱,希望透过国小的统一教材提高学生的国语水平。陈友信表示,这是政府第4次提出类似建议(亦即华淡小国语水平较弱),教育部曾在2010年、2012年和2015年尝试将多源流学校的国文课本与国小教材统一,但最后都无疾而终。

针对教育部的主意,教总主席谢立意表示,经过9个华教团体共同商议,最终达成共识,亦即“坚决不接受教育部统一各源流小学马来文课程的措施”。谢立意表示,国小、华小和淡小的教育程度和方式并不相同,尤其目前华小和淡小都是把马来文以第二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母语教学,所以根本无法采用马来文以单一的教材和课程对多源流小学进行教学。

我们相信董教总与各华教团体都具备完整的教育背景,当他们认为教育部统一各源流小学采取国小马来文教学课程的措施不可行,教育部应该三思而行。毕竟当前大马面对的重大教育课题是教育品质与学生素质。

教育部要努力的正事還很多,比方說提升全國學生的素質與英語水平、不分種族的給予優秀生公平教育機會、減少SPM缺考比率至0%、鼓勵SPM畢業生繼續升學……,至於建議將多源流學校國文教材與國小統一等課題,其實可以不談了!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2022年)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成绩(以15岁学生为评比对象),大马在全球参与评比的80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惨不忍赌(后25%的后段班);反观邻国新加坡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测试全球第一;连越南都狠狠甩开我们几条街。这显示,我国的教育体系与课程规划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么难堪的成绩,教育主管机关应该认真检讨改进。

6月,首相安华与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会面时,曾主动建议狮城教师来马教英语,黄循财也一口答应。根据PISA调查,证明新加坡同龄学生的学业程度比大马好很多,我们是应该向新加坡全面看齐,不只是“学英语”,还应该学习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以及如何树立与新加坡老师一样认真教学的“课堂文化”,而不是统一各源流小学马来文课程。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主管官员相对热衷于用什么语言教什么课,却很少看到提出“全面提升学生教育水平”的鸿图大计;2023SPM考试,有1万零160名同学全科缺考,比例高达2.65%,我们付出多少关怀去了解与导正这种异常现象?教育部应该有看过一份调查报告,有近50%SPM毕业生根本不考虑继续深造!

教育水平普遍低落、SPM毕业生不继续升学、SPM考获10A(还有多9A8A)的华印裔生进不了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公立大学入学固打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这些才是教育部应该关心解决的。

是的,几十年下来,大马教育体系的积弊很深,正也因为这样,“改革”必须从正确的方向着手,而且是剑及履及,别一直在“统一课程或用什么语言教什么科目”的话题上兜圈子。

我们有几个大哉问。

其一,教育部已经取消小学6年级评估考试(UPSR),初中评估考试(PMR)也走入历史,教育部如何评估华印裔国语比较弱?

其二,SPM考试,华印裔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如果答案为“真”,那么还真的要加强华印裔学生的国语能力,顺便将大学入学固打制保留给不到人口30%的“华印裔弱势族群”。

其三,目前任何行业,任何领域(当然包括教育)都进入全球化竞争,PISA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马学生程度极差,将来会缺乏国际竞争力;很显然“透过国小的统一教材提高学生的国语水平”并不能提升学生程度。教育部有何对策?

总而言之,教育部要努力的正事还很多,比方说提升全国学生的素质与英语水平、不分种族的给予优秀生公平教育机会、减少SPM缺考比率至0%、鼓励SPM毕业生继续升学……,忠言或许逆耳,但至少利于行,犹如良药苦口利于病!

 
我们如何面对新一代

2024-08-26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前几天,学校举办了一场辅导与咨询技巧培训课程,主讲人的分享引发了全体与会者的共鸣。

作为一名在学校服务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对当前的00后和10后学生有着许多深刻的感受。这些孩子与过去几代相比,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过往行之有效的辅导方式,在如今这个时代未必适用了。

教育无疑是一项极为複杂的工程,尤其在当今社会,其複杂程度更是前所未有。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如何与新一代孩子有效沟通,并在此基础上施行教育,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複杂。在疫情结束后,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尤为明显。面对这一群新生代,许多父母感到无所适从,只能寄望于学校教育。然而,学校的老师同样面临着相似的挑战。

不同世代不同方式

曾经,我在网上看到过一则视频,一位小朋友与他爷爷的对话引人深思。小朋友问爷爷,在他年轻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线上游戏、没有社交媒体,那时候是如何生活的?爷爷的回答十分有趣,也许很多人都能猜到他的回应。生活在没有这些现代科技的人们,从未觉得自己的生活不精彩,甚至认为当年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时代。

思考当下,为什麽今天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与我们这一代如此不同?单凭一部手机,便可窥见当今社会的万千景象。当我们审视许多学生个案、亲子衝突和亲师矛盾时,便能深刻理解那位小朋友与爷爷的对话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颠覆传统价值观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个时代的孩子,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特质。我们只能承认时代的不同,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核心,让学校教育继续引领他们走向成人成才之路。同样地,在这个新时代,学校与家庭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成为了当前教育中无法迴避的新挑战。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因此使得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剧变。儘管这一切已然改变,甚至颠覆了许多传统价值观,但如何真正教好孩子,仍需回归教育的根本,方能找到思想的出路。

从辅导与咨询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帮助每一个孩子都“渡”过难关,因为这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辅导与咨询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悟”,在勇敢面对新时代观念的同时,引导他们走向人性光辉的一面。这,才是学校辅导教育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