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576

远为蛮荒的鸳鸯—— 潘重规黄念容在南大

2024/09/24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

~作者:伍燕翎

1955年,南洋大学正式开课。首批聘任的院长与教授名单约有19人。据《南洋大学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当时中文系的教授即占据三位:佘雪漫、潘重规和凌叔华。前两位教授专攻古代文学,凌叔华则是民国时期的才女与现代作家。

南洋大学中文系一贯追随中国学术的传统路径,此时在新马地区能够成功邀请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直系弟子潘重规前来执教,实属难得之举,为后来海外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中国国学基础。

1929年,黄侃携潘重规前往上海为恩师章太炎祝寿,席间章太炎问其所学,对他的才华格外欣赏,借鉴唐代文人李百药之字,将原名“崇奎”改为“重规”,借以劝勉他学有所成。1932年,潘重规应黄侃之邀,回到中央大学担任助教,延续了与师门的深厚情谊。

黄侃对潘重规的学识与人品颇为赞赏,曾评价道:“在千百文卷中,只有潘生一文,不但文笔精美,而字字一笔不苟的正楷,近来常来请益,诚为近代青年中之精金美玉。”他对潘重规器重有加,不仅高度认可其才气,更寄望他“可望传业”,继承自身的学术真传。最终,黄侃欣然地将长女黄念容许配予潘重规,两人成就了一段令人称羡的姻缘,成为学界佳话。

1956年,潘重规从台湾师范大学来到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将年迈母亲接抵新加坡同住。新加坡著名书法家兼诗人潘受曾作诗〈赠潘石禅教授〉以记载其孝行: “远为蛮荒至此奇,吾军旗鼓益张之,安仁涕掩西征日,子美魂销北望时。独解红楼探古梦,不妨皂帽作经师,板舆一路春先后,伫共高堂拜母仪。”诗中传达了潘重规远渡星洲讲学,不忘孝敬母亲、悉心奉养的深厚亲情。

潘重规在南洋大学中文系开设了“国学导读”、“中国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史记”和“诗经”等课程,延续了“章黄学派”的学术脉络,积极推动汉学在海外的传播。翌年,潘重规的妻子黄念容也加入南洋大学中文系,两人在异乡的学术园地携手并进、琴瑟和鸣,共同为南洋大学的中文教育奉献心力。

期间,他们又为南大中文学会出版首刊的《中国语文学报》供稿,在南洋大地上播撒学术种子,为新马早期的中潘重规教授出生于美丽的江西婺源乡村。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文字学家黄侃。黄侃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与章太炎共同开创了“章黄学派”,并与另一位恩师刘师培并称“民国三疯子”,三人因个性鲜明、学术独特而广为人知。

文系学生奠定基础。首届毕业生如余秀斌、翁世华等人对恩师怀念不已,即使到了90年代末,仍不远千里到访台北探望恩师。

与潘重规和黄念容有亲属关系且在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的还有刘太希。刘太希是潘重规的舅舅,1919年得北大校长蔡元培破格准下入学,深受当时在北大的梁启超的教益。刘太希精通书法、擅长作诗,古文造诣深厚。

应时任系主任佘雪漫的邀请,刘太希前来南洋大学讲授“历代诗选”和“诗经”,与外甥潘重规夫妇及其母亲在异乡重聚。这一段学人的家庭因缘,为南洋大学中文系的历史增添了一段引人注目的传奇。

刘太希在南洋大学推动旧体诗创作。1960年,南洋大学中文系举办了一连七天的“大学周”诗人雅集,并邀请刘太希和佘雪漫担任顾问。这次雅集堪称一场大型的马新诗坛总动员,吸引了李冰人、陈晴山、孔祥泰、潘受、刘楚才、黄孟文等著名诗人参与。雅集借以“云南园”为题,诗人们各抒怀抱,纷纷留下诗作,最终还出版了《云南园吟唱集》,由刘太希作序。

 

独中筹款的必要性

2024-09-23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最近,一位同事分享了他接待朋友来学校参观的经历。

参观完校园后,那位朋友突然问道:“独中的建设如此富丽堂皇,校园设备一应俱全,为什麽还需要向华社募款?这些资金应该捐给国民学校,那裡的条件相对更差,更需要帮助。”

这个问题反映出许多人对独中筹款的误解。

作为在独中服务超过30年的人,我见证了许多独中的成长与发展。独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教室、每一件教学设备,背后都凝聚着华社无数人的心血与奉献。几十年前的独中,条件简陋,资源匮乏,常被外界贴上“破落户”的标籤。

独中靠华社前进

从独中诞生那一天起,它就处于与国民学校截然不同的环境。独中只能依靠华社的力量一步步向前。对于独中来说,学生是自己招收的,教师是自己招聘的,至于建设和日常运作所需的经费,也完全是由董事会和校方自行筹措。华社的每一分捐款,都是独中得以继续办学的生命线。正是这些看似不多的善款,铸就了独中的今天。

正是在这种不利环境下,华社通过各种方式自救、互助,独中逐渐从衰败走向复兴。教师团队不断壮大,学校设施逐步改善,独中课程体系也在多年的探索中日益完善。华社不仅为独中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独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盾,独中的发展见证了华社力量的伟大。时至今日,许多独中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显着改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独中已经摆脱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事实上,独中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它们必须在软硬件建设上持续发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独中的筹款不仅仅是为了兴建校园和更新设备,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教育投资。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独中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水平,确保在国民中学和私立学校中保持竞争力。

此外,独中的学生不仅是学术能力的培养者,还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通过参与筹款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校运作的艰辛与责任,感受到华社对独中的期待与支持。这种特殊的校园文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还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感恩与回馈社会。这也是独中与其他学校相比,独具一格的办学特点之一。

