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创办初期珍贵校史资料(一)
——新中诞生前后 战前
2018/08/0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周明翁
几位热心教育的家长
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泗水市的华侨还比较少,但都很关心教育。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华学校,还是男女生分开上课。男生在加巴山(Kapasan)孔庙后堂上课;女生在加巴沙里(Kapasari)街(今为妇产科医院)校址上课。后来,顺应潮流,男女生才合并上课。
小学毕业后,学生苦无中学可读,于是由数位有志向的校友和家长:如陈友义、林敦汉、翁同安、黄德慈、黄德萱、颜淑慧、陈宝发等人,在陈厥宝老师(泗水日报印尼文编辑)领导下,(于1929年)先成立励志学社。继而,有三位女生(三姐妹)之母黄江源夫人,慷慨拨出其大厦中的一件大房间(今
Kapasan No? ),作为办初中一之教室。
1930年,随着学生人数增多,迁到今Undaan某号屋。
1931年,又迁到津地兰(Tjindilan)后在根芝兰(Kenjeran)街得一大厦,正式成立(中学),取名励志中学。校董有黄超龙等、校长俞民新、教导主任周肃侯、陈厥宝义务担任英文老师。
与此同时,查卡兰(Jagalan)街也成立了一间华侨中学,校长陈漱玉(女),教务主任为何世杰(女),董事为林生地(三宝烟草大王开厂元老)。
两间中学合并—产生了新中
当时,两间中学的学生只有一百名左右,由于人少,两间中学在经济上都有困难,教师们到月底常没能领够薪金,学校面临关门的可能,一些 家长为自己子女的前途担忧,便产生两校合并,节约经费、集中师资办好一间中学的想法 。家长中奔走最多的,是曾国治和徐崇礼。
曾国治当时是泗水荣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是专经营大米、砂糖、面粉等,常向泰国、西贡、香港、上海等地采办;徐崇礼则是专做米粮买卖的中介人,是当时荷兰殖民政府认定的五谷商人发生纠纷时的公证人,地位也相当高。这两个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华人(徐略懂华文,曾却不懂华文),但两人都对祖国感情很深,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华文学府—励志中学读书。
就这样,由曾、徐多方奔走,呼吁华中、励中两间中学磋商合并,果然,双方同意,由校董林生地建议,合并后的中学改名为新华中学,校舍也改在加巴沙里(Kapasari),另租一间大厦开办。
1934年8月4日,母校新华中学,终于在印尼爪哇泗水市大地上诞生了。
第一任校长,以抽签方式决定,结果,华侨中学的陈漱玉(女)任校长;励志中学校长俞民新任副校长。
第一任董事长为曾国治,其他董事还有黄超龙、林生地、邓思华、徐崇礼等。
在曲折中成长
新事物的成长,总是曲折的。合并不到一年(实际只有三个月)原华侨中学师生又分(自动脱离)出去了,(原励志中学董事、家长)临时召开了家长大会,当时由陈厥宝为临时主席,会上家长们一致表示,新中必须办下去,重新组织新的董事会,推举了邓思华为董事主席,徐崇礼为董事、蒋沧浪负责财政、黄复明为秘书。经过向外发动月捐赞助,不到一年,新中的经济基础稳定下来了。
以后,新中的校董又经过几次充实改组,到1942年6月太平洋战争前夕,校董主席为郑子荛,陈有章、徐崇礼为顾问,蒋沧浪管财政,周振作管交际,黄复明、杨少珍管审查。
校长陈漱玉走后,由周肃侯担任,后来俞民新担任,直到1942年3月日本占领印尼,新中被迫停办为止,共栽培出三届高中毕业生和九届初中毕业生。
此文由陈尔励提供并在部分句子加注释文。此文为已过世的战前新中校友周亚涛和曾任新中第一届董事会秘书黄复明先生合作撰文,他们分别是新中创建初期的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所以此文为记录新中建校初期的真实史料。它用历史事实说明新中是源于励志;是励志学社和励志中学实体的延续。原文曾刊登在1990年广州地区新中校友会出版的《新中校友简讯》。后于1994年又刊登在《新华中学纪念特刊》。《特刊》首次向校友们揭示了新中创办初期的演变过程。
新中创办初期历史资料 (二)
——新中,是这样扶持长大的
2018/08/0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黄复明
