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574

统考开放化  让东马带头

2024/09/1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许元龙

砂拉越诗巫省华文独中董联会前秘书长孙春富建议砂拉越与沙巴两邦,成立本身的董总,并以自己的考试委员会主办高初中统考,以打破目前董总争取联邦承认统考之困境。

他表示,东西马政治和历史各异,砂拉越已全面承认统考与独中教育。政府除了制度化拨款、拨地以校养校、独中生可报读政府大学、当公务员。

他也表示,如果东马自办统考,将如剑桥文凭一样属开放式,让东盟国家学生报考。

他也质疑,联邦政府强调“昌明”,如不将教育放在首位,何“昌明”之有?

然而,这项建议对半岛董总、教总及各州董教联合会而言,则可能不太适宜、或认此举有分裂华教与全国董总之嫌。

东西马两地不但隔海千里,在政治、社会、教育、宗教、人文方面亦南辕北辙。在半岛,现在是种族与宗教挂帅,信仰多元俗世化者,被迫一步一步偏离轨道,没有回头路。当下什么语文、赌、酒、衣着、运动、演艺、性别、清真等等都可以成为道德与罪恶问题。

在东马,许多在西马是“问题”的问题皆不是问题。华文、英文招牌与路名到处可见,各族百姓在同个屋檐下经商、吃喝,皆习以为常,但对他们的宗教信仰却全无挂碍。

数十年来纸上谈兵

我国中央政府承认华文独中统考文凭,以前、现在及将来都肯定是门都没有。且许多年来被华人政客之流,充分利用来骗取华人选票的最佳捷径。他们的谎言再讲1000遍也还是谎言,可悲的是许多人还未睡醒继续被利用。

新届董总主席陈友信曾表示,争取承认统考非首要任务,结果引来诸多挞伐。最终是董总代表大会定案,继续争取承认统考为首要提案。

董总争取承认统考提案一届又一届过了几十年,但依旧是纸上谈兵的落实无期。当然,统考的含金量不会因政府的不承认而褪色,反而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地异常吃香,世界顶尖大专院校纷纷向独中生招手。

现在东马华教人士公开倡议要成立本身的董总创办统考,这对全国董总来说是问题吗?这是否被认为是分裂董总,而削弱捍卫华教的整体力量?还是认为,既然中央政府承认统考无期,就让东马华教组织(即董总)负责,将统考推广至东马、东盟,乃至全世界的公共考试,让统考文凭国际化。

西马董总做不到的公共考试(统考目前仅能让独中参与),由东马去落实完成,这也不失为一项正面机遇。

全国董总领导有理由正视此问题,董总或教总也必须意识到其影响力已今非昔比。与此同时,华教主客观因素所面对的发展障碍是有增无减。因此,在发展华教的共同目标下,大家应该心平气和坐下来探讨相关问题,应集思广益地草拟一套完整的两岸统考方案。

办好独中绝佳机会

我国教育政策依旧开着时代倒车,所谓教改是自己说自己爽,教育水平的低落与文凭灌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正是独中开拓新颖华教事业的绝佳机会,许多城市的独中是华小生的首选,且初一学额爆满难求。这说明办好独中、强化统考的含金量机不可失。

东马自立董总办统考是否水到渠成?让大家拭目以待吧!

 

教育又要走回头?

2024/09/2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日前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在巫统党代表大会中公开呼吁政府进行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恢复已经取消的小六与初三评估考试,以解决学生在读、写和算的能力上不足的困境,而教育部长法丽娜日前也表示会把上述建议带入内阁讨论及议决,以深入探讨改革的可行性。

对副首相的建议,坊间有不少人都拍手叫好,然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心却是感受到极度的无奈,今天国家教育体制的问题,以及在各种国际评量表现低落的结果并不是小六有没有考试,初三有没有统一评量,而是各种反反复复,无法彻底贯彻的教育制度。

任何改革的出现背后都反映出了行之有年的制度已经出现一些无法维持的问题,就教育制度的层面来看,没有人会否认过去的纯考试评量的模式无法满足如今网络科技与人工智能发展这个现实,孩子不管再如何会考试,也不会比电脑,甚至人工智能提供的资料更快更深入,未来人类该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发挥优势,是全球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小六检定考试(UPSR)和初中三评估考试(PT3)的取消是教育部面对时代变化所展开的一系列改革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透过课堂评估(PBD)和课外活动评估(PAJSK)对学生进行多元评量,以摆脱长久以来纯考试带来的分数主义,更全面的对一个学生进行评量。

很遗憾的是改革必然会带来新的冲击与问题。任何改革的计划都是美好,只是在执行上却一定会碰见预料之外的问题而必须要进行调整和修正,而这个过程必然会充满各种碰撞和摩擦,让人有一种过去更好的感觉,形成改革的阻碍。

回到习惯的模式总是最简单,也是最方便和最有效率的方式,只是我们要恢复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对小六检定考试念念不忘是因为孩子没有考试后,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推动力,连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都无法形成,希望透过恢复统一的检定考试来“激起”孩子学习的成效。

