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

欣慰高庭裁决华泰小符宪法 维华联盼诉方别再上诉

2021/12/30  东方日报/国内

(吉隆坡30日讯)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维华联)对吉隆坡高庭宣判华泰小以华文及泰米尔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符合宪法一案,表示欢迎及欣慰,并希望诉方听取法官的判决,不再进行上诉。

该会今日发文告指出,审理这项教育语文课题争执的高庭法官,在判词中已明确指出,联邦宪法第152(1)(a) (b) 条款清楚阐明,马来语是我国国语,但除了官方用途以外,没有人应被禁止或阻止使用、教导或学习任何其他语言。

文告声明,宪法作为我国最高国法,是三大民族先贤在建国过程中所达致的共识,保障各民族应享的基本权益和自由,包括母语学习的权益与自由,这是全民团结的基石,对宪法这方面的否定与质疑无异于向全民及国家的团结提出挑战,这种行径须受全国各界的公开谴责。

文告认为,长久以来,教育课题尤其是母语教育一直受到种族主义者及极端政客所操弄,他们主张废除多源流教育体系,禁止各民族母语的学习和教导,只准以国语作为全国学校的教学媒介,漠视其他民族的存在及对国家的贡献,很多时候还影响政府政策偏向他们的要求,造成国家独立数十年以来,一直无法朝著全民团结的大方向前进,这是政府领导人必须加以关注和检讨的问题。

文告说,有些人也指责华、泰小国语程度低,造成学生掌握能力不足,作为禁止母语教学的理由之一,其实从学校课程所设定的考试水平来看,一般学生的国语科及格率并不低,我们无法苟同这种随意贬低华小生国语程度的说法,更不能接受这种以国语程度低作为禁止母语教育的理由。

文告指出,多源流教育体系历史悠久,并且是国家多元化建设的强项之一,高庭法官这回的判决肯定其存在符合宪法,期盼各界尊重,就此收手,以一劳永逸消除国家团结道路上这条人为障碍。

(东方日报)

【华教视窗】 ~ 1306

母语教育的重大胜利

2021/12/30  星洲日报/社论

高庭周三裁定华小、淡小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受到联邦宪法第1521)(a)及1521)(b)条款保障的。高庭在驳回3名起诉人提起诉讼的同时,也确保华淡小能在宪法保障下使用本身的媒介语教学。

本案起诉人为3个组织的代表,分别为莫哈末阿里菲(半岛马来学生联盟代表)、莫哈末扎依(大马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代表)、再纳阿比丁(马来作家联盟代表)等3人,之前寻求法庭宣判1996年教育法令第2、第17、第28条文,允许多源流学校使用本身母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违反联邦宪法第1521)条款。

高庭法官莫哈末纳兹兰在1123日及24日聆审诉辩后,在周三作出上述的判决;法官认为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成立的华淡小,使用华语及淡米尔语教学并不是作为官方用途,所以获得宪法152条(1)(a)的保障。

根据联邦宪法第152条《国家语言》(1)(a)清楚说明:“不得禁止或阻止任何人(于任何官方用途之外)使用、教导或学习其他语言;”(1)(b):“本条款无任何规定可妨碍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维护其它族群语言的使用和学习)的权利。

”按理说,条文已经交待的很淸楚。这次起诉方3人寻求法庭宣判1996年教育法令第2、第17、第28条文,允许多源流学校使用本身母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违反联邦宪法第1521)条款。

我们根据董总1997年的文告解读《1996年教育法令》第17条(1)规定“国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内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除了在第28条下设立的国民型学校或者由部长豁免不受本条款约束的任何其他教育机构。

”也就是说部长有权豁免第17条(1)规定。但无论如何都必须遵守宪法第152条的相关规定。

起诉人代表律师哈聂夫在法庭作出判决后,表示会在30天内入禀上诉庭。他说,因为此案涉及宪法,所以应该带到联邦法院裁决,以避免再次出现争议。

另一方面,人权律师西蒂卡欣对高庭驳回华淡小违宪诉讼表示高度肯定,她在个人脸书直接指出:“挑战多源流学校的地位纯粹是为了分裂马来西亚人,这样的诉讼根本在浪费法庭时间。

