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629

独中生语文现实与反思

2025/02/1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博士

独中生的马来文和英文真的较弱吗?如果你问我,我会说: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这是否意味着,若不是独中生,马来文或英文就一定会更好呢?

事实上,马来文或英文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国中生中也很常见。这是否就代表我们应该回归英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制度,或者将独中的所有课程改为以马来文或英文授课呢?

无论是学习什么语文还是科目,个人的努力和学习意愿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努力,学习动机不强,或者遇到一位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的老师,再加上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那么任何科目都可能学得不好。而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通常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并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环境很重要

个人认为,学习一种语言除了需要天赋,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将一名马来文或英文较弱的独中生,置于一个完全使用马来文或英文的环境中学习半年,我相信他一定能讲得一口流利的马来话或英语。

目前,就读华小及独中的非华裔学生数量不少。他们的父母通常不会中文,从小的主要沟通语文也不是中文。但这些学生毕业后,往往能流利地掌握三种语言。

生长在马来西亚,马来文是我们的共同语文。除了学习自己的母语外,任何一位国民都必须能说或听懂马来语,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

学习任何科目都需要努力和磨练,我们应该让孩子在使用自己熟悉的母语(无论是英语还是马来语)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巩固应有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第二种语文。相比之下,同时精通三种语文的学习模式,可能会让孩子承受过大的学习压力。

真正能精通三种语文的人并不多,因此,如果独中生能够在不影响马来文或英文学习的前提下,以华文完成学业,当他们到英文系国家深造时,仅需花36个月适应英文,我看不出这对独中生会造成任何损失或伤害。

选择进入独中是个人的决定,独中生的马来文和英文确实可能相对较弱,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能做的是要求各独中重视这个问题,改善马来文和英文教师的素质,加强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能力。

勿埋怨独中制度

同时,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也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一味要求教师教得好,或希望学校政策完全迎合自己。如果学生自身学习意愿不强,态度被动,将问题归咎于老师或学校,这是不公平的。

若马来文或英文真的不好又如何?这个世界需要各种不同的工作者。有讲得一口流利马来语或英语的蓝领工人,也有马来文或英文较弱的百万富翁和企业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成为白领阶级的专业人士。

人生难免会有遗憾,独中生不能因为马来文或英文较弱而埋怨独中的教育制度,更不能因为不希望下一代经历同样的挑战,而放弃民族教育的根。

 

张瑞发博士──马来西亚华教事业的伟大推手

2025/02/11  星洲日报/古城

~作者:李振城

在马来西亚华教的历史长河中,张瑞发博士无疑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和奉献者。他不仅是华社民办高校的奠基人之一,更是华教薪火传承的坚定守护者。张博士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推动了马来西亚华社三所民办高校的创立与发展,为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瑞发博士始终坚信,一个民族的伟大在于敢于做梦,并且勇于将梦想变为现实。马来西亚华社自1819年创办“五福学堂”以来,便开始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教育梦。张博士继承了这一梦想,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他深知,唯有通过教育,才能让族群的薪火代代相传。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他在1975年协助创办了宽柔专科部,为华社民办高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宽柔专科部的创办,标志着马来西亚华社首次迈入高等教育领域。张瑞发博士在筹办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深知,华社必须自力更生,才能在逆境中开辟出一条属于华族的教育之路。宽柔专科部的成功,不仅为华文独中毕业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更为后续的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大学学院和韩江传媒大学学院的创办铺平了道路。

1988年,张瑞发博士领导的宽柔中学董事会成功获得政府批准,创办了南方学院(后升格为南方大学学院)。这是马来西亚华社自1819年兴教办学以来,首次实现创办高校的梦想。南方大学学院的成立,不仅是

华社两百多年教育梦的里程碑,更是华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张博士在南方大学学院的创办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为华社民办高校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张瑞发博士不仅致力于南方大学学院的发展,还积极与协助推动新纪元大学学院和韩江传媒大学学院的创办。

他深知,华社民办高校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华族子弟,传承中华文化。在他的影响下,三所高校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南方大学学院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新纪元大学学院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韩江传媒大学学院则成为传媒领域的摇篮。三所高校的协同发展,为马来西亚华社提供了全面的高等教育选择。

张瑞发博士始终坚守华社办学的初心,即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华族子弟。他深知,民办高校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阵地。如南方大学学院成立了“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新纪元大学学院设立了“多元民族融合中心”,韩江传媒大学学院则建立了“韩江华人文化馆”。这些机构的成立,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也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融合作出了贡献。