作者和文章简介:黄复明先生(1909-1995),1934年8月4日,励志中学与华侨中学合并成立新华中学,不到三个月,同年11月两校分离后,曾与泗水几位商界老友组织新中董事会,曾任新中后第一届董事会中文秘书。他是新中初创时期学校的演变发展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晚年他将亲身经历的那段经历撰写成文:《新中,是这样扶持长大的》。无疑,这是研究新中初创时期的极为珍贵的原始校史资料,也是研究早期华侨教育的珍贵史料。
1997年6月,天津新中校友会收到原新中校长何希銮此文章原稿的复印件,随后将其全文刊登在1997年7月第6期《新中校史信息》上。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新中校史信息》主要在中国国内新中校友内部发行,所以海外极少有人看到此文。该文记录极为细腻,篇幅较长。为突出主题,便于阅读,笔者在尊重原文章的主导思想及其重要情节的情况下,将原文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部分删去,并作了整合、精简和摘录。
2001年笔者曾以《艰难曲折的创校历程》为题浅析《新中,是这样扶持长大的》刊登在《香港泗水新中校友会成立五周年特刊》上。
本文整理后于2011年曾经黄复明先生令弟黄攸明老师和新中战前校友吴德疆老师审阅。吴德疆老师并为本文一些用词做了注释。当时笔者已对两位老师深表谢意。吴德疆和黄攸明老师已先后离去,笔者顺此表示深切怀念,并铭记他们为新中校史的整理做出的贡献。
(一)
1934年间,印尼爪哇泗水这个城市,华侨还是稀少。华文书店只有一家,华侨创立的中学只有两家。这两间中学:一间叫华侨中学,一间叫励志中学。两间中学,学生人数合计只有二百名左右,每间中学,学生不超过一百名。因此,两家都在惨淡维持之下过日子,都有岌岌关门的危机。两家学生的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子、弟、侄求学的前途忧虑。就在这时,励志中学的学生家长,有的就想到两校合并的办法,可以节省经费,使泗水这唯有的华人办的中学能够维持下去,继续存在,不致华侨子侄失学。这两位励志中学学生的家长:一位是曾国治,一位是徐崇礼。
曾国治是泗水荣南有限公司(简称“荣南”)的总经理。荣南是专营五谷生意的。如大米、砂糖、面粉等。常向暹罗、西贡、香港、上海等地采办,顾客除泗水“亚弄”(Warong)小商外,马都拉岛的阿拉伯商人也常有的。因为荣南业务的关系,在人事上就预伏了泗水新华中学后来经济基础稳定的因素。
徐崇礼是专做米粮买卖的经纪人(注:1)。当时的经纪人,在商场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是当时荷兰殖民政府认为,是五谷商人发生买卖纠纷时的公证人。他的地位,等于大商行的经理。
徐崇礼、曾国治,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华人,两个人自幼就一同玩耍,是总角交(注:2)。曾国治曾往新加坡进英文学校,所以会说英国话,也懂得英文。曾和徐都会说闽南话,徐略懂华文,曾却不懂华文,连自己姓名也不会用华文写出。但,这两人的祖国观念浓厚,所以都把子女送到华文学校-励志中学读书。
(二)
徐因是经纪商(注:1),常到各大粮食商行走动,招徕生意。徐自幼即与曾国治交游,因此,更常到荣南谈生意,而且差不多每天中午在荣南进膳。
徐就常跟曾国治谈论两校合并的事。在饭桌上,荣南财副(注:3)黄复明有时也参加说一两句,说:合并须双方都公平不偏,才能进行顺利。例如双方原有校名都要放弃,改用新名;校舍也是这样,租用新校址,这样一来,才不致发生争执。
就这样,曾国治出任召集,呼吁华中、励志进行合并。果然双方同意。华中和励志,各放弃原有校名,新合并的中学,名叫新华中学;校舍也改租新址,在Kaliondo街。合并成功了,泗水新华中学产生了。董事长是曾国治。引起东爪哇华侨社会的重大注意。
那知好梦不长,由华中、励志两家合并的新华中学,产生才几个月,分裂了。原是华中的学生,都不声不响地不来上课了。不久之后,华侨中学的旧招牌又在华中的原址挂上了,又上课了。
新华中学的学生呢,照常来上课,都是原励志中学的学生们。本来,这新生的新华中学,经济力量还不充裕,经这风波,一月又一月,经济渐显支绌了。学生人数突然减少一半,每月学费收入,也减少了约一半。董事们开始还勉强支持,负责财政的董事,初次要掏腰包了。渐渐地财政的职务无人要担任。董事主席曾国治,只好负起掏腰包的责任。几个月后,连主席曾国治,也不声不响地溜走了,对学校来个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这时,急煞了董事之一的徐崇礼,天天向曾国治吵着,要他再出面。 ......
