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17

华文教育理论建设刍议

2024/04/0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尽管上诉庭已经宣判国民型华淡小使用华淡语文教学没有违反联邦宪法,联邦法院也驳回有关败诉组织提交上诉的申请;教育部长法丽娜也宣称现行教育法令认可多元语文教育源流学校的存在,但是,近来仍有种族主义政客责问教育部允许“不同语文媒介、不同课程纲要”的母语学校存在,叫嚣关闭多元母语学校,实施一元化教育;更有大学教授大放厥词“多语源流小学助长族群偏见、阻碍国民团结”。

这一波“关闭多元母语学校”论和“多语源流小学阻碍国民团结”论,有论者认为是“对多语源流学校新一轮攻击”,是“别有心机的教育折腾”,群起论争。

但有关争议多见于报刊言论版,偶闻华基政党领袖零星呛声几句。至于华教组织机构这回倒是“噤若寒蝉”,似乎陶醉于法院“标杆式判决”,或对“老调重弹”充耳不闻。

基于《联邦宪法》精神和华人公民地位,华文小学是顶天立地的庄严性存在,而不是消极的被动性共存;华文小学的存在,也是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

华教发展仍存局限

上述种族主义者和别有居心者对华小定位的质疑与歪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政治与形势的变化,客观上仍存在对华文教育发展这样那样的局限。

不仅华文小学企盼“平安建设”(参见拙文《华小企盼“平安建设”》,《南洋商报》言论版,20231128日),华文教育更亟需加强理论建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舆论挑衅。

加强华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途径,无非是深化对华文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华教界对华文教育教学研究认识不足、力度不够,尚有偌大空间待发掘与深耕。例如华教史的研究似乎满足于那一两本“华教两百年奋斗史”,认为其它没有什么值得论述的了。

实质上,华教史研究除了历史的叙事,还需结合教育发展思潮的视角,从教育活动、教育现象深入教育事件本质的论述。

这是当前华文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质量的问题。其次是母语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当前我国华教组织机构仍沿用上世纪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和关于防范歧视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建议,作为维护与发展母语教育学校的理论依据。

整合华教研究资源

其实,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关于母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例如“国际母语日”倡导“母语文化意识”,“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母语为优质教育基本要素,《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确认母语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都是用以论述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民族语言文化传承、身分认同、族群智慧开发、中华文明分享的坚实理论支撑,以及批驳各种悖论的指导思想。

还有,目前我国华文教育研究态势比较零星,研究者多为“个体户”,单打独斗;有者倾向学术探究,有者流于高谈阔论,一些选题也未必切合问题解决需要。华文教育教学研究亟待整合,发挥作用。

欣闻新纪元大学学院成立华文教育研究院,或能为研究者提供平台,整合人本资源,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华文教育教学发展态势;树立数据化意识,采用大数据挖掘华文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人、语言、文化、教学等方面的特征,发现其中规律,构建华文教育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这个华文教育研究单位,可整合各方教育资源,进行华文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如“华文教育发展思潮研究”、“跨文化教育情境与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研究”、“华小非华裔学生学习问题与对策研究”等,以形成一批有应用价值的智库型研究成果,助力华文教育理论建设。

 

不忘初心,极积为新纪元购南大楼筹款

2024/03/30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李群熙

众所周知,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否则,就如失去灵魂的躯体,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或被消灭。

同样的,如果人活着,而没有本身的语言文化,就等同于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了生命力,没有方向。

语文本身不单是沟通的工具,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失去它,犹如失去一切。

华文教育是华族的根,华族的灵魂,不容他人剿杀和消灭。

华教一旦灭亡,华族就失去根、失去灵魂,惟有任人摆布、欺凌和宰割。因而,不忘初心,维护华教,人人有责。

发展和捍卫民族的语言文化是各民族的基本权利。单元教育违背了此基本权利,应被严厉谴责和批判。

正因为语言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所以古今中外,各民族都为发展本身的语言文化而奋斗,或为捍卫本身的语言文化而战斗。

也因此,历来的统治者都深知,要消灭异族,首先要瓦解该民族的语言文化。

近代列强在大肆侵略、占领他国的过程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在强权征服他国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强力推展本身的语言文化,挤压、改造和禁止被侵略者、被殖民者的文化,以达到瓦解和消灭其他民族的最终目标。

走笔至此,想起读过一篇《最后一堂课》的课文,说的是,法国被德国占领,德国强制法人读德文,法国老师韩麦尔在上最后一堂课时声泪俱下。最后与同学们悲伤告别!

欲发展本族的语言文化,和欲消灭他族的语言文化,千百年来,进行着剧烈的,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斗争。

1819年,梹城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算起,我国的民族教育走过了约200年的历程,期间,与其说是血泪史,毋宁说是奋斗史、战斗史!

早期,受到英殖民统治者的重重压迫,而继承其衣钵的联盟政府等,亦不遑多让地高喊“Bahasa Jiwa Bangsa”,更加紧欲实现“一种语文,一个源流”的终极目标,因此推出多项法令和强硬手段,力图削弱或消灭他族的语言文化。

试举其荦荦大者,计有:《巴恩教育报告书》、《拉萨报告书》、《拉曼达立报告书》、褫夺林连玉公民权、否决独大、“茅草行动”、《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等等。

在新加坡,李光耀政权则通过白里斯葛、魏雅聆,王赓武等报告书和褫夺陈六使的公民权等,关闭南大,令人发指。

然而,有压迫就有斗争。华教并没有在迫害中走向衰落或死亡,反而越斗越强!