尽管华社民办高校在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短缺、生源竞争等,张瑞发博士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态度应对。他多次强调,华社民办高校必须“先求其有,再求其好”,逐步提升办学质量。在他与爱护我国华教的教育家们的共同带领下,三所高校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瑞发博士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推动了华社民办高校的创立与发展,更在于他为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树立了榜样。他始终坚信,“办学没有永远的最好,只有永远向最好的追求”。正是这种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教工作者,继续为华族教育的未来奋斗,为族群的薪火传承而拼搏。

 

反对分化政策,拥抱多元社会

2025/02/11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黄沺荣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各族的和睦相处与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近期一些报道,引发了对穆斯林参与非穆斯林庆典的争议,这不仅使人们感受到政府似乎在推动分化各族文化,更让不少人心生痛惜。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互相尊重,共同庆祝彼此的文化?难道就没有可能通过了解和包容来弥合分歧,推动社会和谐?

在这场争论中,另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部分声音认为,人民似乎缺乏智慧或自主安排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以至各族人民需要依靠激进分子来“规划”他们的未来。

这种观点低估了人民长期以来,在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中所展现的智慧与自决能力,也无视各族群体在历史上形成的互信与协作。

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与生活方式,只有通过相互了解和尊重,才能共同走出一条符合各自利益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依赖那些极端且片面的主张来决定未来。

邀请各族人民参与彼此的庆典,是促进多元文化共存的关键举措,庆典活动不仅是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是各族群体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通过参与不同族群的庆祝活动,大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宗教信仰、习俗和价值观,从而在文化的碰撞中发现共性,消除偏见,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

事实上,无论是穆斯林的开斋节和宰牲节,还是华裔、印裔及其他族群的传统节日都有其独到之处,只有开放心态、真诚交流,才能使这些文化瑰宝在碰撞中,展现更大的魅力和生命力。

然而,目前一些政策和社会言论,似乎正在限制这种跨文化交流,甚至将差异视为威胁而非优势。

政府或个别激进分子利用这些分歧来操控民众情绪,企图以所谓“规划”各族未来的名义,剥夺各族人民的自主选择。

这种做法不仅容易激化族群间的矛盾,更有可能使社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于分裂。

真正的智慧在于尊重每个族群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用激进的手段来替代人民的判断。

因此,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营造一个包容、多元、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增进不同文化的了解,消除刻板印象和误解,让每个族群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与平等对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不同族群之间的互信共融,共同开创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如何生活和庆祝自己的文化,而真正的团结不是由外部力量强行规划,而是每个族群在相互尊重和理解中自发凝聚而成。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方向发展,为后代留下一个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民族根本—文化

2025/02/11 星洲日报/大霹雳

~作者:林綵潔

中华文化、习俗博大精深,作为华人,我对华人文化仅略知皮毛,懂得的只是基本规矩,或者只知道长辈都这样做,至于原因则答不上来。

农历新年禁忌多,可我最记得的是年初一不可扫地、不可穿黑和白衣、不可粗言秽语,但忘了不能倒垃圾这回事。

年初一因为家里的垃圾实在堆积到太多,没多想就拎着拿去倒掉,结果还未走出大门就被爸爸制止了,他说年初一不能倒垃圾,垃圾是财,倒了就等于把财富丢掉,你不知道吗?我想了想,确实是有这回事。

有些传统习俗来到现代,很多人都没有遵循或履行了,比如年初一不能倒垃圾这回事,勉强遵循确实有点欠文明,如果垃圾又多又脏,还因为习俗坚持不倒,到底对不对,我也很难说明白。

我并不是认为传统习俗应该被摒弃,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自先辈的智慧,代表着华人的根本,华裔子弟应多学习和传承,让中华色彩世代流传。

作为福建人,拜天公是一件大事,家中长辈都会隆重其事,忙着张罗,烧猪、甘蔗、黄梨、发糕、红龟糕、天公帽、天公座、各种金纸都准备齐全,不容有闪失。

以往奶奶行动还方便时,她就主持大局,要怎么拜都是听她的指令,尤其是上香环节,必须根据辈分轮流,这个规矩就彰显了华族特有的辈分观念。

排资论辈便于组织亲属系统,华裔的亲属称谓精细复杂,辈分也彰显了华族尊老敬老,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其实这点让我对生为华人感到自豪。

多数种族对于亲戚的称呼一概用安哥、安娣,华裔的亲属称谓可不是如此简单,堂或表;叔叔或舅舅;姑姑还是阿姨,关系亲或疏都不同。

祖宗十八代,上按秩序称谓,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下按秩序称谓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如此细分,可看出华族强大的家庭观念,如此珍贵的智慧,必须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