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5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561

走近/走进文学教育的华文课

2024/08/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教授

62728日,由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主催,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学老师的文学课堂”华文老师文学教学研讨和演绎观摩会上,主题演讲之二的廖冰凌副教授指出,教育部已调整了前套KBSM课本将华文教育等同于或仅限于语文教学的偏颇准则,转向强调人文素养之传达。目前已修订的国中华文课本(KSSM)特点,是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教学,将语文知识融入课程的文学赏析和延伸阅读。这真是一项划时代意义的“华文教学”的大改革。我也是上述研讨会的主题演讲者之一,在场听到这讯息,真的好感动。

如果说Bahasa jiwa bangsa(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一直借用了这句马来谚语来强调我们坚持母语教育、承载文化的重要性,那透过华文课的教与学,我们能找到那个“魂”吧?大马的华文课原本应是透过课文的教讲,传达优良的中华文化/华人文化思想和人文价值关怀的讯息,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华文课却沦为过于知识化“纯语文”句法的教学,这是与推崇华教“爱华文/考华文”认知下存在很大格局问题。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为了什么?高教部前副部长何国忠就曾指出:很多人把华文课当成语文课来教,这是一个相当错误的观点。华文课应有广泛的内容,包括中华文化的精华及待人处事的道理。而即使是中国的语文教学,早在198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之“语文教学法”就指出:“读写结合,文道合一”的主张。“文”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读听说写基本技能训练,“道”指思想教育。“文道统一”亦即教学过程需兼顾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两者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们在说写训练中既强调语言文字方面的指导,也重视思想认识方面的启发。

而文学教育又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大马的华文课如何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教材,引导学生走近─走进文学教育,设定华文课纲和教科书编委们用心良苦,辛苦了。老师们任重道远,同学们有福了。谢谢大家。

中国当代作家,也是中国文化部原部长的王蒙就曾指出,文学是富有个人性的方式。“一个人只有知道世界上的难处,知道社会上的窘迫,知道人生的痛苦,他所抱的乐观的希望,才是靠得住的,有份量的”而且“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有‘文如其人’的感觉。”同样的,华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在上述教学研讨会的主题演讲“华教人物和他们的文学”,亦遂引了华族族魂林连玉所写的:“飘零作客滞南洲,时序浑忘春也秋。幸有嶙峋傲骨在,更无暮夜苞苴羞。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讲述华教的悲壮与斗争。

高教部前副部长何国忠就曾指出:很多人把华文课当成语文课来教,这是一个相当错误的观点。华文课应有广泛的内容,包括中华文化的精华及待人处事的道理。

惟我更想指出的是,华教办学靠的不是狭隘、僵化的意识形态,更不应为意气之争而内耗。在面对外来挑战,争取华教公平地位的同时,华校能不能发展,还端视华教有没有正确办学理念和办学能力之掌门人。因而在主题演讲中,我也引了接替林连玉,继续领导教总,不畏强权,临危不惧的儒雅华教工作者黄润岳校长所写的《水调歌头》:“十年磨剑赢得两袖尽清风/往事如烟如梦/南国多风多雨/温暖在黉宫/教学自相长/桃李应时红。”

“十年磨剑赢得两袖尽清风”是黄校长在华教界服务的风骨。南国华教纵然多灾多难,生存环境亦常得遭受凄风苦雨之考验,然而“教学自相长,桃李应时红”的温暖,相信仍是每名华文教育工作者还愿意留守岗位的最大“正能量”。

最后,我还举引了华教苦行僧沈慕羽的语录:“傻瓜、傻瓜,我是傻瓜,你是傻瓜。可惜这世界的傻瓜太少了。我愿你我和一般志同道合的人,永远做个傻瓜,去感化世上无数自私自利的聪明人”。

傻瓜点灯。从事华教工作,我们亦像蜡烛,小小根就能照亮全室。当然它终究会燃尽熄灭,惟有“传灯”。

 

对中文师资培训的几点浅见

2024/08/02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河北师范大学 印尼八华学院  何彦杰

一般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三教”问题——教师、教材和教学法,其中又以“教师”为重,所以在中文教育领域经常会组织师资培训。

