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星期三

同化運動 緣起

2019/02/02 《新加坡文献馆》
~作者:董狐

—— 緣起——

千百年前,我们的先人移居南洋,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求存,并创办学校,教育子孙。经过代代努力,终於在一九五三年创立南洋大学。这是我们民族教育的一件大事。南洋大学是民族文化与传统的象徵。
南洋大学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力求上进,荣耀与苦难相随频仍。从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五日开学,到一九八〇年被关闭,前后歷时约廿五年。其间有廿二年,受尽李光耀的譭谤,故意贬抑,恶意詆毁,颠倒黑白,残暴打击,以致无数英才遭受迫害。无辜的学子把青春留在牢房中,有如希伯来人的后裔,在二战时所面对的绝境。此等恶例,為世间所仅见。在挣扎求存廿五年后,终被关闭。我们的先人留下的母语与传统,均被他人所逐步同化。
南洋大学原本不属於星加坡一个小地方,而是属於整个南洋地区。创立之初,腹地广大,学子英才来自南洋各地,齐集云南园。他们从校园中走出去,学术成就,在本地区中,无与伦比;服务各界,亦成绩斐然,却始终被视為眼中钉,横加逼害。
南洋大学初创立时,正值二战之后不久。当时,冷战方兴,意识形态与民族独立运动相互纠结,民族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华校中学毕业生升学去路受阻,师资来源断绝,华文教育陷於困境。
就在此时,陈六使先生毅然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南洋万人同声回应。华族社会各阶层上下一心,无论受华文教育还是受英文教育的有识之士,同心同德,共襄盛举。
一九五三年四月七日,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发表《南洋大学创立宣言》,正式创办大学,以推广民族教育与民眾教育為己任,造福社会人群。
南洋大学成功创办,象徵海外华人艰苦奋斗,在逆境中求生存的精神。南洋大学以这种精神教育学子。一万两千名南大毕业生,不但完成学业,事业亦各有成,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发扬校训精神:自强不息,力求上进。
七十多年前,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皇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燃起遍地硝烟。
一九八〇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二战时,日本皇军在昭南岛的情报员李光耀,大权在握,选择在这一天关闭南洋大学,羞辱华人,留给人间愁与恨。
南洋大学以传承本族的语言文化与传统為宗旨,藉以维繫民族的命脉,被关闭后,成為所有爱护民族文化的人心中解不开的结。
帮助李光耀关闭南洋大学的王賡武,在撰写报告书之后五十年,率领其徒子徒孙,妄图假借撰写南洋大学歷史之名,以达到歪曲南洋大学歷史之实;目的在於维护强权,诽谤南洋大学及创校先贤。其言可鄙,其行可耻。
凡关心南洋大学歷史的人,均当起身為南洋大学辩诬,还原歷史真相,是非判别,黑白分明,忠奸各就其位,不容任何人恶意颠倒混淆。这套南洋大学歷史丛书便缘此而起。
——序——
新加坡这几十年间最重大的变化莫过於李光耀消灭华文教育了。他消灭华文教育的过程,大家都看到,但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变化,又时时受掩饰,未必人人都看到个中真相。
李光耀为什麼要消灭华文教育呢?他所用的具体手段又是什麼?这就要先瞭解他的心态,再顺著他的心态观察,才能看出隐蔽的蛛丝马跡。
一般人对李光耀的认识不足,甚至於错误。有两件事被忽略了。
第一件是:李光耀的民族身份。
李光耀没有固定的民族身份。这造成他一生都心理不平衡。
一般人都以為他是华人。其实,他并不是华人。他只是有华人的血统。这是许多人都不注意的。
认定一个人的民族身份,最重要的依据不是肤色,而是文化。构成民族身份的文化条件主要有三个:母语、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三个条件之中,最重要的是母语。一个日本人会说中国话,仍然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因为他的母语是日本话。
李光耀小时候的母语是峇峇马来话。他不懂方言,也不懂华语。上学以后,他的家庭语言渐渐转为英语。英语成为他的儿子、孙子的母语。因此,李光耀虽有华人的血统,但并不是华人。他就像马科斯、苏哈托,虽有华人血统,但并不是华人。他跟马科斯、苏哈托只有一点不同:他有个华人的名字,马科斯和苏哈托没有。
李光耀从不承认他的母语是峇峇马来话,因為那不是让他感到光彩的语言,对他也没有什麼帮助,所以乾脆不提。
