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959


爪夷文教学和隐议程


2019/08/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郑庭河


说实话,当教育部刚宣布国民型小学马来文科将增设爪夷文书法艺术单元时,本人“朋友圈”里的华裔朋友并非都如“惊弓之鸟”般大力反对,有些甚至还蛮认可,并对那些似乎抱持太重的“围墙心态”或“受害意识”的反对者颇为不屑,对一些媒体的“炒作”亦感不满。

惟经一番媒体追踪挖掘和各方论析,事情发展至更多细节和问题都浮出水面后,事实显然说明并非所有反对者都是“肤浅”的惊弓之鸟,而是有一定合理的怀疑及顾虑之依据者。相对来说,那些一开始就自居“开明”、“先进”、“中庸”高地而不屑于他人之“惊”者,反而更显草率和肤浅。

对官方的不信任

有关怀疑和顾虑,除了具体如担心在目前各方面均不足、不利的条件上,华小及华小生将因之而“不胜负荷”,以及教育部有可能行事反复(如原说不考试,但突然又要通过考试来评估教学)之外,还有根据种种“迹象”而担忧爪夷文教学背后可能潜藏著宗教化或文化单元化议程,企图逐步“入侵”华校而令其变质。

坦白说,根据部份教育界人士的反映,上述不胜负荷之说显然有相当可信度,乃至教育部的善变也是大有过去案例。至于所谓宗教化和文化单元化议程,则可能比较见仁见智,不见得所有华人都会认同。某些可能还会觉得一些华人太“被害妄想症”或“玻璃心”了,如此反应只会加深马来社会对华社的负面印象,包括觉得华社“无理取闹”、“不尊重国文和国家文化”。

这当中颇有趣的现象之一,乃过去一般上是华教组织如董教总首先,或最积极地从“隐议程”的角度去质疑、反对官方的“可疑”动作,但此次则各路华社组织和媒体皆纷纷踊跃发言,一点都不输人后。连一贯爱与董教总唱反调,揶揄华教人士“悲情主义”、“壁垒心态”的某些评论人和媒体人也一反常态,甚至已近乎大事渲染有关宗教化和文化单元化议程的可怖(董教总诚不知该感到欣慰或莞尔)。

质言之,笔者认同前朝61年的政绩的确为华社,尤其华教人士留下太厚重“华教伤痕史”,以至华社对于各种官方动作(尤其教育政策)难免抱有一定的防备和防卫心理。如此心理著实不算过度和过分,因单看中学改制、承认统考、半津贴、缺师资、增建新校、教员调派、华文难考、数理英化等一长串课题,就可明了。另外,再看今天国民学校的泛宗教化,以及一些排他性狭隘校政,也著实不能不令人警惕。

总之,虽说已改朝换代,但显然华教的危机感未能解除,因政府虽换,但基本的国策和官僚行事都未换,更甭说整个政体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这对于当朝者来说,自然要面对华社因期望落空而不满的压力,无可推卸。然令人不齿的还包括那些转为在野者的前朝政客,只懂得借有关课题来煽动华社不满,乃至鼓动憎恨,却假装本身无辜,甚至还道貌岸然。

当年那些爱讥讽、抨击华教人士悲情泛滥、杞人忧天、故步自封者,今天部份却纷纷改头换面成了华教堡垒的忠诚卫士,虽然吊诡,但说来也是改朝换代的功劳之一呗。



爪夷文课程的问题


2019/08/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庄仁杰


华文小学四年级的马来文课程中增设了“认识”爪夷文的部分一事,最近沸沸扬扬。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在脸书的专页上说,认识不等于学习。但这只是文字游戏,重点还是要回归到课程里做了什么。根据现有的资讯,除了用爪夷文写出马来成语之外,也包括认识、辨认与阅读,这样的学习方式预计出现五到六次。虽然教育部说不考试,但是至今为止仍然有许多未理清的部分,引发许多华人的不安。

