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柔学村一定有更好的明天!
2025/02/09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舒庆祥
《宽柔学村.座谈南方》乙巳年新春对谈会,2月4日在南方大学学院讲堂举行,对谈题目“新春话宽柔学村脉络”,受邀参与对谈的共有6人:对谈嘉宾宽中董事长童星存、宽中校友纪家癸教授、南洋大学校友白士泮博士、南方大学学院校友会赵月祥,对谈人宽中南大校友刘圣烈及南方文化委员会主席陈再藩。
对谈会于下午2时30分举行,当天中午12时也安排了另一场规模较小的聚餐会,筵开两席,部份对谈人也有参加。以出席人数而言,下午的对谈会至少有70人出席,反应不错。
两场活动有一特点,大部份在场人士都与宽柔学村有缘。有的或是学校董事会、校友会或家教协会的成员,其他的是校友、前或现任教职员及关心宽柔学村发展的社会人士。
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可能是多年来,上述单位及个人第一次有此机会济济一堂,抒发己见或聆听别人的声音。
欠缺包容性及有效的交流,是近年来新山华社面对的主要问题,通过这次对谈会,终有一点新的突破。
所谓万事起头难,又处在新春佳节期间,能把这两项活动带动起来,绝对是好的开始,不是常听有人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吗?
谨此向热心促成这一桩好事的幕后推动者报以掌声,多日来的努力终于让这两场活动成功举行。
宽柔学村是新山华社独有的产物,它包括了现今的南方大学学院、三所以宽柔为名的独中及5所宽柔小学,学生人数约近2万人。
宽柔学村的概念,是由已故郑良树教授提出来的。
他说:“我们有‘学林’、‘学海’、‘学宫’的词汇,没有‘学村’的说法。”
对于“学村”,他进一步称:“始于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陈嘉庚在厦门及集美创办一系列教育机关。此一设置的教育机构,多如一座乡村的林林总总,不但一间一间栉比鳞次,而且彼此相互配搭,形成一个完整教育体系,提供一条圆满的学术研究线及文化生产线。”
郑教授也指出,宽柔学村是集美学村之后,海外华人办学的最大飞跃。其历史或没有集美学村那么悠久,规模或没有集美学村那么大,可是,其意义及所要传达的办学理念是一致的。
他总结说,宽柔学村的形成与构建,是新山华社久已存在并一直坚守及加以贯彻的五帮共和“一校”概念,在现代时空下的具体体现。事实上也只有新山有这个特殊条件,能圆满地组建这样一个学术研究圈及文化生产线。
宽柔学村对新山的重要性及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确保宽柔学村永绩存在及健康发展,则是刻不容缓。
宽柔小学能从1913年一变为五,中学一变为三,进而建立我国华教史上第一所大专院校,这都是宽柔学村精神,在不同时段的实践体现及取得的成果。
面对时代的改变,作为新山华社最重要文化教育保垒的宽柔学村,无可避免也面对新的挑战。
是调整步伐,发挥宽柔学村固有的相互提携、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装出发的时候了。
“新春话宽柔学村”对谈会的举行,意在寻找学村存在的脉络及如何配合,以面对新时代的来临。会上诸对谈人,都己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足够参照。
谨此再提两项大建议。
(一)“讲好南院的故事”,这是可行之道,三所宽中应肩负这一重任,在相互合作的渠道开通之后,向宽中生及家长传达,让他们在心目中存有报读南院的意愿,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南院也应坚守固有的辨学理念,加强师资,提升设施,成为家长与学生另一选择。新纪元大学学院能辨到的事,办校历史更悠久的南院没有理由办不到。
学生是南院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依据,有更多的宽中生进来,将能大大提高南院的知名度。今后宽中与南院有必要建立更多新的衔接管道,让有意报读南院的宽中生提早有所准备。
(二)宽柔学村各单位与各领导不应规避原有矛盾,应正面视之,并著手处理。
宽柔校史现有两大文本,一是宽柔小学五校官方网站的宽柔校史,二是两本以宽柔中学名义出版,由个人撰写的地方史,孰对孰错,是起而纠正的时候了。
总之,在华文大有用途的今天,历史悠久,根基雄厚的宽柔学村,肯定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双语教学计划下学生的未来