本来,徐崇礼是天天在荣南进午膳的。一见曾国治,就好言好语劝曾国治出来,继续负责新中。可是,曾国治一直不肯。一天一天过去,徐跟曾越谈越激烈。最后,曾国治总是一句话也不开口,缄口默默地,任由徐崇礼去吵。
有一天,徐跟曾谈生意后,就再谈到新中,曾又再默默不开口。徐问曾说:“你到底怎么样?这么虎头鼠尾!”徐在对曾奈何不得的最后一刻,就突然问曾:“你既然不肯再负责,叫你的财副先(注:2)出来跟我走怎么样?”曾说:“这是他的事,他如肯跟你去跑一场,你就叫他去吧。”徐一听到曾的话,马上站起来,三步走到书记(注:3)室的门外,喊道:“喂!财副先,你的头家(注:4)做事这么有头没有尾巴,他不干,我们一起去干吧!来,我们一同去走!”
(三)
从这一天起, 徐崇礼每一天总是到荣南商行等黄复明,一起去找学生的家长们,讨论新中问题。家长们的意见都是一样,要把新中维持下去。大家的意见,先来个召开家长会。
临时家长大会召开了。全校学生,其实已是清一色励志中学的学生,仅有近一百名。每位学生家长的子、弟、侄,一、二名,三、四名不等,所以学生家长们也只有几十位。家长会议召开时,出席近四十人,差不多家长们都出席了。
会议开得很顺利!首先,徐崇礼推举陈厥宝为临时会议主席,都无异议。陈厥宝,《泗水日报》(Pewarta)的编辑,学生家长之一,是土生土长的侨生,略懂三几句闽南话。临时家长会议就由陈厥宝主持。会议一致表示,新中必须维持下去。议决(会议决定)先组织董事会,学校经费问题,先由家长们自动负担月捐,第二步由董事们负责向外寻找赞助人,负责月捐。
组织董事会,当场由陈厥宝推举家长之一邓思华为第一届董事会主席,众无异议,通过。接着,徐崇礼推举黄复明为秘书,邓思华立即喊:“附议。”陈厥宝也接着说:“附议。”徐崇礼又推举蔣沧浪,也是满票通过。接着,徐崇礼以及几位家长也被推举为董事。临时家长会议,就这样顺利而又迅速地成功结束了,时间只有一个多钟头而已。
家长会议结束后,在会场上立即举行董事会议。主席邓思华(注:5)是当时荷印殖民政府东爪 哇警署的通译(3)。因此,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首先讨论立案(申请注册)问题。决议由主席邓思华负责,向他的上司呈报立案。关于家长们自动认捐事,议决由财政蔣沧浪负责。这时,徐崇礼自动表示,他本人可以负责走动,告知家长们。蔣沧浪呢,是利新饼干厂张寿侯(台湾籍)的外甥,现任该饼干厂的经理。向外界劝募,寻找赞助人承担月捐事,徐崇礼、黄复明、邓思华、陈厥宝,当场自动担任之。董事会议第一次会议,宣告结束。
(四)
从第一次董事会议后,徐崇礼又是天天到荣南等待黄复明工作完毕后,一同出门去招募月捐。至于公休日,大家都不办公,徐崇礼也不来荣南。但却改由邓思华以电话约黄复明一同出门去筹集月捐。
当时,泗水全市粮食杂货小店-哇弄店(Warong),有三千多家。其中有一千多家是荣南商行的顾客,多跟黄复明熟识。在新中产生以前,1933-1934年间,荣南公司的职员们曾经组织了一个娱乐团体,名叫“华侨互助社”,参加的社员几乎包括泗水全市哇弄店主们。因此,泗水这些哇弄店主几乎都跟黄复明熟悉。这次徐崇礼、黄复明共同出发寻找赞助新中的,多数是以哇弄店主做对象。所以又快又顺利。邓思华偕同黄复明出发寻找月捐的对象,也是当日“华侨互助社”的社员-哇弄店主以及大商行的主人。因此,不久之后,新中的经费,已告不致恐慌了。
当时,新中的老师何希銮,是玉融公会《玉融周报》的主编。何希銮在玉融公会是有声望的。玉融公会的会员很多是商场巨商。新中为了使经费充裕,有天公休日,邓思华又约徐崇礼、黄复明,一同到何希銮寓所找何希銮。何希銮立即答应,要代表董事会向玉融公会同乡劝认月捐。这么一来,不到一年,1935年,新中的经济基础已告稳定了。
当时南洋华侨社会的风气,学校的董事像老板,教员是吃薪的,等于店员。新中当时的校长是俞民新,负责记账的是卜侃吾。因邓思华吩咐,一切向秘书报告就够了。因此,俞民新、卜侃吾等,也因此三天两天大清早,必须到秘书黄复明处,报告学校收支,以及应有的设备。为此,秘书黄复明觉得董事不应干预校政,就在一次董事会议上提出董政应与校政分开,董事不应干预校政。当场大家表示同意,遂议决该校校政由校长俞民新自己处理。后来,俞民新又邀卜侃吾、陈庸中二人协助。又,何希銮老师原是属于董事代表。校政就在何希銮、俞民新、卜侃吾、陈庸中合作之下展开了。