马华总会长魏家祥透过个人脸书表示,“对高等法庭驳回多源流学校违宪的上诉,感到开心和庆幸。

”他表示,多源流学校符合宪法,所有国民都应享有多源流教育的权利,这项获得宪法保障的权利不应该受到质疑。

我们欢迎高庭的裁决,它进一步确定了多源流学校制度获得宪法的保障,也充分证明母语教育是大马国家体制的一部分。随着这项裁决,长期以来置疑多源流学校的声音,应该平息;而以偏狭种族主义为出发点,对母语教育提出挑战的行动,也必须终止。

 

叫副校长太沉重

2021/12/28  中国报/中言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本周一(27日)促请各校老师,勿拒绝被提名或被推荐为掌校接班人,以便教育部在委派校长时不会出现大问题。

他依然希望全国华小校长,能继续栽培和提拔优秀的教师成为副校长,为他们日后掌校铺路。

长期以来,国内就不乏教师不愿当副校长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叫华小太沉重。

有苦自知

许多教师,看到校长有做不完的工作,又像夹心人,必须面对教育局官员、家长及教师的压力,即使薪资较高,他们也不愿升迁当副校长;此外,许多校长也选择提早退休,以远离压力。

现今校长,要管理人数庞大的学生及教师,可现今的年轻教师又不易管理,校长有苦自知。

校长工作时间过长,也是让人却步原因之一。他们的办公时间和公务员一样,学校放假也不像教师一样可以自动跟着放假,总得把东西和工作先安排妥当才敢言休,所以不少教师宁可当小人物,也不愿扛下校长重任。

因此,如果当局想提拔优秀的教师成为副校长,为他们日后掌校铺路,可以从奖励方面下手。

副校长薪金不高,且工作量多,吸引不了老师“更上一层楼”,因薪金和工作量不成比例,但若配合政府的辅助,大大提升奖励金,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这个问题不容小视,必须从速解决,否则如果没人愿意当副校长,以后也就没有校长了。

不良现象

华小教师不愿当副校长其实是一种不良现象,这项问题存在已久,唯政府一直未解决,因此,政府方面也应该检讨问题所在。

除了争取政府应该提升副校长福利外,我们也希望教师也要有所奉献精神,教师若不愿承担巨大的工作量,而拒当副校长,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副校长或校长职严缺情况。

届时教育部可能委派外来者担任华小副校长或校长外,严缺副校长或校长,也影响华教运作,这都不是华社想见到的情况。

 

教育路上,风雨同行

2021/12/27  中国报/评论

~作者:董百勤

如果你问我,2021年教会了我什么?我会答:“随机应变。”我在教育现场,看见老师家长和学生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卦,他们是如何自我调适。老师和家长不断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往前走。至于学生,他们本身开始理解了教育和学习的自主与重要。教育界里充满未知和改变,这是无法改变的事,我们都得具有随机应变的准备。要知道,如果不适应,就表示无法前进。

我今年最大的领悟是宇宙有多大,我们的心就要有多大。身为老师,很多时候,很容易在各种纷扰中偏离教育初心。我常听到同行和我说,教育界越来越不好混了,老师的地位越来越低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抱怨。当我听到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我感受到他们把自己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个宇宙何其浩瀚,渺小的我们只要把心界打开,就能发现我们是充满无限可能的。

老师和家长都把自己的心照顾好,找到自己的价值了,学生也自然会变得更好。家长有时会找我谈学生的事,他们担心孩子在这两年的学习进度不好,深怕影响升学。我和他们说其实真的不用担心太多,孩子们真的比我们想像中更能调适的,他们的学习进展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糟。反而我更希望家长们把自己照顾好,不断增进补强自己,让自己找到自己的热爱,这样的话,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影响。

今年我也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学生需要明白他们是可以重生的。过去的他们所做的事是无法定义未来的自己的。教育路上,我们能够陪伴孩子,见证他们成长,哪怕绊撞也好或者顺境也好,看见他们找到自己,这就是老师和家长最大的成就。

这几天,雪兰莪州和彭亨州各地因连夜大雨,水疏不通而发生大水灾。每每读到悲剧新闻,我的心都揪成一团。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是不是不够热爱?环境教育和灾难教育这回事,我们到底有没有重视?大家应该借此机会,好好告诉孩子,我们应该要更关注这个世界,多爱这个世界,成为爱护环境的世界公民。

我们这些从疫情和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非常幸福!我相信雨过天晴这件事,不管过去如何,我们每个人都能重生,只要我们有那份想要自己变得更好意念,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不管过去如何,我们能掌握的是现在的此时此刻,现在即是未来,从此时此刻开始,大家一起走出阴霾。Be kind to each other ,好好善待彼此!教育路上,我们风雨同行。

 

华小保卫战:真正的战场在民间

2021/12/3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张庆禄

高庭驳回挑战华小和淡小违宪的诉讼,裁定华小和淡小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符合联邦宪法的。对华教来说,确是好消息。但,事情结束了吗?没有。

起诉方会提出上诉,如无意外,这是一宗“打到底”的讼诉,有待联邦法院一锤定音。

一旦法院作出判决,华小就能稳如泰山,一切纷争画上句号,迎来幸福?

