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380

珍惜独中统一课程的价值意义

2022/08/2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日前,教育部高级部长拿督莫哈末拉兹在一项国会书面答问揭示了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的根本原因:华文独中采纳董总研制的课程,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而独中统考也未遵循国家教育政策;有关国家教育政策是“通过一个国家教育系统来实施的,该系统以国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实施国家课程并为学生准备参加共同考试”。

承认独中统考遭遇教育政策的掣肘,内蕴政治、种族等意识形态,乃意料中事。教育部高级部长的国会答问还反映了“独中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存在关键分歧事实,值得关注探讨。

笔者曾就承认独中统考事探讨“独中课程需要‘国家化’吗”的问题(参见2017124日《南洋商报》教育副刊),本文拟进一步申论“独中课程”的价值意义,为今天独中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据。

民族语文教育奇葩

“独中课程”实质称为“独中统一课程”,源于5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1973年《华文独中建议书》为“谋求完善统一步骤”,“积极使独中能完成巩固及发扬母语教育的地位及功能”,提出独中办学的“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并确立“独中统一课程”与“独中统一考试”体系,作为贯彻有关办学使命与方针的战略部署。

关于“独中统一课程”的建制,强调“必须以华文为主要媒介,为了配合客观环境之需要,适当加强国语教学,以便能够掌握沟通各民族思想感情所需的共同语文;同时为了适合全世界客观环境的需要,亦须加强英文教学”。

独中统一课程建制以来,就是秉持民族主体特性,兼顾国内外客观环境需要的“独立性”和“包容性”,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单一性”和“同质化”取向,蔚为民族语文教育奇葩。教育部高级部长国会答问承认独中统考议题,提及独中统一课程,想必对它的特质也有所理解与尊重吧?

体现独中教育核心价值

独中统一课程依附于华文独中,为独中育人提供重要支撑,深刻体现独中教育核心价值,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母语人权”。独中统一课程母语教学优势,是学生学习发展、开发民族群体智力、构建正确价值观、促进身分认同、维护民族基本权利的重要基础。

二是“自主精进”。独中统一课程的开拓与发展,体现独中教育自力更生,自我精进,追求至善的精神。

三是“多元和谐”。独中统一课程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也尊重多元社稷,包容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吸纳东西方文化精粹,发展全球视野、多元和谐、国际理解情怀。

四是“卓越创新”。独中统一课程追求卓越,锐意创新,为独中教育领航、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独中教育核心价值将明确学科课程标准以先进教育理念,将独中教育目的方针具体化,建立培养目标与课程发展的关联,适切回应“独中教育培养什么人”和“独中课程教学如何培养人”的时代课题。

内蕴文化哲学意涵

华文独中立足多元民族文化社会,基于“胸怀本土,放眼世界”,“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元社稷”的情怀,统一课程建设要求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也要助力跨文化教育内涵式发展。诚如1973年《华文独中建议书》所言:“独中统一课程应以我国客观环境之需要为原则,更应尽量保留和发扬华族的文化遗产,配合当前国家原则的意识,进而创造多元种族的文化,同时亦应达到全世界中等教育之一般水平,亦符合发展中国家多元种族的共同利益,而且具备最富时代精神之知识。”

高瞻远瞩,体现课程发展的深厚文化哲学意涵,放之今日教育情境,对发展学生民族文化自信、身份认同、差异文化包容、多元文明互鉴、国际理解价值观,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50年来,独中统一课程风雨兼程,迎向形形色色的挑战,以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克服种种时空局限,撑起民族语文教育一片蓝天,与国家课程同存共荣,作育英才,弥足珍惜啊!

今天,独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实宜守正创新,深化对母语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减免“双轨”“多轨”办学对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的冲击;加强独中统一课程校本化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同时慎防别有居心者变质独中统一课程的阴谋,诸如蓄意更改“独中统一课程”的称谓、以翻译国家课程取代独中课程、把独中数理课程教材翻译为英文实行数理英化教学等等,削弱独中统一课程价值意义的伎俩。

 

中文系里的士大夫

2022/08/2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教授

说实在的,郑老师对于中文系的看法是很保守、很传统的。我也不全然认同。他的贡献大家看得到,但他的格局(尤其是本地华人史研究部分)也很明显,但那多少也是大马一代中文系学人的心迹。