不久,黄复明忽患肠炎病,据西医诊断后言,至少要卧床四个月,方可下床行动、西医郑子尧,以探友名义到黄复明家探病,并对黄复明的爸爸露出有意参加社会活动、黄复明遂把此意告诉徐崇礼,把秘书职位让给郑子尧医生,董事会赞同。郑子尧医生任秘书后,一切进行顺利。第二届董事会改选,郑医生任第二届董事会主席 。
注释 :
(1)经纪人-Makelar,与经纪商、中介人同义,是促成买卖双方成交大宗交易的中间人。当时,受荷印殖民政府承认的中介人,有资格作为大宗买卖的公证人,届时,如发生交易纠纷,由经纪人作为公证人予以判断.经纪人判决之后,如不履行,一上法庭,常是照经纪商原来的判决。当日的经纪人,在商场上地位很高。
(2)总角交-“总”,聚而束之也;束发也,垂后为饰。“总角”,总以其发,以为两角,乃男女未冠笄(ji)之服。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幼年。“总角交”,即“总角之交” 。指童年就相识的好朋友。(黄攸明先生注释)
(3)财 副-闽南话词汇,发“栽户”(汉语拼音:zaihu)音。与“财副先” 、“书力记”同义。即商号账房兼文书,地位仅次于经理,是老板的左右手。
(4)头 家-闽南话词汇,发“掏给”(汉语拼音:taogei)音。即老板。
(5)邓思华-1934年,他以新中学生家长的名义,参加组织董事 会。当时,他是荷印殖民政 府泗水总警署的翻译员。二战结束,荷兰殖民政府卷土重来,他被提升为警署政治部主任。两次逮捕民主进步人士,都是他率领军警,破门入户抓人的。那时,他早就不是新中董事会成员。(陈尔励 整理)
新中创办初期珍贵历史资料(三)
——新中校史应从何年开始?
2018/08/0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吴徳疆
1929年,一群刚从“泗水小学”(即中华学校)毕业的颜淑慧、黄德慈、黄德萱、郑素日、魏珠、林建禧、陈友义、林敦汉、魏俊秀、温祯德、陈顺勤、白广辉、周流增、翁同安、林如壁、曾发宝等20多位青少年,他(她)们想继续升学,但对当时泗水仅有的有王宓文掌校的华侨中学却望而却步。居然妙想天开,同心协力创立了类似私塾的学习园地──“励志学社”。(寓含发奋求知、自强不息之意)。学社设在JL.KAPASAN(今为SIDODADI)黄江源夫人(德慈、德宣令堂)腾出的住宅中一间厅堂。她热心公益,既供应办学地点,还慷慨解囊为两位千金缴纳一百荷盾(当时荷印币值颇高)的学费,而且向些许亲友劝捐“励志学社”初办所需的教学设备。其他同学则根据各自的家境,分别交上十几盾或几盾的学费。(上世纪30年代华侨中学学费标准是五荷盾),家境贫寒者免费。积沙成丘、集腋成裘。一所新的学习园地“励志学社”终于在泗水北部华侨集中区开课。学社初办只有初中一年级,聘请一位姓顾的女教师当班主任。按上世纪泗水中华学校自三年级起已教授英语,学社就学样把英语作为重点外语课。可是当时的华社中能精通英汉双语者毕竟屈指可数,这让常陷入经费拮据困境的学社感到一筹莫展。恰好陈厥宝先生深受“励志学社”学生们发奋求知、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见义勇为毛遂自荐愿意义务担任英语老师。陈厥宝先生家穷好学,靠自己挣钱考入暨南大学英语系,学成回泗,受聘为泗水:“PEWARTA SURABAYA”编辑。该报是由具有中华民族自豪感的著名侨生郑炳温先生1920年创办的。1929年学社顺利完成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1930开了初中二年级。泗华小学应届毕业生近水楼台,相率报名就读。学生人数增加了,原有场所无法容纳,需要扩展空间,遂在JL.UNDAAN KULON租到一间较大的房子做新校舍。(现眼科医院)同时把“励志学社”正名为“励志中学”。第一任校长俞民新先生是委托前泗华小学校长周延珍先生从国内敦聘的,俞民新先生系北京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毕业的,对教育学有专长。因此“励志中学”成为当时泗水侨社中唯一由拥有师范专业知识分子掌校的中等学校。