华人文化危机感

1970年代的国家文化政策说,国家文化政策以马来文化为主,而漠视华人、印度人、原住民与其他少数种族的文化,引发华社不满,并且开始自力求存。在这环境下,华社打造了华人文化节和二十四节令鼓等华人文化代表,以此抵抗华人文化可能被吞噬的危机。

时至今日,这文化危机感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徘徊不去。虽然学习爪夷文并不代表会破坏华人文化,但是这却再度刺激这文化危机感,进而引起巨大反弹。

虽然有人引用了林连玉在1950年代曾公开使用爪夷文,进而指出学习爪夷文不是问题,但是这却忽略了时空脉络。当时并无如此严重的文化危机感,并且那时代许多华人知识分子鼓励华人社群学习马来文。

此外,当时林连玉应《马来前锋报》邀请而写下开斋节献辞。这献辞最先以中文书写,再翻译成爪夷文,连同东姑阿都拉曼、敦拉萨和陈祯禄等政治领袖的献辞,一同以爪夷文刊登在《马来前锋报》上。简言之,这以林连玉背书爪夷文课程的论述,不但忽略了时空脉络,更忽略了林连玉不是亲自写,而是他的文章由别人翻译成爪夷文的事实。

也有人引用了文史爱好者李成钢2013年的文章来说明学爪夷文的好处,甚至刘镇东侃侃而谈自己大学时学爪夷文的经验,但是这有讨论空间。的确,学者如笔者等不时会遇到爪夷文的档案。在翻阅二十世纪初的雪兰莪档案时,可看见档案有附上中文、爪夷文和马来文的文件。

如成钢兄所言,学习爪夷文的确有利历史研究,但是这是学者自行决定是否学习,而这与在小学义务教育中推行爪夷文课程,是完全不同的事。前者因研究需要而学习,后者则是国家义务教育之下必须学习的事情。以历史学者学习爪夷文为例,是无法合理化小学生学习爪夷文的。

对政府缺乏信心

更加重要的是,在小学已如此繁重的课程再加入爪夷文,是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现今常常听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大,并且常常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部长马智礼就任时就曾说要改革教育让学生快乐学习,但是在如此环境下再加入全新的爪夷文课程,是否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另外,师资问题等是否已经就绪?即使撇开了种族与文化问题,单从教育角度出发,爪夷文课程仍然让人忧心忡忡。

即使希盟政府有众多理由推动爪夷文课程,但仍无法说服民众,其实说穿了就是人们对政府仍无信心。如前所言,过去的单元文化政策至今仍然困扰著华社,再加上统考无法获承认等等,让人们对政府仍不信任。在这不信任的状况下,又怎能说服人们相信爪夷文课程无害呢?

希盟政府之前要求人民要了解马来人的不安,因此要体谅政府无法马上承认统考。笔者也同意这说法,因为在马来社会还未明白怎么回事前贸然推动,只是加剧种族之间的猜疑。同样的,为何政府明白要体谅马来人的不安,为何就无法体谅华人的不安呢?为何不花时间让人了解为何要学爪夷文、把课程设计说清楚之后,才开始推行呢?

另一方面,从统考到爪夷文课程,显示了马来西亚各族不但不相信政府,并且都缺乏自信。政府承认统考,并不会导致马来文化式微;学会爪夷文,并不会导致华人被同化。反之,这些反而有助于平权与认识他者文化。但是由于各族都不相信政府不会打击本族文化,并且也不相信本族文化可长存,进而对于这些事物采取否定态度。

因此,从长远而言,政府如何让民众相信文化多元与自主获得国家保障(例如写入宪法),并让各族有自信,是必须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属于爪夷文


2019/08/07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梁佩仪


爪夷文风波狂热燃烧整个马来西亚华社,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去强迫接受友族的古代文化,即便那只是艺术鉴赏。

每个种族都必须捍卫本身种族的立场与尊严,并不是我们固步自封,不愿意去接受一同生长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种族文化的国土上其他族群的文化,而是在如今大马这个政治乱世中,种族之间的和谐,不应由少数民族牺牲去融合大家团结,向世界展示这种民族被打压的恶心“大马文化”。

