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星期二

微型华小学生人数减 甲董联会吁规划迁校保留65所华小


2021/12/19  东方日报/南马

报导:黄毓萍

(马六甲19日讯)鉴于马六甲部分华小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甚至有学校接获教育部提出与邻近的另一所华小合并,再关闭原有学校的建议,马六甲董联会呼吁校方尽早安排搬迁事宜,以保留现有的65所华小。

甲州董联会主席萧汉昌指出,近10年来,华裔的平均生育率逐年下跌,导致华裔人口比例下降,直接影响甲州华校新生人数的来源,州内微型华小数量逐年增加。

“州内如今已有3所华小的学生人数少于30人,必需采用复级班教学,对教师是一大挑战,这也造成恶性循环,学校的新生更趋减少。”

同时,他表示,该会也在今年初接获会员学校反映,因为学校人数逐年减少,校方接获教育局口头建议与邻近另一所华小合并,然后关闭原有的学校。

“先贤办校不易,每一所都是华教历史的见证,加上当局没有制度化增建华小,我们这一代人,怎么能轻易让原有的华小关闭呢? 因此本会吁请面临学生人数逐年式微的华小,提早规划搬迁事宜。”

他是今早在甲州董联会2021年代表大会上致词时,如是指出。代表大会共获得65位来自32所学校的代表出席,达到法定人数。出席者包括该会副主席拿督陈展鹏、黄梅燕、总务杨才国、副总务蔡明彪、财政房有平等。

保留土地作华小校地用途

萧汉昌也表示,甲州董联会吁请马六甲屋业发展商积极与华社配合,在规划新兴住宅区时,保留一片土地作为华小校地用途,让微型华小得以迁校,让华小难得的办学准证,可以在新的屋业发展区获得重生,以延续华小母语教育的使命。

此外,针对政府在2022年财政预算案,计划制度化拨款给各源流学校,该会乐见其成,同时希望教育部与财政部把每年拨给学校的维修款项,直接汇入各校董事部银行户头,交由学校董事会全权处理。

“这主要是尊重董事会的办校地位,再说董事会在处理的维修工程时都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可说是即高效又可靠。”

会上也一致通过13项与华校事务、华小、国民型华文中学以及独中相关的议案,当中包括吁请州内微型华小三机构关注学校的前景,未雨绸缪,积极开展招收新生活动或设立迁校规划委员会,以让甲州持续保有65所华小。

【甲州董联会2021年代表大会议案】华校事务

1.    全力支持“维护宪法精神,捍卫母语教育”运动,并吁请马六甲州各华小董事部和家教协会,校友会以及文教团体和华团积极参与联署,促请政府维护宪法精神,捍卫多源流教育体系,确保宪法赋予的母语教育权利。

2.    吁请教育部积极处理已经获得批准增建及搬迁的华小事宜,包括“10+6”华小建迁计划,以确保这些华小的兴建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与此同时,也促请教育部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拨地、拨款在其他华裔人口密集区及新住宅区兴建更多华小,以惠及国家教育的发展。

3.    吁请教育部根据华淡小的学校数目和学生人数来分配2022年财政预算案所给予的1亿2000万令吉维修和提升校舍拨款;与此同时,也促请教育部一视同仁对待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以公平享有国家教育资源。

4.    吁请政府制度化拨款给华文独中和三所民办非营利大学学院,即新纪元大学学院、南方大学学院和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以体现“大马一家”的精神。

5.    吁请教育部及财政部把每年维修款项交由学校董事会全权处理。这些年来交由董事会处理的维修工程,高效及可靠,有例可循。

6.    促请教育部每年拨出足够款项以承担代课老师的薪金,并尽快发出聘请临教委任状予师资短缺的学校及承担临教薪金,以解燃眉之急,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业,同时减轻董事会及家协的经济压力。

华小

7.    吁请教育部尊重该部和董总进行的两项调查结果,皆得到97%以上学生家长反对的意愿,重新检讨现有华淡小马来文课本介绍爪夷字的推行模式,改以多元的方式来介绍各族群书法艺术的单元,以符合我国多元种族的国情,并有助于促进各族群的文化交流与了解。

8.    微型华小因学生人数不达30人而被迫开办复级班。为了避免此类微小被当局要求与邻校合并后关闭,董联会吁请州内微型华小三机构关注学校的前景,未雨绸缪,积极开展招收新生活动或设立迁校规划委员会,以让马六甲州持续保有65所华小。

9.    吁请教育部正视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并根据实际的需求,拟定长短期方案,包括和华教团体紧密配合,以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国民型华文中学

10.    制度化每年拨款予全国81所华中,作为学校维修工程。

11.    制度化增加谙华文资格的老师,以解决华裔教师逐年减少的窘境;尤其是特别委派谙华语的辅导老师,协助疫情期间和疫后学生的辅导事务。

12.    吁请教育部有序安排董事会推荐的人选担任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和行政人员。

独中

13.    吁请政府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作为进入国立大专学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资格,同时也应批准增建更多独中,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进而提升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

(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