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67

鼓励报考SPM华文

2024/08/28   中国报/评论

~作者 :刘永山

上几个星期在一个聚会有机会和一些活跃于母语教育和公益活动的商贾会面,谈到大家募款为华小筹募款项一事。有别于一般为华小募款建设硬体设备,会上有人提到一般华小的校舍和硬体设备相当不错,但是华社必须未雨绸缪,因为华小不仅师资不足,连在华中国中教导SPM华文的教师来源也不足够。

华小的特征不在于他的名字是华小,也就是所谓的SJKC,而是在华小教导华语科的教师。换句话说,如果华小缺乏的是数学老师,其空缺固然必须填补。然而华小的特征在于华文的学习和传授。如果连教导华文的老师长期不足,那么这间学校还能称为华小吗?

会上也有人提及,每年从华小、华中和国中退休或因个人健康理由提早退休的华文老师逐年增加,如果数目超越新晋老师的数目,替换率就会变负数。

那么要从哪里找华文科教师?我们是否能够从哪方面提升华文老师的福利和健康?

会上有人提出,大部分在华小、华中和国中的华文老师都必须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资格才能执教华文科。因此大部分的华文教师都是毕业于国立大专中文系或师训学院的华文组。

那么华裔子弟要进入这些科系就读,需要有什么学术要求?

这就是关键所在——他们必须至少考获SPM华文及格。马来西亚绝大部分的华小毕业生在毕业后升读国中,也就是所谓的政府中学(SM)或改制教会中学(SMK),只有少数申请升读所谓的华中或改制华文中学(SMJK),剩余的更少数才报读独中。

SMJKSMSMK最大的分别在于,前者强制要求全部学生必须报考SPM华文,同时华文科列入正课。后两者则未有相关的规定,因此许多在SMSMK就读的华小毕业生以为SPM华文难读难考,或担忧无法考获A而放弃报考华文。

这或许为何当局无法召集更多符合最低学术资格的学生报读华文科师训班。

符合资格学生不多

副教育部长黄家和表示,教育部今年的华小组教师学士课程录取率达到100%,共有784名新生成功入学。尽管录取率全满,华文科的录取人数却只有30人。申请人数也从去年的3317人激增至4311人。30人对比784人或4311人,真的是杯水车薪。华小华文组是这样,中学的我更加不敢想像了。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年轻人不要去华小当华文科老师,因为数据显示人数是逐年增加。问题的关键在于符合资格的学生并不多。当符合资格的人数不多,最终当上华文科教师的人数肯定更少。

因此,我认为我们现在是时候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华文科师资训练。纵使再富丽堂皇的校舍,但是华文科教师不足,华文教育的特征从何谈起?至于如何能够通过长短期措施达到目标,我乐见华社、华团和华文媒体会有更多这方面的努力、活动和报道。

 

华小华文教育的未来:从师资培训到招生挑战

2024/08/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书苑心声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宣布振奋人心的消息:师范学院华小组今年的招生名额达784个,已全部满额。这一突破得益于董教总在《我要当老师》活动中的积极推动,鼓励更多华裔学生报读师范课程。此外,教育部在确保合资格申请者被录取并安排至合适的学院和科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华文科的招生人数仅从去年的15人增加至30人。事实上,近年来师范学院华文科的招生情况堪忧。2017年至2024年间,每年录取主修华文的学生人数均少于30人,唯有2021年例外,录取了175人。这一趋势确实令人深感担忧,主要原因是教育部在师资需求预测中出现了误差,导致未来五年对华文和泰米尔文师资的需求被低估。

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呼吁未被录取至华文科的学员选择华文作为副修科。然而,公众可能不了解师范学院副修班的开班机制。如果申请人数不足,班级将无法开设。换言之,若申请副修华文的人数未达标,该学院便无法开设华文副修班。因此,笔者认为,与其鼓励学员选择华文为副修科,倒不如要求主修美术、体育、历史、音乐和设计与工艺的学员同时副修华文。此外,笔者希望教育部能完善重新标签(retagging)机制,以更准确掌握华文教师的实际需求。

许多人或许认为,只要华小组的录取人数令人满意,科系安排无需过多关注,因为只要归入华小组,便能在华小任教,甚至教授华文。然而,这种想法实际上可能对未来的华文教育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再要求小学教师像过去那样成为全能型人才,能够教授所有学科。教师应更具专业化,即在某一主修科目上具备专长。因此,华小华文教师必须在师范学院接受专业培训,而非任何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都能胜任华文教学。

华小华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华文的热爱中起著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直接影响学生对华文课的兴趣,甚至决定他们是否在大马教育文凭(SPM)中继续选择华文。SPM报考华文的人数与师范学院华小组的招生密切相关,因为报考华文是华小组的基本要求。此外,师范学院的招生与录取人数也与华小师资问题密不可分。这些因素相互关联。

综上所述,师范学院华文科的招生情况与未来华文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教育部、华社和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更多学员选择并修读华文主修或副修科,保障华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应对未来的教育挑战。唯有如此,华小的华文教育才能持续进步,学生对华文的热爱才能得以传承与发扬。

 

提升学生整体水平,才是王道

2024/08/29  星洲日报/社论

几乎每隔一年半载,马来文教数理,或针对国小、华小、淡小采用单一教材与课程统一教学等议题,都会被教育部或一些政客挖出来炒一炒;仿佛华小、淡小采用国小的单一教材与课程统一教学,华印裔国小的马来文与数理程度会一日千里、大幅精进(或许这些学生的国语水平根本就不低)。

上星期,教育部重提“建议将多源流学校国文教材与国小统一”课题,并于本月30日召开正式会议(不过已经宣布展延),届时将邀请董教总、7个华教组织及其他多源流教育组织,共同商议国小课本统一事宜。

