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381

浅谈独中教育改革

2022-08-22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东西方世界的教育思潮,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加上网络科技已经成熟,各种教育思潮的相互激盪和影响,教育课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东西方的教育界人士在面对教育问题时,都不约而同产生一个共同目标,原来教育就是要让每个生命更美好。

如今教育改革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当然也包括我国在内,这三十年来我在独中服务,看到独中教育在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过程中,一直没有掉队。独中的教育改革发源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自从《1961年教育法令》颁布之后,华文教育受到重创,尤其全国半数以上的华文中学无奈改制,华文中学痛失半壁江山,尔后才有华文独立中学的产生。

独中在国家实施《1961年教育法令》之后,经历了濒临灭绝的危机时期,直到1973年,霹雳州发起了独中复兴运动,后来董总接过棒子,这才席捲全国,独中复兴运动成为华文教育历史上的光辉一页,促使独中走过半个世纪的茁壮发展,直到现今仍然方兴未艾。

教改决心未变

准确来说,独中复兴运动是独中教育改革的起点,1973年,董教总发布了《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为风雨飘摇中的华文独中打下强心剂,它就如同一根定海神针,把华文独中稳住了。

直到90年代中期,董总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并组团前往中国湖南汨罗进行教育考察,后来在90年代末,一些独中董教在董总的号召下,组团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盘锦学习魏书生教改思想,独中的教育改革才掀起一股旋风。

2005年,董总发布了《华文独中教改纲领》,进一步把教育改革锁定在继续前进的方向。虽然董总的领导层发生了数年动乱事件,但行政部带领独中走向教改之路的决心并没有改变。直到2018年,借鉴国内外教育理念,董总花了3年时间完成《独中教育蓝图》,两年后的2020年,又推出了《独中课程总纲》(试行版),并在今年定版,以引导独中未来十年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核心

从这几十年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独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从理念到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如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包括董总领导下的独中教育都不约而同走向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向“核心素养”迈进。

董总在《独中教育蓝图》已经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目标,它也和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包含的17项目标紧扣,这是今后无论东西方教育改革都适合遵循的教育方向,更是今后独中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展望美好的教育前景。这条路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需要这一代的独中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下去。

 

守护根植在大马土地上的华族文化

2022/08/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陆世敏

在保存史料方面,前人先辈已经拓荒开垦,把华族传统文化根植在我国土地上;至于要如何让文化继续传扬,使华族历史在大马求同存异的环境下永垂不朽,就留待年轻后辈去做后续工作了。

就读大学时期,有次为了完成一份新闻写作的功课,特地从吉隆坡驱车前往霹雳金宝拉曼大学,采访该校中文系讲师兼马华作家杜忠全,以了解他与老槟城的点点滴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槟城人,杜忠全一直都热爱故乡的历史,为此希望能够在当地传统文化消失前,把其化为文字记录在书,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

他在访问中有提到,有些传统历史文化,老一辈的人不会察觉到当中的价值,反而是年轻人懂得珍惜保留,避免无价之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这就是所谓的“越古老,越新潮”,有关风气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在我国仍有成长空间,本地还有很多华族文化有待开发,值得年轻人投入参与。

近日,配合《溯源寻根:吉兰丹华人迁徙足迹》的出版,我访问了丹州文史工作者黄崇锐,聆听他讲述这些年来为了搜集史料,与妻子谭丽屏跑遍吉兰丹各地华人村落的过程。

今年已年届92岁的他依然精神奕奕,说起话来条理清晰,仿佛把我带回到那些年来,他和妻子不辞劳苦,挨家挨户叩门走访的时光。他们这样做,只为捍卫和传承民族文化,尽华族儿女的一份责任。

访问结束后,黄老师还打开演示文稿,细心跟我梳理华族先辈迁徙和在丹州落户的历史脉络。其后黄老师的女儿黄秀辉拿出唐人坡甲必丹谢清辉家族的神主牌,黄老师也能明确分辨其中的不同和机关,记忆力之超群,叫人赞叹不已。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我们对自己的身分认同是“马来西亚人”,那为何还要坚守华人的族群文化,保留过去的传统历史?这不但导致坊间不时响起“滚回中国”的声音,华人被视为外来者,也难以消弭种族间的分歧,无法形成真正团结的大马社会。

我想,从黄崇锐老师在《溯源寻根》的自序中,可以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资深文史和民俗工作者李永球也曾在隆雪华堂活动上说过,传统并非洪水猛兽,反之应以人文精神去认识和解读,让其自我演变就是最好的改革。

数年前,好友旖丽在一篇名为《身为马来西亚华人》散文中提到,她的母亲形容马来西亚华人是漂浮在水域上的浮萍,在那里栖息和繁殖,却生不了根。

最初并不认同的她,到后来出国读书后,却发现我们在捍卫母语和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被根源的国家所遗忘,同时又不被自己的国家时所接纳,不由感叹马来西亚华人终究是无根的。

