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星期六

新加坡华媒集团与教研中心结合优势提升华文教学


来源:2017/09/30《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李慧玲(左)同新加坡
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符传丰博士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
中国侨网930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与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以结合双方优势,进一步提升本地双语环境中的华文教学素质,继续推动华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和华文教研中心将合作把教研中心的文本分级技术,应用于集团属下的学生报数码平台及教育中心的课程内容。

双方也会探讨如何将教研中心开发的作文写作教学及学习科技,同华文媒体集团的学生报和教育中心的内容相互结合。另外,双方也将合作为本地学校设计及推行传媒课程,加强华文教师对新加坡和国际媒体公司的认识。

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李慧玲,昨天(29)与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符传丰博士签署有关合作协议。

李慧玲说,华文媒体集团不仅是信息传播者,更是新加坡华文教学和文化传承生态中的参与者,而集团作为雇主,更是本地教育成果的接收者。“我们深深了解这个角色和使命。华文教研中心是这个生态中的重要伙伴,我们的学生报和教育中心,是实践华文教研中心的教学研究和在职教师培训的理想场域,对最终受益的学生来说,这将是完美的结合,令人期待。”

符传丰表示,教研中心成立近十年,在职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及资源开发这三项主要业务已有一定的成效。

他认为,如今配合报业控股的资源以及在传媒界的影响力,双方定能携手推广华文教学与研究,进一步影响家长和学生多学多用华文,同时与其他机构合作“让华文教育动起来”。

“相信这项战略结盟将为华文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真实性教学资源,为家长和学生带来更多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源,并为公众带来更多学习华文及认识华族文化的有趣体验。”

华文媒体集团的教育团队今年8月推出新的数码学习平台“早报校园”。早报校园以中小学生为对象,汇集三份学生报《逗号》《大拇指》和《小拇指》不同种类的新闻与文章。平台会测试学生的华文能力,再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并附上练习题。它还设有“文本转语音”、在文中显示汉语拼音等多种功能,让学生以互动方式学习。

报业控股也在8月宣布将以850万元收购本地教育机构汉语文中心的75%股权。双方计划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发展以学生和成年人为对象的华文教育课程及活动。

(编辑:李明阳)

华文教师贵州行:感受多彩民族风 推动华文教育发展


2017/09/3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中新社贵阳讯)“哇!太精彩了,再来一个!”看了由贵州师范学院学生带来的《侗族大歌》表演后,来自意大利的华文教师郝淼在台下忍不住拍手叫绝。

国务院侨办2017年“华文教育•优秀教师、资深教师华夏行”活动结业典礼上,泰国教师袁玉仪的独唱《我的中国心》,印尼教师戴如莲诗朗诵《沁园春•长沙》……给现场的教师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呈现。

据了解,20179月,来自意大利、缅甸、新加坡、印尼等国家的160余名华文教师参加了中国国务院侨办的2017年“华文教育•优秀教师、资深教师华夏行”活动(以下简称“华夏行”),期间教师们先后赴广西、贵州交流和考察。14日至21日,“华夏行”团队来到贵州,交流考察并体验风土人情。

在黔活动期间,教师们实地参观贵州省兴义市和贵阳市等地中小学校,就“华文教育”、“课堂教学技巧”、“学生兴趣培养”等主题进行交流、座谈和观摩。

“我们感恩这一方美丽的土地,让我们这些海外的教师,有游子归家的温暖与感动,感恩我们拥有一个和平、强盛的祖籍国,这样重视海外华文教育,感恩这一切!”法国教师中文课堂负责人辛丽燕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5日,在贵州师范学院,教授颜迈为来自海外的华文教师们带来了以“汉语的歧义”为主题的讲座,颜迈从中国节目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与嘉宾的一段开场对话引入,“重庆的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重庆的冬天也是能穿多少穿多少”,幽默而生动的授课,教室里不时传来教师们开心的笑声。

贵州黄果树瀑布、兴义万峰林、贞丰双乳峰……在黔活动期间,教师们一路参观考察、亲身体验,时而拍照留念,用心体验着独具特色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我们放空俗务,重返青春,用心感悟,山川、美景、人文,洗涤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辛丽燕说。

