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马来教师?
2016-02-1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今年1月13日,丰盛港培智华小一名马来女教师报警投诉受到学生家长攻击,同时,指校长以当地华社不要马来教师在华小教书为由,要求她与另外两名马来教师转校。
针对这项投报,培智董家协发文告讲述风波的由来,第一条就指出该校小六检定考试国文成绩欠佳,3名国文教师又不肯配合学校的改革理念,校长迫不得已才要求他们转校。
殊不知,该名女教师却把校长和当地华人形容为歧视马来教师,完全歪曲事实。
教育部在日前决定把3名马来教师调派到其他学校,校长的去留则交由州教育局处理。
现在就让我们看柔佛州教育局怎样处理校长,假如竟也把她调离,那可就一如古代糊涂县官审案:“不问是非,不由分说把控辩双方各打五十大板,逐出衙门外了事。”
维护华小名副其实
此外,这名女教师在事件中还利用了种族主义捏造的谣言:华人不要马来教师在华小教书。这点更为严重,教育部必须严正看待这名女教师这种作为,不可让谣言蔓延下去,遂了种族主义者的毒计。
事实上,华人从来就没有不要马来教师在华小教书这回事,华人所反对的,所“不要”的是不谙华文华语教师在华小担任行政职位,以及反对不谙华文华语教师在华小教导任何华文科目,这些教师并不只限于马来人;即使华裔教师,如果他们不具华文资格,华人也坚决反对他们在华小教导华文科目。
相反地,马来教师如果在教育文凭试(SPM)考获华文优等,在师训学院主修华文,是合格的华文教师,华人就不反对他们在华小教导华文科目。
以上就是华人一向来的立场,这立场是在于维护华文小学的“纯正”,要维持华小是名副其实的华文学校而已,也即除了国文和英文之外,其他科目必须采用华文华语来教导;只要是合格的华文教师则不论任何种族,华人都接受他们在华小教书。
但唯恐天下不乱的种族主义者却制造了华人不要马来教师在华小教书的谣言,把不具华文资格与马来教师之间划上等号,这做法是蓄意挑拨种族情绪;上述女教师就利用这谣言来为自己的失职寻求解脱,是火上加油的行为,教育部必须严惩这名教师。
教部须负最大责任
再话说回头,种族主义者为什么能制造这谣言呢?归根究底,教育部应负上最大责任。
首先是教育部没有履行四一方案,不断调派不具华文资格教师去担任华小的行政职位,华人也从不间断地反对,于是有心人就把反对不具华文资格歪曲为反对马来教师。
其次,教育部调派不少不谙华文华语的马来教师到华小教书,并指令校长必须分派工作给他们,校长唯有让他们去教导所谓“次要”科目如体育、音乐、图工等,但这类马来教师却越来越多,“次要”科目被迫变成越来越多,华人焦急难耐之下就表示不要这类教师;不要他们是因为他们没有华文资格,并非因为他们是马来人。教育部以及马来社群必须了解这点,别给别有用居心的种族主义者误导。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
彭州华联中学事件省思
2016-02-1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利亮时
日前彭亨州教育局调派不具华文资格与不谙华语的印裔教职员,出任文德甲华联国民型华文中学副校长一职,引起该校三大机构等单位的强烈反弹。这起事件对华社而言,绝非什么新鲜事,从上世纪1980年代就曾发生派不谙华语的华人或其他族群到华文小学担任高职。
笔者认为华人社会的抗议,并非是华人沙文主义在作祟,华社绝对可以接受任何懂华语的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土著)出任华文学校的高职,症结点在于华语,而非族群问题。华社是希望让华文学校的行政系统能顺利运作,以及保证华文学校不会变质。
各族群必须尊重他人
中央教育部与州教育局的官员们,不要一直存有本位主义,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今天若把派大量不懂马来语的教员往马来文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等行政主管,试问马来人社会可以接受吗?
