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1 《印尼新报》
~作者:黄新聪
我和《黎明报》 的缘分始于1947年。 当年夏天,我小学毕业后,入读坤甸中华中学,当时因家境困难,经叔父黄诗虎介绍,到《黎明报》半工读,为该报抄写广播电台的新闻,试用期3个月,期满转为正式员工。这三年的半工读生涯,使我同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我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黎明报》是 日本投降后,由许行(许宜陶)等人创办的一家爱国、进步报纸。《黎明报》问世 后,在创办人许行的指导下,对时事报道极为重视,虽是四开四版的小报,但一、 四两版主要刊登国内 (中国)和国际新 闻,用稿量较大,有专职的时事编辑和电讯抄写员。时事编 辑是潘庆荣,他还兼 电讯抄写工作。抄写 员有张敬榜(又名 黄诗统)、陈田和我。潘、张、陈三人 轮流于深夜抄写解放 区——延安、邯郸 等电台广播的记录新 闻。我是半工读,白 天要到学校上课,报 社安排我抄写下午新 德里广播电台和设在 新加坡的马来亚广播 电台的口语广播。第 二天上午8点前,把抄 写好的电讯新闻稿, 交给潘庆荣编辑,由 他遴选、校对后编辑 发排。
我文化不高,又没学过速记,抄写口语广播,开始时困难 不少。首先是抄写速 度跟不上,口语广播 每分钟约180字,用最 快的抄写速度也难跟 进。其次是人名地名 不好记,但由于我勤 学苦练,加上前辈的 指导,我逐渐适应工 作要求,而能独当一 面完成报社交给的任 务。
当年,新德里和马来亚广播电台在两个不同时段播出,而且都用普通话、广州 话和厦门话三种语言 轮番广播。新德里电 台的华语广播从下午5
时开始至6时结束;马来亚广播电台是晚7时 至8 时播出。
这两家电 台每条新闻都用上述三种语言播报,每种语言广播后休息15分钟,这样就给我一个 喘息和整理文字的时 间。
在抄写第一次普通话广播时,我用省略法记录,能记多少就记多少;广播一停 就略作整理和补充, 对听不清的地方打个问号,以便在听第二 次广播(广州话)时 注意听清、修正。第 二次广播一结束,立即利用间隙时间再次 修改补充,第二稿要 求有80%的准确率。收 听最后一次广播(厦 门话)主要是校对和 补正。经过三次收听 抄录,准确率基本能 达到95%左右,然后从 中挑选有报道价值的 新闻誊写清楚,送交 时事编辑选用。
在抄写广播新闻时,最困难的是人 名、地名等专用名 词。我在电台播报 前,预先翻阅近日的 报纸,将经常出现的 人名、地名,用特定 的符号写在案前的记 事本。这些符号是我 自造的,只有我自己 认得和使用,如蒋介 石用“T—”(当地 的拼音蒋为(Tjiang) ,国民党用“囗” 的代号;印度的代号 是“Id”,巴基斯坦 则为“Pk”。有的常 用词组则以第一个字 为代号,如解放战争 用“J--”、辽沈战役 用“L--”等压缩句 子的符号代表。在我 的桌面上摆着我自编 的人名、地名和其他 专用名词和常用词组 的代号。根据抄录广 播新闻的需要,我还 对这些代号不断更新 和创造,以适应形势 发展的需要。使用这 些代号全凭自己的记 忆。
熟能生巧,经过 一段时间的操作,便 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 些代号,提高了抄写 效率。这也算是我创 造的一款速记法。 因为长期抄写 国际国内新闻,我对 国内外的形势变化极 为关心。在我卧室兼 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幅 地图,一幅是中国地 图,另一幅是世界地 图。在中国地图上插 着黄红蓝等颜色的小 三角旗,凡被国民党 军队占领的原解放 区,就插上蓝旗;两军 对峙和争夺的地方插 上黄旗,解放区则插 上红旗。小旗子的变 化,反映出国内战场 的发展态势。至于世 界地图,则用以标明 世界的热点地区,如 当时的印巴两国克什 米尔之战,巴勒斯坦 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 为争夺土地的战争, 在这些热点地区上密 密麻麻地插着标明各 方占领地区的黄绿蓝 等颜色的小旗子。