有“大马汉学第一人”之誉的郑良树老师,生前好几次跟我们后辈说,他是杂家。这不仅仅是谦称。杂驳而会通,那是传统士人的本色。郑老师研究的东西真的很杂,既有跨领域,也在学科方法上有整合,但他的“主治”和“兼治”之学,分得很清楚。前者是传统汉学研究,他在中文系的教学也以此为主干。后者则是其马来西亚华人本土研究,甚至还“业余”写写历史小说和散文,并嗜好丹青中国书画,其文其字其画,有其风格和风骨。

从郑老师身上,你可以发现他继承了传统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和雅兴,既有士大夫之博学通识,也是传统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再加之于大马华社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不安于古籍辨伪、战国策研究、商鞅韩非,经子研究,他还耗尽形神(这是郑老师晚年常感慨跟我说的)写那四大册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也搞乡土历史、本地华人研究、潮学研究。其文章有严谨学术之考辨,亦常在字里行间(主要在乡土华人书写和华教史论述上)夹杂很多时评式议论的春秋褒贬之笔。其所以杂驳(却通博),当由此思路同理心之理解。这是自诩马来西亚华人知识分子一种“舍我其谁”很难以卸下的重任。旁人不理解这层“痛苦的使命”,是不会理解中文系学人的既务正业,却又“不安本分”做很多他想做的心迹。

在传统汉学和本土华人研究之间,作为马来西亚中文系的学者,正如郑良树老师生前所说的:“其实我也兼顾得好辛苦。不过,已经习惯了。

”这是2005年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助理叶金辉访问郑良树,郑老师说的一句很让人揪心的话(文见〈国学、汉学与中文系的困境与反思──郑良树教授访谈录〉,收载于郑良树《马来西亚华社文史续论》)。

不过,郑良树老师在这篇访谈录也指说,本地中文系开设少数“本土风光”,那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好“喧宾夺主”。中文系课程要有主次、轻重之分。然而,他也指出今天中国大陆中文系存在的一些问题,那就是中国的中文系的课已经被其他科系挖空了,只剩下文学与语言两种。虽然文学的课开设得精细,但“因为经史子部已经被挖空了,所以情况有些可怜。

郑老师认为中文系所学,“表面上是文史哲分家,实际上还是打通的”。“实际上骨子里头应该合的。”而他理想中的中文系应是“中国文化学系”。他指说:“我们开办中文系,是要研究中国文学、哲学及历史等学问,通过这些研究,认识中国文化,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以此作为建造华社以及大马社会的根基。这是我们创办中文系的目标和宗旨。

说实在的,郑老师对于中文系的看法是很保守、很传统的。我也不全然认同。他的贡献大家看得到,但他的格局(尤其是本地华人史研究部分)也很明显,但那多少也是大马一代中文系学人的心迹。而本地大专中文系所教所学也的确很杂,承载的包袱和使命也太大了,格局也很明显。只是想说,能在本地办中文系已很艰难,评论者需有一份同理心。当然中文系学人也不好自视过高,更需意识自己的格局。

 

华裔通晓多语的真实处境

2022/08/20  中国报/评论

~作者:林楚杰

法国人重视母语教育,亦知道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一旦语文学不好,别说史地,遑论学好生化数理。

所以法国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教育,几乎都是为了高三的哲学课做准备。思辨与逻辑,是哲学的基础。若在求学阶段里,不断更换授受语文,只会令学生更费时费神。

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若能从一而终都使用同一语文学习,对个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我国多元文化性的国情,令到不少同样重视母语教学的华小生,在升上中学时就有三个选择,进入国中还是独中?少数甚至会选择以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

要说从华小毕业后进入国中三语能力皆强的华裔子弟,当然有,但相信是少数。

词汇明显匮乏

在华小时成绩就已中下的孩子们,若进入以马来文为主语的国中,可说是陷入困境。要以截然不同的语文去应付各种不同科目,在学习过程中肯定困难重重。孩子们不是逃课(多数校方也没管),就是在学校里浑浑噩噩过日子,只期SPM马来文及格,有张文凭就算了,这也是大多数华裔家长的想法。

5年的时间可谓白过,形成了巨大“教育断层”,这些华裔子弟们跟接受12年同样语文教学的学生不一样,在踏入社会后竞争力固然相对的弱,步入中年更会有着明显的“文化断层”。

我们时常引以为傲的本地华人通晓多种语言本领,其实也只是少数名列前茅的孩子,无论是在独中、国中或国际学校毕业的。别说跟友族们更深入沟通,就连进入政府部门或是政府医院问诊,恐怕也难以完整表达。