抱歉,结局还未上演。华小地位受挑战,不是简单的教育或人权课题,其深层原因乃种族问题。

只要族群关系一日未改善,只要种族政治一天仍主宰大马,就没有高枕无忧这回事。

在法律路上,固然要站稳立场,不亢不卑,捍卫权益,惟在法庭之外,尚有更重要的战场:民间。

表面上,大马是多元种族国家,各族和谐共处,展现多元之美……这种论述听来悦耳,却没反映真正面貌。

事实是,我国独立64年,各族仍未跨越肤色的藩篱,融合为国族共同体。对于这个国家,各族不有同的想像与诠译,加上种族政治猖獗,政客煽动情绪捞取选票,族群之间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走越近,相反,种族课题变得日益敏感,一点火苗就足以引爆争议。

在种族关系恶劣的大环境下,华小不可能独善其身,茁壮成长。换言之,要保障华小的存在与发展,就得塑造一个各族融合的多元社会。问题来了。

“各族融合的多元社会”不是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汗水与努力,运用智慧去争取的一个未来。

可能,大马永远都不会成为你我向往的多元社会;也许50年后,这个国度依然会以浓妆艳抹来展示多元,掩饰骨子里的保守与单元面貌;但,若我们今天不起步,不作出改变,未来就已经定格,如一列火车,始终会抵达终站。

在这场保卫多元的战役中,华小扮演重要角色。

各族犹如对岸而居,需要桥梁来促进接触,加强交流,而这桥梁是国语(马来语)。虽然有华小生精通三语,但不容否认,国语是许多华小生的软肋。

能用国语向马来大婶买Nasi Lemak,点个肯德基套餐,不意味你的国语程度能与马来同胞深入交流。我们需要进一步交流,走进各自的生活圈子,才能建立真正的情谊,建构多元的共识。

曼德拉曾言:“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

”要打破僵固的种族隔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国语,让我们的声音穿越耳朶走进马来同胞的心坎。

因此,华小须运用有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国语水平。这当中有颇大的改善空间,而前提是,华教人士和华小当局须意识到问题,并承认不足之处。若一味维护华小的“金漆招牌”,不容批评,十年如一日,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就只好拥抱表面的盛放,走向日后的凋零。

真正的战场,不在法庭,别把目光收得太窄。从整个社会环境着手,促进各族了解,巩固互信,建构共识,才能真正保障华小,捍卫权益。

霹雳华教促进会将办征文比赛和线上讲座

2021/12/29

相片:霹雳华教促进会理事在会后继续交流。左起梁百迪、刘永金、林福来、麦翔、王瑞国、汤毅、蔡金梅。

(怡保29日讯)霹雳华教促进会举行会员大会决定明年与有关团体联办征文比赛和线上讲座,以讨论和宣传华教及发展更多会员,为华教服务。

该会主席汤毅致词称 2018年的政治变动,我国人民有愿望改进命运,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国家和社会面对疫情,该会和其他团体一起克服困难,他表示 只要大家支持,华文教育亦将继续发展起来。他呼吁会员关注政局的发展,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出席者包括梁百迪、刘永金、林福来、麦翔、王瑞国、蔡金梅等人。

他说上届全国大选后,取得政权的一方并没有认真力求稳固新的政权,反而各党各派提出了许多矛盾的政策,造成纷乱局面,包括过激的言论和政策。 正符合了马来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的企图,由此搞起了一个翻天覆地的乱局,也致使马来社会的进步力量处于进退两难而出现倒退的局面。

他认为今天马来社会的变革,对未来政局的发展却是可喜的。马来社会未来新局面的出现将会较2018年的政局更为美好。 只要认真检讨和努力奋斗,人民的力量将会取得最后胜利。

