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7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378

微型华小,一所都不能少?

2022/08/1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杨微屏

在“少子化”及年轻人口外流的因素下,这些“华小”只有非常少数的华裔学生,更多的是巫裔或泰裔学生,教师教学时必须用马来文来配合。

最近牵动华教人士的微型华小问题再度浮上台面,教育部向全国20所微型华小家长发出“合并学校”的调查问卷,合并用意也包括整合资源,把原本在微小任教的老师调往其他学校,从而解决其他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90年代我开始在北马当记者时,每年新学年开课,报馆上司都会要我们去访问区内的微型华小,看看这些坐落在渔村或乡镇边缘的微型华小,新学年有没有新生,或是有什么变化。

当时我们每年必定访问位于吉北沙拉港渔村的临溪华小,全校学生有时少过10个,有时“零新生”,一度全校只有6个学生。

前几天,看到吉打记者报道临溪华小的最新状况,董家教当年意识到这所微型华小要在渔村撑下去是无力突破的困局,就付诸行动且历经艰难的向教育部申请迁校。从1991年等到2008年,才成功迁移到离开沙拉港原校80公里的吉中双溪大年人口密集的地区,并且在2011年获教育部批准开设特殊教育班,目前全校学生人数是310人。

几十年来国内有许多微型学校面对类似临溪华小经历过的问题,渔村和乡下的年轻人口不断外流,加上逐年严重的“少子化”影响,即使学校硬体软体设备多么完善,却面对学生来源严重短缺的困境。

后来,我们在新学年开课时,甚至发现一些微型华小全校只剩下一个学生,但是董家教和校方都不敢违背“华小一所都不能少”的“使命”,华社和政客公开喊话会捍卫到底,可怜的是那背负华教使命的孩子,一个人在没有同学的学子生涯中作为历史见证人。

最新进展是教育部采取三项方案来推行合并微型学校的措施,即对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进行实体合并;对学生人数少于10人的微型学校进行“非实体合并”;逐步停止微型学校的运作,即从一年级开始不录取新生报读。

截至今年430日,全马3017所小学学生人数在150人以下 ,其中华小占616间、淡小367间和国小2034间。而董教总和华社的顾虑是要申请华小准证不容易,《2013-2025国家教育蓝图》未提及增建华小计划,因此认为华小准证应尽量保留下来,留待日后迁校至其他地区。

董教总顾忌教育部至今都没有制定搬迁微型学校的机制,包括拨款拨地让有意搬迁的微型学校作出申请,以致一些没有学生来源而要搬迁的微型华小必须自行解决校地和建校经费的问题,无法顺利搬迁,因此促教育部尽快成立微型华小工委会解决问题。

说回临溪华小从渔村迁移到80公里以外另一个人口密集的县,抛开了地缘因素保留了不改校名的华小准证,这一行动若用在其他微型学校的迁移计划,是否当地华社都能理性的考量问题而作出妥协,当年白小问题就是因为校址地点而引发情绪。

而目前国内一些微型华小,名义上是“华小”,但现实是在“少子化”及年轻人口外流的因素下,这些“华小”只有非常少数的华裔学生,更多的是巫裔或泰裔学生,教师教学时必须用马来文来配合。

只有一个学生的华小、友族多过华裔的华小,这些因素,对“华小一所都不能少”的执着和坚持而言,真的没有关系吗?

 

中六学院没有华文老师

2022/08/15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玉玊

中六新生已到校上课,展开新的学习里程碑。笔者两位学生在去年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获得不俗成绩,他们也向“中六学院”报到了。

他们都考获华文科特优的佳绩,所以有意愿在大马高级学校文凭考试中继续报考华文科。

可惜的是,这两位学生苦于校内未有过华文科教师,导致他们目前无法修读华文科,而报考华文更是个未知数。

犹记得,该两位学生今年回校领取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成绩时,除了与笔者分享考获华文特优的喜讯,亦询问在“中六学院”修读和报考华文的事。

虽然我算是资深华文科教师,惟对这方面的资讯往往显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坦言,中学华文科教师与“中六学院”华文科教师好像不曾有过交集,界限蛮泾渭分明的。故此,多数中学华文科教师不晓得中六华文科目的考试格式及课程纲要,难以告诉全貌,看着学生带着一脸迷茫离去,笔者深感戚然。

几经周折,笔者如愿地向在外县的大学系友求助,或多或少更加懂得在中六修读和报考华文科的事宜,也拿到一些在线上“中六华文网”的链接。

笔者第一时间把相关资源和资讯转发给茫然无助的学生,希望能够帮到他们。

在中学,校内没有华文科教师是鲜有之事,最少都有一位华文科教师教完全部华文班。

可是在“中六学院”,校内没有华文科教师是常有之事,显见教师资源分配方面存有问题,这直接不利于有意修读和报考华文科的中六生!

