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682

独中,你怎么了?

2025/08/17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郭珂嘉

跨入乙巳年,流言蜚语逐渐落锤钉成白墙上一沫黑渍,独中从校园狼师到霸凌诋毁到校舍坠楼到鸡骨救济流浪汉,我们看到道德和诚毅在日渐消散的薄霾里苦苦挣扎,可是校园里静默如初,师生校董还仍为巍峨校舍奔波募资。而教育初心,撂在高悬的牌匾烫金字体里,只能俯瞰。

当然这是华社口中仅仅存在的多宗单独个案,是芸芸众生里不能摒弃的丑态和心性。可这也未尝不是冰山突现的棱棱角角,在华社温水里煮着捍卫的文化,慢慢地蚕食生机勃勃的校园。当然还有零零碎碎在咖啡座间口耳相传的流言蜚语,诉说着我们的八卦,还有校友惊讶和追问不解的校园憾事。

我们的父母曾经笃信孩子不会学坏的校园淳淳校风,怎就越吹越窄走到苦撑华教捍卫文化的悲情里,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立德的根本要求吗?可这座校园已不仅仅是为开拓孩子未来的人生,也在抛掷更沉重的文化包袱给孩子去揹起大人们的承诺。就为了这是华社喂养的堡垒,倾注血汗灌注的一砖一瓦,所有落锤的钉子都需要被扫进地毡里淡忘于江湖,隐没了痛和遮掩了疮疤,成就华社和领袖的丰功伟业。

而我们有的孩子已开始学习沉默和乖戾,找各种理由来过渡他们应该拥有壮志朝气的青春期。

迢迢百余年路艰辛都摃过了,董教就别老是口头瞻望林连玉一生如何守护华教,也是时候掀起旧地毯清扫顽垢,去想想如何守护这座堡垒让每一位孩子有安身立命的校风,给未来的孩子们仰首踏出校园,面对流言蜚语时能有那么丝丝辨思自觉。

先辈兴学办校不就只是想儿孙们可以立志立品,谨此而已。

 

守护我们的孩子

2025/08/1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艾萱

最近,沙巴一名年仅13岁的女生从学校宿舍离奇坠楼离世的新闻,让无数父母心头一震,虽然事件细节仍在调查中,但"校园宿舍霸凌"的联想,像阴影一样笼罩在公众心里,尤其是对于家里有青少年,甚至是孩子独自住校的宿舍生,心里难免总会有疙瘩。

这起事件发生在沙巴一所宗教寄宿学校,死者扎拉凯丽娜是于716日凌晨4时被发现昏迷倒卧在学校宿舍附近的排水沟内,送院隔天下午不治,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坠楼,案件是否涉及霸凌等,随著开棺验尸重新审案后,相信会很快水落石出。

有时在社交媒体上,不时流传著令人愤怒的校园霸凌视频,有孩子在课堂上被拳打脚踢,有的被推入厕所羞辱,旁边一群不大不小的青少年,身边的同学可能既是伙伴,也可能是施暴者或冷眼旁观者,用嘲笑、起哄甚至录像来助纣为虐,这些影像让人咬牙切齿,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时的冲突,而是对一个孩子人格与尊严的集体践踏。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中学阶段,最怕的就是他们面对霸凌,无论是肢体语言或者是精神上的霸凌,都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一辈子的创伤及阴影。因此打从我的孩子小时候,也因担心在他中学会面对霸凌,于是从小就让他学会跆拳道,到了中学终于熬到跆拳道黑带一段,也让他多了一个技能可以保护自己。

在防范孩子被霸凌的课题上,父母绝对是第一道把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考验,而霸凌往往是在最不设防的时候发生,特别是在青春阶段,因此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敏锐地捕捉孩子情绪与行为的微妙变化。

曾经笔者在访问关于中学生被霸凌的专题,辅导员表示,孩子被霸凌是会看到一些"症状",比如说他们的成绩骤降、食欲减退、情绪低落、回避特定场合,甚至频繁请假,这些都可能是遭遇霸凌的信号。

因此,父母必须主动、持续地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不放过任何异常的情绪与行为信号。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是毫无条件的,他们才会更有勇气面对霸凌、拒绝屈辱、寻求帮助,而我们作为第一道把关的人,"你不是一个人,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在你这边。"

很多时候,孩子拒绝透露在学校被霸凌,一是可能觉得说了也帮助不大,二是担心父母知道了跑去学校质问,但治标不治本让他们往后面对更难堪的霸凌事件。

因此,要帮助孩子面对霸凌,父母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沉默和忍耐只会让施暴者更嚣张。遇到霸凌时,要勇敢收集证据,包括录音、视频、照片、聊天记录等,这些都是日后维权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我们可以捍卫我们的权利,表达不满和寻求帮助不是"告状",而是保护自己与尊严。

其次,当孩子或父母向校方投诉却发现迟迟没有行动,甚至被掩盖事件时,父母必须果断介入,成为孩子的后盾。除了继续向校方施压,还可以直接上诉至教育部,教育部设有反霸凌投诉专线及线上平台(http://aduanbuli.moe.gov.my),这是家长与学生的重要渠道,让问题被更高层级关注,防止校内处理不力或事件被压下。