刘木德:居民减生育及外迁 乡区独中招生艰难

2021/12/29  南洋商报/霹雳

林克坚(右五)赠送纪念品予刘木德(左五),左起洪国俊、林亚生、林胜利、陈再谷、右起王明裕校长、张文兴、黄晓琳、黄治樑。

出席赞助人大会者都严守当局的SOP

(太平28日讯)太平华联独中董事长刘木德强调,传承母语教育是千秋大业,也是艰难任务,特别是乡区的华文独中,目前正面对少子化及年轻人迁移大城市,致使学校的新生来源也充满挑战。

他表示,为了肩负母语教育的重大使命,希望继续集思广议,拟定策略。

他今日在该校举行赞助人大会并选举第36届新董事会上致词时说,鉴于章程所限,在领导学校连续长达3届及9年后,必须退位让贤,上述限定董事长任职3届的期限,也是在他当年领导下提出,确保教育事业能代代相传。

刘木德说,在这9年里,获得华社各界的信任支持下,校方董事部筹得近2500万令吉,作为提升校方的各项软硬体的建设,包括重新粉刷与翻修建筑物,兴建一栋可容纳300名学生的5层楼新宿舍,以及明年将动工兴建综合教学大楼和室内篮球场。

他表示,华联独中学费收入方面,完全不足于应付校方的行政开销,在扣除学费后,每年几乎校方要为每位学生补贴1000令吉。

他说,在此情况下,校方必须依靠每年的义卖会、喜丧事的捐献及新春期间的醒狮活动筹款及董事部的年捐,弥补校方面对的不敷经费。

他感谢校方的董事成员,在这9年来,通过群策群力,使校方克服所面对各项困难。

盼新董事成员续奉献

刘木德表示,第36届新董事即将成立,希望新的董事成员继续保持种对母语教育的热诚之心及贡献精神,并在校长王明裕的掌校下,务求把校务办得更好。

他强调,本身虽已卸任,但在爱护华教的精神下,将会继续与董事成员同在,共同为学校美好的将来作出努力。

今届校方的新董事改选,在提名截止后共有52人参与选举,并无超过章程所限定的55位董事,故所有初选董事皆不劳而获。

此外,除刘木德退任外,尚有3名原任副董事长及1名董事也退位让贤,他们包括刘源忠、陈章森、黄治樑,以及董事麦国樑,新人则是拿督李贤集、郑国林及郑天华,其他原任董事则蝉联。

董事部也择定于111日下午7时在富民登酒店进行复选会议,以选出第36届的董事成员。

会上,署理董事长拿督斯里林克坚在董事成员的陪同下,赠送纪念品予刘木德,感谢他对校方的付出和奉献,陪同者包括顾问陈再谷、法律顾问洪国俊、副董事长黄治樑、林胜利、林亚生、总务张文兴、财政黄晓琳及校长王明裕。

(南洋商报)


罗宗正主席委派代表郭晓辉博士报告

——华文教育、探索与思考在线研修班

2021/12/29  泰国《泰华网》


【泰华通讯记者协会讯】20211221日,泰国华文教师公会主席罗宗正博士委派本会副主席兼总干事郭晓辉博士在“2021年海外华文教育研究” 在线研修班上做了关于《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探索与思考》的报告。此研修班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来自全球各地的数百名华文教育工作者参加。

郭晓辉副主席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以华教韧性精神为主线梳理了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华教机构的角度提出了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华教韧性精神的三个坚持:坚持不忘初心,奉献华教事业;坚持服务意识,勇当华教先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之后列举了泰国华文教师公会在罗宗正主席的领导下传承和发扬华教韧性精神的相关工作和探索,如:成立泰国华文教师公会学术组、发起常态化的华文教师交流日、评选年度模范中文教师、举办系列在线教师培训等。最后还从华教机构的角度提出了五点思考及建议,包括:打造核心业务,树立品牌公信力和增强凝聚力;提高海外华教机构团队运营能力;密切联系华文学校、华文教师和包括华文媒体、各类侨团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华教团队做大、做强;注重培养华教科研人才,学术研究与华教实践并重;加强华教资源区域合作与全球性交流,尤其是与中国华教资源的交流合作,形成华教资源双循环局面,即“所在国华教资源内循环”和“所在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资源外循环”

(泰华网)

2021年12月30日星期四

高庭:母语教学合法 华淡小受宪法保障

2021/12/29  南洋商报/要闻



(吉隆坡29日讯)高庭今天驳回3名人士要求法庭宣判华小和淡小违反联邦宪法法的申請,裁定华淡小使用华语和淡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沒有违宪。

法官納兹兰今天下判时指出,华小和淡小使用华语和淡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受到宪法第1521)(a)和第1521)(b)条文保障,因此符合宪法。

