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7日星期二

江水奔流不停,长江后浪推前浪


——参加东爪哇华文统筹机构教师互助会恳亲会感想

2018/08/06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在“二十年后中华文化即将消失的舆论”中,使拼力传承中华文化于印尼华族社会,让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结合印尼特色和需要贯穿印尼华族的社会生活,从而构建出印尼华族特色的印华文化的七、八十岁老头、老太太们,有的垂头丧气,感叹无奈!有的不信邪,奋力发挥夕阳红,分秒力争去传承,笔耕、教学,在所不辞。在微信、WA群聊中,老人们多在交流怎么安度晚年的今日,看着他们日渐疲软的步伐和微弓缩短的身材还在想华族子孙的前程、想祖国的未来,忘我地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心里不能不敬叹,然而他们到底会做出什么来?心里还是一团疑云。
2018729日我参加东爪哇华文统筹机构教师互助会第24次恳亲会暨雄鹰十二号欢迎会。我心中的一团疑云被射进来的朝阳光芒冲散了。在三星酒店泊车间遇到几位我当年参加统筹机构工作时的熟人,那时她们比我年轻多了,现在看起来也是老人模样了。他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进到三星酒店内的会场看不到他们了,我向着台上台下东瞧西望看不到当年一起工作的熟人。后来才看到他们原来分散在与会者的座位上。
台上两个年轻司仪宣布会议开始。轮到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常务主席苏先源致辞,原来他是我参加工作时的小伙子,现在已三十多岁吧?接着是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教师互助会的会长陈慧莲简单致辞,然后宣读第五届理事名单并让他们上台一一介绍。第五届理事清一色的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虽然口音比较重但语音语调标准。那种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慨勾起我的回忆,我们现在八十几岁的一代人,当年何尝不是在老教师来不了印尼的情况下赶鸭子下水的产物。我们在阳光下学习华文的日子不长,乌云遮盖蓝天,华文被禁了三十几年,即使如此,有志者不仅还在学习,还尽可能地进行教学和传承使命。华文重见天日时,就靠他们结合各种外来条件没日没夜地耕耘。
现在的年轻人,正处于华文在太阳普照下走向全世界,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他们的学习条件比我们当年好上千倍万倍,我们尚能进步,他们当更加能快步如飞了。
再看看颁发毕业证书时,毕业生个个精神抖擞,非常镇定从容,而且个个表明参加华文教学队伍的决心。再看看他们里面有四、五个爪哇族,有近十个是华族。有一段时间,在华族里寻找愿意学成后当教师的保送生源不多,而且到现在还盛传华族子弟学习华语的热情不及其他族人。这确实如此,这是历史必经的过程吧。现实是意识形成的诱因,意识一旦形成就成为对现实的推动力。从我教华文的学校我已经感到细微的变化,今天看到台上的毕业生,我深信现实在改变华族对华文对教师的思路。
我看到走过来的张玲玲老师就对她说:“我们当初的梦想成真了。”
她说:“是啊!该交班了。”
我说:“你们努力了十几年啊。”
休息和吃午餐的时间到了,拿饭菜的时候看到当年筹建华文统筹小组的负责人符福金老师在角落端着盘子边吃边与人谈天,我凑前去打招呼,他亲切地问好。
文学是应生活的需要而诞生,出现那种语言的文学则是应用那种语言的人群多了自然而来的。看着年青华文教师队伍的出现并逐渐壮大,我想华文写作者会应运而生。华族有因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引来的喜怒哀乐事件,既不同于祖籍国,也不同于祖国其他族群,那么具有华族社会特色的故事自会有人关注,尤其是华族人士,那么待有了读者,有了丰富生活的写作爱好者,华族写作者队伍的壮大指日可待,我们不必庸人自扰。
在回家的路上,眯着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一条长江,有的河段静静的长流,有的河段汹涌澎湃的图景。脑海里涌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语。身为前浪借后浪的推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心满意足地感受到快乐的晚年。

(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