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63

广华母校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2024/08/0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翻看电脑里储存的照片,校庆晚会的一些照片跃入我的视线里。时间过得好快呀,那是去年(2023年)8月,印度尼西亚万隆广华学校建校七十周年联欢晚会上的照片。当时我因有事离不开香港,没能到万隆出席这盛会,心里很感惋惜,只能从参加的同学传来的晚会照片中,了解晚会的一些情况,聊以慰藉。

联欢晚会结束后半个月左右,意外且惊喜地收到母校的“庆祝建校七十周年纪念”,筹委会委托参加晚会的香港校友带回来的礼物和红包。啊!母校还记得我们。这是送给目前在港居住的七位前教师的礼物,我算其中的一位。

这礼物和红包,让我回忆起有关母校的种种,一幕一幕在脑海浮现出来……

我深深地感觉广大的前广华师生,对母校的情意是何等深啊!建校已七十年,被强行封校也已五十多年,五年一次的纪念会还开得如此隆重,确实,母校永存在我们心里啊!

万隆广华学校,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我的童年丶青少年,是在那里念书的。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同学,和他们一起玩丶学习,和他们一起长大,有些到现在还是好朋友。还有老师们,他们教给我基础知识,做人道理和爱国思想。对他们的印象也很深刻,如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张美丽老师,三年级教印尼文的林明珠老师,可惜在几次校庆老师们的合照上都见不到她们。这次校庆照片上,很高兴见到小学时教音乐的陈桂英老师,谢守宁老师,她们应有8090岁了。还有林菊英老师丶郭良璋老师丶刘杰盛老师丶许大松老师等等。见到照片,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脸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很感谢老师们对我们的培育。说到感谢,我也很感谢当年创办广华学校的万隆广肇会馆诸位前辈,他们的热诚,创立了我们的母校,给当时的万隆华侨学生提供了一所高品质的爱国学校。

广华学校是1953年创立的。当年我就在她成立时被父母亲送来读小学一年级。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很害怕,突然被送进连一个都不认识的人的陌生环境,恐惧到哭了。好在班主任张美丽老师非常和气,使我的恐惧慢慢减少,到最后习惯了。就这样如愿读到初中三毕业,因为广华没有办高中部,所以搬到万隆华侨中学(侨中)读高中。高中毕业后,我是准备回国读书的。记得当时刚毕业,还在学校假期中,某天我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我在广华初三时的班主任刘杰盛老师,另一位是周兴华老师。他们来是叫我到广华学校教书。我说我要回国升学,他们说先去教一年书,然后由学校推荐回国。在他们再三游说下,我只教一年书。于是我加入了广华学校的教师队伍,没想到的是,我和我的一个同学,竟成了最后一批加入广华学校教师队伍的人。

19661月份,当我第一次以教师身份步入母校时,虽然开心,但心里也忐忑不安,总感觉自己好像还是学生,其实是信心不足。好在校长的鼓励和前辈同事的辅导,我才终于步入教室讲课。

当我逐渐习惯在课堂讲课时,我的教师生涯却突然中止!那是1966312日,我们学校正在上课,忽然在市里示威游行的当地学生冲进来。把我们师生驱赶出校,不久当局正式封闭我们的学校。当时的情况至今尚历历在目,他们把我们的图书馆藏的书堆在校前球场焚烧,熊熊烈火和冲上天空的黑烟,有时还会进入我的梦境里。

从那一天后,母校实质上不存在了,但是至今她还活在我们的心中,五年一度的校庆,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广华学校,我们的母校,她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任重道远

2024-08-06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许文思

大马教育制度之多元与複杂是超乎许多人之想像的!

几年前,由于槟州4所管制中学收生制课题引发争议,导致警方介入要求槟州董总领导前往警局录口供。我临时受托陪同领导赴警局。而当时负责录口供的警员的开头白,让我印象深刻。记得来自吉兰丹的他告诉我们,他来到槟城才发觉大马竟然有如此多元、各式各样的学校,除了有各源流语文学校,还有教会学校等。

作为一个与大马多元教育制度没有直接接触的局外人,该警员无心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们–身为华校局内人,我们一直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与物,其实并非每一个非华校局内人知道且理解的。

对华校一知半解

再者,即便身为华小生,又或者通过校友会或家教协会,参与华校活动,也不见得理解华校的运作。譬如有人以为董教总是一个华教组织,而不是由两个不同的团体,即董联会,以及教师总会的合称。

