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
2024/08/3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最近有论者提询“华教就只是母语教育吗”,认为我国华校“不仅仅是‘学华语’、‘讲华语’的温室”,而要强调“文化教育”氛围;“大马华教不应仅是‘华文语言的学习’,它更是‘文化教育’的传承”;“如果还在用‘母语教育’思维来搞华教,恐怕也是很难有共鸣的”。
这是牵涉华文教育核心内涵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与探究。
实质上,华文教育的核心内涵,就包括华文母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大要素,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能互相割裂。
然而,在现实中,母语教育往往滞留于口号性质的“捍卫”或“维护”,凸显华文教育斗争意识形态的一面。
华文教育须“学科化”
我国华文母语教育须要“学科化”,构建完整学科体系,夯实理论建设和科学话语论述,深化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实践,提升母语学科育人最大价值,以确保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最利便、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本民族促进身分认同、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这已为教育学界所公认和实践验证,无需赘言。
值得关注的倒是近年国际组织关于母语教育教学价值的新论述,例如: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确认母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身分认同的重要基础,母语教育应该应用在初期教育阶段……各民族和土著为使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所付出的努力,对一个公正和富有成效的世界亦很重要。”
2016年国际母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发表献词,指出:“母语在多语言方案中是优质教育的基本要素。这切合《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第4项重点目标的落实:关注优质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技能、知识和价值,实现梦想,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提升母语文化的综合品位,是奠定优质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订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宗旨即在于强化各国人民的“母语文化意识”,坚定学生学习母语,传承并创新母语文化的信念;鼓励学生通过母语学习去亲近并融入其所承载的文化,自觉深植文化传统,夯实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长盛、永续辉煌。
树立尊崇感自信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建设母语教育、发展母语文化,应该树立这份尊崇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21世纪的学校教育场域,应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想场所。
我国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利于各民族语文教育构建“跨文化教育”情境,在尊重、理解文化差异性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发展和维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华文小学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互异,尤其具备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条件。
首先,华文母语教育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不歧视、不排斥其它民族文化。学校整个环境和氛围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境,让学生既能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包容吸纳不同的文化精华,扩展文化视野,养成文化宽容心态。
其次,华小致力构建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创造机会让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其三,华文教育教学要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行为和方式,提供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华文学校儒家人文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分享中文故事 收获美好情谊
2024-08-3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于 荷
2022年6月,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王清清参与了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在泰国北榄府的一所高中开启了她的国际中文教学之旅。
泰国的两年任教时光转眼过去,但在泰国每一天的辛勤工作都让王清清有新收获,也让“中文之花”在这里绽放。
我们是真诚的朋友
“初到泰国,除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外,更多的是对未知事物的忐忑。但当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看到学生们明亮的眼睛中释放出的善意,心一瞬间就安静了下来。”这是王清清第一次走上泰国讲台的真实感受。
学生们的中文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孩子不敢开口,王清清就主动走到学生中间,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说多练,充分用中文表达想法,哪怕说错,也会给予赞赏。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开启了自觉用中文聊天的模式,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王清清还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中国文化活动,如中文书写大赛、中文歌曲大赛、新年活动等。甚至一些原本内向的学生也开始走上舞台,用中文展示自己,这些改变让王清清为自己的努力付出感到欣慰。
对于王清清的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在学校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老师我爱你’‘老师很可爱’,他们的赞赏让我越来越自信。”在王清清办公桌正对着的门口,总有小脑袋探进来对着她悄悄比个爱心。“只要看到他们的笑脸都会被温暖到。”王清清还记得,在泰国度过的第一个生日,学生和同事为她特别庆祝;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大家还会亲手制作美食,与她一同分享节日的喜悦。
两年时间,王清清从新手变成经验丰富的教师。
“有人喜欢看中国影视剧,下课我们就一起讨论剧情,有人喜欢听中文歌,上课我就教他们唱。”王清清鼓励学生去中国留学,学习中文,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很多学生在她的帮助下顺利进入了心仪的中国高校。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情感上遇到挫折,他们都会和我说,我们似乎更像真诚的朋友。”王清清说。
拍视频讲述教学故事
“我是个喜欢分享生活的人,拍视频一直都是自己的业余爱好。”来到泰国后,王清清很快融入并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她尝试着拍摄自己的教学故事和在泰国的生活趣事。
