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976


严防华小再有缺口


2019/08/1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墨雪


我国自有国民型华小以来,即面对许许多多的挑战。有的来自外部包括政策的压制;有的是内部自然产生的,如近几年出现华裔生减少,非华裔生增加的现象。

华裔生减少的主要原因有:1. 华裔家庭生育率低,受教育的子女减少; 2. 家长选择将子女送入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非华裔生增多的原因有:1. 华小校风好,教学素质佳,注重品德教育;2. 华语文经济效益日增,家长为子女的出路和前途着想,送子女入读;3. 多学一种语文增强日后的竞争力。

教总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华小从2008630572人,降至2018518543人,减少了112029人(17.7% );华裔生人数从2010539621人,降至2014483852人,减少55769人(10.32%)。

另一方面,非华裔生从201072443人,增至201487463人,占2014年华小生总数15.47%;其中,东马和北马的非华裔生比率更高。截至2018年全国华小非华裔生人数的比率已达18%

非华裔生占多

2018年全国华小1298所,学生人数150人以下的所谓微型华小有600所(46.2%),其中97所不超过30人,10所少于10人;非华裔生人数比率高大都发生在微型华小。以沙巴州华小为例,据该州校长协会的统计,该州华小非华裔生人数已超越华裔生人数。201883所华小共有34668人,华裔生只有14946人(41.9%),而非华裔生则多达20722人(58.1% )。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当前华小面对华裔生减少,非华裔生持续增加的挑战。正当华社还为这些问题伤脑筋时,却传出内阁宣布爪夷文字介绍落实须国民型小学家长、家协及学生同意的新措施,这无异让华小增添多了一项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微型华小学生人数不多,非华裔生占的比率高,因此,学校部分或大部分家协成员由非华裔组成并不奇怪(部分成员由政府委任);若一旦爪夷文字介绍措施须由各校学生、家长及家协同意后来落实,恐怕有些学校基于地情、校情、家协成员的组成以及非华裔生身分的因素而不得不接受现实。这样一来,爪夷文字介绍一旦在微型华小推行,那末,华裔所捍卫的华小特质即可能自然地出现缺口而难以弥补。

按照目前华小非华裔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来看,缺口可能随着时日的扩大亦未可知。到时要处理就更加棘手了!华社务必重视而多加关注才是。



华小隐忧 让人沉重


2019/08/1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凌玲


一路走来,华小风风雨雨,从无间断。

华教先贤办学只有一个理念“再穷也不穷教育“”,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国家独立后成长过程,一甲子走来,华人始终鞠躬尽瘁,为国家奉献,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

华小一路坎坷,先贤不屈不挠的精神,教会了我们要自立更生,要自强不息,更要发愤图强!于是,华小屹立风雨,筹款建校,提升设备,培育莘莘学子。我们的祖先及华教斗士刻苦耐劳、省吃俭用,热心华教慷慨解囊视为己任,主张教育与时并进,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升。

先贤守护华教,却也注重国际语言,亦没有否定马来西亚文的重要与价值。华校精英成为国家的栋梁,在建设发展国家的同时,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马来西亚是我们的家,我们土生土长的祖国。

华小每年严重缺乏老师,靠家协及董事会承担临教的薪金,出钱出力为国建设可有功劳?教育因才施教,有教无类,目的在于惠及学生,哪怕是异族儿女,在华小的人数有增无减,家境贫苦的,依然得到和华裔学生同等的厚待与资助。

首相又怎能指责董总种族主义,抗拒异族学生呢?诚如族魂所推崇的,他的语录也有记载:“我们的主张是公道的、合理的,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自诸天地而不悖,光明正大。我们愿意看到这个新兴的祖国民族间和衷合作,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的共同建设,促进繁荣;不愿看到凌迫引起争端,种下未来的祸根。”

华教先贤及教育工作者认真办学,大马华小历史远的跨越百年,华教一代又一代的,到今天依然一路坎坷坚持到底。从早期华小生国语、英语程度普遍低落,学生在升上中学时跟不上到今天可傲然与国小生媲美甚至超越他们,独中生成绩一枝独秀,统考成绩备受世界各国承认,这些都是华教先贤的远见。

华小与独中息息相关,热心华教人士把教育现代化重科技,训练学生刻苦学习,惟华社尚有一群小人物常把华小办学理念都一一质疑,破坏电脑班、进修班,甚至反对学生多买辅助作业,一度沸沸扬扬,却在爪夷风波这课题上销声匿迹,奇怪呀!