“印象最深的就是兴义的万峰林,还有黄果树瀑布,很震撼!有机会还要再来!”郝淼告诉记者,她对即将结束的活动十分不舍。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弘扬中华文化理所应当,这是我们的责任,愿将所学这一切带回去,教育给海外的华人子弟,让中华文化之光照耀他们的未来!”来自印尼的教师黄素玉在结业典礼演讲时提到,“此行收获很多,回到工作岗位以后,要把华文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千岛日报)

2017年9月29日星期五

募清寒工读金 明新纪元美食嘉年华


2017/09/29 光明日报/国内
新纪元美食嘉年华将于930日在新纪元大学学院B栋停车场举行。 
(加影28日讯)2017年新纪元美食嘉年华又来咯!即将于年930日(星期六)上午9时至下午3时,在新纪元大学学院B栋停车场盛大举办,欢迎公众踊跃出席。

嘉年华当天所有盈馀将充作“新纪元大学学院清寒工读金”,让家境贫穷的学生有机会赚取零用钱,维持生活所需。

“新纪元美食嘉年华”已经成为该小区一年一度的小区庆典活动,年年都获得各阶层群众鼎力支持,成功为新纪元筹获不少款项。

今年的美食嘉年华,将让来宾们在味蕾上尽情的享受美食所带来的美好滋味。品嚐美食之馀也能感受马来西亚富饶、具生命力与多元性的饮食文化外,也会带给大家众多游戏及幸运摸彩等精彩活动。

除了美食之外,来宾也有机会把多样小礼品可以带回家!参加办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前往活动现场按以下步骤操作如下:

第一步骤:到“新纪元大学学院”脸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neweracollege/ 按赞;

第二步骤:再到“New Era Carnival”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neweracarnival/ 进行分享,并写上【我要吃美食 + 标记您的3位好友 @ XXXX】并将贴文设为“公开”;

第三步骤:到现场秘书处摊位进行幸运摸彩游戏,并换取礼物。

欲知更多详情,可浏览“新纪元美食嘉年华”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neweracarnival/,也可以联络新纪元大学学院公关处03-87392770(分机:305

(光明日报)



中国文化教育交流团拜访缅华妇协教育中心


2017/09/29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

【本报讯】99日(星期六)中国湖北文化教育交流团一行四人在仰光卓越李墨瑶副校长的带领下莅临缅华妇协教育中心参观指导。

当天,交流团首先参观了本校的环境及三个班级。纷纷称赞本校丰富多彩的墙面环境。接着可爱的幼儿班宝贝们为客人老师唱了中、英、缅的儿歌,交流团的每位老师也很高兴亲切的对待孩子们,跟孩子们一起唱一起拍手。

随后座谈会在中班教室内进行。首先,在缅华妇协教育中心外派教师的主持下座谈会拉开了惟幕。缅华妇女协会主席李为华简单地回顾了在各妇女同胞和华侨的支持下学校的创建历史。缅华妇女协会主任叶雪金为交流团介绍了新学校的情况。

接着,湖北省海外文化交流协会的杨薇薇科长表示到了缅华妇协教育中心,所看到的一切都非常丰富,在教学、幼儿、家长沟通各方面工作也做得很到位。杨科长还介绍了湖北的教育情况和丰富的合作交流平台。还非常诚意地提出想跟本校合作的想法,为学校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窗口,也为今后学校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还邀请本校的老师到湖北参观学习,希望以后的联系更加紧密。座谈中,外派教师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方面的情况。随后,大家相互做了一些有关教学、师资、教室的利用、教材、家长工作等方面的相互交流。

最后,缅华妇女协会赠送了协会的特刊,邀请交流团签字留念并祝愿交流团在缅甸旅行愉快。

 (缅华妇协教育中心 李琴芝、赵誉娟 供稿)

