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4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981


单一源流学校已不合时宜


2019/08/22 星洲日报/星观点


多源流学校是国民团结的障碍;单一源流学校更能让国民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团结。翻开历史,此论述在独立之前已经被提出,1953年时任教育部高级顾问阿米鲁丁巴基就建议只设立国民学校,以英语及马来语作为媒介语,以便各族子弟能够在同一个校园学习及生活,促进国民团结。此后这项建议便成为我国欲落实单元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

后来,1956年拉萨报告书进一步将建议落实单元教育政策列为“最终目标”。在1961年教育法令落实后,出现改制中学即国民型中学,以及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国中。而华小和淡小也面临被削弱母语教育优势的挑战,至今尤其华社更是因此坚毅地保护华小免于变质的危机。

这就是巫统林茂国会议员凯里引用的历史背景,他说,我国在1957年和1963年就错过落实单一源流学校的良机。凯里说的没错。在我国教育呈愈开放的趋势下,现在要落实单一源流学校政策是很难实现。

然而,“最终目标”依然是我国教育未完的“使命”。2012年时任国阵政府推出的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此“最终目标”仍在,即使政权轮替后,希盟也没有修订蓝图,最近爆发的爪夷文字争议就是一例。 首相马哈迪也同时重提宏愿学校和英语教数理等过去的政策。

“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国民学校作为单一源流学校,意味着华淡小将被取代。但是,国民学校不再如以往般是国民的首选学校,华小因为华语的国际地位提升备受各族青睐,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国内的国际和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不少更是有伊斯兰教育背景,这些现象在在彰显多元教育的优势和备受认同。类似的现象唯有继续往前发展,而不会退后,这反证了凯里的看法,以及落实“最终目标”政策存在的矛盾。

以凯里引用的新加坡为例子,单一源流的国民教育是新加坡政府促进国民团结的其中一个手段,另两大政策则是国民服役及房屋政策。但是新加坡政府后来发现国族同质不容易办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样重要。

民族间的差异其实无损国民团结,继续推行多源流教育反而是强国之本,多元和开放教育制度证明能够培养更多符合全球化趋势的人才,得以塑造更开明及民主意识和具有宏观视野的公民,更有利于国家实现先进国宏愿。换句话说,最适合我国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公平、平等、开放和多元政策,单一思维的政策对塑造国家认同已是不合时宜。



爪夷文消灭不了华小


2019/08/23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林华国


在我还是记者的时候,某年PMR放榜,我在檳华女中採访了一名考获8A的巫裔女学生,他父亲讲了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8A的意思就是全科A,也就是这名考生的华文科也拿到A。她父亲是一名健身教练,他说,送女儿去就读华校,就是希望她多掌握一种语文,让她在日后有更多出路。

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已经有巫裔家长有这个思维,他们认為中文很重要。不知道我访问的这名优秀生现在怎麼了?

十多年后的今天,爆发了爪夷文字事件,虽然,内阁已经决定交给家长、学生和家教协会去决定到底要不要上爪夷文课,但还是有很多华教人士担忧,他们认為应该要搁置,否则就等於打开缺口让华小变质,也有人绘声绘影说,华教将被消灭。

数据显示,就读华小的友族同胞是与日俱增的,目前,全国华小有约20%的学生是友族,也就是10万人之眾!

要对华教展现自信心

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写道:目前我国的华教已经不可能被消灭,这是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内在是:消灭华小对任何执政者有何好处?无论谁执政,都不可能这麼做;外在因素是中国不断的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强国已经指日可待,中文的价值自然会水涨船高。

马来文原本就是用爪夷文字来书写的,后来為了让它普及,而改用罗马文字,其实这情况和华文差不多,為了让华语更普及化,而衍生了汉语拼音,也有人称為罗马拼音,取代了早期的注音。

其实,我要说的是,华小和华教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我们要对自己的华教展现一定的自信心,华裔子弟不可能因為在学校学习了一些外语,华校就会被消灭,华人从此被同化。而且,教育部都说让国民型小学的家长自由选择。

我看到一些网友说“干嘛要学习马来文?对我们有什麼用途?”,也有网友质疑马来文的经济价值。其实,此言差矣,马来文和印尼文虽然有差异,但其实是同文同种,在东南亚使用或通晓马来文或印尼文的人士多达3亿人之多,他们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南部、菲律宾部分地区等。他们背后隐藏的清真市场非常庞大。曾经看过报导,很多台商為了从事清真食品的事业,学习了印尼话和阿拉伯话。



 “有用”的科目?


