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炒作“华校受害”
2025/08/2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罗恩璇
侨民华小的地契风波,本质并不复杂。涉事礼堂地段登记为“商业地”,因此在延长地契时,依法必须缴付商业地税,无法享有州政府给予校地的豁免优惠。然而,马华却将此事炒作成一场“华校受害”的政治风暴。
最积极推波助澜的,莫过于马华。短短数日内,马华领袖与马青纷纷“倾巢而出”,集体炮轰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甚至扣上“出卖华教”的帽子,仿佛捡到一把武器,迫不及待对准行动党开火。
但问题是,这样的口水战,能解决侨民华小的困境吗?
事实上,黄思汉从头到尾没有针对学校,更没有“剥夺土地”的企图。他只是就事论事地指出症结,礼堂地段并非校地,自然无法享有豁免。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将该地段用途转换为“校地”。如此一来,不仅能名正言顺获得豁免,更能确保土地长远归属学校,避免日后被出售或滥用。
然而,马华却刻意避开这个方案,转而把问题政治化。他们不断强调“政府打压华小”,却回避“土地性质”这个根本问题。更混淆“以地养校”与“以商养校”的差别,仿佛只要沾上“学校”二字,就理所当然享有优惠。这样的操作,显然是情绪动员,而非理性解答。
马华明知症结在于土地用途,却装作看不见,明知解决方案是转换为校地,却刻意回避,明知雪州政府历来支持华教,却偏要抹黑为“出卖”。这种做法,不仅歪曲事实,更是借华校当政治舞台,把教育问题当成政党斗争的工具。
如果侨民华小坚持不将土地转换为校地,那就必须依法承担商业地价。毕竟,在法治社会里,如果商业地段可以打著“华教”旗号豁免地价,那对其他纳税人是否公平?
若马华真心为华教,就该协助校方的立场,厘清法规,推动董事部采取对学校最有利的方案,而不是借题发挥。真正负责任的政治人物,应该帮助学校走上制度化的正轨,而不是在“校地”与“商地”的模糊地带打擦边球。
黄思汉与雪州政府的立场,是制度化与法治化;马华的做法,则是情绪化与表演化。究竟谁在真正为华教,谁又在消费华教?答案不言而喻。
校园霸凌是社会警讯
2025/08/23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黄敬明
不知是现今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还是教育领域出现了大问题,如今学生的校园生活好像没有半个世纪前那个年代的学
生那么的单纯、天真。同学之间发生争执和吵架是难免有的,但只要老师调解,同学没多久又欢笑的聚在一起玩乐,记忆中根本没有出现过霸凌这个字眼。
如今,校园霸凌夺命事件频频发生。沙巴13岁女学生生查拉坠楼案、吉隆坡文良港公寓发生一天2名拉曼理工大学生先后坠楼身亡事件,震惊全国,更是教育领域可怕的警钟。身为家长,又有谁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校园内被同学欺负?被霸凌?会不会是下一受害者?
校园生活原本是快乐的,但对某些学生而言,学校却是一个他们每天都想逃离的地狱。而造成这一切的,并不是考试成绩,也不是学业压力,而是校园霸凌。
霸凌不是恶作剧,它不是一种“好玩”、更不是一种可以用来“开玩笑”的举止,它是一种无形或有形的暴力,一种会深深伤害一个人心灵,甚至摧毁一个人生命的恶行。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非常在乎同伴及同学带来的一切与感受。往往一句“不要跟他好”,仅仅是这种看似简单的排挤行为,但对受害者而言,我们是否又能感同身受他所面对的伤心与难过,甚至那种埋藏在心里又有无法形容的害怕?