维华联代表参加第三期海外华教高层研修班


柔州维华各区联委会主席彭汉明(右)赠送锦旗给广东
侨办领导林琳。

广东省侨办领导林琳(右4)在研修班开幕礼后与各国
学员合照。

本期研修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各国代表合照。

各国代表合照。
 (士乃28日讯)应广东省侨务办邀请,马来西亜维护华教联合会派遣4名代表,参加由本月18日至25日为期一周在广州举办的《第三期海外华教高层研修班》,经于日前顺利归来。
参加此项研修班国家,除马来西亜外,尚有来自东盟的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缅甸、日本及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此次研修班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承办;为期一周的研修课程内容丰富,除了邀请到知名专家教授为学员讲授“学校管理”、“教育理念”、“国学课堂教学”等课程,还安排到当地特色名校拜访、课堂教学观摩、广州传统文化游览等活动。
研修期间,学员们实地访问了广州市东方红幼儿园、执信中学、佛山第九小学、南海外国语学校。并顺道参观了广州西汉南越王文物博物馆、南越王墓、陈家祠等岭南著名景点。
研修课程介绍小学,中学及中学外语学校的啓蒙,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新中国教育精英科学创新的精神面貌。
为表示感谢,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省侨办赠送锦旗留念。在结业典礼上,林琳巡视员和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负责人为本期研修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文:彭汉明)

【华教视窗】 ~ 710


华文教育的挑战与契机


2017/09/27 南洋商报/言路版

~作者:利亮时


我国的华文教育在经历《巴恩报告书》、《拉萨报告书》和《拉曼达立报告书》等的多次教育政策调整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曾经一度被压缩和限制。再历经1969513日的事件,华文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

然而,政府推动国语政策,调整英殖民地留下来的传统英文教育,为华文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契机,再加上华人社会对教育的支持,让华文教育在1970年代中晚期,逐渐出现复苏的现象。

我国华文教育历经艰苦的经营,最终迎来了曙光,这并不代表前路是康庄大道。走入21世纪的今天,华文教育的前景虽被看好,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包括了陈年的老议题,以及新涌现的课题。

首先就华文小学方面,师资不足问题是否真的已经完全解决,往后是否产生有系统的制度来防止师资缺乏的问题再次产生?经费问题,同样是国民教育的一环,政府经费的挹注是否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这都是华人社会必须共同监督的,我们不能只依靠官爷们的“神来一笔”。

合力将小康推往盛世

独立中学(简称独中)教育方面,政府的支持微乎其微,除了一些州属如槟城州,地方政府会固定拨款支助一些经费外,基本上独中从以前到现在都是要靠自身董事部与华人社会的支持。如今有部分独中是办的十分成功,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然而独中在不久的将来会面对国际学校的竞争。独中必须不断强化本身的质和量,以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也看到董总在这方面给予独中许多增能的培训和治校的建议,这些都对独中未来的发展大有帮助。

目前独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董事与治校者之间的关系,这可说是一个延续逾一世纪的老问题。双方若能信任与团结,则校的发展可以稳步前进,反之就会把学校推向败亡的悬崖,这是办教育者必须严正看待的问题。

华文教育走过了荆棘满途的前路,迎来是一个小康的局面,如何把小康推往盛世,这都有赖于投入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环球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外在的资源,并结合国内的力量,把华文教育推向国际的水平,而在推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紧记华文教育是本土的华文教育,而非中国或台湾的中文教育,我们在吸取他人养份的同时,能够推陈出新打造具有我国多元文化特色的华文教育,使之成为我国教育的一环,这才是成功之道。

(作者为台湾高雄师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



独中应实行非典型双轨制


2017/09/2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小二


日前,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在2017年会员大会上建议国内一些以单轨教学的独中可以尝试改为双轨制度,让独中生除了统考以外,同时报考政府文凭考试。

他说,目前国内大多数独中采取“非典型双轨”方式,即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这些采取此制度独中,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包括国文国语在内的三语之外,成绩也一样优异,更拥有更广的升学出路和就业优势。