当种族和谐被政治化后,大马美丽的多元种族文化注定从此无法共存共荣。各民族都有各自捍卫的母语教育、传统文化及尊严,为的就是不要被大环境影响下同化。

如果说爪夷文是艺术鉴赏,就应付诸于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强制纳入小四国文课本,只会让华裔及印裔同胞更加反感,对加他族更加仇视,而倡导民主的行动党也注定被华人唾弃。

要让各族了解彼此的种族文化,还有许多可取的管道,例如互相传递各族的传统美食、各族的文化底蕴等,不是强硬地把其他种族守护的文化缺口掀开,去迎合多数种族的文化特色。

马来西亚华人的母语教育及文化遗产,是目前全世界除了中国以外,保存得最完整版图的海外国家。我们极力捍卫的是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不让单纯的语文根基在丑陋的政治下慢慢被侵蚀。

一旦这个缺口被打开,马来西亚华社守护几十载的母语教育将会被一届又一届的政府逐步摧毁,到时候马来西亚华人将永远在这个国土上成为附属公民,甚至失去争取的权利。

这个局面并不是一定不会发生,就犹如509大选希盟执政后,对华社许下的种种承诺,如今却违背了诺言那样,真真实实的发生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坚持的立场,我们并不是固执、不愿意去接受他人的文化,而是,我们不属于爪夷文。



“爪夷文” 也要学一点


2019/08/07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叶玟豪


马来西亚华人被普称为语言天才,基本上能掌握正规教育媒介语包括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之外,也能用客家话、广东话、福建话、潮州话、和海南话等籍贯方言来交流沟通,有者甚至还能够听懂淡米尔语。

因此,大马华人被誉为具有超强语言天赋,也常因能掌握多种语文能力而引以为荣,还被外国人所羡慕。

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大马多元教育制度政策下,政府大力推行马来语同时,又不放弃英语,并允许各民族保留自己母语,因此大马华裔子弟在学校教育中已打下了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三种语言的坚固基础。

另一方面,家庭在多语环境的熏陶和多元社会阶层的环境下,对一个人在语言上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也有很大影响。

掌握和使用多种语言能为一个人带来多方面优势,如具备更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

的确,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正所谓 “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了打开世界的钥匙”。

近日,大马教育部发表在华淡小学四年级课本国语课程里纳入学习爪夷文书法的内容声明,在华社政经文教团体里掀起不绝于耳的反对声浪和激烈反弹的举动。

虽然教育部再三强调,爪夷文书法不会纳入考试成绩,旨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以趣味语文和当成活动方式进行,既让学生理解马来文从爪夷文到罗马字母的演进,也掌握书写优美字体的技能和审美观。

尽管华小纳入爪夷文书法教学措施的课题激怒了华社,但这一连串的联署签名抗议之声,是否能得到政府和教育部的关注而搁置这项措施,则见仁见智和心照不宣。

华教团体认为学习爪夷文书法将为华小开先河,担忧会逐渐把华小的教育方针掩盖了。而有些宗教团体则担心这将对非穆斯林学生灌输伊斯兰价值及教义。

甚至有些政治人物把此课题政治化,籍着这个课题兴风作浪,想通过新闻报道来博取廉价宣传。

对于常挂在嘴边的团结言语:“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种族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多元种族主义,包容友善相处”,早抛到九霄云外,甚至陷入争议窘境。

在爪夷文课题上,教育部应让民众明白及更详细了解课程更改细节,而社会政经文教团体也应更理性的去讨论和进行对策。

更重要是,希望联盟政府在推行任何国家政策时,都应有周详计划和执行措施,要听取民意及尊重多元种族和谐的精神。

每个族群都应受到肯定及认同他们的贡献,秉持着互相容忍及尊重的原则,拒绝狭隘的思维。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好学的学生来说,学爪夷文书法不会和母语的教育课程起冲突,可能以后还可以派上用场而学以致用呢。

看来在“学无止境”的学术领域中,爪夷文也要学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