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837


《华教青蛙煮熟了》


2018/09/19 中国报/评论

~作者:戴志强


华校督学职位传来被撤销的疑云,据华文理事会主席王鸿财披露,教育部发出最新的州教育局行政架构,当中不再特设“华文科督学”一职。同时,华淡小督学列入特别学校组别,未知会否继续保留。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迅速澄清,该部人力资源管理部官员早在几周前已向她汇报教育体制重组,并没有废除华校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而是重新规划人员架构,是一项“升职和提升福利”的措施。

她也强调,华淡小督学职将被列在小学组的组别,不是特殊学校组,该部将继续跟进与处理此课题,并愿意时时向公众汇报,各界受促勿散播不实消息,制造不必要的误会和恐慌。

根据张念群的声明,华小督学(Penyelia SJKC)改为小学助理主任(Penolong Pengarah Sekolah Rendah),华文科督学(Penolong Pengarah Bahasa Cina)“升级”为语文科助理主任(Penolong Pengarah Bahasa)。

两者都是升职加薪,只是去掉华小和华文科的字眼,张念群保证,一定会有人处理华文科和华小的事务。

长远来看,所有学校都是国家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一视同仁,不再分成全津或半津学校。这正符合了希盟政府的政策纲领,不分种族,大家都自称马来西亚人,不再区分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卡达山人和伊班人等。

看起来是充满正面理念的新马来西亚政策,但是,这项“去种族化”的做法看起来如此熟口熟脸,不禁让人想起,行动党领袖在过去一再提醒华社,要提防国阵政府使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来消灭华教、落实单元和同化政策。

官员借着煮蛙效应来逐步推行单元教育政策,监督者稍有不慎就会让他们得逞。20144月,威中县教育局原任华校督学退休后,其空缺迟迟未获填补,报章追查下揭发教育部为县教育局进行重组后,新结构早已没有华校督学一职,前督学是以“体育督学”职位聘书下受委。

不知华教防线一再失守

另外,据前任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揭露,早在509大选前,教育部已草拟架构重整计划,他在听取官员汇报时,已即刻要求官员保留华文和淡文科督学职位,并把华淡小列在小学组,而不是特殊学校组。

官员根据张盛闻的要求进行修改,记录在案,殊不知在509大选之后,官员偷龙转凤把修改后的新架构“变回”原有版本。结果张念群也许看到“升职加薪”是好事,就点头通过。

张念群先为宏愿学校背书,再为撤销华教督学一职辩解,却不知华教防线一再失守。

首相马哈迪一直认为单一源流学校是理想的教育制度,但他首次22年任内温水煮不熟的青蛙,如今有火箭的马来西亚人相助,短短一百多天就大火煮熟了。



统考障碍重重


2018-09-17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李明辉·


昨天是916庆祝大马日全民团结的日子,在伊党举行的第64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其中一项大会提案,即是反对承认统考文凭,让全民团结的喜庆日子,留下一个疑问,真正的全民团结何时才会出现。

昨天是916庆祝大马日全民团结的日子,在伊党举行的第64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其中一项大会提案,即是反对承认统考文凭,让全民团结的喜庆日子,留下一个疑问,真正的全民团结何时才会出现。

在针对教育课题上,每个族群都会捍卫自己的母语,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身在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各族有必要和平共处及互相尊重。

当伊党代表在提呈反对承认统考的同时,该党却强烈要求政府承认私人宗教学校的文凭作为进入国立大学深造及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格。

这让人想起了,只有先消灭其他种族的语言,就可同化其他源流语言,但在宪法上已阐明,国语已列入官方语文,地位已受到保障,没有人可以挑战。

而承认统考文凭也是董总及爱护华教人士,对捍卫母语的一场长期斗争,在争取承认统考的这段路上,也被其他族群视为威胁马来文的地位的一环。

在今次的伊党大会上,来自妇女组代表茜蒂美基雅表示,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仿佛给予独中极大的自主权,独中课程不遵从现有的教育政策及法令,相反的以台湾及中国教育大纲为主。

她说,董总一直以来积极争取要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不愿向政府妥协,遵守教育部设下的条件。

从这段言论就可看到,非华裔存有巨大的误解,并把承认统考视为洪水猛兽,一旦政府或教育部在承认统考后,马来文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公家机构的工作就会被华裔族群抢走,减少了非华裔族群的就业机会。