董总主席陈友信日前曾表示,教育部认为华淡小国语水平较弱,希望透过国小的统一教材提高学生的国语水平。陈友信表示,这是政府第4次提出类似建议(亦即华淡小国语水平较弱),教育部曾在2010年、2012年和2015年尝试将多源流学校的国文课本与国小教材统一,但最后都无疾而终。

针对教育部的主意,教总主席谢立意表示,经过9个华教团体共同商议,最终达成共识,亦即“坚决不接受教育部统一各源流小学马来文课程的措施”。谢立意表示,国小、华小和淡小的教育程度和方式并不相同,尤其目前华小和淡小都是把马来文以第二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母语教学,所以根本无法采用马来文以单一的教材和课程对多源流小学进行教学。

我们相信董教总与各华教团体都具备完整的教育背景,当他们认为教育部统一各源流小学采取国小马来文教学课程的措施不可行,教育部应该三思而行。毕竟当前大马面对的重大教育课题是教育品质与学生素质。

教育部要努力的正事還很多,比方說提升全國學生的素質與英語水平、不分種族的給予優秀生公平教育機會、減少SPM缺考比率至0%、鼓勵SPM畢業生繼續升學……,至於建議將多源流學校國文教材與國小統一等課題,其實可以不談了!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2022年)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成绩(以15岁学生为评比对象),大马在全球参与评比的80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惨不忍赌(后25%的后段班);反观邻国新加坡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测试全球第一;连越南都狠狠甩开我们几条街。这显示,我国的教育体系与课程规划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么难堪的成绩,教育主管机关应该认真检讨改进。

6月,首相安华与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会面时,曾主动建议狮城教师来马教英语,黄循财也一口答应。根据PISA调查,证明新加坡同龄学生的学业程度比大马好很多,我们是应该向新加坡全面看齐,不只是“学英语”,还应该学习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以及如何树立与新加坡老师一样认真教学的“课堂文化”,而不是统一各源流小学马来文课程。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主管官员相对热衷于用什么语言教什么课,却很少看到提出“全面提升学生教育水平”的鸿图大计;2023SPM考试,有1万零160名同学全科缺考,比例高达2.65%,我们付出多少关怀去了解与导正这种异常现象?教育部应该有看过一份调查报告,有近50%SPM毕业生根本不考虑继续深造!

教育水平普遍低落、SPM毕业生不继续升学、SPM考获10A(还有多9A8A)的华印裔生进不了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公立大学入学固打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这些才是教育部应该关心解决的。

是的,几十年下来,大马教育体系的积弊很深,正也因为这样,“改革”必须从正确的方向着手,而且是剑及履及,别一直在“统一课程或用什么语言教什么科目”的话题上兜圈子。

我们有几个大哉问。

其一,教育部已经取消小学6年级评估考试(UPSR),初中评估考试(PMR)也走入历史,教育部如何评估华印裔国语比较弱?

其二,SPM考试,华印裔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如果答案为“真”,那么还真的要加强华印裔学生的国语能力,顺便将大学入学固打制保留给不到人口30%的“华印裔弱势族群”。

其三,目前任何行业,任何领域(当然包括教育)都进入全球化竞争,PISA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马学生程度极差,将来会缺乏国际竞争力;很显然“透过国小的统一教材提高学生的国语水平”并不能提升学生程度。教育部有何对策?

总而言之,教育部要努力的正事还很多,比方说提升全国学生的素质与英语水平、不分种族的给予优秀生公平教育机会、减少SPM缺考比率至0%、鼓励SPM毕业生继续升学……,忠言或许逆耳,但至少利于行,犹如良药苦口利于病!

 
我们如何面对新一代

2024-08-26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前几天,学校举办了一场辅导与咨询技巧培训课程,主讲人的分享引发了全体与会者的共鸣。

作为一名在学校服务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对当前的00后和10后学生有着许多深刻的感受。这些孩子与过去几代相比,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过往行之有效的辅导方式,在如今这个时代未必适用了。

教育无疑是一项极为複杂的工程,尤其在当今社会,其複杂程度更是前所未有。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如何与新一代孩子有效沟通,并在此基础上施行教育,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複杂。在疫情结束后,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尤为明显。面对这一群新生代,许多父母感到无所适从,只能寄望于学校教育。然而,学校的老师同样面临着相似的挑战。

不同世代不同方式

曾经,我在网上看到过一则视频,一位小朋友与他爷爷的对话引人深思。小朋友问爷爷,在他年轻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线上游戏、没有社交媒体,那时候是如何生活的?爷爷的回答十分有趣,也许很多人都能猜到他的回应。生活在没有这些现代科技的人们,从未觉得自己的生活不精彩,甚至认为当年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时代。

思考当下,为什麽今天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与我们这一代如此不同?单凭一部手机,便可窥见当今社会的万千景象。当我们审视许多学生个案、亲子衝突和亲师矛盾时,便能深刻理解那位小朋友与爷爷的对话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颠覆传统价值观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个时代的孩子,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特质。我们只能承认时代的不同,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核心,让学校教育继续引领他们走向成人成才之路。同样地,在这个新时代,学校与家庭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成为了当前教育中无法迴避的新挑战。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因此使得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剧变。儘管这一切已然改变,甚至颠覆了许多传统价值观,但如何真正教好孩子,仍需回归教育的根本,方能找到思想的出路。

从辅导与咨询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帮助每一个孩子都“渡”过难关,因为这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辅导与咨询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悟”,在勇敢面对新时代观念的同时,引导他们走向人性光辉的一面。这,才是学校辅导教育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