总体而言,师资培训的内容广博而丰富:汉语理论、汉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素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中国文化专题、中华才艺等内容都被纳入了进来。现行的培训形式多为“授课式”或者“讲座式”。

上述类型的师资培训,我在印尼也参与过不少,在一些培训班上讲过一些专题,还多次同行们交流过自己的从教经验和体会。

根据我的一些调研和参与师资培训的观察与思考,我感觉到,现行的师资培训还有很多可改进之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培训效用最大化?如何让广大教师受训以后在教学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做到这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培训要有针对性。培训之前,要多了解当前中文教育的现状,多了解当前中文教师的情况,多思考老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在网络资源如此丰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到相关的文献,也可以跟一线的中文教师进行一个前期的交流。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再去准备培训,这样培训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培训要有新认知。培训要让老师们对中文教育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认知。比如,中文真的比其他语言难学吗?如果是,究竟难在何处?“教”和“学”是怎样的关系?语感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利用好新的教学资源?数智时代教师该有怎样的准备?新形势下教师的新角色是什么?有新意的培训才能激发起大家的学习兴趣。

第三,培训要有实效性。培训者要掌握好的教学模式,并且能把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介绍给大家,让老师们学了以后就可以创造性地应用。很多一线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他们亟需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第四,培训要有交互性。培训中不能只是让老师们只是当“听众”,要让大家多多参与进来,有发言的机会,有实践的机会,增加培训的互动性。现在很多培训搞成“工作坊”的形式,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很不错的组织形式。而培训的“主讲者”不能只是去“讲授”,而最好作为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评议人。

最后,培训内容要“聚焦”。我认为,如果不是系统的长期的培训,那么一次培训涉及的内容不能贪大求全,而是要聚焦一两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进去,让大家充分探讨和交流,而且要尽可能形成一个共识,拿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我想,如果大家在提起某次培训的时候,能够清楚地说出有哪些收获,由此生出收获的喜悦,并愿意主动把培训所得分享给其他人,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培训。

 

简介新纪元的成长和筹款过程

2024/08/04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李群熙

我们的国家,是由巫、华、印三大民族等组成的多元民族国家。在争取独立和发展的艰难岁月中,各族都曾经流血流泪、出钱出力,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但从殖民地主义时期到独立超过半世纪的今天,华、印族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尤其是华教,屡屡遭到几乎是灭顶之灾的苦难。

1955年,陈六使等先贤倡议兴办南大,登高一呼,华社万山响应,南大很快便屹立于新加坡裕廊的山岗上。

不幸的是,她仅仅存活了25年,就于1980年,被李光耀政权活生生地扼杀,成为南大人永远的心头痛、华社永远抹不去的创伤。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华社兼持着:再穷不能穷教育,永不放弃的大无畏精神,于上世纪末,创办了新纪元学院等3所民办学院。

筚路蓝缕,历尽沧桑,挺过各种压力,克服种种挑战,2016年,新纪元被批准升格为大学学院,从此,有如凤凰涅槃重生,加上新的负责人鞠躬尽瘁的苦心经营,终于展翅飞翔,短短几年,学生人数从1000多人,飙升至3000多人,包括500位国际学生。

神迅的发展,导致课室等软硬体设备不敷应用,董事部于是拟定各项发展计划,先是与董教总合作,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合作计划功败垂成,胎死腹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柳暗花明又一村,机缘巧合,不久,新纪元购得一栋离校园不远、已建好的11层大厦。楼价5500万令吉(以下省去令吉两字),加上接下来的各种设备,需耗资6000万。

大厦被命名为“南大楼”,意即传承南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饮水思源、发扬民族文化、回馈社会的浩气长存精神。既购楼,就得筹款。

自新纪元大学学院发动筹款活动,正如预期的,得道多助,捐款源源而来。

迄今,最大笔的捐款来自南大校友,共约300名校友捐献了距1000万目标不太远的830万。其中,林顺忠捐助200万,中学就读太平华联的他,1962年毕业于南大,64年到香港发展,但仍心系祖国的民族教育,前年捐助陈六使南大教育基金港币1000万。而由校友劝捐的新加坡华中校友柯宝国捐助106万。此外,刘智评捐助50万,魏顺莲及家人35万,袁国琛30万等,捐款仍在进行中。