语言的嘲笑、网路的攻击、肢体的伤害、冷漠的排挤,这些看似“小事”,但对被霸凌者而言,就会像针一样,一针一针地刺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每天活在恐惧、羞辱与绝望,而最严重的情况,衍生成霸凌夺命事件的发生。
身为父母及家长的,应该教育孩子不能欺负同学,也别被欺负。而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任何情况,应该向师长及父母作出反映及寻求解决,聆听学生和孩子的诉求,是最关键的时刻,通过教育、辅导及分享,让受伤的同学和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自信心与尊严,重拾信心面对一切。
许多青少年自杀事件的背后,都有霸凌的影子。他们可能只是因为外表、口音、家庭背景与别人不同,就成了被嘲笑、排挤甚至攻击的对象。
更可怕的是,旁观者的沉默,往往成了霸凌持续发生的帮凶。当我们看见有人被欺负而选择装作没看见,或默默转身离开,其实就等于默许了这种行为的存在。正义,不是沉默,而是勇敢站出来阻止眼前发生的一切。
校园霸凌,不只是学校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警讯。过去发生因霸凌导致的夺命事件已是前车之鉴,更是一种惨痛的生命教训。向校园霸凌说“不”绝对不能只是一种口号,更是教育部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我相信,一句温暖的问候,以及在必要时伸出的援手,也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独中教改的困局
2025/08/2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董总2020年推出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课程总纲(试行版)》(简称“新总纲”)中,将独中教育中全人培育的目标划分为三面九项,其中三面分别是自主学习、社会参与和沟通协作,这三面当中有各自包含三个面向,总共九个面向。这三面九项成为这几年独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方向,也是后续董总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符合时代需求,也很全面的一个目标,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却是充满挑战的道路。在新总纲公布后的这几年来,独中教育看似朝气蓬勃,各校除了纷纷自主开发各种跨学科、校本课程外,也进行了跨校,甚至跨国的课程合作,如今年已经进入第五年的跨阅活动,以及配合中国、台湾等地进行的论文写作等活动。
这些课程与活动的开发及推动让独中教育有了全新的想像与可能性,但对前线教学的老师来说,却是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面对新总纲所提出的三面九向,有不少老师都抱持一种相对悲观的态度。其中以自主学习为例子,在独中毕业生必需要利用统考成绩升学的这前提下,分数成为老师与学生最在意的结果,因此不管再怎么改变,分数导向的学习成为独中难以回避的底线,也造成了独中在教学上不管再如何纳入新的课程和模式,仍不敢放掉对分数的执念,学生也仍然执著在如何得到标准答案,如何避免犯错,而不是在意如何学会。
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实际的考量,即使今天不少国内外大学都开放多元入学,也欢迎学校推荐有潜力的学生予各大学,不看统考成绩,只看学校表现,以特殊招生的管道直接入学。然而这种情况毕竟仍属于少数,这也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够依循传统的背诵与解题的思维争取更好的成绩表现,至于自主学习、创意思维等在这个情况下并不是最重要的目标,甚至怯于去思考与创新,以求一个最安全的方式获得高分。
这个结果也造成老师在教学上为了得到最高的“效率”,往往也被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逃离,老师不一定要有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各个知识点背后的原理与原则,学生也不需要知道他为何要学,更不需要真的理解消化各种知识点,只需要能够拿到好分数就可以,太多的创意反而可能得不到高分,如此又何必要多花心思去思考与理解?
因此在目前的独中氛围中,三面九项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却难充满挑战,而各种新的校本课程、跨学科活动看似充满活力,却也只能够锦上添花,难以撼动考试为导向的传统分科与学习模式,独中教育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剩下的时间却不多了。
剖析教师提前退休导因
2025/08/23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高城人
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在国会发表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平均每年有五千余名教师选择提前退休。
我国公务员,包括教师,当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但是可以选择提前,如56岁、58岁或当事人选择的年龄退休。
综观副部长披露的数据,教师选择提前退休的导因包括:对教学工作失去兴趣、家庭问题、健康问题、工作负担过重和个人因素。
作为曾经的掌校人,我也遇过校内教师提前退休,也见过友校的教师提前退休。
根据我的观察和理解,教师提早退休的的因素如下:
1)对教学失去兴趣。教学法是与时并进的,当前的高科技时代,早已不是许多年前的“chalk
and talk(用粉笔写黑板,教师讲解)”。因此,教师需适时提升教学法和教学专业知识,若感觉“跟不上时代”必定“意兴阑珊”,从而衍生“不如归(家)去”的感觉。
2)家庭问题。不同家庭原因各异,如有教师需接掌家族业务、要“大展宏图”而另谋高就。也有女教师要照顾年老多病的长辈,或需医疗照顾的年幼子女而提前退休。
3)健康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提前退休导因,这个时代的教学工作绝不轻松,若教师健康欠佳,每天还需站着教导学生数小时,不可谓不劳累。年轻时活力充沛尚可应付,若青春消褪,盛情不再,再加上疾病缠身,肯定消磨了意志,无法继续留在任务繁重的岗位,这是可以理解的。
4)工作负担过重。上个世纪的教师工主要是教书、改簿子、文书工作和教导课外活动,但是到了这个高科技时代,还要加上需要上网连线处理的工作和其他额外职务,让教师倍感压力,因此当教师“不堪重负”时,唯有引退。
结论是教师提前退休,是他们履行“选择”的权利,无可厚非。
但愿我国杏坛“江山代有才人出”,能有更多新生代申请受训为教师,让教育大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