笔者能想到的回应是马来语是国语,我们的国家还有人不懂马来语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确实如此,笔者这个假设是希望我国的各族群要懂得尊重别人,如今我们的行政官僚体系仍然缺乏这一点,许多人往往是以族群本位主义思考问题。
族群关系不可能整合
各大族群生活在这片国土里头,所呈现的正是一个多元磨合的情况,华人、马来人与印度人等,以及各族群内部的族群关系,都呈现出类似现象。多元族群生活在一个空间超过了两个世纪,这么长的时间,如果连一起纠纷都没有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笔者要强调的是族群关系正要通过了磨合时期,才能步向相互认同与尊重,社会呈现和谐的气氛。然而,这不代表族群关系最终会走向整合的阶段,因为宗教、语言、文化的差异,往往是整合的一大障碍。
整合应该不是族群关系的最终目标,相互的欣赏与尊重才是族群关系朝良好发展的途径。我国的多元文化是这个国家的动力泉源,若是不断挑动族群主义,或者去伤害族群间的情感,这会直接伤害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族群间的和谐,因为社会的变迁、政治的干扰、经济的每下愈况,显得有些“疲态”,若官员处理族群议题仍停留在以前的思维,这势必让我们的国家坠入族群主义的深渊之中。
利亮时 ■
政论学者 (台湾高雄师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国语老师可以教英文吗?
2016-01-31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博士
学校来了位国语老师。可是这是小型学校,学校已有国语老师,再来一位就难以安排上课时间表了。于是校长和有关老师谈,希望他转教英语,他也爽快答应了。可是后来因为某些因素,这位老师不想再教英语,但他却没有向校方反映,而是直接投诉到教育局。结果,联邦视学到学校来调查,下令校方马上作出调整。
校方感到很委屈,问我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国语老师不可以教英语?他说视学还说教育法令明文规定,只有主修英语的老师才可以教英语,校方怎么没有熟读教育部下达的文件?
其实,从2007年开始,师范学院培训的教师已从过去的通才训练改为专才,5年半的师训,学员被安排主修和副修科目,其中主修科占据受训的时间接近总课时的一半。其后,教育部其他部门也跟进。不管是PIPP、Pelan
Strategik、PPPM等厘定教育发展的指导文件,都列明教师必须根据主修科教学。教育部还为那些已经执教某个科目多年的教师提供PITO课程,以让他们符合教学资格。其后的e-operasi则是在网上给教师贴標签,确定老师的执教科目。
视学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他根据的不是1996年的教育法令,因为那时候教育部还没有这样的想法。进入21世纪后,受到国际趋势的衝击,教育部经常纳入新元素,以适应需求。这些改变包括让师范学院升格为大专,师资从通识教育到专科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多于知识的传授等等。对于这些变化,我们不能充耳不闻,依然故我地墨守成规,不求改变。教育面向的是学生,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我们当给他们提供面对挑战的能力,而不是只接受过去的知识。教师需要更专业的训练,以扮演好角色。
不管是在情、在理、在法,老师都应该依据主修科教学。5年半的训练,是个很长的时间。即使是医治人类身体毛病的医生,接受训练的时间也不过如此。不让老师依据主修科教学,叫他们情何以堪啊?(星洲日报/东海岸‧当老师真好之30‧作者:黄先炳博士)
培养精通双语人才
2016/2/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一致通过,坚持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于2017年,继续以英文教数理,并且也重申,以英文教数理是该理事会的不二选择。
这意味着,华中可以搭上双语教学的列车,让中学生掌握英文,提高竞争力,届时这批学生,升至大专院校后,也就更能凭着良好的英语基础,与大专院校的课程接轨。
打好升学基础
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纳吉,是在2016年财政预算桉中宣布,在300所学校率先进行双语课程,在双语课程计划下,学校除了以母语教学,也可以用英语教授数学、科学等等。
政府的这项决定,也显示了政府看清掌握英文的重要性;其实,在敦马哈迪医生担任首相期间,曾经推出过“英文教数理”的政策,只是后来,政府又决定,从2012年开始分阶段恢复在中小学进行母语/国文教数理。
因此,当政府又提出双语课程时,人们会诠释为延续着马哈迪一向来坚持的英文教数理政策,因此双语课程的推出,对国人尤其是学生家长而言,都是一个契机,以期让孩子掌握好英语,打好升学基础,以便在升上大专院校后,可以更容易学习到新的知识。
坚持原有立场
如今华中做出上述决定,相信他们也是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展,以期能够积极培养精通双语的人才,而且也说明了华中一直都在坚持着原有的立场。
英文教数理的相关争议,至今似没有平息过,这一次的双语课程在国内教育界也是有分歧;因此,政府有必要严谨的执行好双语课程政策,在世界趋势走向多语化的今天,我国必须培育出更有竞争力的学生,培育一个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让学生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