2025/02/1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美仪
2003年,马来西亚实行英文教数理政策。2012年,政府废除英文教数理政策,小学恢复母语教数理,国中以国文教数理科。2015年,政府又突然宣布双语教学计划(DLP),选了300所符合特定条件的中小学实行英文教数理。在2016年,马来极端主义者坚持必须在UPSR和SPM的马来文科需达全国平均水平,校方才能推行双语教学课程。
2024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布DLP新指南,其中增设第12条·第2项·第8细则,规定从2024/2025新学年一年级和中一开始,校方必须确保每个年级至少有一班使用国语/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教导数理科,意味着校方必须在每个年级筛选部分学生进入马来文数理课的班级。
另外,参与DLP学习的条件包括参考六年级学生在课堂评估(PBD)和学年末考试中的马来语成绩。目前为止,有不少人拍手叫好,但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
此前,不少人指出数理科即使是使用最熟悉的语文来学习也不易掌握,若使用不熟悉的语文,必定影响学习成效。
另外,也有不少人指出日本、韩国、法国等都用母语教数理科,技术却遥遥领先。可我们恰恰忘了马来西亚背后多元种族的复杂语言,与其它国家使用单一语言是有差异的。
根据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统计,在过去的100年间(1900-2015)发表的3000多万篇科学文献中,世界上有92.5%的论文是以英语发表的,非英语发表的只占
7.5%,而且都是法语和德语为主,马来文一篇未占。马来西亚目前正处于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进步空间。
双语教学计划的宗旨为帮助实现《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的目标,即推动马来西亚在全球科技和工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数理科是推动STEM领域的主要核心,而且近几年来跨国高科技公司的技术文档、培训流程和团队交流多数都以英文为主要媒介语文。
无可否认,英语在现代被最多国家作为官方语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语言、是商业界和学术界的通用语言,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
此外,从中学毕业至上学,只有两所专院校是以英语教数理科。因此,学生如果从中学开始以英语学数理,未来不论到哪深造,肯定能更有效地衔接各阶数理课程。笔者认为当前应以大局为重,顺应国际劳动市场需要,培养国际人才,不应把教育政策与爱国情怀划为等号。
勿政治化教育
无论是提升英语或马来语的掌握,有关当局都应当对症下药,而非在推出双语政策时以贬低马来文作为借口,政治化教育。双语教学计划的宗旨皆在巩固马来文的基础上进行。
另外,学科里还包含历史、道德、马来文等科目使用马来语来进行教学,因此并无不注重国文一词。
最后,马来西亚作为多元文化的国家,应在确保国民语言及文化传承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年轻一代。教育政策的实施应侧重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家应看到此计划背后的需要与发展,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核心,而不是将语言问题政治化。
微型小学存废之思:回归教育本质
2025/02/0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农历新年期间,与已踏入职场的学生小聚,闲聊家常,交流彼此的近况,也分享其他同学的消息,发现有不少毕业生正在微型小学执教。
微型小学(Sekolah
Kurang Murid,SKM)是指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3062所微型小学,占全国小学总数(约1万所)的30%。其中包括2053所微型国小、626所微型华小及383所微型泰小。此外,全校学生人数不足30人的学校共有496所,规模比一般学校的一个班级还小,其中华小占了119所。
“学生人数少,是不是比较好教呢?”
“在微型小学执教,工作比较轻松吗?”