学习不快乐

华小课纲沉重,语文科、数理科、道德教育、历史、体健、美术乐等十多个科目,厚厚的全年版课本,重重的书包,每一科都有评估,也讲究高思维及趣味习,奈何各科的教学时间有限,导致各语文和各科技巧的掌握差强人意。

尤其是小学数理科,在没有巩固的基础下就过于要求高层次思维,成绩比起九十年代之前逊色得多,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快乐,学生们大半拉牛上树,无精打采!真不敢想象政府若又违反民意,以英文教数理说为提升英语的掌握,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时至今日,华小师资依然严重缺乏。时下华文受训老师有分国小华小,有注明国小华文老师的培训毕业后必须在国小执教。教育部录取了华文科师资培训有多少百分比是给华小的?华小副科都是华语媒介,如果以主修科算法计算华小师资肯定是不合理的;再说,这教育转型的时刻,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已让越来越多的校长及老师疲惫不堪,纷纷提早退休。

华小师资学位的录取资格日渐提高,报考华文的中学生因为“特优难求”而越来越少,导致师资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试想想,华小的前景将会如何?

华小隐忧,怎不叫教总董总先天下忧而忧?华小啊华小,风大雨大何时了?



突破历史课本狭隘格局


2019/08/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孝仪


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一直以来具有争议,原因是历史教科书常被利用为政治工具来粉刷“胜利者的历史”:政治史太多、淡化其他族群的历史贡献、太过伊斯兰化及介绍各族宗教与文化不够全面。

学者陈穆红文章也指出,国中历史课本内容过于著重马来人中心历史观,同时也过于强调政治精英关系。然而在我国多元种族社会体制下,燃起及保持爱国精神是首要的政策。因此,自2013年起,历史列为大马教育文凭(SPM)必须及格的科目。时任副首相幕尤丁表示,选历史科目的目的是要唤起大家的爱国精神。

尽管如此, 国人依旧认为历史课本“不够多元化”这将不利于国民的融合与团结,更甭说爱国精神了。近来,国中历史课本内容也被更新了,在满怀的期待下依旧“不够多元化”。

覆盖范围的差异

无可否认,在多元民族社会现实下,教育部要制定和编辑出一个让民众挑不出毛病的历史课纲纲要,实属不易。国人一直寻找答案,试图开解这是“谁的历史”。遗憾的是,一般民众的普遍认知是我国的历史课本内容选编太过著重于马来人或伊斯兰宗教。过于强调一个种族、一种文化单元思维,意味著无法反映出我国多元族群和文化的国情。每每以种族文化信仰的角度来教导,但却忘了我国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及拥有特殊地位的州属(沙巴和砂拉越)。

据笔者对教育部及国家语文出版局所出版的中学历史课本研究发现,即使独立超过半世纪,但关于沙砂的历史覆盖范围却是小之又小。在1970年代版本的历史教课书,关于东马历史是零页数,这或许因为整个纲本所提及本土历史较少的因素。然而后期以本土为主的历史课本也稀见与东马历史有关的内容(图表)。这也彰显了现有的历史课本和国民意识形态是以西马半岛为主。

教科书内容缺少东马史会减少国人对它的认知吗?某种程度上是会的。比如:为何至今东马还保留有移民自主权?很多人不了解为何西马人只能在东马逗留最多三个月,在东马工作需要另外办理工作证等。历史教科书少了陈述沙砂在建国史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特殊地位,造成了西马人对东马长期存有误会以致联邦政府给予地方区域的差别待遇。这也导致为何近年来,一股沙砂自主运动萌芽茁壮于民间。由此可见,历史课本内容不但影响了各族之间的关系,也分化了国家政体。

我国政府从1969年开始,设立了相关的单位促进各族群宗教之间的和睦关系。此外,教育部也在今年宣布恢复小学的公民教育科目,以便培养国人的爱国精神及提升公民素养。显然,执政者也把期望加在各教科书及课堂上,只是还未见其效。虽说良好的教育政策能确保其效应,但历史教课书的角色不同。

倘若从一个狭隘的角度去编订学生的历史课本,就成了政治议程,而不是把该有的人文进程和文明表述放在课本内。历史本该是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兴亡盛衰的真实记录,同时也记录每个民族走过的足迹与社会矛盾。有另类议程而编改历史内容,其作法与奥威尔《1984》书里的温斯顿在真理部负责篡改历史和消除旧历史相关证据的角色没什么两样,反而会减低民众对执政者的信任。

因此,笔者认为历史内容需慎重地检讨,并修改原有的不足。如果各族都认识对方的历史,可想像这多么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认知、意识和关系。此外,以历史为根底铺成结合公民教育教学,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多元民族的马来西亚,从中培养作为公民的使命感及责任感。