此案起诉人阿里夫阿纳斯、莫哈末再益及再纳阿比丁,分别以半岛马来学生联合会(GPMS)主席、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MAPPIM)秘书和全国作家协会联合会(GAPENA)代表身分,入禀法庭挑战华小和淡小的成立及存在违反宪法。

诉方在此案中,要求法庭宣判1996年教育法令第217以及28条文允许华小和淡小,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作为各自的教学媒介语,违反联邦宪法第1521)条款,因此属于不合法。

訴方也要求法庭宣判华小和淡小的存在,是构成违反联邦宪法第581012条款的情况。

此案共有13名答辩人。

(南洋商报)

马文清:为长期发展 永中加强管理人才

2021/12/28  中国报/柔佛

陈志前(左起)、李保康、谭细湄、陈贵敏、吴国林和郑珠洋针对永平中学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交流。

(峇株巴辖27日讯)永平中学2022年迎来新一波人事任命,该校董事会聘请李保康担任永中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协助校长谭细湄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时该校老师陈贵敏升任国际长,以妥善执行各年级及国际共融班的课程设计和安排。

永中董事长马文清指出,为了永中的长期发展,加强管理人才、强化师资阵容,以及提升软硬体投资是必要的,这也为了落实永中“追求卓越、走向国际”的办学理念,以及短中长期发展的需要。

永中董事会代表署理董事长吴国林、副董事长郑珠洋、教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志前、谭细湄校长,也与李保康及陈贵敏等人进行深入交流,对如何延续及调整永中未来的办学达致具体共识,相信这对永中未来的发展助益很大。

永中董事会教育主任陈芳龙说,永中今年首创国际课程共融班,但仍秉持传扬中华文化为优先,传承独中的办学宗旨,而透过国际课程共融班,能让永中学生同时参与统考和国际课程证书的机会,让永中生无论是在升学或就业机会上,都更具竞争力。

该校明年度的初一新生仍在招生中,校方借此呼吁家长及尚未报读永中的小六毕业生,把握机会,尽快到永中报名。

欲了解更多有关新生注册详情人士,可浏览永中中学网站(http://ww.yphs.edu.my)或面子书“永平中学Yong Peng High School”。

(中国报)

校园面貌蜕变 办学成绩佳 . 育青新生逐年增

2021/12/28 星洲日报/大霹雳

校风的整顿,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是育青赢得家长信任的原因。

属于小型独中的育青,把“ 一家人“的价值融入校园生活,加强师生互动,起到更有效督促学生学业的效果。(档案照)

随著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育青独中也按步就班的提升软硬体设备,如刚安装的智能一体机教学设备。

(实兆远13日讯)经过近10年的励精图治改革后,让班台育青中学的整体办学面貌蜕变,这让班台华社增添了信心,纷纷把孩子们送进该校就读,让该校取得了近10年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亮丽成绩单镇。

肆虐已近2年的疫情,多多少少都为全国各地的独中在招生工作上增加了难度,但对于在办学成绩上取得了有目共睹佳绩的育青中学而言,却不受疫情的影响,报读该独中的明年度新生人数不减反增,还取得了过去10年来最佳成绩。

育青中学校长郭花妹在接受《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说,至目前为止,报读该校的明年度初一新生人数达80名,这是过去10年来最佳的成绩了。

已经掌校该中学7个年头的她说,这几年该校每年的新生人数,基本上都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但今年则是过去10年来的最多,让董事部及教师团队感到欣喜。

只招收本地学生

“育青是一所设在渔村小镇的独中,加上学校没有学生宿舍,主要只是招收本地区的学生,因此在生源人数受到局限的情况下,不能寄望会招收到太多的学生。”

她说,校方这几年制定的新生人数目标是6070人,而过去数年招到的新生人数都有达到预订目标。

“目前全校学生人数是338人,今年毕业的高三学生有45人,在扣除毕业的45人,再加上明年的80人新生人数后,全校学生人数达373人。”

表现“信心”取得家长满意

询及近几年该校逾受欢迎,新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时,她表示,这主要与“信心”有关,即家长与学生看到育青的蜕变及进步,尤其是在校风及学生取得的整体表现上。

“如今的家长,在决定把孩子送往国中或独中就读时,考量最多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信心”问题,即如果学校给不到家长信心,给予再多优惠也吸引不到学生。”