当然,这是好几年前的情况,现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中马的紧密交流,扎根在大马这片土地上的华人,已证明他们并不是无根浮萍。

出来社会工作后,每每采访华社或华团相关活动,都会听到嘉宾或领袖在致词时说,大马是除了中港台地区以外,保留中华文化和教育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并对此引以为豪。

中国使节也多次赞扬马来西亚华人保留完好的文化遗产,不但构成当今大马多元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我们不是旁观者,以图个热闹的心态去参与华人传统活动,而是应作为当局者,以保留和记录华族优秀文化为己任。而作为华社3大支柱之一的华文媒体,《星洲日报》在守护中华文化方面亦是当仁不让。

在保存史料方面,前人先辈已经拓荒开垦,把华族传统文化根植在我国土地上;至于要如何让文化继续传扬,使华族历史在大马求同存异的环境下永垂不朽,就留待年轻后辈去做后续工作了。

 

科学教育的意义

2022/08/22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一凡

一年级的孩子做科学作业时,有一道题目是“若往放有绿豆的杯子倒入滚烫的水,绿豆会发芽吗?”

我和孩子不知道答案,于是动手做实验。实验当天晚上发现,绿豆不只会发芽,而且发芽得更快,因为根据网上资料,绿豆表层的蜡质因滚烫的水融化,所以能更快发芽。

然而,孩子的答案被教师否定,并指绿豆被滚烫的水破坏了,理应不会发芽。

我明白有太多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记得小时候,全班同学被要求种豆芽,结果有些豆芽不是同学忘了浇水,就是浇太多水而枯萎,有些则停止生长。

孩子的实验结果不但显示绿豆发芽,接下来几天还一直长高。

这是她唯一针对这个题目观察到的实验,可是在班级里,大家只是在“讨论”习题的答案,没有实验观察,科学成了纸上谈兵的一个科目。

最令人难过的是,孩子必须接受“讨论”的结果,而不是她看到的实验结果。

如果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用滚烫的水会破坏和影响植物生长,那么这题就不应用绿豆这种表层有蜡质的植物作为题目。

科学课应是培养孩子的洞察力、思考能力;科学课也应是具有活动性的,让孩子能参与其中、让孩子有正确的科学态度,而不单只是“我说你听”这样的输入方式。

比如这个实验,用到的都是随手可得的东西,与其让孩子在“被迫接受”的被动形式下完成,不如花一点点时间,让孩子参与其中,我想必定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课堂也会变得更有趣,更令孩子期待。

 

教育局官员办公效率待改善

2022/08/2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林顺发

常言道:做梦容易,圆梦很难。笔者得知获选参与教育转型计划的学校已经开始努力朝改革方向前进,那么作为教育部管辖下的州县教育局官员的办公效率,是否有所提高进而配合之?

由于笔者从今年初身体的肾脏功能已经衰竭,必需开始洗肾,需要每月三到四千块医疗药物开销。因此在衡量社险医药福利和公务员医药福利之后,笔者选择了后者。

从今年4月初就向雪州教育局提交此申请文件。首个接洽相关人员,就是私立洗肾中心的书记,被告知这项申请要等至少数个月以上,才能拿到政府的支持信。

幸好,只等了两个月,终于申请获批准,但是偏偏把笔者的姓名字母打错一个字,因此批了等于没有批。当时接到这官方批准信函时,刚好医生也在场,感叹道又犯下这个老毛病,并且告诉笔者需要多等一段时日,最快也要两个月以上。

既然肾脏中心的书记、医生及学校书记,都这么有经验处理这种申请,只好继续等下去。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改正姓名字母错字,最慢的话在两个月内必定弄好。谁料过了两个月,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最后因为好奇的缘故,便决定上门询问。笔者想知道教育局官员如何处理这样简单的问题以及为何需要这么长时间,还有也想看一看州教育局是否严缺人手处理申请文件。

笔者先确认自己填写的申请表格、第一份官方已经收到的通知信及布城卫生部发信官员皆没有出错,因此就去教育局,询问为何这封批准信出错了,迟迟没有获得处理?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有关官员检查了第一份官方信函和第二封批准信,竟然不知道错在哪里,还指责是卫生部官员出错。

笔者发现了该名教育局官员的办公效率与正副部长所推行的高效教育转型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开始以为这只是个案,可是从以上相关专业人士的自然反应,以及该官员懵懂不知错在哪里的情况,得出这不是单一个案的结论。教育部是不是需要认真看待并改善其管辖的州县办公效率?笔者反映这个问题,是希望高效教育转型计划的未来不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