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982


董教总地位再下降?


2019/08/26 光华日报/言论

~文:谢诗坚


当学习爪夷文书法的课题闹得沸沸扬扬之际,教育部在814日发表文告指出,教育部将根据内阁于上周作出的决定来推行爪夷文书法的学习,而在今天内阁除再次重申其立场外,也针对华印小学的学习爪夷文的权力交给家教协会决定。换句话说,凡国民小学必须学习爪夷文,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鉴于华小和印小发出反对的声音,也就权充折衷一下由家协来定夺。

表面上看来,这并没有大不了的事。深入探讨之下,就发现这似乎改变教育主导权的时候了。

有关故事要拉到50年代说起。

当林连玉在1951年取得公民权后,他就在同年组织教师总会(教总),后来担任主席。

1954年,林连玉又推动董事联合会的成立,以便与教总合作壮大力量。也是在这一年,林连玉连同马华公会成立三机构,计有马华、董总和教总组成,附属在马华公会内(因未自行注册)。

有鉴于马来亚自治普选行将到来,而华教地位又不稳定,备受1954年的教育白皮书之干扰。这份白皮书主张以英文教育为主,逐渐消除方言学校(即华校和印校)。因形势所逼,林连玉在1955年普选前邀约联盟主席东姑及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等人在马六甲商议华教课题。结果在交换条件下,董教总同意支持联盟组成自治邦,而换取联盟政府拟定一份受各族接受的教育报告书。

就这样,当联盟胜利后,身为联合邦首席部长的东姑阿都拉曼就在1956年委任教育部长敦拉萨领导一个教育检讨委员会,提出一份新的教育报告书。

当这份被称为《拉萨教育报告书》发表后,并未引发大争议,但其中一段言明最后目标是要推行以马来文为主的单一国民教育不被华社所接受,政府就将之删掉(或束之高阁)。

这似乎标明华校“危机”已告解决,林连玉也松了口气。讵料在1956年时,槟城锺灵中学首开先河,与殖民地官员达成密约,接受政府的津贴,成为首间政府津贴学校。随后森美兰的振华中学及柔佛昔加末中学也接受津贴。

这意味着锺灵依据原有的法令进行改制,结果引发学潮。自此之后,锺灵的汪永年及马华的梁宇皋因支持和推动华校改革,成为林连玉眼中的“民族罪人”。

虽然1957年独立时,拉萨报告书已转成1957年的教育法令,但华社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尚算不错。可是到了1960年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出炉时,就不再“含糊”了,而是明确规定华印校要么改制成津贴学校,成为国民型中学;要么保持原状,成立独立中学。

与此同时,政府也规定所有的华印小一律转成国民型小学,但媒介语保持原状。

根据政府规定,当1961年达立教育报告书转成教育法令时,华文中学至迟在1962年前就要作出选择。结果有55间华中接受改制成国民型中学,而只有16间保持独立中学。这与林连玉强力要求华社不接受津贴有了差距。也因为林连玉的斗争,他在1961年付出了代价,先后被褫夺公民权和撤销教师证。虽然经过上诉,却在1964年在枢密院败下阵来。

其实,1957年的教育法令已作了很大的变动,即学校接受津贴后,得依章调整董事会。也因之一个大转变也静悄悄地来到所有的华校。

有关条例可以引用到改制中小学的身上。最重要的改变是学校一旦成为国民型中学,其师资、学生及课程全由教育部负责,而所谓的董事会/学监会都要随之改变。原有的注册董事会(或社团或公司)不再具有法人的地位。在教育法令下,董事会只有15人组成,即赞助人3名、官委3名、校友3名、家长3名及信托人(信理员)3名,一共15人。校长不属董事,但却是指定的秘书。这个董事会只选出主席及财政各1名(其他职位是董事会自行按上去的,不被政府承认)。所有与政府往来的信件概由校长负责。

经过磋商,当年(1959年)教部允应所谓官委董事由董事会推荐,但后来也被教局“冻结”,不再委官任董事。

虽未有明文规定,但被教育部认定是全津学校者(即土地建筑归政府),可免成立董事会;而半津学校(即校产属董事会者)可依条例成立董事会,但此组织不再另行注册,只能附属在教育法令内。

同样的,家教协会也是在教育法令下的另一个组织。但它与董事会都不是注册团体,不具法人地位。因此它们不能起诉或被起诉。凡是学校的诉讼案,概由政府出面。就此而言,董事会也好,家协也好,都不能被视为学校的“老板”。

惟有独中的董事会不在教育法令管辖下,它们可以向社团或公司申请注册而成为法人单位。

在过去一段很长时间里,华社也搞不清国民学校与国民型学校的差别;也不是很清楚国民型中学与独中的不同,大家都混在一起。因此今日的董总就是由各校派出的代表组成。这之中除了“统考”成为其门面和尊严外,也因董总经常带头抗议和提起诉求,也就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如今若真的学校的校制、课本和师资可以由家协发声的话,则董事会的存在也没有实质意义了。