近期将提升电脑设备

她说,近年该校毕业生升读大学的比率增加,当中许多都会选择到台湾或中国留学,而这一现象也让家长看到了保障,认为育青有条件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让他们的孩子可升读大学。

“接下来的短期计划,校方希望可以提升学校的电脑室设备,目的就是加强给予学生在电脑资讯科技上的教导,如电脑软体知识的掌握与设计等,让学生获得课本外的额外培训,增强学生的竞争条件。”

郑孝川:育青团队像“一家人”团结

育青中学董事长郑孝川说,育青取得的蜕变与进步是团队的胜利,即董事部与教师团队的目标一致,努力实干,这才让育青在内取得了进步,在外在获得了认同与支持。

“育青的里里外外就是像‘一家人’的团队,董事部的成员精诚团结,给社区展示了高昂斗志的形象,加上学生取得的进步表现,赢得了班台华社的认同与支持,获得了家长与学生的信心。”

他说,育青董事部的目标,可简单分为“两步走”,即在办校上需要通过努力,以取得华社的支持、信任与捐助,在招生上,则需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表现,以及打造良好校风,让家长放心把孩子送来。

聘请良好师资教学

“我跟董事部成员自接手管理后,最注重的就是师资,因为我们认为没有良好的师资,就无法培育优秀的学生,因此除了下重本招来学士及硕士资格的教师外,更要求所有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他举例,过去近两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网课,育青的老师是一个都不放过的监督与督促,确保每个学生在每一堂的网课,都有准时报到及认真学习。

“学生上网课时有没有认真,老师在事后一问一查就知道了,而育青的老师,就是通过逐一学生问,逐一学生查的方式,确保学生有认真学习。”

(星洲日报)

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举行颁奖典礼 400多人现场与会

2021-12-27 来源:缅甸《胞波网》



【缅甸金凤凰讯】1226日上午900,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举行“2021年颁奖典礼”。据了解,这是该校两年来第一次按照防疫规定举行师生“面对面”聚会。

据悉,该校董事会董事长林文章为首的校董团队、会长李素华为首的福庆妇女慈善会团队、校长李祖清博士为首的全校师生等400余人参与典礼。

在孔子课堂颁奖典礼上,福庆学校孔子课堂中方主任钟小鑫以线上方式,向孔子课堂所有师生表达问候,并向九个比赛(唱歌、征文、看电视、成语、演讲、翻译、才艺、知识竞赛以及教师们的说课比赛)中的获奖者表示祝贺。

钟小鑫称,在2022年新的一年里,孔子课堂将在“中文+职教”(有:中文+文秘、中文+酒店、中文+珠宝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并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当天,在福庆学校校本部的毕业班颁奖仪式上,该校董事长林文章说,“感谢福庆学校的教师们,为国际中文的推广,为弘扬中华文化,为缅甸社会的抗疫斗争,一次又一次默默无闻地付出。

会上,林文章还宣读了“2022年福庆学校行政教师团队最新职位调整表”,随后,董事会与福庆妇女慈善会的领导向毕业班学生、疫情期间毕业于中国高等院校并获硕士学位的教师、参加大使馆论文比赛获奖的教师、学校行政团队以及各项目负责教师颁奖。

【来源:胞波网】

2021年12月2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305

教材研究二三

2021/12/27  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黄先炳博士

对华文教材的讨论,不只是民间,也包括学术界。最近我就听了三份研究华文教材的报告。

最感兴趣的是探讨儿童教材中的成人观那篇。我一向推崇杜威的童心论,相信儿童的教育该回归儿童,从儿童本位思考,所以对这课题特感兴趣。

研究者发现小学华文课本的选文内容是很丰富的,不过大多都经过修改。他提出我们的教材有四个倾向:课文主题的成人化、叙述视角的成人化、童话语言的成人化、原著改编成人化。原因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华文儿童文学缺少关注、儿童观念上的偏差。

“儿童观”是我们在探讨儿童文学时必须深究的课题。确立这个观念后还可延伸到教育领域,像教材的编写,也需要有正确的儿童观,要不然就会出现像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以成人为本位去教训儿童了。确立儿童观,对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也跟着提升,对教材的编选就更到位。

关于主题成人化的问题,其实过去的教材更严重。课文常常出现一条尾巴,就像《伊索寓言》被编撰后加上的“这故事告诉我们”那样多余。这种“只注重成果,不注重过程”的编写方法,是基于对儿童的不理解,不相信儿童在阅读中会得到启发,硬要作者跳出来点破主题。