他也从不说他是华人。他只说他是Singaporean“新加坡人”。他造这个字来标榜他的民族身份,就是因為不愿意说,也说不出他是“华人”。
有时候,他说他是Asian“亚洲人”,也是因為不愿意说,也说不出他是“华人”。可是,亚洲那麼大,种族那麼多,他是哪一个种族呢?他又说不出来。
他出生在峇峇人家庭,可是他也从不说他是峇峇人。峇峇人中,有的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华人),有的效忠英皇,自认是英国皇民。李光耀就属於后一类峇峇人。
他的民族身份和李登辉很相似。李登辉外貌让人以為他是中国人,但他不愿意说他是中国人,只说他是“臺湾人”,而他的内心却是日本人。他实际是日本皇民。
在二战时期,李光耀认日本人為自己的“新主人”,学日文,唱日本国歌《君之代》,效忠日本天皇,成為日本皇民。
二战快结束时,他担心英国人回来,逮捕他坐牢,便赶快投靠英国人,得到英国人扶持,成為代理人,又成為英国皇民。
他上臺执政后,实行英国人一九五一年在《巴恩报告书》中所定的同化华人计画,要把新加坡华人都变成峇峇人,也就是变成他所说的Singaporean,以英语為实际母语。
第二件是:李光耀在二战时曾当过汉奸。
一九四三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佔领新加坡期间,李光耀加入日本陆军报道部(属情报部),帮日本陆军收集情报,宣誓效忠日本天皇。他当时是日本皇民。
按照中国人(华人)的价值观,他是汉奸,但是,因为他不认同自己是华人,也就没有华人的价值观,所以他并不以当汉奸为耻。他后来写自传时,还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这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真实的李光耀。
他在二战期间,成為日本皇民,为日军收集的情报,帮助日军攻击盟军和杀害抗日游击队有功,天皇因此在一九六七年给他颁授一等旭日大綬章。“旭日”即代表日本。这勋章是颁授给“对国家有功劳者”。这符合他的皇民身份。
二〇一六年,天皇又颁给他一等桐花大绶章。新加坡民间称之为汉奸奖。他的儿子為此设立“昭南岛纪念馆”来回报天皇隆恩。
日本战败后,他又效忠英国,做回英国皇民。大英帝国衰落,英国人撤回老家后,他随机应变,效忠美国,做美国人。他一生没有固定的民族身份,造成他的心理不平衡。这一点,一般人也都忽略了。
他没有固定的民族身份,也就自然没有固定的价值观念。他一生奉行马基雅维利和希特勒的思想,“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而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害人如麻。
孟子说:“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仁义礼智是儒家的基本价值观,也就是华人的价值观。在战时帮助侵略军收集情报,用来杀害本地人而不以為耻,不仁不义不礼不智。李光耀一生的所作所为,完全违反儒家的价值观。
一个当过汉奸的人,心地必定不善良,什麼事都做得出。李光耀隐瞒自己的罪行,矇骗了许多人,以为他是正人君子。这当然也是他很成功的一面。
一九五九年,英国人让新加坡自治。李光耀得到英国人扶持,又得到受华文教育的人的支持,上臺执政。他一上臺就转过来对付受华文教育的人。因为他是峇峇人,不懂华文,所以他必须死抓住英文不放,并且极力改变华人的语言习惯,使到所有华人都跟他一样,变成英化华人,也就是峇峇人。这便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到到八十年代的同化运动。
到一九七九年推行“讲华语运动”的时候,这项同化运动已经大致完成,接下来只需巩固同化的结果。
一个人无论如何狠毒,都不会消灭自己的语言文化。消灭自己的语言文化如同杀害自己的妈妈,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李光耀消灭华人的语言文化,违逆天理而不以为耻,仍然气壮心安,就因为他不是华人;又因为他有华人的血统,因而可以光明正大地消灭华人的语言文化,又可以轻易瞒骗。耳食之徒还歌功颂德。
任何同化运动都是在消灭别人的语言文化。李光耀所做的便是消灭华人的语言文化,同化华人。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化便难免消失。这是目前新加坡华人所面对的境况。
本书主要内容在於详细分析这个同化运动的过程。初稿於二〇一二年十月至十一月间刊登在新加坡文献馆。当时,李光耀还健在。刊登的目的是:让他和他所豢养的走卒有机会反驳。这样做当然也有风险,也许会被告诽谤,罚款坐牢。在李光耀的势力范围之内,他说他没错,他就没错;他说谁有罪,谁就有罪。他就是王法。他就像民国时期的军阀一样,可以随意致人於死地。
现在把全书修订后出版,让大家更加瞭解这段黑暗的歷史。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