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需要的不只是制度
2025/08/2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余佩妮
最近,雪兰莪侨民华小被州政府征收逾617万令吉作为延长地契条件,引起华社哗然和强烈不满;这不仅是一所华小的个案,更是牵动华小发展历史与公平教育的长期难题。
校地是华小发展过程中一个极具争议与挑战的课题。在政府未有完整教育体制前,早期华教主要是华人自力建校,靠华团、乡团、宗祠及热心人士集资买地建校,校地大部分登记在个人、董事会或信托名下,未必是永久地契。
虽然华小在1950年代后纳入政府体系,但因校地产权未能统一移交,许多学校只能归类为“政府资助学校”,而非“政府学校”。这个制度差别意味着,政府只承担教师薪资与有限维修费,其余扩建、购地与地契延长费用,仍由董事会及华社承担。
无数华小校地与校舍,是华社几十年来集资、义卖、捐款与出钱出力的成果,这些都是“华社血汗钱”的学校。这段历史奠定了“华小属于华社”的观念,也使得校地问题成为华教挥之不去的隐忧。
建礼堂以校养校
在这发展下,华教人士开始想到“以校养校”和“以商养校”。董事会购买土地后,会用来扩建学校或兴建自家礼堂,校内礼堂常年出租作为各项活动场地,校方从中取得经费;也购买有商业价值的土地,从商业中获得利润,用于学校发展经费。
基于校地并非永久产权,即使是政府资助华小,校地仍可能登记在董事会名下,这意味着学校随时可能面对“地不稳”的危机。
很多华小校地为99年地契,期限届满需更新,土地局往往征收巨额地契租赁费用 (premium),动辄数百万令吉。侨民华小的遭遇,只是全国华小共同困境的缩影。地契一旦到期,高昂地价对任何一所华小而言,都是沉重负担。
华教人士和华社都知道,董事会购买了一块有商业价值的土地,才有出租给他人的价值,达到“以商养校”的目的。这些从土地获得的利润或利益,都是用于学校各项费用,比如水电费、发展校内基本建设等费用。
在州政府和土地局的角度来看,以法律为基础,确实是合情合理;不过,华小的情况不同,这当中涉及对华教的认知和感情,州政府的回应和举措就显得官僚作风。
事实上,州政府完全有空间以教育公益为由,给予减免或象征式收费。马六甲培风中学在2019年获准以1000令吉延长99年地契,原本高达276万令吉的地价一笔勾销。柔佛培群独中、巴生兴华中学,甚至霹雳州九所独中与逾百所华小,都享有象征式地税或延长地契优惠。
这些先例说明,当政治意愿与教育公益放在首位时,土地政策完全可以展现人性与灵活。
侨民华小的617万令吉风波,不只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州政府若只讲制度,而无视华教百年来的特殊历史与贡献,将被视为漠视华教权益;而华社若只讲人情,而忽视制度建设,也难以为华小争取长远保障。
希望此事在各方周旋下,可以顺利解决,让侨民华小不必缴交这笔对校方来说是天文数字的地价。
全国华小也要从这次事件中学习,不能一味讲人情而忽视法律,不要明知很多事情是违法的还坚持去做。华小董事会须更专业化地处理校地,不该寄望于“先违规、后申请”的灰色操作,教育资产应公开透明,以免让“以商养校”模式沦为争议焦点。
华小和国小一样,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应当获得公平对待与全面保障。否则,每一次地契到期的风波,都会让“华小校地血泪史”一再重演。今天的侨民华小,可能就是明天的另一所华小。
充盈的笑脸
2025/08/2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亮 亮
1998年,独裁政权垮台,国家开始走向民主改革之路。接着,反华、排华违反人权条例一一被删除。2000年,华文复苏,华文学习班,汉语学习小组,汉语学习中心……出现在各地。大家不怕学汉语,大家愿意并热情地学汉语。甚至要抓紧机遇,摸着石头过河创办三语学校(就是汉语、印尼语、英语并驾都要学好!)有条件的,2005年就办校了。有的还在酝酿物色地皮,筹备资金……至今,几乎印尼各省市都有了三语学校。
2003年,泗水华文教育统筹机构主办教师研讨会,会议进行时,好多各地华语教学工作者发表了讲话,当时郑老师也发言,我第一次见到她的容颜,是慈祥的笑脸。以后,我们认识,交往,看着她的张张照片,都是和蔼的笑脸。她原是某地华校老师(当时是四年级级任老师),学校封闭后,她在某汉语学习班执教十多年。有的学生从零开始,学到能写作写稿,可说桃李满天下。当年四年级学生不忘师恩,组织起来,拜访慰问年老生病的老师,也组织还健康的老师去郊游,去名胜地联欢,或参观学生的工厂。学生们认为:他们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恩师的教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逢年过节,他们不忘给老师发红包。
在人生风雨坎坷中,郑老师也突然失去她的最爱,悲痛万分的她,挺直腰杆,舍得放下,生活还在继续。现在,郑老师和爱她,孝敬她的两个女儿住在一起,经常写稿。祝愿郑老师平安健康,天天开心,阖家幸福。您的笑脸,让我永世难忘。
未雨绸缪与当下教育的焦虑
2025/08/2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有朋友读了我上一期的文章,笑称那正是“未雨绸缪”。
