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一所都不能少!
2022/08/08 星洲日报/社论
教育部必须在维护华小发展、学生利益及国家资源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尽早为微型小学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案。
少子化、乡镇人口外移、养育子女的成本增加、适婚者不婚不育的人口比例遽增……,这不是大马独有现象,而是全球除非洲地区以外,普遍的趋势,所以华小微型化也就成了难解的题。
就说最严重的“少子化”课题,目前韩国一对夫妻的生育率1.08胎,世界排名最末,该国估计,50年内人口至少锐减25%,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种族自然灭绝的国家。台湾生育率1.24胎,2020年正式进入人口负成长,少子化迫使大学(甚至都市小学)合并。日本人平均年龄48岁,成为真正的老人国,也是少子化的结果。有14亿人口的中国,也因为少子化的关系,从今年起面对人口“零成长”。
大马生育率维持1:1.76胎不是好现象,也提前预告了即将面对“少子化”带来的人口危机!少子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至少全球至今没有先例。
再说“城市化”的冲击。1960年大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6%,到了2020年城市人口比率已增至77%,所以乡下人口不到60年前的30%,留下的多是高龄人口,将来准备进入小学的“新生儿”从哪里来?
少子化、乡镇人口外移、不婚不育的年轻人增加,这些因素凑合起来,注定华人乡村人口年年下降,小学面对生源不足而步入微型学校是不可逆转的局面。
截至2022年6月,我国1301所华小中有616所是少于150人的微型小学,比率高达47.3%,这一数据比去年增加9所;少于30人的小学多达98所,去年才88所,华小微型化的速度令人担心。接下来,基于成本考量及避免教育资源浪费,落实“复级班”,甚至因为“零学生”而被迫关闭。
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对近半数的华小属于微型小学而忧心忡忡。首先是“复级班”,30人以下的小学,两个年级并班上课,老师辛苦,学生也丧失一半的学习时间,这对教育资源原本就存在“城乡差距”的乡间微型小学的学生是不公平的。
其次就如副部长所言,微型小学的学生或者可以接受完整的课业学习,但学习过程中却会失去很重要的群体生活与人际关系的养成。试想一个小孩的小学6年都是一个人,或者三两位同学作伴,将来进入中学时很可能害怕面对群众,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团体生活;缺乏伙伴的童年生活,是可能会影响小孩一生的人格发展。
教育部的教育政策及研究部门(EPRD)建议,一个校长管理10公里内两三所同源流的微型小学(学生留在原校上课,但不会有校长)。副教长马汉顺表示,教育部已经搁置微型学校的合并计划,如果学校因为“零学生”而关闭,学校准证应保留。而董教总方面也呼吁微型小学董事会拒绝“合并”建议。
如果站在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小学生能获得课业之外的群体生活,或许“微小合并”是其中一个选项,但前提是必须保留学校准证。
大家都知道国家资源有限,资源必须发挥最大的效益。2022年度大马财政预算案3321亿令吉,其中教育部获得最多的526.25亿令吉,其中行政开销475.9亿、发展开销50.34亿,如果要维持全国3017所微型小学(包括国小、华小、淡小),到底一年要多耗多少经费?
不过,关心华教的人士,认为华小数目一间都不能少,他们也担心的是万一换政府,谁来信守承诺?因此,迁校(以校易校)是妥当的做法,以达致华小(或华小准证)一间都不能少的目标。
教育部必须在维护华小发展、学生利益及国家资源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尽早为微型小学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案。
微型华小问题须以学生利益为最大考量
2022/08/1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孩子外出住家失火 年迈父母1死1伤 | 校方为学生备小凳子开周在华小方面,微型学校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我认为其症结点在于教育部与华社一直无法取得解决微型华小的共识,又或者说,在解决微型华小的课题上,双方一直无法进入取得共识的阶段。一旦问题浮现,就以短期方案或缓兵之计将合并学校的争议压下来,之后又不了了之。
微型华小的课题多年来总是“浮浮沉沉”,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有微型华小说收到教育部要合并学校的信函,然后学校董事部和华教代表团体表示反对,接着教育部搁置合并微型华小的计划,再商量其他更适合的方案。
再过一段时间,同样的剧情又会上演。然而,全国为数最多,也有着最多数量微型学校的国小,却没有面对教育部欲合并,但是学校及社会反对合并的问题,因为国小没有面对有需求却无法增建学校的问题。反观,华社和印裔社会却一直被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
在华小方面,微型学校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我认为其症结点在于教育部与华社一直无法取得解决微型华小的共识,又或者说,在解决微型华小的课题上,双方一直无法进入取得共识的阶段。一旦问题浮现,就以短期方案或缓兵之计将合并学校的争议压下来,之后又不了了之。