在所谓的母语方面,有很多华裔同胞,别说书籍,就连阅读报纸的新闻都少,往往就是只看标题,就开始先入为主的胡思乱想,变成“标题党”。

而在跟两岸的华人交谈时,更能看出其表达能力的不足,不是所懂的词汇明显匮乏,就是词句结构混乱。

字正腔圆反而怪

我们真的不能再继续自欺欺人的告诉大家,我们通晓多种语文。其实,就只是很多语文都只懂一点,包括本身华文水平也很低。

跟本地华裔同胞沟通时当然就没问题,最实际情况就是使用参杂了各种方言的华语,反正大家明白就得了;这也形成本地华人的一大特色与文化。平时谈天,若还字正腔圆像个主播或是中国人,反倒令人觉得奇怪和不自然。

马来人里的大民族主义分子当然提倡国家就只有单元流教育;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我们,当然也坚持完整母语教育,但是国内独中也就只有六十多所,根本就无法应付国内700万华人。

再加上华社里虽有不少父母,都想让孩子们接触12年完整的母语教育,即华小到独中毕业,但奈何经济能力有限,只能把孩子送往国中,这也实在是华社的悲歌。

国家独立至今已超过半世纪,上述华裔学子的问题早就有不少人提出,几十年来也少不了各方精英的激烈争执,但终究没法解决,不如就先想想办法,提高华裔社会人士们的阅报率?

 

即使被现实压迫,也要多学习

2022/08/19  中国报/评论

~作者:郑嵎

最近统计局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大约7成的大马教育文凭毕业生无意继续升学,而是选择进入职场,令人觉得在这越来越难过活的社会,追梦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部分人都只讲钱。

许多人在求学时因为经济状况不好,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但近年来物价暴涨,相对的每个人的薪水虽然也涨了,但涨幅难以追上生活成本的增长速度。再加上连大专生也找不到工的新闻频频传出,打退了所有想深造追梦年轻人求学的念头。而现实里还有许多人是靠着经营网络宣传、行销等活动致富,这些好像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却能赚大钱的案例一再出现,令许多人不再执着于求学。然而即使不再求学深造,我们还是需要学习的。

一般人只能不断找高薪职业,或是身兼数职,拚命做工,来赚取更多的钱。他们也会节约各种花费来过活,其结果,就是因为过度劳动,丢失社交和健康等人们所该追求的幸福生活必备要素。要避免这些事,我们就必需学习对工作和生活的权衡之道。

定时吸收资讯

有点聪明的人在追求高薪职业时,也会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或是可以弹性安排工作的职业。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断挑剔的结果,往往就使得离职和跳槽的事件不断出现,甚至受骗而误入歧途,从事犯罪的人也在不断增加。要找好的工作,你要有非常良好的素质,这是需要学习才能做到的。要避免被人骗和被人剥削,你就须学习冷静理智地作判断。即使不读书,你还是要学习成长。

工人不断离职的现象,令老板头痛,所以老板们就期望能够有比较能做的长久且没有那么多怨言的员工。企业界之所以喜欢聘请外劳,就是看中外劳不惜出国也要赚钱的心态,而且还有法律可以让外劳没法随意离职。最近出现了很多诈骗他人到国外工作的新闻。这些黑心企业就是老板们逐利心态的极致。为了挣钱,不惜犯法,不惜欺骗,剥削他人,把人当作是商品和工具来用。只是当大家都在做这样的事来牟利时,社会就会变得混乱,而且靠犯罪来得利并不会增加社会本身的财富,只会让底层生产者的利益不断损失,财富全都流入食物链顶端,令社会没法有效运作。所有人都要获得利益却没有为大局盘算的逐利心态是很危险的。

我们一定要定时吸收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资讯,以做出判断,这还是在学习。在网络上经营事业的人,他们也是从各方面寻求知识和灵感,来让他们的事业开花结果,这和学历、背景与天赋无关,而是他们努力求知并实践的结果。读书可能无用,但要成功,你必须学习。

虽然世界上真的有人靠拚命工作和节约来摆脱困境,但更多开源节流的人依然默默无闻的生活或是死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要摆脱生活的困境,需要的不只是努力,还有运气和智慧。要得到这样的机会,人们应该看得更远,不能只为谋生而活,即使工作繁重也要找个时间好好检讨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有何可以改善或是发展的机遇。要做到这些,人们必需要定期学习,变得聪明才行。所以即使你真的面对经济困境,也仍要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