政策以外的力量

或许民众会对多次更新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感到失望,笔者斗胆建议与其把期待放在政策上,不如从自身开始关注和教导相关的历史。很多时候大家都把焦点凝聚在历史课本纲要,却忘了自身也能成为教师。比方说:小时候长辈会说“要小心那些长相比较猥琐或皮肤比较黑的人,不要随便与他们接触,不然会被他们拐走”。这无疑是大人教导小孩对“坏人”的分辨,同时也间接地灌输了肤色偏见及种族思维。

身为公民的我们常把促进国家团结的责任放大到政策上,却忘了自身也该思考和教导周遭的人尤其是下一代,所谓的教育包括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包容心、礼貌礼节、敬畏心,来促进国家种族宗教和睦。

这些教科书以外的“智慧”,正是大家可自身教导的东西。即使现有的历史教科书框架成了隔膜,但教科书以外的智慧可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民众可借鉴历史辨认,抛开种族色彩的争议,加强彼此的信任并摆脱旧思维,别让有议程的政策伤了各族的感情。



从爪夷文字书法艺术风波看华教百年沧桑


2019/08/17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李群熙


自去年年中以来,世界和我国先后发生了3件大事,首先是中美爆发贸易战,其次是香港的反修订《逃犯条例》的暴乱行径, 第三件是爪夷文字书法艺术课题,影响深远。

表面上看,爪夷文字书法艺术课题没有什么大不了,仅仅是政府想在国民型小学介绍爪夷文字书法艺术而已。但是,如果真是如此简单,为什么会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全国华社的反对和声讨?

原来,华社担心的是它背后的隐议程。说的直白一点,华社担心的是:这又是极端种族主义者和极端宗教狂热者,企图通过一点一滴的各种明的、暗的施政,削弱或消灭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达到它们始终要贯彻落实的“终极目标”。

华社的担忧绝对不会是无中生有或杞人忧天的无稽之谈,而是在过去的200年的华教沧桑史中得到的血的教训。

下面,简介华教200年的沧桑历程。

我国的华文教育,从1819年在槟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算起,刚好200年。其间经历无数的风雨波折、起落沉浮。

1819年至1920年止,华教出现欣欣向荣的盛况,而英殖民统治者只注重英文,对华教让其自生自灭。

1920年,英政府实施学校注册法令,多所华小被关闭,同时加紧管制华校,惟华教仍蓬勃发展,表现它的坚韧生命力。

1941年至1945年,日寇南侵,是华教最黑暗的时期。日本投降后,华族再度发扬热心教育的优良传统精神。至1955年,随著南大的诞生,短短10年间,华文教育已发展为由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期间,教总、董总先后成立。

但华教的发展绝不是一航风顺的。1951年的《巴恩教育报告书》、《1952年教育法令》、《1954年教育白皮书》等,都企图以英文代替华文,达到消灭华教的目的。

1956年拉萨报告书》在第12节中提出“一种语文、一个源流”的最终目标,为往后进一步削弱华教埋下伏笔。

接著,政府强迫华文中学改制为英文中学。槟城钟灵中学最先接受改制,成为华教的千古罪人!其时,学潮四起,钟灵中学学生以血书表达捍卫华教的决心!

1961年教育法令》接纳《拉曼报告书》的建议,政府正式推行单元教育,以实现最终目标。此时,华文中学面对改制的巨大压力: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教育部长又保证改制后,将有三分之一课程以华语为教学媒介,结果有54所接受改制,只有16所站稳立场,成为独立中学,华教陷入困境。

1969年大选,执政党惨败,随即发生513惨案。华社各种诉求遭到全面封杀。独大申请创立,亦于1980年遭拒绝。同年南大名存实亡,然而,华社仍然艰苦奋斗,七十年代发起独中复兴运动,至八十年代末增至60所,并于1975年成功举办统考,开创新格局。

1987年《茅草行动》,华教领导林晃升、沈慕羽被捕。可是,石在,火种是不会熄灭的。在华社万众一心争取下,南院、新纪元、韩江学院先后获准注册。1995年,政府又出新招,推动变质华小的《宏愿学校》明确写道“国语作为所有源流学校的统一媒介语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而且必须逐步全面实行。”

1996年,首相马哈迪接受《时代周刊》访谈时,表示接受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的事实,并将放弃同化政策。不过,始终不放弃最终目标。

2012年,当局公布《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最终目标仍然脱离不了一种语文的政策。

纵合上述所说,我们深知,无论是英殖民地时代或历届政府,每有新政策出台,都对华教不利,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而在大家坚决反对下,它也会修修补补,做些少修订,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目标不变!

前董总主席郭全强形容华教有如“耿耿修竹,铮铮劲节,立根在顽石,破石刺长空,任风嚣雨虐,任霜欺雪压,不弯腰不屈膝,一心向红日,起舞展千姿”。道尽华教之沧桑。

注:本文资料多取材自《董总50年特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