随着中国强大和崛起,其他的国家也把华文列为必学语文之一,以迎合大时代的转变及趋势之际,反倒是我国在承认统考这段路上,始终出现一波三折,让华裔族群期待已久的事项,终究出现了许多反对的团体及政治组织,站在十字路口阻挡。

在伊党代表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都一致反对承认统考,因为这会破坏国家教育制度,威胁国家及种族和谐。

再加上,伊党一旦与巫统合作,甚至最后结盟,承认统考的课题可能再起波澜。如果希盟政府无法在5年内兑现承认统考的承诺,独中应该重新检讨未来路向。



何不祭出承认统考计划


2018/09/1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冯振豪


无拉港州席补选刚于98日结束,民主行动党候选人王诗棋高票胜出,成功捍卫无拉港,而马华候选人陈志忠被击败,但仍保住回按柜金。

针对这次无拉港补选,火箭升空是预料中的事情,只是赢得光彩与否的问题而已。最有看头的倒是马华公会,马华第一次扛自家党旗上阵,犹如脱胎换骨般重出江湖,确实值得记述一番。但经笔者观察马华在竞选期的言论,唯有感叹马华到现在都处在状况之外,也深感无知和愚昧的确很可怕。

确实,马华是有努力寻找突破,但却没实质性的蜕变,从此也就无法看出其改变的诚意。就以95日马华举办的政治讲座为题,马华总会长廖中莱大力抨击财长林冠英,谴责林冠英出卖华社。

首先,廖总批评林冠英自认马来西亚人,认为林冠英出卖华人的特征与权利。廖总似乎要带出一个概念:华人在先,马来西亚人次之。亦即族裔认同大于国族认同。试问这与巫统领袖满嘴土著权益有何差别?自认马来西亚人何罪之有?笔者在台湾留学,每有台湾同学询及国籍时都不加思索地以“我是马来西亚人”回答,那么就代表笔者是出卖华人特征与权利了吗?在此晓得,华人沙文主义的狰狞脸孔,试图以极端民族主义来点燃对执政党的不满,所幸国人思维清晰,不因此而扰动。

接着,廖总以林冠英购屋案被庭令撤销而感到不满,以及对统考课题开火。购屋案确实是希盟政府和司法界有必要向大众交代清楚。

针对统考课题,廖总说马华已有周全的计划,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认为希盟政府只有把统考课题复杂化的本能。笔者要问,先不论马华为何60馀年来独中统考不被承认一事做文章,倘若马华公会确实有真正的处方解决统考问题,为何如今仍在卖关子,不将之公诸于世,狠狠打脸希盟政府的无能?

先戒掉光说不练

马华真的有热忱寻求改变,先戒掉光说不练的陋习,然后再配上一副新眼镜增广视野看世界。国人已在5·09大选中用选票否决了国阵60余年的分而治之,如今“马来西亚人”没有必要又回到那个“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卡达山人”的时代了,马华公会却还在原地踏步,逆流而行。

关于承认统考,如今廖总大拍胸膛说有信心让独中生被国家怀抱,若真有可行的计划,马华更该将之祭出,不仅给希盟政府一个闪亮的耳光,还有助于捞回华社的信任,甚至被记入历史,马华公会为国家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相信不仅华社会予以赞誉,就连执政的希盟也为此伸出大拇指表示佩服。但迄今仍未看出端倪,因此,很有可能又是一个“最后一里路”了。

马华高层领导竟如此不知所措,选民如何对马华公会产生信心呢?

尽管如此,马华在野方才寥寥数月,仍有进步的时间,还是重整旗鼓的可能。但是决定马华未来的关键,是其领导团队是否有远见和务实的态度来面对国家难题,向无知告别,以此才能说服群众予以委托。



《废除小学低年级校内考试》


2018/09/17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好小子


小学标准课程(KSSR)和校本评估来到第八个年头,快乐教学的老师和学生又有多少个?有人说,不废除考试终究无法根治“恋考癖”,应考让一些学校无止尽地进行校内考试(六年级可考个四、五次),演习了数度在周会上举办的“预考颁奖典礼”,消磨掉无数个用以补习填鸭碎碎念的午休时光。统一考试概念不同了,然而站在最前线的教师和学生仍未能摆脱应考的枷锁,可见其效应已对小学教育带来多么根深蒂固的弊害。

基于这些方面的考量,我国教改的最新动向之一正是“废除小学低年级校内考试”,把思维转型的重心移至低年级,从另一处着手逐步淡化全国教育机构的应考模式,时机成熟后棘手的小六考试课题便能迎刃而解。继黑鞋事件后,这一次教育部更为谨慎施政,先开设一项为期两个星期左右的线上民意调查,征询低年级家长和小学老师及行政人员的意见。

“低年级校内考试是否成为孩子、家长和教师的负担?”