第二大捐献者是李典和。他之前曾承诺捐助董教总华教综合中心500万,后因不满董教总的某些事项,转而把捐款捐给新纪元,而由他担任主席的森美兰接生会也捐了50万。

第三大捐款团体是中国广东省南洋归侨辖下的水月艺术团,他们分别在直凉、话望生、劳勿、巴生和加影举行5场《南详情 华教心》巡回义演,筹得300万。

此外,甲洞的31个华团已为南大搂筹得300多万,其中,包括爱国同盟俱乐部的200万。上述团体将于本月底办千人宴,继续筹款。

实际上,捐款最多的是古润金,捐5000万,但捐款另有计划,不在此详述。

董教总教育中心代主席林裕于上月20日透露:“目前已筹获4000余万,而有一位丹斯里承诺,会借出1500万,不设还款期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今年11月将筹得6000万,并于11月底,为南大楼举行开幕庆典,并举办义卖会和宴会。

新纪元此次筹款,除南大校友和华团鼎力支持外,遍布全国的老友亦应记一大功,老友、凤凰、21世纪等老友组织,出尽洪荒之力,四方奔走,带动广大民众,出线出力,为新纪元添砖加瓦,继承当年创办南大,发动群众关心民族教育,支持华教的精神。

 

政客的啤酒“敏感”

2024/08/03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田诗其

啤酒商为华教义演活动已走过30个年头,为华校筹获上亿令吉,造福无数学子。这原本是企业协助教育发展的美事,却被极端、无能的政客政治化!

近年来,西马的政局、种族和宗教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加剧了仇恨与对立。当年那些利用捍卫华教,不惜上街示威、拉布条的大声呼喊的政客,当家不当权,一切变化似乎已成了回忆。

在啤酒商为华教义演风波上,令人遗憾的是,西马的华基政党非但没有团结一致捍卫华教权益,反而互相指责,互相怪罪,互相推卸责任,尤其是在团结政府中拥有众多议席和政治实力的华基政党,更只会把问题归咎于前朝,而未拿出魄力纠正和废除对华教不公的指南及政策。

在这件课题上,已经明显看到了华社的愤怒和不满。奇怪的是,团结政府怎么没有看到这一点?

过去,华教通过啤酒商义演筹款从未受到刁难。如今,啤酒公司赞助华校义演事件却成热议的话题,这已明显是思维狭隘,而无法包容的态度。

啤酒商和华教都是在大马法律下合法运作,啤酒商为华教筹款亦是公益事业,为何会形成无形的政治化?团结政府在处理这事件上给人民感觉无能、退缩及被极端主义牵着走,连啤酒商华教,禁止啤酒广告海报在学校宣传,这到底是在怕什么?而教育部的指南的用意是什么?又到底是针对什么?

华校过去以来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面对种种的挑战。华校为了华文教育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华社也为华校去钱去力尽心尽力,换来的结果是什么?

如今团结政府随风起舞,不让在学校举办的啤酒商华教义演筹款活动有酒品牌标志,这已明显是走向保守、极端、单一主义之举。

若这些极端政客认为,啤酒商筹募的义款不能被接受,那政府从酒精税、博彩税所收取的税收又用在谁身上?

人民华社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毕竟,办华教已经够辛苦,如今还要面对筹款的刁难举措。

砂拉越应以西马发生的种族、宗教、政治极端事件为鉴,更时刻要提醒避免这类事件与极端文化进入砂拉越。砂拉越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谐与包容的社会,不容许有心人利用偏激与极端思维煽风点火。

在砂拉越,举办啤酒节、世界雨林音乐节、演唱会、庙宇活动、娱乐活动、华团晚宴活动的,甚至在学校礼堂都可以看到啤酒广告。

砂拉越副总理拿督阿玛沈桂贤在出席某活动晚宴上强调,啤酒商在砂拉越举办华教义演不成问题。若西马举办华教义演困难重重,欢迎啤酒商来砂拉越义演。

砂拉越的族群宗教拥有高度的包容精神,即使一些晚宴有啤酒供应,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依然可以坐在同桌一起互相举杯欢庆,互相包容,互相尊重。

归根到底,其实并不是啤酒的敏感,而是极端政客的思维敏感,今天连团结政府的政策指南都无法走出保守及极端主义,就别怪人民感到不满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