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马华应对国民型中学负责

转载自2010年11月8日《东方新闻网》
程嘉乐

最近,槟州有人提出要成立「国民型中学董联会」,引起了不少人的顾虑。支持的人认为董总忽略了国民型中学的需求,而又有必要成立相关组织来争取权益,反对人士则认为这样会分散凝聚力,整体而言不利华教。

国民型中学,又称改制中学,成立于《1960教育法令》之后。当时的条例规定1962年1月1日起,凡是未改用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华文中学将不能获得政府津贴。

根据《百年华教奋斗史》(谢清发,2010,页20),1961年下半年,教育部官员到全马各地宣传改制的好处,教育部当时也配合新闻部大量出版传单和文告呼吁华社接受改制。教育部长拉曼达立和马华国会议员李孝友及李三春在电台访谈中也做出类似的呼吁。

根据当时官方的说法,改制中学除了免缴学费,能减轻家长负担以外,教师生活也会有保障,更重要的是三分之一的时间将会保留给华文课。

面对政府给于全面津贴的引诱,同时还动用政治压力软硬兼施地诱迫,越来越多华文中学接受改制,董事部把先贤辛辛苦苦筹建的校舍双手奉上给政府,当时 70所华文中学有其中54间接受改制,尤以北马最为严重。有些改制中学为了收留政府考试落第生,还特别开了独中。改制后的国民型中学只有一科中文,其它均 以英文教学。1970年代,英文教学被马来语教学所取代。而每周五6节的中文科目最终减至3节。

但是政府和教育部并没有把国民型中学与其它中学一视同仁。发展经费不足,董事部还需为建校费用伤脑筋。此外行政经费不足,甚至连水电费也是一个大难题。换句话说,当年马华宣传「改制好处」的重点几乎并没有真正实现。

如今,马华把国民型中学所面对的问题都推到董总身上,简直是找错对象!

第一,董总最主要的任务是要维护华教的茁壮成长。国民型中学一个星期只有3节的中文课,严格来说并不是华文学校,董总不出力帮忙国民型中学是名正言顺的。其次,华小和独中筹款办校的问题已经让资源有限的董总疲于应付。

根据消息指出,董总早在1997年便已经主办「国民型中学董事交流会」,尝试解决国民型中学所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不少这类学校的董事拥有马华背景,受到政治压力而缺席,导致这个工作最后不了了之。而现在竟然又把帐算到董总头上去?

最后,问题还是回到原点。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国民型中学落得今时今日的地步是因为当初对他们做出种种美好承诺的马华没有尽力照顾国民型中学。马华因此应该出面,而不是把问题抛给董总!更不要期望另外成立一个「国民型中学董联会」就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