“若您赞成低年级校内考试,请说明原因。(不进行考试,将面对什么问题/挑战?正式考试有什么优点?)”

“您可以接受不进行考试,让专业的老师对您的孩子作评估吗?”

“您赞成让当前的评估方法更多样化,而非只是笔试吗?”

“行政人员和教师在进行低年级校内考试时,常面对什么困难?”

“教师在执行校本评估时,面对什么困难?”

“校本评估能展现低年级学生的真实水平吗?能取代校内考试吗?”

此外,该调查间接倡导了班级评估(Pentaksiran Bilik Darjah, PBD)的概念,说明PBD“不以统一笔试形成学生负担;注重个人发展而非个体之间的比较;方便教师跟进学生于某科的进度;通过形成性(formatif)和总结性(sumatif)评估改善学生的学习”,以及“要求教师准备多种评估手段和工具”(视情况)。

一些家长听闻这项消息时反应极大,认为废除考试会降低孩子的责任心和面对困难的毅力,不应该让孩子养成逃避和哭诉的习惯。

这样的说法有待商榷。首先,考试不应是培养责任心的工具——孩子学习是要向谁交代,是为谁负的责任?当学习变成一种“责任”时,不沉重也不行。

然而,大家也能理解双薪家庭的难题,网络和手游往往是最便于安顿孩子的手段。当大批沉溺娱乐的儿童被送入校园时,学校也只好以成绩作为督促学习的不二法门。如此一来,回顾教育部欲废除低年级考试的做法,目前的状况合适吗?又可换个角度想:学校有没有提供教师予充足的条件去放下严厉的鞭子,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吸引过来?

成绩不是衡量教学素质的主要指标,换言之,是要一个人乐于求学,还是要他学得苦一点、成就快一点,只能选其一。家长或许要求各异,国家和学校却应厘清目标,不可能“芬兰教育”与“上海水平”兼得,否则弄得整个体系里的人昏头转向。

要说校本评估取代统一考试的可行性,很关键的另一点是,学校老师准备好了没。校本评估极讲求专业技术,老师们经历区区数年的培训和操练,已经能不依赖统一考试了吗?教师的评估方法,可信度又有多高?(教师的自信和家长对教师的信心)校本评估虽有指南作依据,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老师不理客观事实打了偏高的分数给自己的学生,或是上级规定打分方式,“全部最低只能第3等,第56等的人要多一点”,有些又“不能太多人第6等,不合理”。这些评估的潜规则实在有碍“司法公正”,让老师不敢核准太多好的学生,更不敢揭露太弱的学生,因为学生成绩也是校方监测教师工作表现的标准之一。高官针对教师评估成果所进行的审核,其透明度有多高?要是秉公办理了,校方又有否善用评估成果做教学跟进和调整,抑或只是沦为例行公事的库藏数据?

在大型学校,教师执行校本评估的另一大难点是班级人数过多。当必须指导的学生超标时,甭说要逐一观察评估,就连基本的分组目标(不同学生给不同的材料)和分组活动(3C,沟通、协商、合作等,口语教学必需)也做不到,很多时候更无法管控和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状况中。教学品质得不到保证,再好的评估尽徒然,因此也能明白为什么很多老师宁可保留考试,考试对他们来说是最直接简明的反馈。一份考卷的测验项目当然不够全面,但在有限的环境中既然无法“地毯式”评估,就“焦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也好,这大概便是大家所能做的。老师们普遍认为每年几次的考试远胜每课一次的评估,因为群山环绕的功课(也包括政府指派的评估本,校方不可能答应不用)、其他与教学无关痛痒的新政策新文书等等犹如洪水猛兽般袭击而来,理想而耗时的校本评估无疑是雪上加霜,好看不好用。

低年级校内考试,究竟该不该被取代?行的,锁定几个方针:缩减班级人数,大幅废除不实际的文书工作,加强评估专业训练。还有,给予适当的缓冲期,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