一开始,她的视频主要是为了拍给远在国内的父母看。“想让他们放心,每天都能看到我做了什么。”没想到,逐渐有许多网友关注到了她的作品,于是王清清将账号名称改为了“Max在泰国教中文”,专门为大家介绍自己在泰国开展中文教学的故事。在视频中,她记录日常生活,分享教学趣事,介绍泰国风土人情。
王清清的学生常常是视频中的主角。“学生们都特别喜欢出镜,经常和我一起拍些有趣的视频。视频发布以后,他们会主动分享,还会看中国网友的留言。”
王清清所拍的视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现在,她已经发布了上百条视频,拥有了上万粉丝,每条视频的点击量都十分可观。“在泰国的这些经历让我的国际中文教学故事丰富多彩。我努力做这些视频,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在海外有这么一群人为中文教育而努力。”王清清说。
很多学生用微信
与学生们相处久了,王清清觉得自己和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代沟。“比如我上学的时候会追星,结果和学生们一聊天,发现原来他们对中国的影视剧和明星也都了如指掌。有时候,一些中国的热门电视剧我还没有看,泰国学生们就已经看过了,他们还在课堂上向我推荐。”王清清说。
“除了影视剧,学生们还非常喜欢听中国古风歌曲,看古风小说。在泰国书店的畅销书区,也能看到中国古风小说,有中文原版的,也有译成泰文版的,特别受欢迎。”
王清清还观察到,很多泰国学生都在使用微信,特别是学习中文的学生都能熟练地使用各种中国的社交APP,并且很愿意在上面与中国人聊天,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
中文在泰国的受欢迎让王清清感触颇深。她仍然记得第一次在泰国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时的场景,“没想到泰国人这么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曼谷街头,好多泰国女生穿着汉服、旗袍,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中国”。
在王清清任教的这所高中里,每个年级都开设了中文班。“将来,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到中国留学,或到中国工作。”王清清希望,未来学生们能为中泰两国的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统一小学课本不可行
2024/08/3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全国小学课本应该统一吗?这个问题在我国是一个敏感课题,尤其是语文课,如最近再度被教育部提出的统一各源流小学国语课本这个课题,再度引起了不同源流小学的关注,也让董总、教总等华教组织再度发表抗议。
统一各源流小学国文课本并不是新的课题,早在2010、2012、2015年被提出,当时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反对,因此遭当时内阁所驳回。如今再提,势必会再度成为各界挞伐的课题,因此该好好的反思这个提议,以及造成的影响,才能够好好的讨论相关争议。
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应该有统一,比如一年级的马来文课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课程内容可以分成哪些章节?各个章节该花多少上课时数完成?学生在相关课程完成后该掌握何种素养与能力?这是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理论上每个科目、不同源流的学校都可以统一相关课程架构与目标。
至于课本,那是为了让老师可以进行符合课程架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能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工具。理论上来说,不同社会条件、城乡差距、经济落差等因素影响下,不同地方的学生有相异的生活体验,吉隆坡大都市区的小学所使用的课本并不一定适合彭亨内陆垦殖区的孩子,东马的所需要的课本也一定与半岛的有差异,因此统一课本的意义不大,只会造成更多的教学问题。
行文至此,还只是从一个教于原则性的框架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要再把华小母语教育、国小国家意识形态等因素纳入思考,那整个问题将会更加的复杂。先不说不同源流教育背后的“爱恨情仇”,单从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有异,生命经验也有不同的脉络切入,华小学生可能没有参与过开斋节庆典,国小的学生或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宝森节,国小课本所使用的例子,华小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老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统一课本的意义又如何?很显然那是不符合教学专业,被政治操纵的“妄想”。
统一教科书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很遗憾我国教育仍然坚持这种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这也违背了执政联盟昌明大马中可持续发展和种族和谐的目标。如果团结政府真的想要落实其执政目标和教育革新的理念,就应该从教育专业去思考教学的问题,而不是从政府执政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办学。
我国的本质是多元,教育也应该尊重不同阶层、族群的需求,如果政府真的有意愿要把我们的国民教育搞好,那就该从课程架构与学习目标上著手,并开放民间出版业者去编撰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让学校根据自己所在的城/乡位置、学生阶级、族群等因素去选择适合的教科书,而不是利用教科书来捆绑教学,如此只会产生一大批被牺牲的学生,把整个义务教育搞砸。
教育或许无法回避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执政者应该要时刻叮咛自己要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当然还可以闭门造车玩自己的,但孩子日后始终要面对全球人才竞争,不小心将下一代的未来玩垮,将成为孩子们的罪人。
在多元社会中守护和谐
2024/08/27 光华日报/评论
~文:苏德洲
我国是一个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种族和谐至关重要,各族团结不仅确保国家的安定,也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倘若各族之间互相猜疑或破坏,所有人都会受苦受难。
因此从小学教育开始,我国就注重灌输各族彼此尊重和包容的理念,尤其是在涉及种族、宗教和王室(3R)课题时,更要特别谨慎。正如首相安华所言,团结政府虚心接受批评,但绝不允许任何人触碰3R课题,他明确指将对任何玩弄3R敏感话题的人,包括政治人物,采取行动。
结果前首相马哈迪则在国庆月就对安华表达不满指,他无法接受国人不能讨论3R课题,并认为这项限制是非法的。他还指,由于政府的控制和限制,他对独立日庆祝活动毫无意义,并认为我国尚未真正独立。
翻查过去资料,这并非马哈迪首次表达不满,去年国庆月期间,他也曾炮轰政府禁止讨论3R课题的不满。马哈迪始终是马哈迪,就连选择表达不满也会挑良辰吉日。
然而,3R课题是否完全不可讨论?事实上,根据安华的语气,关键在于讨论时要避免煽动性内容,以防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但最大问题是政治人物是刻意利用3R课题来煽动种族间的情绪。
换句话说,政治人物为了捞取政治选票,可以义无反顾的越过敏感线,放大课题,煽动种族情绪,结果有些百姓在政治人物煽动下,闻风起舞,就把相关课题变成大课题持续燃烧。
另外,并非每个人在应对种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课题上都可以把握好分寸,有时国人或网民本身也无法区分建议、批评和批判。
结果他们在发表言论时,本身以为是在批评或给意见,实际上是在没理据、证据和根据的情况下批评,以致掺杂不同的情绪在批评中,这随时都会触碰其中一方的神经线。
我仍认为,言论自由是有个界限,讨论归讨论,但要理性,不是任性,在讨论任何一个课题,应该提高警惕,同时应避免贬低或攻击任何种族、宗教或王室成员,毕竟煽动性或挑衅性的言论对各族构成巨大伤害,这类言论随时引发情绪化反应或冲突,威胁社会的稳定。
当议题变成敏感课题时,这将触及国家的核心结构与社会和谐,因此有时政府在应对问题时,才逼不得已通过采取行动对付不负责任的政治人物或民众,这些并非在管控言论自由,而是避免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