在《黎明报》三 年的半工读生涯,对 我的人生历程起到了 决定性的影响,坚定 了我从事新闻工作和 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 和信念。
首先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接触到社会, 了解到社会的方方面 面。当时《黎明报》 有不少从国内和新加 坡等地来的进步文化 人士,我在他们身边 工作,通过他们的言 传身教、耳濡目染, 受到了新文化、新思 想的启蒙教育。
在《 黎明报》工作期间, 我参加了报社青年员 工组织的“热风读书 会”和由司马文森主 办的香港“文艺生活 社”的活动,成为“ 文生社”的海外通讯 社员,使我有更多机 会学习中国的革命理 论,阅读国内进步作 家的小说和诗歌,为 确立我的革命人生观 打下了基础。新中国 成立后,我便告别家 庭,毅然投入祖国的怀抱,走上了革命的 道路。在离开千岛之 国时,我有个“中国 梦”,回国读完高中 后报考大学新闻系, 学成后返回第二故乡加盟《黎明报》,继 续在海外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促进中国 印尼两国人民的团结 和友谊。
在《黎明报》三 年的半工读生涯,既 培养了我对新闻事业 的情结,坚定了我从 事新闻工作的决心, 又扩展了我的视野, 丰富了我的国际知 识,为我以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工作的需要,当 时我读了不少有关国 际时事方面的文章和 书籍,收集了不少中 外历史、地理的资 料,经常阅读有关国 内时局的政论文章、 时事述评。持之以恒 的学习,使我积累了 较为丰富、扎实的国 际知识和理论。而长期抄写电台的广播新 闻,又锻炼了我快速 记录文字的技能。
这 些都为我回国后的工 作和后来从事新闻事 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和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回国后,我未能如愿入读大学。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我投 笔从戎,参加了中国 人民解放军。在空军 预科总队学习毕业分 配工作时,我在《黎 明报》工作的经历和 学到的速记技能起到 了重要作用。当时来 挑选毕业学员的空军 牡丹江航校干部部助 理员周挺,从我的个 人档案中,发现我曾 经在海外的爱国侨报 工作过,而且还会速 记,认为是一个可以 培养、造就的人才“
苗子”。经过面试谈 话后,便决定录取我去航校工作。
我到航校后, 当过大队文书和干部 部的助理员,做的是 文秘工作,但领导很 器重我这个当过“记 者”的小兵,每有重 要会议,或上级“大 首长”来部队作报告 或传达重要指示时, 领导经常指定我去记 录报告和谈话,要求 我逐句逐字地详实记 录。
作为干部部助理 员,我经常帮助老同 志写自传、回忆录, 给我停供了练笔的机 会。我也当过部队广 播站的业余编辑,为 广播站编写时事宣传 材料。
1958年转业时, 航校干部部以我有在 《黎明报》当过记者 的经历,会“速记” ,喜欢弄文舞墨,又 经过部队的多年锻 炼,有当编辑、记者 的资质,便推荐我去 当地报社——《牡丹 江日报》工作。于 是,我又回归新闻队 伍。 我重返新闻队 伍后,工作单位、职 务几经变动,从地方 小报的编辑到一家大 型晚报——《羊城晚 报》的国际部主任, 一直从事国际时事报 道工作;退休后仍笔 耕不缀,继续为海外 华文报刊撰写文稿,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 化做出努力,圆了我 当年的“中国梦” 。每当我回首走过 的人生历程,在《黎 明报》工作那段美好 时光立即浮现脑海, 往事历历在目。
《黎 明报》是我投身新闻 事业的引路者,我的 人生历程是从《黎明 报》起步的。感恩《 黎明报》!感恩昔日的良师益友!
(印尼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