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8 光明日报/北马
报导\郑智键
苏哈西尼(左)的母亲虽不识中文,却鼓励她学好中文。 |
黄淑田(前排左一)指真光学校多年来培育了不少优秀的友族毕业生。前左二起为蕊莎、其文、苏哈西尼、娜妲拉和副校长陈爱萍;后排为副校长黄诗翔及许毅杰。 |
不同种族及文化背景的何贵芳(坐者左起)、阿珍、张天华、杰瑞及阿丽(站者)围坐在一块聊天时,听着各种语言和方言大汇串,煞是有趣。 |
张天华(右)能以多种语言与各族食客交流。 |
柔府自消队主席周诚国(左起)和威拉、峇拉卡士及古玛并肩作战多年,彼此间没有种族的隔阂。 |
马来西亚丰富多元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孩子们学习多种语言的绝佳机会。威中柔府新村及週边花园住宅,因地理位置靠近工业区,当地仅有一所真光华文小学,居住在当地的友族或外籍人士,纷纷将孩子送入真光学校接受华文教育。
在柔府新村的咖啡店,听见口操华语的友族和华裔友人围坐一块,以华语、潮洲话或福建话的“rojak” 语言大汇串聊天或交流,请勿太惊讶,这是当地的文化特色,也是大马独有的风情。
位于柔府新村的真光学校,多年来更孕育了无数的友族毕业生,除了巫裔、印裔,还有来自沙巴卡达山、杜顺及伊班等原住民,形同大马社会的缩影。
异族生热爱华文 想了解中华文化
◆印裔学生其文(12岁)4岁开始在幼稚园学中文,他住家周边也多是华裔邻居,每当课业上有问题,他会请教隔邻一名华裔中学老师。
他特别喜欢汉字,对华文甚感兴趣,父母也支持和鼓励他,5岁的弟弟明年也将报读真光学校,他期待兄弟俩以后可以华语交流。“我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工程师,有机会到中国工作和生活,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巫裔生蕊莎的外曾祖母是华裔,她5岁学中文至今,为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她说,有次在诊所遇见一名华裔病人,因语言不通而无法和巫裔医生沟通。
“我一定要学好中文,以后当了医生,可以用华语和华裔病患沟通。我的表姐也是华小生,我们每次要讲悄悄话就用华语。”
蕊莎也是家中的小小翻译师,任何与中文相关的事项,亲友都会请教她,她也乐于帮忙。
◆印裔生苏哈西尼立志要学好中文,将来做一名中文老师。她的哥哥也是真光毕业生,妹妹今年刚进入真光学前班。
“我的父母都是印裔,原本不会讲华语的妈妈,也跟著哥哥学。哥哥成绩优异,我要向他看齐,学好华语。”
◆卡达山─杜顺族(Ka诶azan-Dusun)的娜妲拉和二哥都是真光的学生,他们随著父母的工作搬迁至柔府生活。她6岁读学前班时才开始学中文,而家人多以国语和英语沟通。
她说,她家附近多是友族邻居,除了学校,讲华语的机会不多,所以学华语会较困难。
印裔家庭7人读华小 孩子会说华语方言
咖啡店员工阿珍来自泰南,9年前远嫁来马只会泰语,还闹出不少糗事。后来,她边工作边学习本地方言,陪女儿温习时也一起学华语,如今各种语言都难不倒她。
印裔食客杰瑞(Jerry)的7个兄弟姐妹和叔叔都是华小毕业生,唯独他是国小生,他把儿子送入真光学校,如今孩子能口操华语和多种方言,他也引以为傲。
泰裔华侨如本地人 各种语言切换交流
在柔府新村一家咖啡店打工多年,人称“暹仔华”的张天华(52岁)是泰国华侨,说起华语及各种方言的口音和腔调,简直和本地人无异。
张天华在柔府新村工作超过20年,在接待各族食客时,可轻鬆的以华语、泰语、粤语、国语及福建话切换交流。
27年前,他独自来马谋生,当年仅15岁的他,到过大马各地打工,最终选择在柔府新村落脚。他庆幸小时在泰国曾接受华文教育,当年学校採用的是台湾教科书,因此对中华文化非常了解,来到大马生活更是如鱼得水。
“学会华语带给我很多的方便,和人沟通完全没问题,还可以学习其他语言。我早已习惯这裡多元种族、文化和语言的生活。”
他笑言,大家在柔府村一起用餐聊天,听见泰国人和印度人讲华语和方言是平常事,附近的巫裔也会讲华语和方言,妙的是还有小部分华人会讲淡米尔语,简直是语言大杂烩。
受惠于华文教育,张天华非常支持华校,不时会参与学真光的义卖活动。
生活圈子都是华人 印裔消防员方言溜
柔府自愿消防队有4名印裔队员皆是真光校友,他们不仅擅长华语,还能说一口流利的福建话及潮州话。
“妈妈虽不会讲华语,但听得懂。我们的大姑、小姑和姐姐都嫁给华人,所以我们的生活圈子都以华人为主,对华人的传统习俗也很了解。”古玛说。
平时在家裡,他和兄弟姐妹都是以华语及本地方言沟通。逢年过节,他们也会与华裔友人一起同欢共庆。
曾祖母是华裔穆斯林 药房助理感恩读华小
真光毕业生娜丽妮(32岁),是土生土长的柔府人,她的曾祖母是华裔穆斯林,可能是“基因”,让她对中华文化有所偏爱。
她自小生活在华人的生活圈子,所以对中华文化的由来非常好奇,不断向华裔友人抛问题:华人新年为何要舞狮、派红包等等, 希望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习俗与文化。
“我很感恩父母当年送我到真光学校,让我有机会接触华文教育。”
如今,姐姐把8岁的儿子也送入真光,她则当起补习老师的角色,每当小外甥面对课业上的难题,或有亲朋戚友想了解中文,都会找上她。
娜丽妮是柔府村陈诊所的药房助理,工作14年间,都以华语和华裔村民及前来看诊的华裔病人交流。
为人亲切随和的她,与村民相处融洽,深得人心,只要提起她的暱称“咪咪”,村里可谓无人不晓。
友族生佔10% 学生相处融洽
真光学校今年有750名学生,友族生有76人或佔10.13%;学前教育班则有25名学生,其中11人或44%是友族生,其中不少学生来自东马,校内各族学生的交流也呈多元性。
校长黄淑田说,大多数友族生的家长,是在柔府一带的工厂上班,他们在柔府村内或週边住宅区租房,附近的真光学校便成了首选。
学前教育班44%友族生
“校内的友族生,除了佔多数的巫裔和印裔生,还有少数是东马原住民,如沙巴卡达山、杜顺及伊班族等。”
近年来,该校友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前教育班在2005年只开一班,2008年开始增至两班,今年的友族学生就佔了44%。
她透露,儘管是在中文教育的环境学习,但这些友族生和华裔学生都能融洽相处,他们有自己的中文译名,也在华文科考取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