无独有偶,马来文里也有一句谚语“Sediakan
payung sebelum hujan”,意为“在下雨前准备好雨伞”,与中文的“未雨绸缪”异曲同工。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却不约而同地强调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提前规划,事先准备,是值得赞许的美德。在教育场域,它更体现了具前瞻性与预防性的思维。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当我们过度强调“未雨绸缪”,把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消耗在对未来的忧虑与筹备上,就可能异化为“过度控制” ,破坏原有的平衡与节奏,引发集体性的焦虑。
在教育行政体系中,这种心态尤为常见。因为“怕出问题”,许多单位常自设“内部截止日期”,人为地缩短原定的期限,以预留所谓的“缓冲期”。看似周全,实则缩短了原有的准备时间,反而制造出更紧张、更急迫的工作氛围,让原本可以从容完成的任务变得仓促不堪。
这样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儿童教育中,便异化为“超前学习”。为了让孩子“无缝接轨”小学课程,许多家长不惜让年幼的孩子提前拿起笔杆,大量练习抄写与计算;为了在考试中抢占先机,测验和评估提早成为低年级的学习日常。进入小学后,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英文、马来文、心算、电脑课……美其名为孩子的未来储备竞争力,实际上却是一场集体的揠苗助长,剥夺了孩子按部就班、自然成长的机会。
长此以往,教育系统内形成一种连锁反应:教师忙于追赶教学进度,学生承受巨大学习压力,家长劳心又劳力,却依然惴惴不安,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元、丰富,社会却越来越焦虑、不安。
有趣的是,中、巫两种语言的谚语都强调“先苦后甜”和“为未来准备”。而英文谚语“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阳光明媚时收割干草),强调的却是把握当下、善用时机。这提醒我们,在教育中,不该老想著“未雨绸缪”,而忽略了晴空下的美好时光;不应只顾著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而忽视了他们当下成长的价值。童年里的每一次游戏,每一次自由探索,都是滋养孩子人格、情感、心理韧性的重要养分。拥有阳光与自由的童年,是孩子面对未来最珍贵的底气。
因此,最好的“未雨绸缪”,不是让孩子在温室中反复操练既定技能,也不是要求他们按著轨道提前成长,而是为他们创造扎实而丰富的生命体验,让孩子在阳光下奔跑,在雨中跳跃,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这样,他们才能怀著自信,带著好奇,勇敢迎接未来的风雨。
大众学校师生联欢会感怀
2025/08/2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许宗文(垄川)
2025年8月10日,峇眼亚比大众学校第七次师生联欢会如期而至,并在一片温情与感动中圆满落幕。
昔日同窗久别重逢,执手相看,互叹韶华易逝,共忆青葱岁月里的同窗情谊;再见久违恩师,他们或白发如霜,或皱纹添痕,却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铄。那份沉淀经年的敬爱,那份重逢的激荡心绪,霎时盈满心间,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整个会场暖意融融,处处洋溢着真挚深厚的情谊。面对无情的时光流转,老同学们与老师们谈笑风生,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豁达气度,令人动容。诚如诗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岁月虽在容颜上刻下印记,又怎能磨灭这份历久弥新的情谊与从容自若的风骨?
诚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依依惜别之际,互道珍重之声不绝于耳。纵有万般不舍,心中仍满怀着对下一次重逢的殷切期盼。
最后,谨向为本次联欢会付出辛勤汗水、精心策划组织的筹委会同学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的热忱与奉献,架起了跨越时空的桥梁,圆了众多学子萦绕心头的重聚之梦。衷心祝愿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身体康泰,福寿绵长!师恩如山,当年谆谆教诲犹在耳畔,滋养我们一生。谨赋小诗一首,聊表寸心:
*念师恩*
当年懵懂少年郎,
此际方知鬓已霜。
训诲谆谆铭肺腑,
重逢犹感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