研究也发现我们的教学过于注重孩童对字词句的认知,忽略了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是阅读教学上的问题,间接影响了我们教材的编订,把教材当成是语言教学的材料而已。

我很欣赏这样的探讨,对教师很有启发。相对的,“研究”若只发现我们的教材选文太过偏重国外的,缺少本地作品;发现我们的教材过于以男性为中心,忽略两性的平衡等,就偏离了核心议题。

教材要编得好,就要回归儿童,多注重语文元素,不要用非语文因素干扰。多用本地作品,多写女性,恰恰是成人本位的增强,不但无助于教材的编写,反而添加了更多的行政干预。

 

独中校友会

2021/12/27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木川

2021年已来到尾声,冠病疫情纠缠快两年了,似乎没有缓和的迹象,不断变种的病毒让人难以招架。此时,惦记着明年的校友会活动,是不是又要停办。

往年,校友会举办的端午节、中秋节、新春联欢晚会,都会看到校友扶老携幼出席。可惜,在冠病疫情肆虐、不能群集的情况下停办了两年。

最让校友雀跃万分的,莫过于回麻坡母校一日游的吃榴梿聚会。每当信息在校友会群组发布后,短时间就被预订而空,此活动项目可说是一票难求啊!

无可否认,独中校友会的成立,在联系母校与校友的情谊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能与母校取得紧密联系,也是作为独中在发展与扩建的过程中,一股坚毅不拔的力量。

在冠病疫情的艰难时期,校友会也积极参与募捐,把校友热心捐赠的防疫物资,顺利地送往母校,以让学弟、学妹安心地回到校园上课,给母校送暖解困。

冠病疫情更使得部分学弟、学妹家庭面临困境,大家纷纷响应校友会的号召,为学弟、学妹筹集学费,以缓解燃眉之急,此等善心有目共睹。

很多校友,虽然身在国外,但依然心系母校,人在异乡的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母校慷慨解囊,这些善举大家乐见其成。

独中生热爱母校、关心母校乃天经地义的事,此情意节是校训使然,抑或发至内心的饮水思源的教诲,一时也说不清。

感谢校友会台前和幕后的理事无私奉献,有你们的付出,才有今日的校友会,理事精心打造的各项活动,校友积极的参与,令人鼓舞。

愿校友会日益壮大,积极传递正能量,给校友会来个赞!

 

教育部需积极抓漏

2021/12/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张永隆

教育对学生和国家未来的影响深远,教育部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学生因为疫情而导致的学习进度落后的问题。

2021年即将结束,很快地我们将迎来2022年。对于有孩子在中小学或幼儿园求学的家长来说,新的一年的到来,意味着年终假期的结束,家长们又要烦恼孩子上学的问题。

今年9月教育部所公布的学校复课计划,中小学的学生从10月起被安排分阶段的回校复课,大部分的学生都采用轮流上课的模式,一个星期到校上课,一个星期居家自习。根据教育部长11月尾在国会的回答,从103日复课到11月间,学生复课的出席率达85%以上,显示家长们响应教育部的复课计划。

然而在这85%的出席率的背后,或许隐藏着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巨大差异。在网络上搜索媒体的相关报道,有些地区的学校的出席率达95%,但也有的只有70%左右。选择不让孩子回校上课的家长,大部分应该是担心孩子在校园感染冠病的风险。他们当中有的或许有能力在家好好监督和陪伴孩子自习,这些孩子的学习进度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不排除也有些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回校上课,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好好监督和陪伴孩子自习,这些孩子的学习进度自然令人担忧。另外,对于有回校上课的学生,一个星期到校上课,一个星期居家自习这种轮流上课的方式,对孩子的学习进度也会有一些影响。

虽然教育部已决定20221月和2月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将延续2021年的年级,以让学校评估学生的进度,并设法帮助进度落后的学生,但这些评估和对进度落后的学生的帮助该如何进行,教育部还需要妥善安排。

虽然我国的每日冠病确診人数已经有所下降,但是还是介于2千多到4千多人之间,加上传染率更高的变种病毒的潜在威胁,相信还是有一部分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回校上课,教育部也很有可能延续轮流上课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估该如何进行?理想的情况是评估应该是在学生返校上课时,以纸笔或口头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透过线上评估。线上评估的挑战是低年级的学生对电脑或通讯器材的掌握可能不够,可能无法独立完成评估,需要家长帮忙操作电脑或通讯器材。