换句话说就是让考试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看起来似乎好像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与前进目标,但不是又坠入过去大家鄙视的分数主义轮回中吗?这种大翻转,走回老路的做法是为了符合未来人才培育的需求,还是减少师长们在教改上的压力?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学校校长老师的责任,也需要家长,包括整个家族,甚至是社会的配合,新的制度不完善那就找出不完善的地方,找到弥补瑕疵的方案,然后再看看学校、老师、家长等不同角色该如何配合,让新方法能够好好的推动,让下一代能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遇到障碍就走回老路,倒果为因的就误以为如此就是最好的方案,到头来只是又再牺牲几个世代的孩子而已。

希望我们的教育政策不要朝令夕改,如果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方正与目标,那就应该要反思执行过程所面对的问题,以及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换个政府,换一群掌权的人就转大弯,国家的未来主人翁经不起如此的折腾。

 

课堂评估欠缺客观标准

2024/09/1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丁默群

去年有1177名考生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落第,无法取得文凭,这无疑是对当前教育评估方式的一次严峻考验。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部分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读、写、听技能,也暴露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在小六评估考试和中三评估考试的废除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和问题。情况明显反映出在取消考试制度后,所推行的校本评估和课堂评估,未能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反而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受到了负面影响。

前教育部长马哈基尔认为,恢复小六和中三的评估考试是有必要的,因为被引入以替代这两项考试的校本评估和课堂评估,已经证明了它们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学术水平。

事实上,考试这项制度在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小六评估考试和中三评估考试。因为它们是学生学术能力最具体的检验工具,可以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两项考试通过标准化的测试,能够客观地衡量学生在各个科目上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参考依据。

况且,考试在某个方面,具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没有考试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明确目标和外在激励的学生群体。而恢复考试制度,则可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家长也将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备考工作,间接提升学习效率。

虽然校本评估和课堂评估的引入,本意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鼓励全方位发展,但从现实成效来看,其实际效果显然未如预期。校本评估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却由于主观性较强,导致不同学校和教师之间失去统一标准,无法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

同时各校还可能因师资水平、资源配备的差异,形成评估标准不一,导致学生的成绩难以公平地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削弱其公平性和准确性。

值得商榷的是,校本评估还将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造成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外,还需额外负责评估、记录学生的学术和非学术表现。然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这样的安排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也是间接使得不少教师选择提早下岗的其中一个原因。

对于这种缺乏明确、客观的标准化考试,不少家长都存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校本评估无法准确衡量孩子学术水平,

并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时关键表现。而这项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术成果最终检验的失败率上升,在在地校本评估和课堂评估,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评估标准不一、教师负担过重等问题,无法取代标准化考试的作用。因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考试依然是衡量学术水平和推动个人进步的重要工具,不可轻易废除。

证明了当前教育评估机制的失效。许多学生在教师主观的校本评估及课堂评估下,显然未能在早期阶段通过标准化考试,发现并改进自己的学术不足,最终导致在大马教育文凭中落第。

从这个情况而论,恢复小六评估考试和中三评估考试,已然是有其必要性。因为校本评估和课堂评估,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评估标准不一、教师负担过重等问题,无法取代标准化考试的作用。因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考试依然是衡量学术水平和推动个人进步的重要工具,不可轻易废除。

 

需要给学生下马威吗?

2024/09/1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第一次进班,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是不是一定得先来个下马威?

回想当年,刚出来教书时,好心的前辈担心我们这些稚嫩的新兵经验不足,镇压不住学生,随时发生兵变,壮志难酬,总不吝主动传技授​​招。当中下马威是颇受推崇的招数,大家普遍认为教师初次与学生见面时,以严格的态度来树立自己的威严,是管控班级的有效手段,有助减少日后管理上的困难。

下马威是份好的见面礼,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方法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即将到学校进行教学实习的学员,邀请他们进班前先思考:想树立什么样的教师形象?跟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方法更有力?

下马威或许能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威慑,帮助教师在初期建立一定的秩序,方便管理,但稍有不慎,却可能对长期的师生关系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只有在尊敬师长,亲近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如果使用的手段只是帮助我们吓阻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害怕、压力,不敢亲近,缺乏信任感、亲密感,无法沟通、交流,教育还能找到入口吗?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却常错把严厉当严格,倾向以“凶”来施展力量。这几个词看起来相近,在教育中的意义却有所不同。 “严师出高徒”中的“严”,指的是严格,而非严厉。严厉指的是态度、反应,是由情绪主导的教育,在执行时常表现得很强硬,不姑息,会以责骂或惩罚为手段,不能说没有爱,但学生通常只能感受到压力、紧张。

严格是指注重规则,讲究原则,对规则和秩序的要求明确,并认真执行,强调持续性、一致性,能够透过明确的要求和适当的监督,来要求并引导学生。

顺道一提,当中的“严” 也是对教师工作态度的要求,即严以律己,要求教师得严格、认真看待自己的工作,以身作则,而不是纯粹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自己却不以此为标准。这是我们谈到“严师”时经常忽略的,只注意到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要求。试问一个宽以待己,却严以律人,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自己却敷衍塞责的老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如何发挥教育的力量呢?

一个教师可以是严格,却和蔼的,两者并不冲突。对学生要求严格,不表示一定得用严厉的态度,靠凶来震慑学生,而是给予学生明确的界线感、安全感、信任感,知道可为不可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必担心犯错会受到惩罚。里头有爱有关怀,就算不敢与老师靠得太近,也不至于害怕。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校长强调:“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拿捏好分寸与尺度,是极考验智慧的事。教育路漫漫,希望学员在为期10周的教学实习中,能先为上述问题找到答案,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