本来家协与董事会就存在人事和组织上的矛盾,如果教育部真的来这一手,那董总将成为“无牙老虎”,因为它已经被拔了牙(没有注册的法人地位);再加上其地位被家协取代,曾一度属于华校金字招牌的“董教总”将会因时代的转动而失去光彩。其实当教师已成公务员时(除独中外),教师会也已经不能扮演急进的角色,林连玉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正由于爪夷文一闹,统考事件也终于暴露出董教总在被折腾下已成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组织。万一演变成与家协在争老大,那将心力交瘁了。



爪夷文课题团结了而连突人


2019/08/25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 郑佩琴


本地人常常说,而连突是一个政治色彩很重的地方,根据以往的经历,无论是学校、社团或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大小活动,总是离不开浓郁的政治气息,导致缺乏凝聚力,人心涣散。

但是,在这场820反对爪夷文纳入课程”的拉横幅运动,涌现一股从所未见的团结及凝聚力爆表的氛围。

这项运动获得众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华裔人士参与,大家不分彼此,团结凝聚在一起充当捍卫华校的先锋。虽说,参与人数仅有200人,但对于这个充满政治及派系色彩的而连突来说,这已是一个破天荒的创举。

因为大家心中秉承著一股热爱华教的精神,愿将政治分歧和派系等抛诸脑,一心为华教凝聚在一起,将原本是一盘的散沙堆成器,捍卫华教、维护母语教育。

因为爪夷文课题,凝聚了而连突人,团结了而连突人!

惟,令人感到心痛的是,一些极端分子却故意挑起种族和敏感课题,并指当地华社是在向马来社群“宣战”,还发动杯葛华商运动。

8月份是庆祝国家独立的月份,可是这一小撮人却藉机分裂社会,造成各族关系日益紧张,破坏和谐的气氛。

希望能如全国总警长拿督斯理阿都哈密所言,警方将向企图挑起种族和宗教敏感课题的人士采取行动,以还马来西亚各族融洽和谐的气氛。



多元教育非团结绊脚石


2019/08/2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多源流学校已在我国拥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依然会听到多源流学校阻碍国民团结的声音。若关闭多源流学校,并安排所有族群的学生在单源流学校上课,国民团结就能水到渠成了?

单源流学校或许能提高各族群的国文能力,消除某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偏见。然而,在不公平政策的环境下成长,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不会有芥蒂吗?试想,当华裔学生眼睁睁地看着身边那些成绩比他们逊色的友族同学,成功申请进入大学预科班或玛拉工艺大学就读,甚至获得公共服务局的国外奖学金,反观本身却只能读中六时,内心是什么滋味?

此外,当学校不同族群的学生和睦相处的同时,政治人物却不时抛出华人富有论、推动马来人议程、华人是外来者等言论,难道就不会撕裂种族关系?

无意改善政策

施政的偏差导致国民团结沦为空洞的口号。但是,政府却无意改善政策,反之在发生争议性的课题时,让多源流学校成为代罪羔羊。比如在大学预科班固打制引发华社的不满时,土著团结党青年团执委慕扎米尔就表示,若真正要谈公正与预科班固打制,就应该先废除母语学校。

在爪夷文课题陷入纷争之际,许多政治人物不仅没有从教育的角度探讨该政策的必要性,还企图将该课题与种族关系挂钩,其中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就为董总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这难免让友族误以为华文教育排斥他人文化。

在今年6月伊斯兰党的代表大会上,该党妇女组代表莎拉米雅呼吁政府废除多源流学校,因民族语文学校并无法促成民族之间的团结。

废除多源流学校的观点甚至获得学者背书,国立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拿督张国祥曾主张我国不需要多源流学校,应仿效新加坡只推崇单一语言源流学校,并把人民不团结的根源归咎于学校的四分五裂。

今年5月,马来网民依斯干达胡先发动“废除多源流学校,我们只需要一种国民学校”的请愿书,其中的内容指多源流学校造成社会分化,阻碍国家发展。短短3天内,累积超过53000人签名支持。

其实,随着教育领域的开放,目前的多源流学校不只限于华小或淡小,也包含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若推动单源流学校,那要如何处置这些学校?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局势下,具有远见的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倾向于将教育素质列为首要条件,且希望孩子掌握超过一种语言,最明显的例子是愈来愈多非华裔将孩子送往华小就读,以增加孩子的竞争能力,所以废除多源流学校并不符合时代的需求。

多源流教育有助于培育多元思维的人才,让国家朝向多元发展,早日达到先进国的目标,在全球化中稳占一席之地。政府不妨听取前青年及体育部长凯里的意见,就是向前看,搞好现有的多源流教育制度。若有心吸引人民选择国民学校,那就不妨积极提升教育素质,让父母相信国民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好地方。



教师心得


2019/08/22 缅甸《金凤凰》

~作者:杨丽婷(腊戌明德中学支教老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人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教师不但教人以知识,使人从无知到文明,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民族的素质直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教育程度,反之,要提高民族的素质就必须有一支良好的教育队伍。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根本,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说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作为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人格塑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着良好素质的人,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这么努力、这么认真,付出这么多来教他们,我想他们肯定会首先在思想上对这位老师予以肯定,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持有怀疑,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