基于总是采取犹如“止痛药”的短期方案,以及为了尽快平息争议而暂缓合并,导致“止痛药”的药效只到达教育部华裔代表或政府华裔代表政党领袖与华社之间的层面,却没有到达教育部内部,治标却不治本,导致教育部负责处理微型学校的部门与官员,一直都没有针对微型华小适当的处理方案。
这之间的鸿沟使微型华小每隔一段时间就接获教育部要合并学校的献议,因为教育部负责处理此事的官员,只能按照处理微型国小相同的方式,来处理微型华小与淡小的问题。尽管这些官员也经常有人事上的流动,但是我相信内部还是“稍微”知道华淡小董事部反对合并学校的集体意愿,惟了解的程度有多深则无法知晓。
此次,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执行方案相当全面,即一、对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进行实体合并;二、对学生人数少于10人的微型学校进行非实体合并;三、逐步停止微型学校的运作,即从一年级开始不录取新生报读。
有关第一项措施,从马六甲新邦木阁华小董事长对媒体的谈话得知,
教育部此次的做法是委派官员到学校与家长进行实体交流,说明学校合并的用意后,便安排家长投票。该校董事长说,教育部过去的做法是必须取得100%家长的同意方可进行合并,但此次只须超过50%同意即可。
教育部直接指示学校安排官员与家长进行交流会,并直接在交流会上取得家长的同意,这除了让学校董事部所能扮演的角色有所限制外,该部将过去需要100%家长同意的方式改成超过半数即可,皆为了增加促成学校成功合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至于第二项措施,对学生人数少于10人的学校进行非实体合并,以及第三项措施,不再录取新生,以逐步停止学校的运作,则是为了在不要求原有学生搬到另一所学校上课的情况下,使一所学校逐渐失去作为学校的功能,改为学习中心,再逐渐关闭。
这犹如医生抢救濒死病人时,决定拔喉放弃抢救,让他慢慢失去生命体征,因为一旦禁止学校录取新生,学校董事部就不能再透过各种目前的方式,如提供津贴来积极招生。想当然,董事部也不会再投入资源,提升学校的软硬体设备来吸引学生,在学校改为连一校之长也没有的学习中心后,学生所得到的教育素质将受到影响,家长也会主动帮孩子转校。
若非注重“华校一所都不能少”的人士的反对,教育部的上述计划或许真的能有效解决微型学校的窘境,并且有效地整合资源,让许多教师从微型学校到缺乏师资的学校服务,惟,这么做是否违背教育部有责任为所有小孩提供义务基础教育的使命,则有待根据个案作进一步探讨。
无论如何,面对华社的反对,教育部副部长表示该部已暂时搁置微型学校的合并计划,以进行更全面的探讨与评估。尽管我相信此次引起争议的合并方案出台之前,该部门也已进行了全面探讨与评估,只是没有正视华社对合并与关闭微型华小的反对,进而将华社和华教团体的意见纳入考量而已。
欲成立微型华小工委会探讨微型华小的意见也非首次被提起,惟迟迟还未能够正式投入工作。这会为微型华小问题带来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长期方案,并成功取得华社相关利益者与教育部的共识吗?我希望能取得最佳成效,让这停滞不前许久的问题能够有所进展,只是眼看大选脚步逼近,不晓得此工委会和前朝研究统考文凭特委会会否有着相同的命运吗?在换了一届政府后,问题又回到原点,受最大影响的终究是学生。
教师三头六臂也没辙
2022/08/0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郭健平
我不确定这是否仅仅是华小的现象,但是教师工作极度疲劳,已是教育部必须正视之事。
像很多行业受到冠病疫情冲击一样,校园也不例外,冒出许多的所谓“新常态”,而且教师这一门专业已不像几十年前大家想象中的铁饭碗。教师们有者选择提早退休,趁早离开教育界;有者则碍于退休金和提早退休后难以投入新环境,而继续哑忍。
教师们需要负责的文书工作,多年来有增无减。对于只想专心教书的教师是一种干扰。一天只有24小时,教师甚至得在下班回家后批改作业和处理文书工作,仍发现时间不够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想大家都心里有数,后果是教师的教学时间严重被压缩,受害的肯定是我们的下一代。孩子都是将来国家的栋梁。如果教师们处理文书的时间还多过教学,未来国家的前景确实堪忧啊!
教育部全面废除小六评估考试(UPSR)和中三评估(PT3)后,许多人以为教师的工作量减轻了,孰不知恶梦才刚开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在所难免。若教育部长也不理解教师们的辛苦,外界会误会“教师们有什么苦”就不出奇了。
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认为,学生没有考试而缺席,可能是教师教课沉闷所致。教长假设的“可能”,可能是为了激励教师们,但在我听来,对教师们的伤害,“可能”来得更深。
教育部实施校本评估,本意是好的。这让学生可以摆脱只是为了考试而读书,或学校与学校之间为了比较考试成绩而形成的不健康竞争。
然而,没有了政府考试,这类比较,也不见得消失。教师们为了评估学生,因为不再以考试为标准,工作量反而更多。外人看到是不用为考试出题而卸重,但却没看到校本评估要求教师们的观察更加入微。而打分的工作,也比批改考卷更繁重。
时代在变,大家需要变,教师也要变。但变来变去,教师不是三头六臂,无法过度负荷。为什么欧美国家也实施校本评估,他们的教师却可以胜任?问题在于,辅助设备的差异。
碍于政策原因,以华小为例,大城市的华小一个班级学生数至少35人或以上,再细心的教师,也无法拨出更多的时间注意个别学生的需要。校本评估确实可让教师和学生加强互动,但一切的问题,还需回到“小班制”才能事半功倍。问题是,我们的大型学校有条件改革成小班制吗?没有!
