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细述·华小 | 各族学生和睦 益侨学校 有教无类

2024/09/06   星洲日报/北马

报道、摄影/李明慧

部分照片/校方提供


本那牙益侨学校的华巫学生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在各方热心支援下,学生们获得更充足的电脑资源。

益侨学校努力迈向向全校课室都安装智能一体机的目标。

孩子们在校园里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

老师们为学校墙壁进行粉刷。

本那牙益侨学校共有46名学生,以友族学生占多数 

本那牙益侨学校规模虽小,但硬体设施齐全。

友族家长带领学生们为学校进行大扫除。

学校图书馆迫切需要进行提升,希望社会人士协助圆梦,左为李诚辉,右为陈天祥,

李诚辉(左)陈天祥察看因后方屋顶破损而造成的墙壁出现裂痕。

义消队员向学生讲解消防知识。

广东省普宁林氏同乡会捐赠水机给学校后,一行人在益侨学校前合影。

明科技公益基金会捐赠电脑给学校,由会长拿督王如明(右三)移交给林佩贞校长。

槟州闪耀慈善机构协助学校维修15台电脑及更新5台电脑萤幕,左三为会长叶于立,右三是林佩贞校长。

威北本那牙益侨学校因地理位置及华裔人口外流的因素,使到学生人数稀少,华裔学生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全校46名学生,友族占了42名,华裔生仅有4名。

益侨学校师生感情融洽

尽管面对诸多挑战,但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董事部和校方仍然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校园。

虽然学校面积不大,规模也小,但本那牙益侨学校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只是师生感情融洽,华巫学生也和睦相处;在董家协及家长的配合下,校务及教学活动顺畅进行。

林佩贞:积极寻求电脑资源

尤其是自今年3月,新校长林佩贞上任以来,在她积极寻求热心组织与商家支援的推动下,学校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不仅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电脑资源,学校的硬体设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

这所微型华小位于威北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和资源,华裔人口大量外流,最终导致学校面临没有华裔学生来源的困境,让董事部也束手无策。

陈天祥:外校“借”学生免开复级班

董事长陈天祥(70岁)指出,本那牙益侨学校创办于1941年,至今已有83年历史,在最辉煌时期,拥有180名学生,但随着华裔人口不断流失,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根据纪录,到了1989年,全校只有99名学生。

“直至90代中,教育部推出复级班政策,凡全校学生人数不足95人者,就须进行复级班计划,当时本校学生少过95人,为避免学生受到影响,董事部开始展开外出寻找学生行动。

他回忆道,那时留在本那牙农村的华人几乎都是老人,根本没有足龄上学的小孩,因此,董事只得将目光转向附近的巴当孟加里,那里靠近城镇,仍有一些华裔居民。

然而,由于当地孩子大多就读日落斗哇益侨学校,要说服家长让孩子转学并不容易;幸运得是,该校董事部了解情况后,最终“借”出十多名学生给本那牙益侨学校,使其免于复级班的困境。

李诚辉:载送学生逾20

回顾学校历经的这段艰辛历程,董事总务李诚辉(67岁)记忆犹新。他表示,为了说服家长,他们不得不在晚上逐户上门,详细叙述情况并请求家长让孩子转校。正是这些努力,才帮助学校渡过了当时差点面临复级班的危机。

李诚辉指出,为了让家长安心,董事部最初是安排小型校车载送学生,后来随着巴当孟加里的华裔学生逐步减少,轮到村民帮忙用轿车载送学生,这一做法,延续了超过20年。

“当时,由于轿车一次无法载7名学生,这名村民每天只能往返两趟,董事部每月仅津贴180令吉的车油费,村民基本上是在半义务的情况下提供帮助。在此期间,也有一些顺路的教师自愿帮忙,将学生送到学校。”