2019/08/2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谢光量


在小学国语课本里出现爪夷文内容的强烈抗议声中,华社最普遍也是最主流的舆论是“连马来人都遗忘了爪夷文,在21世纪学爪夷文有用吗?”。本文并不是要讨论爪夷文/字或爪夷书法的争议,而是何为“有用”的教育科目。

我国政府中小教育课纲的主要科目包括了语文科(华国英泰语)、音乐、美术、商科、会计、历史、道德、普通科学、普通数学、纯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及高级数学)等。回想起我们从小学、中学11年上过学过考过的强制科目,以及大学4年的大专生涯上过学过考过无数的主修选修课程,我们扪心自问,毕业后究竟有哪些上过学过考过的科目是“有用”?

华社常引以为傲华校的数学科学习成效是最好的,惟学上了能用得上吗?如果不是从事数理研究或工程工作,数学科里的知识如代数、三角学、几何学、微积分学实际上学了也用不上在平日的生活中。

那么,我们还学习数学吗?肯定是需要的,因为数学知识的背后是逻辑能力、训练和独立思维。

看不见“无用”可能性

培养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不仅限于数理文商科,也包括了美术书法和音乐。要写得一手好书法,必须思考书法字体的结构特点;音乐乐理背后蕴藏著想像力和逻辑思维,为学音乐的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只看到表面“有用”的知识,却忽略了背后的核心,即各种能力。

有用与无用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价值判断,有用的便有经济效益,值得追求;无用的便没有价值,不值得追求。究竟什么才是有用?

我们常会以有用或无用去思考一些争议和问题。什么对我们有用,什么对我们是无用,有很多时候是基于我们的刻板印象和主观因素。如果我们只根据刻板印象和主观因素判断什么是“无用”,从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轻易放弃那些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用的事物,而看不见其他的可能性。

现今的科技发展和人工智慧可以淘汰人力和劳力,我们如何能确保今日有用的明日依然需要?反之,社会上有部分人士搞起复古,今日无用的,谁知未来有用?

今天无用的,不代表未来无用;今日有用的,不代表明天依然有用。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学习“有用”或“无用”的科目,而是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



语文取舍看智慧


2019/08/2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沈小珍


人在旅途,朋友在面簿问:看到爪夷文了吗?看得懂吗?

我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回帖道:处处爪夷文,但是看不懂。

跟新疆的朋友聊起来,才知道那是“维语(拉丁维文)。”

拉丁维文(Uyghur Latin Yeziqi)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辅助性维吾尔语拼写方案,继新维文之后,维吾尔文的第二套广泛使用的拉丁化方案。拉丁维文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特别是海外的维吾尔团体。

爪夷文也采用拉丁字母,乍看是共通的文字符号,但是语言各异,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和民族特性截然不同。

出国之前,爪夷文风波愈演愈烈,在政治阴谋论的阴影下,被定位为华小“趣味学习”的爪夷文成了众矢之的,人在海外,正好听听第三者的看法。

拥传承文化习俗空间

在新疆自治区,我们看到了鲜明的民族色彩,汉字的路牌附上维文、蒙古文或西伯文,让旅人一目了然,不是看懂那些文字符号,而是看到各族拥有传承文化习俗的空间。

目前在霍尔果斯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开发综合项目的友人认为,一种语言可以用多种文字符号来表述,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字符号,足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语文的取舍,攸关当权者的智慧,实验性推行之后,政策调整是常见的事,也无可厚非。

他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在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后,曾经实行去阿化和去俄化,将俄语从官方双语中除名,以英语和哈语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发现在重要的认证合同协议书中少不了俄语,最后政策U转,重新认可俄语的官方地位。

新疆也曾经实行汉校学维语,唯效果不彰,两年后在长官更迭之际取消计划。

柯尔克孜族青年小贾认为,政教合一是执政者打造和谐社会的手段之一,政治意味浓于教育。在他看来,大马华小学生学习爪夷文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成了“加阿化”。宗教不等于民族,将宗教和民族捆绑在一起,有极端思维的倾向。

不同国情不同际遇,语言文字和宗教都会因客观环境的不同而调整接地气。在宗教就是民族的极端主义者眼中,爪夷文不再是单纯的趣味学习,当华社40多年来力争统考受承认不果,政府却要小学生“认识”爪夷,叫华社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