改成小班制,又要投入多少人力资源成本呢?多年来一直只闻楼梯响的教师助理是教师的好帮手,教育部应该认真考虑。
许多家长也有就业的压力,无法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进度。就算教师提醒多注意孩子必须提升的地方,最后一些家长还是认为教好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当大家把球都踢给教师,这一切的改革是毫无意义的。
校本评估值得推行,但也不能忽略客观环境。如创意教学,是需要教师们拨出更多时间去筹备的。现在各种行政和文书工作有增无减,教师的教书时间已严重被压榨。但求完成教学,可能已经是不容易的“基本要求“了。
不到一年的时间,想必我们又将在全国大选后迎来新的教育部长。到时候如果新教长又立新不隔旧,教师们的文书工作只会继续叠加。教师是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顶梁柱,拖着疲惫不堪身躯执教的教师,如何能更好的栽培我们的孩子呢?
你们的坚持,也给了我坚持!
2022/08/10 星洲日报/大都会
~作者:杨梅芬
即席演讲比赛报名期间,恰逢母亲病急那一段时候。由于家庭、校务两头烧,我脑袋曾闪过:不如今年就算了吧!
平日接踵而来的校务已喘不过气,我没特别去发掘学生即席演讲的才华,只有通过华文课学生的临场表现和写作功力,“预测”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就这样,能言善道的X就成为了我所遴选的参赛者。
当我告诉X这项比赛时,虽时间紧凑,惟她却笃定地告诉我:老师,我要试试看!于是,我和她敲定了练习时间,提早到校,加紧训练。
练习了一、两次后的周四,母亲需要紧急入院。那天,我来不及通知她我已请假,开车去医院路程,我突然想起了她,感到抱歉。那时,母亲睡在我隔壁车座上。在医院等候时,我才给X发信息;傍晚,X回复我,也询问我隔天的练习如何,我说照样取消了。
几天后,母亲走了。母亲走后的那天晚上,安排、交代各方面的校务时,我再次想起了X。我给她发了比赛简章,内心无力与哀伤,似乎想说服她不如不参加了。我委婉地信息她:时间很短,你有信心吗?还是今年当作练习,明年才参加?
几分钟后,她回复我:我想试试,当作积累经验,就算表现不佳,明年也大概懂参赛模式了,我要参加!因为她的一份坚持,我说好,请她暂时自行练习。
回校后,我给中四上课。想到初中有X,不如也选个高中代表吧!推三推四,没有代表之下,同学让我自由选人。我选了写作功力不错、思想正念的H。没想到,H稍犹豫一阵,也爽朗地答应了。
时间不多,我们就这样挤出空闲时段练习。
H开始练习前,X已练习过好几次;H看见擅长演讲的学妹讲得头头是道,竟丢了信心,毕竟她的强项是写稿,而非演讲。几次下来,X在演讲时脱稿,对着我这位唯一的观众竟也心生恐惧。
我鼓励她,这次比赛当作磨练,尽量战胜紧张和上台恐惧,这已是最大进步了。X也很长进,即使紧张害怕,功课、活动均忙碌,也准时来练习,还主动求我出题,让她回家练习。
比赛当天,安顿了她们后,她们看见人人都很努力练习的样子,也要我再出题给她们练习。赛前练习?这不是我的作风,我让她们趁此时与自己对话,安抚自己紧张的心情。她们说好,就回去座位与自己的紧张共处了。
先是初中比赛,X虽紧张,说的与背稿有出入,但还是完成了演讲。我在给她录影时,也被她演讲的可爱及幽默感逗乐了。半场休息时,我和李老师出去帮主办单位处理事情,幸好赶得看9号的H出场演讲。那天的H,比平时更加淡定,我悄悄为突破与战胜自己的她鼓掌。
意想不到,老天给了我们“惊喜”收获!X和H双双夺得优秀奖。对于他人而言,这也许微不足道,但对初次参赛的她们,可是大大的肯定。而我,这阵子似乎快掏空身心力气,听到主持老师念出她们名字时,眼睛一片湿润,心中充满莫大的感动。
赛后,她们说明年还要参加!H告诉我:老师,我越挫越勇了!
这次,要不是她们的坚持,我大概也坚持不了。很多时候,不仅老师是学生的“老师”,学生同样可以是老师的“老师”。她们,给我上了一堂宝贵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