父母的态度,往往会影响著孩子是否有勇气面对霸凌,若父母选择沉默、轻描淡写,孩子便可能学会压抑与退缩,我们要成为那第一道敏锐察觉的把关人,也要是他们会被霸凌最后、最坚固的防护线,无论外界多么险恶,这道防线永远不会倒下。

 

停学待家不能改变学生

2025/08/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刘志刚

虽然人们常常喜欢讨论“性本善抑或性本恶”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选择了相信“人性本善”。有鉴于此,对于对教育部长法丽娜日前宣布推行“重振尊严”的社区服务计划,我们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是给予支持的。

这个计划旨在让因严重纪律问题,包括霸凌而被停学的学生,在停学期间不再只是待在家中,而是参与由各县教育局主导的社会服务活动。

其实这项举措很好的实现教育理念上,一个很本质性的目的。那便是对这些犯错的青少年,落实从“单纯惩罚”走向“教育导向”的转变,即符合了时代的需要,也体现了教育部对当下青少年成长规律,有着另一个角度的深刻理解。

我们都知道这些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且充满了好奇心的年纪。如果只是简单的让被停学的学生呆在家无所事事,不仅可能加剧他们的消极情绪,还可能让他们在缺乏监管下,沉迷网络结交不良朋友,引发新的问题。

相反的,通过社区服务,反倒能够让他们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具有意义的劳动中,既可以消耗他们过剩的体力,又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对他们的需要和信任,从而大大减少了误入歧途的几率。

实际上社区服务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对于青少年而言,更是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机。在服务过程中,他们将会接触到不同背景的人群,从中学习何为尊重、合作与责任感。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往往比课堂说教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与此同时,这个计划亦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性本善”的信息,强调了没有孩子是天生的坏人,犯错其实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部分,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如今教育部将辅导与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及早纠正孩子们的错误,也显示了应对学下校园霸凌等纪律问题的新方向思路。

当然,社区服务计划的成效,还需要在执行中能够得到完善的监督与指导,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简单工作指派。

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部提出这种用建设性方式,取代单纯惩罚的做法,是教育理念的一次进步。

惩罚固然可以制止一时的不当行为,但只有教育才能塑造一生的品格。

 

校园霸凌必需从校园解决

2025/08/1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明峰

现在的学校怎么了?这个本应该是最安全最单纯的地方,却越来越多传出霸凌、暴力与排挤的事件。不久前发生的13岁女学生查拉,从学校宿舍坠楼身亡事件,震惊了全国。沙巴东西海岸及纳闽民众更是接连走上街头,为这名本应充满笑声与梦想年纪的女学生之死,表达愤怒和讨回公道。

由于案件疑似涉及校园霸凌,让人们不禁惊叹,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如此的戾气充斥。而对于这些越来越多的霸凌、暴力与排挤事件,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事件发生,不少校方是倾向“息事宁人”,甚至压下真相,以维护表面声誉。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极之不妥,因为不仅会让受害者因而陷入孤立与恐惧,更直接或间接的纵容施暴者,并等同于变相助长霸凌文化。

因此,我们殷切期待查拉事件,可以成为学校霸凌风气的一个转折点。政府与教育部必须端正态度和立场,以零容忍的态度来面对此案,兑现首相安华所承诺的“公正透明调查”,不隐瞒地依法追究所有相关责任人,包括校方可能的管理疏失与保护不力。唯有如此,政府才能重新建立人民对教育体系的信任。

然而,查明真相只是对此事件有所交代,而要防止悲剧重演,政府还必须在制度与文化上全面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大部分难免已经是老生常谈,可是只要没有落实,我们仍是必须努力的。其中最要紧的依旧是要建立强制性霸凌举报的保护制度,做到确保任何人,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一旦知悉霸凌事件,都能通过独立安全的渠道举报,并确保举报人及受害者不会受到二次伤害。

与此同时,完善心理健康与辅导资源,也是每所学校应配备的。具备专业资质的辅导员,可以适时主动介入学生情绪与人际冲突的处理,提供长期心理支持,将远胜于悲剧发生才事后安抚。

查拉的生命无法挽回,但我们希望她的不幸事件,可以推动社会整体,正视校园安全问题,让“霸凌零容忍”成为制度与共识。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讲座与日常活动,有助于重塑校园文化。将尊重包容与同理心,内化为校园核心价值,才能让“零容忍霸凌”不仅停留在口号。需知道霸凌的本质,不只是个人间的冲突,更多的是因为集体的沉默,加上制度与价值观缺失的综合产物。不论今天发生在谁身上,明天仍将可能是任何一个孩子。所以只有做到让校方勇于直面情况,才能真正将“内部消化”与“遮丑文化”的心态彻底消除。

回归到原点,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带着守护生命与尊严的使命。校园是孩子追求学问、建立友谊的地方,而不是充满恐惧与戾气的环境。查拉的生命无法挽回,但我们希望她的不幸事件,可以推动社会整体,正视校园安全问题,让“霸凌零容忍”成为制度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