许多人可能认为,学生人数少意味著工作量比较小,教学较为轻松,其实并不然。学生人数少,批改数量会少些,但在备课、教学上所需花的时间还是一样,不能偷工减料。学校的系统一样得维持正常运作,但凡其它学校须执行的职务,完成的工作,上交的报告也一样不能少。由于老师人数不多,一人往往得身兼多职。许多刚毕业的教师方踏入职场,便被委以重任,如担任多个科目的科目主任,有者甚至还直接当上副校长,以填补行政职缺。
虽说教育讲究奉献,多做多得,不应斤斤计较,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对刚踏入职场,既需要有适应的时间,也需要有前辈引领的新手教师而言。
从正面来看,学生人数少意味著教师能有机会进行个别指导,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但也有不可忽视的限制,例如难以开展需要多人合作、讨论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在学生总数少过于30位,一个班级只有1-2位学生的学校。同伴群体对儿童的情感发展、自我认同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校是儿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解决人际冲突、提升沟通能力,建立自我价值的重要场地。学生人数少,无法提供完整、丰富的学习环境,不仅难以培养21世纪所强调的软实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也与国家教育哲理所强调的智力、情感、心理、生理的全方位发展相悖。
合并或关闭微型小学一直是个敏感议题。大家都担忧一旦“失守”,会被千夫所指,因此常高喊“一间都不能少”,不敢轻举妄动。知道先贤建校不容易,建设比破坏难,然而,学校作为实现国家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生力军的重要机构,不能不把学生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幸福感放在首位。
教育是动态变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教育资源的分配方法,都须随著时代的变化,因时制宜,也因地制宜,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只关注“保住学校”,而忽视外在环境的变化,无疑就像楚人刻舟求剑一样,最终受损的将是学生。
只有当大家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不再被“失去后难以再拥有”的稀缺心态束缚,不再背负“未能守住即是不肖子孙”的心理压力,政治人物也无需担心因关闭、合并微型小学而流失选票,才能真正回归教育本质,以理性和专业的态度看待问题,有勇气为孩子做出最好的安排。
勇敢的佳恩
2025/01/21 中国报/学习
~作者:董百勤
又一位孩子转校了,我以为教书多年,对这些离别之事早已麻木,但是当佳恩最后一天在学校,我送上送别礼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满满不舍,她一年级刚入学的样子突然在脑海里闪出。
佳恩这孩子,有时迷糊,有时精明。迷糊的时候,她丢三落四。精明的时候,她善于察言观色,每当我脸色不对,她都会跳出来转移话题,改变班上的气氛。在班上,她总是积极参与我的所有活动,也踊跃回答,她是老师在班上的定心丸。
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她常常对老师没大没小,说话不顾分寸。后来和她母亲了解,原来她从小就是被教育要把大人当朋友。这是好的,因为要让小朋友知道大人是可以信任的,但是说话的分寸很重要。我找过佳恩,和她好好谈,告诉她和长辈相处要注意的事,她慢慢有所改变,懂得尊重其他人了。
有一段时间,她身处黑暗,整个人都暗了起来,在班上也静静的。后来了解她是被各种事困扰,尤其是人际关系还有学业压力,我告诉过她,凡事都有老师在。她家人也很努力陪伴和开解她,就这样,在我眼前,看着她一点一点重拾了信心,成为了我所认识的佳恩。
祝未来安好
我看到她身上那个领导的潜能,常常会给机会她领导班上的同学。她常常会出一些鬼点子,弄到我啼笑皆非。虽然我每次都是拒绝她的点子,但是另一方面又被这个鬼马精灵折服。
她去年经历了太沉重的事,她真的很勇敢。年级轻轻要面对人生的如此大考验,如此大的变故,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看着她如何在短时间内振作,回到学校上课,一直陪着我们到二年级结束,我真的为她感到骄傲。
换一个新环境,对她和家人而言是好事。到了新环境,我相信佳恩也会是优秀的她,她的社交能力非常好,父母常常会带她去外面参与各种青少年活动。
佳恩的脑筋儿转得快,常常和我斗嘴的时候,我都非常惊险略胜她,真的差一点就棋逢敌手了。再过几年,我相信我会输她了。
佳恩,老师深深祝福你。佳恩,你的爸爸和妈妈是非常好的人,老师在这里祝福你们一家人,未来的日子,幸福无虞。纵然不舍,但事已至此,也只能带着佳恩给我们美好的相伴回忆继续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