提高统考国语水平

方天兴这番建议,对独中可说是百无一害。在独中,国语可说是最弱的一环。无论在语文掌握上或是会话运用上,都稍为逊色。因此,如果独中生多考政府考试,可以辅助这方面的不足。一路来,独中生对国语的学习,可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至今,董总教育中心还没有好好地为独中策划一套完整、周详的国语科课程纲要。最难以置信的是几十年来董总教育中心连统考高中国语教科书都没有出版。这叫老师如何将国语科教好。老师只好自己寻找资料,自己编印教材,费时费神,事倍功半。平心而论,统考国语程度一般上比政府文凭略低。所以祈望董总教育中心尽快加倍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提高统考国语水平。

诚如方天兴所讲的,有了政府考试文凭,将为独中生开拓更广的升学之路。包括本地国立大学,各政府学院如工艺学院、技术学院、技能学院、社区学院、大学预科班、师范学院等。即使是申请私人学院或大学,拥有多一张政府考试文凭,肯定比只拥有统考文凭的独中生占尽优势。

谈到就业方面,无可否认,政府文凭肯定比统考文凭更吃香。许多工厂、商业机构或雇主不知统考为何物。彼等心目中,只接受政府文凭。这对只拥有统考文凭的独中生,无疑是首当其冲吃了暗亏。不久前,政府宣布想要申请进入公共服务局的人士,必须拥有SPM国语优等。因此,独中生兼考政府文凭,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将来从国外学成归来,有意加入公共服务局,可说是有备无患,捷足先登。

那么,在独中教授政府文凭考试是否会面对师资问题?绝对不会。目前大多数的独中老师都是本地大学毕业生,本身经历过政府文凭各类考试。因此,要他们教授政府文凭考试,绝对是轻而易举,不成问题。更何况在市面上各书局售卖的政府文凭考试参考书及资料,不计其数,应有尽有,随手可得。无形中为考生提供诸多方便,省时省力。

至于独中教授政府文凭考试,在时间分配上是否会有冲突或两边不到岸?这个问题也不会发生。本国独中上课制度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学生可在初中学年的三年里做准备,而在初三报考PT3,取得一张通行证。因为学生没拥有PT3是不准报考SPM 的。上了高中,校方可以开始教导SPM课程。到了高二这一年,因为学生还没有考高中统考,(高中统考是在高三才考)所以校方和学生可以在这一年做充分准备,集中火力,专攻考SPM文凭。上到高三,又用同样的方法专注精神攻考高中统考。这是多么两全其美、一举两得的机会,真是天赐良机啊!事实证明,在2016年,吉隆坡几间独中在SPM及高中统考中,多位考生考获全A的骄人成绩。

独中教育应与时并进

无可否认,独中一路来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母语教育的使命。然而,独中生兼考政府文凭考试,不但没有违反独中教育理念与原则,反而是比国中生更强劲、更加具备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独中教育应与时并进,放眼世界,不要把自己套进一个民族大义的框框里,与世隔绝。尤其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而国语是国家官方语文。因此,华裔除了本身母语外,更要掌握国文国语能力,加强其他语文,肯定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因此,独中实行“非典型双轨制度”即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的方式是明智的、正确的。



社区型独中经营的难处与解题


2017-09-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芳龙


雪隆区二三百万华人支持8所独中(平均30万人支持一所独中),财力来源相形见绌。也因此,社区型独中必须靠校友与地方人士支持;董事会和校方背负的压力,不可谓不大,办学也只能战战兢兢;用钱方面也得锱铢必较。我们都理解应该以“投资兴学”的观念办校,把办校各项支出当“投资”而不应该当“费用”;但钱筹得不易,能不谨慎吗?

我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但与很多华裔一样,关心华教与独中的发展!

先贤历经数十寒暑的努力与近年中国崛起,大马华教发展可以借用《孟子·尽心上》的一段话:“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白话文可以简单解释说:华人社会暸解支持华教这件好事,支持气势就像江河决堤般无可抵挡,独中全面发展的大势底定!)是的,华教的前景是乐观的;但是设在小镇上的社区型独中,却面临经营困境与难处!