陈嘉庚、陈六使捍卫华教,名留青史,林连玉“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学生血书抗争,挑战李光耀,董教总成立,独中湼槃重生、统考获好评,南院、新纪元、韩江学院先后开办,让华教的千秋大业更加茁壮成长,绽放光芒。

创办于1998年的新纪元学院,于2016年升格为大学学院以来,取得长足进展。学生亦倍增至4000人,其中包括近500名国际学生。

董教总教育中心代主席林裕于去年新纪元欢庆25周年时宣布,以5500万令吉购买一栋现成的大厦,命名为“南大楼”,意即继承南大未竟的宏愿,传承南大精神。

新纪元大学学院随即展开筹款活动,并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尤以南大校友和各地老友会最极积,据悉,迄今,已筹获千万令吉以上的款项,而且捐款还源源而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忘初心,齐来为新纪元添砖加瓦。是盼。

 

师资荒,永远的问题

2024/03/2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新学年伊始,大家都还没喘过气来,就已经传来老师们竞相拿表格退休的新闻,加剧教育界师资不足的问题。

那些没有提出申请的老师,大多是为了生计,逼于无奈的留下而已。

正如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我想教育界也面对着这个问题,尤其是华文老师。

新晋的华文老师如凤毛麟角,根本就是一师难求。在我校,最年轻的华文老师也近不惑之年了。

当我们在议论为何年轻人不当老师之际,我们也不妨思考一下为何在职的老师一直想退休?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选贤任能,人放在对的地方,才能发挥所长。

十项全能 文武双全

然而,时代改变了,当老师的似乎不像以前只需专注于育人,还要十项全能、文武双全。于是,老师被指令担任什么职务,老师都必须接受,不然就是违抗命令,严重的话还会被施予纪律处分!

在任何公司,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要执行什么新的任务,说那是学习,我觉得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换作是老师,就比较困难,因为老师是得面对学生的。

试想,如果你是学生,老师比你还逊,你会敬佩崇拜他吗?这样下来,尊师重道还会存在吗?当我们感叹今日学生难教之际,是不是也得思考一下其背后的原因呢?

当老师无法发挥所长,学生对他们就不会敬仰,学生不敬仰,教学工作就会变得艰辛难行;老师被委于不是他专业的任务,难免会有压力,还得随时面对被学生及家长问责的恐慌。

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年轻教师也许还可以熬过,但对上了年纪的“老”老师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这不是才开学吗?就有好几个老师陆续病倒或眼睛泛红(眼睛爆血管)了。

金钱和生命相比,许多老师都会选择生命。累垮了自己,根本不会有人怜惜。当教育部长说开学第一周,学生不必上课,师生心情愉快,借机联络感情的说辞一出,我只想说:课纲没有减少,时间却少了,老师除了备课,还要办活动,个中的累,无法言喻,我不认为有哪个老师在这一个星期后还是精神抖擞的。

我们一直说把时间还给老师,但是普罗大众或高官显要对老师的不信任,不断制定新机制来监督老师,引发的是无止尽的疲累,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离开而已啊!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不无道理。如果我们继续要求老师“十项全能”,师资荒,恐怕是永远的问题!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关键

2024-04-01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最近在报章上读到有关我国华小的新闻,甚为百感交集,尤其是那些微型华小,好不容易招收到一两个新生,竟成为一则新闻。

国外朋友在网上看到关于华小的新闻报导,问我华小的非华裔学生的人数比例是否已经达到15%。其实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人数比例年年都有上升之势,以目前最新的统计,应该已经超过20%

当然,各州的华小人数情况也不一致,就以吉打州为例,该州华小有逾28%非华裔学生,其中2所华小完全没有华裔学生,且清一色是马来学生。

非华裔学生逐增

以全国新生儿的种族比例来看,去年全国华裔新生婴儿只有约4万名,也呈现逐年下降之势。估计6年后,全国华小的华裔学生应该不会达到24万,而且这还没扣掉那些不接受华小教育而准备进入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就读的华裔学生。

如何看待华小学生人数逐年下降而非华裔学生却逐年上升的问题,当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也有不同的思考结果。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乡区人口向城市迁移,是很自然的趋势,过去曾经是学生人数众多的华小,如今变成了微型学校,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我是安顺芭尾人,当年村裡的小学母校曾经人数逾千名,学校还分上下午班来上课,然而村裡的年轻人为了谋生,都往外寻找工作机会,这些出外谋生的年轻人,后来都在外乡落地生根。这种情况反应在城市地区,则出现华小人数爆满而供不应求情况。

各地华小的不平衡发展,有者人满为患,有者生源稀缺,幸运的话,可以招收到非华裔学生,学校至少还能维持下去。

勿乖离创华小初衷

对于我们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来说,华小现今的发展已经创造了不同于其他源流学校的优势,尤其正逢中国掘起的年代,华小为许多非华裔家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选择,这些家长不仅看到华小的办学严谨,也看到华文价值对孩子未来的前途有更多的事业保障。

然而,华社中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作出提醒,纵然有再多的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进华小就读,华小在遵行国家教育政策之外,也必须维护华校传承华人文化的教育特徵,除了学习华语文,也要向学生灌输华人文化的价值观,言下之意,就是避免华小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顺理成章乖离了华社当年创办华小以传承华人文化的教育初心。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网络科技发达时代,人们的思想也受到各种文化思想的刺激,华社在维护华小发展方面,肯定会面对新的时代考验,在面对越来越高人数比例的非华裔学生,华小要成为华文教育的堡垒,就看要从什麽角度来看,才能找到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