独中依然充满挑战

独中的发展不仅关乎今日,更关乎未来。华文教育的存续,是维繫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而独中作为华文中学教育的核心力量,更肩负着承传文化的使命。

当前,儘管独中的硬件设施有所提升,但教育经费的短缺依然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要保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的投入绝不能减少。独中的筹款,是为了确保这些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独中的教育理念能够一以贯之,并且不断与时俱进。华社对独中的支持,是对未来一代华裔学子的投资,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

任何一个对华文教育抱有理想的人士,理应理解并支持独中的发展。独中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挑战与奋斗,它们依然在追求卓越的教育水平。而这一切的背后,少不了华社的辛勤耕耘与慷慨解囊。独中的每一项建设、每一项进步,都是华社力量的体现,独中能够有今天的辉煌,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后,我以一首七言诗来总结独中的发展与华社的支持:

多年磨砺独中成,

设备更新赖力耕。

筹款皆因求发展,

建楼毕竟靠经营。

师生协力朝宏愿,

董教同心展远程。

昔日艰辛犹在念,

传薪播火事长征。

 

张志超一代的坚持

2024/09/23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陈嵩杰

芙蓉华教圈内熟悉且受到尊崇的人物,病魔动摇不了他一生奉献华教华社意志的张志超,不带走一片云彩下,已于912日告别他务实且精彩的一生。

哲人其萎,虽然让我神伤不已, 但忆起他生前的言行和坦荡荡为人风格,我还是想通过星洲日报提供的《花城内外》,为他留下值得回味和记载的篇章。

多年前我为芙中100周年校庆,而书写在位最久的董事长,已故陈世荣与芙中情的书籍,张志超在口述历史中,忆起当年南大生的他,来到芙蓉募款时,对陈世荣为南大挺身筹款的往事,在书中他表达对陈世荣很深的怀念。

延续前人的华社情义,张生关切华社华教前景的精神,为华团奔波的日子,在华团场合上的言行,从不哗众取竉,他会在适合自身角色的平台上,扮演应尽的本份,这是他这一代人坚持的典范。

家乡来自麻坡的他,在狮城完成南大和新大学业后,他选择在芙蓉成家创业,芙蓉老字号新生药房就是在1964年,由他一手创办起来,这可是芙蓉最早期的西药房之一。

论辈份,张生是我的长辈,工作上和日常生活常有接触,我一直视他为良师益友,不论退休前后,我有空暇会找他交流交心;我见证他进进出出存药厢房为顾客配药,数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的专业配药服务,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前他出任过华团的职位不胜数,其幼子张康华在举殡前的告别仪式上,道出不为人知的人情味故事,自小在他印象中,父亲在药房休业后,吃了晚饭就匆匆出门参加社团会议,他为华社公益事业,却牺牲了家庭生活。

早期创业艰辛时期,很多芙蓉人的印象中,新生药房在夜间仍继续营业,康华说穿了,其父是在等老街戏院夜场电影散场后,趁有些人潮时可多做点生意,这是他克苦守业务实的一面。

40年前,他是国内华文独中首创芙中家长会的创会人及创会主席,家长会确切的成立年份是1985年;40年前之说似乎不凖确,但创会前最艰辛的草拟章程和无数次筹备会议的过程,往往是发起人心血付出的时期。

年前新成立的森美兰南洋大学校友会,这是一个校友人数式微但坚守南大创校精神的团体,张生一样是创会人及创会主席;在他受病魔折腾的余生,不愿家人的陪同,也没惊动同侪下,他坚持出席一些会议。

这里我要分享张生鲜为人知的华校故事,多年前森华校董联会曾爆发党性和民族性冲突的改选事件,以及其亲密战友陈松生在梳邦力行华小,所发表维护华校的言论,受到多位马华领袖围攻的事件上,甚至还有领袖恫言,要成立另一个华校组织,以取代董总。

在这个华教危机的时刻,张生与其他华教领袖发挥同舟共济的精神,为受尽政治打压的陈松生,台前幕后的亲义相挺,直至整个风波告一段落。

这种有情有义的华教抗权势精神,今天是否还安在?有待考验;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盼张志超一代人对华社华校坚持的精神永在,也盼他一路走好。

 

国家未来主人翁

2024/09/2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李佩珍

一个国家要持续稳建发展和繁荣昌盛,国民的素质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通过高学识改变家庭,甚至国家的命运。

中小学生就是国家未来主人翁,被父母寄予厚望,用心栽培,以期将来能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

然而,根据槟城消费人协会早前针对槟城、玻璃市、吉打、雪兰莪和吉隆坡的15000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高达8000多名学生吸电子烟,当中4000人是小学生,2000人是女学生,让人感到震惊。

也许一些人会认为,吸烟是个人的喜好,又没有犯法,可是家长应该认真看待,不能纵容孩子染上不良的嗜好,而且吸烟危害健康,长期吸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另一个让人值得关注的课题是,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逾12万名一年级学生尚未掌握识字和算术能力。

其实,在现今时代,许多父母在重质不重量的观念已减少生育,只生12名孩子,因此给予孩子们最好培养,3岁孩子已送入安亲班和兴趣班学习各种技能,小小年纪已会读和写,有如小天才。

如果说一年级还无法掌握识字的能力,父母们真的要注意,必须投入更多时间教导孩子,找出原因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突破学习障碍。

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常说,老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对学生道德修养有一定影响,所以老师除了传授学识,本身的道德情操也是教育的重要基础,才能培育优秀的国家未来主人翁,国家的栋樑,打造更美好的国家。

当大家都大叹一代不如一代,新一代的道德观念和待人处事态度,让人不难苟同,可是在批评新生代的思想不正确的当儿,应该想一想,是不是家庭教育问题,又或学校教育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