同样的,也有不少华裔家长就像许多马来政客或官员一样,以为独中的统考是依据台湾或中国的课程纲要编定的。

时至今时今日,虽说独中已成不少家长的首选,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了解独中目前所提供的多元选项。就以现在华裔家长的热门选项独中的英文IGCSE课程,其实报读此课程的学生是不用考独中统考的。

还有,在中马一带,不少独中提供SPM与统考双轨制,即独中生可以同时报考SPM与统考。所以,现在有些独中的学生可以有三种选择,即统考、IGCE以及SPM

如果再加上时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国际学校,和原有政府教育体制下的华中(前称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中学,可说是百花齐放!

如果说我们华社本身有时都对大马华文教育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试问我们又怎可以侈望我们的友族同胞,明白和了解大马的华文教育呢?

常言道:Tak Kenalmaka Tak Cinta,同样的道理,各位华教同道不仅要在华社弘扬华教,更要走出华社,向非华裔推介华教。也唯有如此,才不会出现有些政客误解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在承担华小的硬体设施发展的费用。

华教勿画地自限

在这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欣闻被各界视为大马华教民间教育部的董总,在新任主席拿督陈友信的领导之下,也立志加大力度,把华教推介予大马多元种族社会,而不会画地自限。

而今年恰逢董总创立70周年,格外有意义。上周日我有幸参与董总新届中委的宣誓礼,并获赠该会出版的会庆特刊。

这本典雅精緻的会庆特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裡的日期与事物,更是由华教先贤用血泪前仆后继,一路走来的70风雨路。

坐无虚席的70周年会庆盛宴,所展现的不止是群英荟萃,更是华教同道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会的豪情万千!

 

何为重要的事?

2024/08/05   《光华网》

~/王煦棱

日前教长发威,要我们都停止提及学校筹款指南一事,说我们应该更关注其他更迫切或更重要的事。然而,教长就是没有告诉我们她所指的重要的事是哪些。毕竟,不同的人所看重的事也不同,当中的因素包括了个人来自哪个领域和时间上的急迫性。

大家是否还记得希盟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大选之前向我们承诺,必会承认统考的诺言吗?今天已是希盟二度执政中央,在2023年时,希盟团结政府说,统考并非政府当务之急的事。

那大家是否还记得,行动党领袖告诉我们,若希盟执政中央后必承认统考,否则不惜退出希盟?尔后,这位行动党领袖在来自公正党的教育部长发表统考并非当务之急的事后,就改口说,希盟将会持续争取承认统考。

在统考课题上,我们可看到其“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定义,即是,大选前就是迫切性和重要的;大选后希盟赢得我们绝大部分的选票后,统考就不是当务之急的事了。

同样的,在教育和国家发展课题上,什么才是迫切和需要关注的?这就得看政府当下所设下的目标是什么,是走向极端化还是开明路线。

若希盟团结政府要走极端路线,那自然的一些开明和改革的政策,就不会是希盟团结政府列为迫切和重要的事。

对重视学生教育发展的人士,尤其是家长们和相关单位的人士,承认统考、学校筹款发展学校设施和双语课程等都是迫切处理和重要的事。如果教育课题被教育部视为不重要,那什么课题是教育部看重的?

半津贴学校与全津贴的国民学校所获的拨款不同,自然就得设法自行对外筹款。而,今天教育部说筹款指南维持,还附加学校办筹款活动不可放啤酒商标,不可涉及穆斯林学生。那政府或希盟盟党在赞助活动后,可以不放标志吗?

再有,为何电子发票指南可以一再修改和更新,为何学校筹款指南就不能修改?

既然一直喊改革和烈火莫熄的首相说,有关指南不适用于非穆斯林和多源流学校,为何内阁还是决定维持原有指南?华社对此决定表示不满时,希望政府作出改进时,教长就让我们闭嘴?!

要知道,半津贴学校筹款的款项少了可是会影响学校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予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

如果教长说学校筹款指南不重要,那足以影响学校操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双语课程(DLP)应该算重要了吧!如若这两项都对教长而言不重要,那还请教长告诉我们何谓重要的事?

 

啤酒招惹了谁?