 

我们真的重视华语?

2022/08/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在我国,华文在公共领域的使用长期以来备受压缩,包括中文媒体的经营发展上也面对相同的问题。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中文阅听人可以直接从中港台两岸三地的媒体中获取各类资讯,直接压缩了本地中文媒体的生存空间,最近马新社华语新闻时数被缩减一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很多人才惊讶发现原来马新社有在播报华语新闻。

其实马新社的华语新闻始于2007年,在2015年因为薪资问题停播,一直到希盟执政后,时任通讯及多媒体部部长哥宾星的介入下才在20187月份复播。即使如此,这个难得的华语新闻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播报时间被删减一事要不是前主播在社交媒体上撰文,也不会被大家关注,所以华社真的关心华语在我国公共领域的使用情况吗?

“中国已经崛起,今天全世界都在学华文,华文将会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语言,马来西亚政府一定会后悔。”这种论述大家都很熟悉,这言语其实是反映了在官方有意无意的排挤、忽视和打压下,华社发展出一种阿Q式的态度,相信这句话人内心都期待中国成为世界强权后,我国华人地位会被改善,华语和中华文化会被重视,只是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吗?

事实是我们讲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嘴巴在说支持华文,拥护中华文化传承,实际上除了媒体或是政治人物的操作外,大部分人并没有特别关心华语使用的课题,任由中文在公、私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减弱。

举个例子,今天国内各大小华人公司、企业行号有在架设中文网页吗?事实上国内百强的华人上市公司几乎都没有中文网页,如果我们真的重视华语使用,为什么大家都不重视中英文双语环境?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关心华语使用和中华文化传承的有志之士只有接受我国的华语使用空间日益缩减是事实,政府的有意排挤和打压也事实,华人没有想象中在意华语的地位是事实,中国崛起不会改变我们国家华语的地位更是事实,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些残酷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思考如何突破这个困局,才有望改变这个不友善的现实,如果一昧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以中国崛起为解套,那以后华语就只会出现在各自的家庭内,国内公共领域将不再有任何华语的使用空间,到时候再感叹就来不及了。

 

不为考试而读书

2022/08/14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丘丽莹

很多次,在梦中,我仍是个学生。考试到了,我在一堆课本和参考书前苦读。平时虽然有“烧香”,都是做老师分配的作业,而非真正的温习功课,这个时候又怎能不“抱佛脚”?

很多次,在梦中,我还是个老师。考期近了,我的教学完成了吗?考题出了吗?为学生做的复习够不够?而最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考获好成绩,那是硬仗,绝不能妥协。

往往从梦中惊醒,有凌空跌落的感觉,真是心有余悸。我庆幸那只是梦境,但那些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压力山大的痛苦记忆犹新。

观看电视新闻播报,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于大马教育发展转型计划(PPPM)论坛上致词,在废除小六评估考试(UPSR)和初中三评估考试(PT3)的课题上,他说这势在必行,否则老师和学生只专注学业成绩,整个教育制度也只围绕在考试范畴。

他认为我国教育必须像欧美国家那样寻求改变,转型前进,不能再停滞不前,这样教育制度才会迈向进步。

莫哈末拉兹说得充满自信,理直气壮。这真是大胆革新,有所作为,他不是只做白校鞋换黑校鞋的事。

我认为教育部决定废除上述2项考试,是经过多方面研究和探讨。替代的校本评估(PBS)早已开始设施,增加师生的互动,不为考试而读书,也避免互相攀比和不良竞争,那是教与学的正确方向。

针对有人担忧取消应试教育会带来负面影响,部长说如果学生因为没有考试而不来学校上课,那是老师教课沉闷,老师就应该想办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更有创意。

对的,与其责怪学生不上学,不专心听课,倒不如趁着教育转型,敢敢改善和提升教学法。只要为人师表者充满热忱与爱心,教得好,教得生动灵活,妙趣横生,学生就会如沐春风。

我相信老师们都有初心,都有情怀,每个人都希望快快乐乐地教书,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让课堂充满欢笑,学校成为乐园。

我理解老师的职务繁重辛苦,除了教学,还有很多的文书工作,批改不完的作业和面对人事干扰。

什么原因造成工作叠加,是谁向书商购买过多的作业簿,教育改革会不会受到人为干预而换汤不换药,沦为空谈,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