然而当家长帮忙操作电脑或通讯器材时,学生的评估表现反映的到底是学生自己的进度还是家长“协助”后的进度?因此,对于有回校上课的学生,教育部应该指示学校以纸笔或口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只有对选择不返校上课的学生才折衷改用线上评估的方式。以笔者在小学求学的孩子为例,学校在11月时就为所有的学生,无论是有没有返校上课的,安排了好几次的线上评估。然而这样的评估能多有效地反映学生的进度是值得怀疑的。

当然评估了之后,更重要的措施是如何帮助进度落后的学生。对于有回校上课的学生,相关措施还相对易于安排,可以对进度落后的学生以分组或分班的方式针对性加强。然而,对于选择不返校上课但进度又落后的学生,该如何帮助他们就伤脑筋了,尤其是政府目前的政策是不返校上课的学生只能自习,无法参与线上同步课程。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只能积极和家长沟通学生落后的情形,鼓励学生返校上课,或建议那些实在不愿让孩子返校上课的家长如何协助孩子加强落后的科目。教育对学生和国家未来的影响深远,教育部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学生因为疫情而导致的学习进度落后的问题。

 
同学,你还在线上吗?两年网课点滴

2021/12/2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雷远育

清晨时分刚结束跑步,耳机的提示音响起……心想:“不知是哪个家伙迟交功课了……”抱怨了一下就想看看是哪一个学生补交了功课。但没想到打开居然是校长的一则网上征稿通告。在新教学模式上每天都必须用这种方式与师长、学生、甚至是家长沟通,从一开始的抱怨到习惯一转眼就两年了。

两年的网课下来,对于一个习惯于黑板教学的我来说有说不完的意见和看法。今天就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网上教学的点滴。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实体课中我能够从孩子们的眼神与互动中知道他们的学习情况,不论是长时间的课程累了、听不懂、发呆、躁动,我都能够当下及时的做出适当的教学调整。但在网课阶段受限于网络质量以及孩子们的自律情况,交流的模式要跟著改变。如:同学们你们有问题吗?有问题的打上“1”,没有问题的打上“2”、请根据投影片的问题在留言区做出回答、某某某,你的镜头看不到你、孩子们镜头是否有调整好,我目前只看到你们的额头、某某同学,在镜头前让老师看到你的课本是否有翻开……不过,记得有数次上课提到历史故事,留言区就会有一大段补充资料,细看都是上课内容。

若是时间允许,就会停下脚步要求班上都看留言区内容,再调整一下课程流程。虽然很多时候资料都是“维基百科”等参考资料,但孩子们对上课内容讨论专注力、搜索资料的能力、愿意分享的情况都是在实体课上比较不常见的。

其二,学习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学现场一些“脸皮厚”的孩子总是能够吸引到教师目光。而一些比较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总是给教师留不到深刻的影响。在这次网课中,我发现今日孩子都真的不太敢与直接发言或不知道如何沟通。如今年年初网课时,我留意到在网课发言(留言)最踊跃的孩子回到实体课(一个月时间)都不敢说话。甚至是一对一的沟通时候孩子也是显得格外胆怯(一度怀疑是我的样貌问题)。

这不得不让我去思考教育的现场上这类型的孩子应该如何去鼓励与关爱呢?未来的实体课是否能延续网课的留言模式?而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现场的活动是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不是想要让每个孩子成为演讲家,只是想让孩子们有机会认识让自己的想法被同侪重视与肯定自我的价值。

与家长沟通

第三、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作为一个非班级导师的笔者而言,过往鲜少有机会和家长沟通。唯有在面对少部分在学习意愿低落的孩子时会和家长简单了解在家里的情况。但在网课期间,与家长的沟通是爆炒性的成长。如“家长,家里的网络设备是否出现什么问题?家长,孩子的作业有迟交的情况,请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就在频繁与家长沟通时内心产生了很有的想法,过往执教时少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学习是否是正确的?家长是否能够认为说孩子大了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无需介入?现今的家庭孩子真是管不住了吗?

也因为频繁的与家长接触,笔者对于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了更多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段期间的网络教学对于教育认知有著积极的作用。不论是实体课还是网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不简单,但却不能停止下来的工作。让孩子在传统的实体课中也能够畅所欲言,肯定自己价值也是未来我想要投入的工作项目。而老师孩子家长的沟通模式应会逐步改为老师家长的互动模式。让家长放弃“孩子大了自己处理”的心态,多与家长沟通也能让教师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