2024/08/0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董事及吉隆坡建设大学中国区运营总监。

针对啤酒商赞助华校义演的风波难以“完全”停息,其反映的是华、巫两个民族对啤酒的不同认知。

穆斯林对啤酒是禁忌,但对非穆斯林却不是问题,而且还能助兴。华人的喜庆宴会,无酒不欢。

事缘伊青团首先发难,该党攻击身为穆斯林的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副部长艾曼阿蒂拉竟然出席有啤酒赞助的华教义演活动,还接领相关支票。啤酒与教育的“存在”本来“无一物”,但一旦掀起,彼此是与非的争议就此点燃。

伊党挑起啤酒争议,无疑是借题发挥,根本就是挑事。但遗憾的是以华人为基础的政党却无法认清问题焦点,急急忙忙相互攻击,把伊党的问题突然变成是华人的“好酒”问题。

行动党作为以华人为主的政党,面对两个同样的华基政党马华与民政党,行动党必然成为箭靶。华人的问题,只要行动党没能把关好,没能阻止团结政府执行对华人不利的政策,就显示他们失责。教育部原有的指南本来静静“躺在那里”,怎么会突然“被搅动”。

马华、民政两党自认打击行动党的力度越大,他们就越能争取到华人“靠向”他们,进而对未来选举产生助力。就如赵明福事件,团结政府从不理不睬到首相安华不得不接见赵家与赵明福民主促进会,那肯定是受到外界压力所致。

毕竟从反对党走向执政权力中心的行动党,不能在选前选后两个样。他们需要把过去的慷概激昂化为行动,才能继续在未来得到更大华人支持。

民政党作为国盟的成员党,伊党的所作所为,民政党将脱离不了干系,会被认为是“同伙人”,他们在攻击行动党时,最好也得看清伊党的“模样”,他们能阻止伊党胡缠乱搞么?民政党只是国盟内的蚊子党,他们应知道自己是寄人篱下,本身毫无实力。

民政党公然支持啤酒商赞助华教义演的言论,已令伊党不满,双方经过唇枪舌剑后,民政党甚至扬言退出国盟。退出国盟的戏码看来只是虚晃一场,没有太多人“当真”。伊党副主席莫哈末阿马就表态民政党因华教义演课题决定退出国盟,伊党不会反对。巫统最高理事博安说得再清楚不过:他们只是在做戏。

民政党一方面攻击行动党,但却没有看到国盟内伊党才是“肇事者”。他们如果一开始就炮轰伊党,或许还能引发华裔好感,毕竟敢于对自己盟党的“种族化”敢怒敢言才能显示“有骨气”。

不平等待遇

马华与民政党曾经的辉煌,走到现在已今非昔比。华人在马来西亚遭遇的不平等待遇,罄竹难书。华教发展的磕磕碰碰,筚路蓝缕,大家心照不宣。不论由啤酒商赞助华校是好是坏,问题是华教还有其他选项么?

早在1987年开始由南洋商报及中国报联办的“十大义演”,20多年来南上北下为华校筹款,其一切经费都是由皇帽啤酒公司全力赞助。此外,90年代黑狗啤酒商不也大力赞助15华团主办“精英文化义演”及“汉丽宝舞剧”,不只为华教筹款,也成功为当时华团文化基金筹获超过百万令吉。今天华文教育与华人文化不得不与啤酒商挂钩,其实乃不得已。没有赞助商支持,庞大演出经费就没有著落,没有经费,一切演出都将沦为纸上谈兵。

当然,也许我们也要感到遗憾,何以我们其他大型企业,没能在华教义演上展现他们的热诚与捐助。在商言商,啤酒公司赞助活动,不可能没有他们的动机,其实他们的目的昭然若揭,为的是提高品牌效应,以其吸引更大的消费群。

啤酒的争议似乎告一段落,根据内阁会议决定,教育部指南规定是,在学校场合可举办但严厉禁止展示啤酒标志;如果在校外举办活动,那就不受限制。

当然啤酒公司看到这里,心里已有数。啤酒商需要媒体,华教需要啤酒商,这是媒体、华教、啤酒商的三结合,缺一不可,不然期待创造巨额的筹款数额将是难以达成的任务。

新纪元学院前院长柯嘉逊博士反对啤酒商赞助华教,他认为华教应争取更大政府拨款而不是靠啤酒商。当然现实是残酷的,华校也知道本身的尴尬处境,如果可得到政府拨款,请问还需要啤酒商么?国阵时的拨款不足,团结政府依然无法改变?谁将扛起这个责任?

啤酒再不好,但华教没钱发展,日子更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