难处之一;在于学生来源及素质不足,少子化问题及年轻人移居城市,小镇周边华小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就三丶两百人,即使报读率达到40%,新生人数也不过百人。这种处境,不是雪隆丶新山都会地区的独中办学者所能体会的。

生源不足,就不存在用“入学考”筛选“菁英学生”的先天优势,所以社区型独中只能实践孔子的“有教无类”!大型独中的学生录取率50%;而社区型独中则凡报名者一律录取;学生素质不平均,除了造成教学上的困难,也会影响将来各项考试的成绩,学校进而可能背负办学绩效不佳的骂名。

难处之二;生源短缺造成编班困难,假设一个年级学生105人,那应该编成3班,抑或2班?因为每增加1个班级,每年必须增加12万令吉的支出,对资金来源短绌的独中而言,无疑雪上加霜!缺乏规模经济,是社区型独中很难解决的问题。

难处之三;社区型独中面临的另一个难处,就是不容易完全补足适任的本科专业教师;全校只有10几个班级,但课程科目一个都不能少,所以会出现物理老师兼教化学丶数学老师兼教生物的现象!这种兼任情况,未必会出现老师不适任的问题,但也不应该形成常态。

要补足专任教师?且莫说教师不好找,增员的薪资成本也是沉重负担。

难处之四;在于社区型独中的位置均处于小镇上,对英文与巫文的运用必然不如都会学校普及;缺乏学习大环境,就较难将语文学好,学生英丶巫文的掌握能力也因此成了学校的弱项!

难处之五;资金短绌,小镇华人人口最多不过几万人;这与雪隆区二三百万华人支持8所独中(平均30万人支持一所独中),财力来源相形见绌。也因此,社区型独中必须靠校友与地方人士支持;董事会和校方背负的压力,不可谓不大,办学也只能战战兢兢;用钱方面也得锱铢必较。我们都理解应该以“投资兴学”的观念办校,把办校各项支出当“投资”而不应该当“费用”;但钱筹得不易,能不谨慎吗?

日前,曾与一所社区型独中全体老师分组座谈;双方无拘束的交流,倒有一些想法适合公诸于报端。

解题一;主动出击招生,如果能增加华小毕业生到独中的报读率,每增加10%就招来三四十位生源;但招生必须靠校方做好准备,主动出击说明;被动招生只能招来原本就想到华校就读的学子,会流失犹豫不决的学生。

解题二;如前所述,社区型独中迫于现实,招生政策是来者不拒丶有教无类,所以部份学生升上中学后,会面临课业接续不上的问题。我曾经想过,是否应该扎根于基础教育,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同学,何不从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教起?用一年的时间,由浅入深,以提升小孩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而不至于因为课文太难,学生在人生起跑点上就放弃了!

解题三;找出学生的亮点,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所有学生当成资质一样的通才;用同一课本与教学进度教导所有的学生,这会扼杀了开窍慢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找出每一位小孩的亮点和学习兴趣,是教学者重要的工作和使命!同时检讨“升留级制度”;比方说,是否可能实行当学生的单科成绩超过85分或者全级的前10%,就予以升级;脱离传统利用“平均分数”必须达标才能升级的窠臼,让同学重启学习的信心和尊严,这才有意义!

解题四;我们常说五育(德丶智丶体丶群丶美)并重,但新式的教育发展至今,似乎“智育”凌驾其他“四育”。从前,我也认为智育的重要;如今,已近耳顺之年,能够体认中学甚至大学的学业成绩,和人的一生成败与否,划不上等号!个人的学习态度与人生价值观更显重要,所以“品德”教育应该加强。最近发生的23位宗教学校师生因纵火桉身亡,不就是校外问题学生所为?

解题五;再说学生的英丶巫文语言能力,缺乏外在学习环境,必然形成后天失调;所以也有人提出用英文教数理等意见;其实这有点本末倒置;更适当的应该是将“生活化的英巫文”引进校园,生活英语才是英语的入门。

解题六;稳定的师资,减少师资流动率,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础。学校的经营与企业经营应该相去不远,只有稳定的人力资源,企业才能稳健发展,学校不也一样?校长的流动,老师必须重新适应;老师流动,学生必须重新适应;所以当人事更迭太频繁,不是好事。

解题七;社区型中学的财务窘困,有其必然性;必须“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长远来看,学生的学杂费应该要能调整至足以支付老师的薪资;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解释有很多版本,其中一个就是“缴了学费的学生,我没有不去教的”)。再者学校的节流必须多花一些心思,毕竟筹款不易。

社区型独中经营的难处,不会是无解的;这端赖校方丶学生丶家长丶董事会丶社区人士共同的理性关心丶感性支持!何不充份授权校方办好学校,明订绩效评估指标(KPI),定期稽核评估(InternalAudit)即可;以免董事会与学校的事权不清,徒添困扰!



