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王汉卫教授主讲华文水平测试(HSC)相关问题
2019/01/2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本报讯】印尼华文教育自复苏以来,已经有20余载,经过不断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然而,对于华教学子的华文水平测试却一直是大难题,现行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因为服务对象的差异,很难测试海外华族子弟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特邀请中国广州暨南大学主持华文教育水平测试的王汉卫教授系统地介绍“华文水平测试”的理念、组织和实施,以期进一步完善落实华文水平测试的各个环节,让华文测试早日登陆印尼,服务华教。
座谈会于1月27日下午2时至5时在吉祥山三语学校会议室举行,由教育联合总会郑洁珊主席主持。郑主席致辞时说,华文测试的意义重大,是中国国务院侨办支持海外华文学校转型升级,推进海外华校标准化、专业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王汉卫教授是广州暨南大学华文教育水平测试的专家,因此请王教授给教育界讲述华文测试的意义及落实情况。
王汉卫教授年轻有为,对华文教育特别是海外华文教育有特别的研究。他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详细介绍了华文水平测试(HSC)的内容。他说,华文水平测试是汉考家族的新成员,是为测量海外华裔的祖语水平而设计的测试。在华测的视角下,海外华裔是一个独特的群体:(1)身份特殊,不同于一般外国人;(2)语言状况特殊,一是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二是中文水平自移民后呈衰退趋势;(3)在情感、精神上仍归属于中华文化;(4)诉求特殊,他们希望向母语者靠拢,通过比照国内母语者水平来定位自己的中文水平。因此,为了能服务于这个特殊的考试群体,华测在总体设计上提出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标准加常模的参照体系;(2)认知加语言的等级结构;(3)听说和读写尽可能严格区分的试题追求;(4)强化对汉字能力的要求;(5)强化中华文化背景的存在。
王教授说,据调查,海外华文教学不是以汉语特点来进行教学,所以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很差,这是华文教育最难克服的问题。
王教授讲述了华文测试的内容,与会者中有部分人半知半解,纷纷表达看法以及叙述多年来HSK的种种问题,有老师指出当前HSK在技术上有问题,比如“听力”测试,主考老师好似有意为难学生,在测试时只念一次,不重复,而且念的速度很快,学生来不及听和写,这就大大影响考试成绩;另一缴费方面,考试收费太贵,与鼓励学生学好汉语的宗旨背道而驰。谈到HSK,主办方与王教授没有多说,也不作评论。
座谈会于下午5时半结束。出席座谈会的多数是华教重要人物,有的还是来自外地,如巨港、西加、万隆、棉兰等地,他们是辛玉宝、黄端珠、陈正添、颜善谋、麦清河、魏志强、彭丽曼、黄向日、郭美华、丘幼莉、贺雪莲、刘振寰、万艳林、陈凤萤、黄奕註、杨子奇、吴丽萍、古祥安、张元檠、曾庆祥、林可彬、陈娇玲、谢来英、郭欢利。陈佩真、江宗嫦、张秋莲、蔡莉蓉、黄达婷、温英英、魏真珍、吴少冰、江春云等共约50人。
据了解,“华文水平测试”是于2014年首先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提出来的,于2014年11月22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华语专家论证会上决定的。华文水平测试简称“华测(HSC),与针对外国人的汉考(HSK)不同,“华测(HSC)”主要是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被视为新HSK。这项填补空白的国家级科研成果,由暨南大学历时多年研制开发,目前已经到了专家论证及试行阶段,这也算是汉语水平考试一种改革试验阶段。与会的教师们说,“华文水平测试”(HSC)在印尼华教落实,还要一个过程,这是要从事华文教育的全体老师们共同努力研究,才能进一步实施。
(沈伟真 雅加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