这情况一直到维持到五六年前,直至附近的乡区再也找不到华裔学生而告终。

陈天祥:坚拒合并 华校不能少

陈天祥说,由于学生人数始终无法提升,数年前,教育部曾献议董事部将学校与邻近的其他2所微型华小合并,但董事部坚决不同意,毕竟华校是华社珍贵的资产,一所都不能少。

“如果董事部同意合并,就不会这么辛苦寻找学生来就读,而且又坚持了逾20年;但如今,不是董事部要放弃寻找学生,而是根本就没有办法。”

他感慨的说,如今看来,本那牙益侨学校只有选择合并或迁校2个选择,董事部当然不会同意合并,但要落实迁校谈何容易?况且这是一条漫漫长路。

担任该校总务近40年的李诚辉也非常赞同学校迁校,但他也明白华小迁校困难重重,幸运的话,或许历经千辛万苦就能成功,但也有可能最终会沦为空谈,一切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李诚辉:缺少外界捐款支援

擏开是否迁校的问题不说,目前摆在该校董事部眼前的另一困境是,学校缺少外界的支援和捐款,需要获得外界人士和团体更多的关注和捐献。

李诚辉说,毕竟本那牙只是一个小农村,多数居民都是务农或经营小本生意,例如董事长是退休副校长,他本身是稻农,所以捐款能力有限,只能期盼外界热心商家和组织伸出援手,慷慨解囊。

他说,虽然该校有不少校友在外发展不错,但长期都不在家乡,也不了解母校的情况,尽管在董事部的号召下,学校已累积67名赞助人,但每人的年费仅仅24令吉,每年只为董事部带来1600令吉的入息,远远不够应付学校的开销。

“虽然说,学校毗邻的龙福庙举行宴会时,偶尔会通过义卖报纸为学校筹款,以及乡亲家里办红白事,多少也会捐献,但一般数目都不大。”

李诚辉说,目前董事部存款已所剩无几,但学校还有很多维修要展开,若董事部每次都要补贴不足的工程款,不出数年就会破产。

学生少 捐款也少了

他指出,在他的印象中,本那牙益侨学校只展开过3次筹款活动,分别因为课室不够、维修漏水的校舍及提升电脑室进行筹款,当时外界很多热心商家和善士都踊跃支持。

陈天祥说,疫情之前,到该校捐款或捐助硬体设施的热心商家和善士不少,但疫情过后,情况就有了巨大的转变,即使有人来参观,但看到学生人数如此稀少,往往也会婉拒支援。

林佩贞:亟需维修校舍

林佩贞强调,校方重视学校硬体建设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安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每个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与健康。

她说,尽管董事部有意迁校,但这条路程仍然漫长,因此学校的发展必须持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现有设施维护不容忽视,尤其是校舍后方屋顶的破损问题,急需得到解决;根据承包商的估价,预计耗费30万至40万,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费用。

她说,这数个月来,感谢各方的支援,包括槟州闪耀慈善机构协助维修15台电脑及更新5台电脑萤幕 、明科技公益基金会捐赠5台电脑显示器、广东省普宁林氏同乡会捐赠水机,以及司徒秉蔚义务提升电脑软件,让益侨学校的硬体育设施有了质的改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实现全校课室都安装智能一体机目标。

创校史与日落斗哇益侨有渊源

本那牙益侨学校始于1941年,当时,日寇南侵,马来亚陷入一片混乱,许多村民为保住性命,颠沛流离,纷纷搬迁到小村落避难,北海日落斗哇的村民也不列外;被迫搬迁到一个叫做Bakar Kapur的小乡村落脚。

1945年,有4名热心人士意识到村民的传承教育文化问题,于是发心起愿,出钱还出力及四处奔走游说筹款建校,在村民合心协力下,终于创办了“本那牙益侨小学”,当时,学校仅有25名学生,校舍由木板和铅板拼盖而成。

1954年,由于Bakar Kapur没有公共交通,造成村民出行不便,于是从北海日落斗哇搬迁到当地的部分华裔村民决定搬至本那牙,学校也随之搬迁而来,而另一部分居民则迁返日落斗哇,创办另一所同名学校“日落斗哇益侨学校”。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