一年后,“励志中学”增加了初中三。校舍又嫌太小了,便迁到JL.KENDJERAN靠火车轨道旁那间有着可供课余体育活动广场的大房屋。这时,董事会也组织起来,邀请了侨社殷商和社会贤达,如郑今日、林生地、邓思华、曾国治等为董事。
从“励志学社”到“励志中学”三年的历程,是含辛茹苦、历尽曲折艰难的历程,初办时常因经费支绌而影响到教师的工资无法正常支付,得靠学生几次举办文艺演出筹款补助。
“励志中学”就这样在校董们(包括黄江源夫人)亲切关怀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同甘共苦团结合作下,和“华侨中学”并肩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提高东爪哇华侨青少年素质作出贡献。
世事变化莫测,随着世界经济危机降临,市场景气萧条,而荷印殖民政府推行H.C.S(荷华学校)教育措施,拉走了部分华侨学生,企图刹住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新报》调查统计,1935年全东爪哇华校中学生,男生168人,女生75人。无论“华中”或“励中”,学生人数都不满百。长此下去,两校都有面临关闭之虑。两校中一些校董、家长在谈论中达成一致意见应集中双方人力财力合办。於是在曾国治、徐崇礼、林生地等人积极推动下,1934年8月4日JL.KAPASARI出现了一间由林生地先生提议取名为“新华中学”的新华侨中等学府。学校的行政领导为公平起见按抽签决定,校长陈漱玉、周肃侯、俞民新协理。
泗水广大华侨对“华中”、“励中”两校合办的前景莫不寄予美好的期盼,孰知好景恰似昙花一现,三个月后,“华中”师生整体撤离“新中”,回原址上课。合后又分,个中原因耐人寻味。据战前“励中” 、“新中”一些校友回忆分析,“华中”校长陈漱玉是化学系毕业的,她主持下的“华中”办的是普通型中学,学生多半是家道小康,毕业后回国深造。至于“励中”校长俞民新,还有周肃侯,前者学哲学、教育,后者擅长商科。“励中”除了普通中学课程外,还增设有关商业知识的课目。学生一般是第二、三代侨生或工薪阶层子女。两校间不同的办学主旨和家庭背景派生出的隔阂和矛盾,短时间难以化解磨合,结局就只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了。
“华中”退出后,“新中”这个载体尚留下原“励中”师生;教师10名,学生115名,一直维持下去,校政先由周肃侯主持,后因他在JL.SOLONG自办了商业中学,校长由俞民新担任直到日本军占领爪哇停办为止。
续办后的“新中”,推选泗水著名经营出入口土产商“荣南商行”东家曾国治为董事长独挑大梁,他自掏腰包勉强维持了好几个月的学校经费,就有点捉襟见肘而意欲卸职不干。这事为与曾国治有总角之交的徐崇礼先生知道了心里很着急。当时他是数一数二政府公证的享有极高信誉的经纪人(MAKELAR),业务关系几乎天天会和曾碰头。两人皆为土生土长,只懂英语不谙普通话,却有着热心华文教育和热爱中华文化的心。徐是原“励中”的学生家长,因不忍目睹与“华中”合办后的“新中”夭折,他频繁、执着地找曾国治商量对策,并且争取“荣南商行”财副(闽南语账房之意)“励中”家长的黄复明作帮手,一面联络全体家长,一面利用工余、周日时间走街穿巷向全泗水千余家亚弄商和若干商行劝募经费,同时通过玉融公会理事何希銮(新中教师)向一些热心侨教的福清殷贾劝征月捐。
一切准备就绪,随之召开家长会议,当场选出徐崇礼、林生地、邓思华、黄超龙、蒋沧浪、黄复明、郑子尧等人组成董事会,另外,还在JL.NGAGLIK找到一地面广阔、环境清静,利于学习的破旧大厦作为新校址。学校行政由原励志中学校长俞民新执掌。他接受董事、家长们的重托,秉承励志学社自强不息的初衷,殚精竭思地与华侨中学一起发挥各自的特点为当地社会和祖国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
上述事实足以见证。新华中学实质是由励志学社提升成励志中学,一度与华侨中学联合又分离出来续办下去的。忝为新中战前校友又在战后复校执教过的笔者,谨此建议,尊重历史,新华中学的校史应追溯至19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