讲华语考华文,一个不能少


2017-09-28 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曾毓林


我们认为,维护华文有不同的方式,有人宣扬华文之美,但也有人着重其重要性,各司其职就好。所以我们坚持先宣导“学生报考华文科,让华文科在教育体制占一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星洲日报自2002年开始推动“我讲华语.我考华文”运动以来,两度“升级”──一次升级为“抢救华文”运动,这次再升级为“爱华文”运动。

一切源自于每年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报考华文科的华裔考生逐年低落,我们担心,华裔考生再受“华文难考、考不到特优等难申请奖学金”的印象影响,在政府会考中放弃报考华文,久而久之,会形成政府体制内华文科变成可有可无,乃至于被自然淘汰。

先在国家体制内保有一个重要席位是当务之急,所以星洲日报透过“我讲华语.我考华文”运动展开多方面的呼吁、推动,这包括全国巡回演讲、发动中学生们的偶像人物齐声呼吁、出版应考技巧手册、设立“华文小勇士奖”、分析选修华文科不影响大学选科结果、大篇幅报道各地努力学习华文的情况等等,希望中学生不再视选修华文为畏途。

那几年在推动“我讲华语.我考华文”也面对一些人士冷嘲热讽,谓把“华文变得功利化”了。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维护华文有不同的方式,有人宣扬华文之美,但也有人着重其重要性,各司其职就好。所以我们坚持先宣导“学生报考华文科,让华文科在教育体制占一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几年后,有感于单是宣传已不足够,应该更进一步去帮助有志学习华文的学生克服各种客观问题,再加上发现中学生华文水平普遍下降,所以星洲日报再把这项推动华文的活动升级为“抢救华文”运动。除了保持原有的指导华文考试应考讲座及项目,也增加了开办快乐华文学习班,华文进阶函授班、“希望阅读”计划、送书到乡下缺乏资源的小型学校、发动具有知名度的人呼吁等等。这一次“升级”是把重点放在落实推动,而不单单只是呼吁。

其中“希望阅读”计划也延伸出更多与阅读有关的活动,走进乡区,特别是偏远乡区及阅读资源不足的地区;而这个阅读计划也得到许多热心人士赞助定期购买读物的费用。每年有400名获得校长或老师推荐的贫穷小学生,每个月会获得“希望阅读”计划下定期寄出的优良读物,让乡区小朋友也能透过阅读打开人生另一扇窗口。

“抢救华文”谈何容易?又岂是报馆区区几位同事可以完成大任?不过,由于有着媒体便利,也达到一些小效果;从受惠小朋友的回信和老师的回馈中,我们看到了一点小成绩。

今年9月,“抢救华文”进一步升级到“爱华文”──15年一路走过,我们发现,对于母语、对于华文的学习,单靠“责任”和“使命感”不够,必须是让人打从心里头热爱华文、自己也愿意浸淫其中享受学习华文的乐趣,这才能根深蒂固愿意让自己终其一生和华文拥抱。

我们把“我讲华语,我考华文”、“抢救华文”和“爱华文”\"称为之“星洲日报维护华文运动”三部曲,过去我们用了15年时间来推动和努力,往后我们还会持续下去。

国家独立60年,华文教育一直是华社重视的一环,但当中也有不少把华文教育分成“独中华文”和“国中华文”;社会还存在着重视独中华文而让国中华文自生自灭的现象,更有人把国中华文班视为“私生子”。其实60年以来,不论是独中华文还是国中华文,都照样孕育出社会良才──国中华文班、华文学会也是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摇篮,它不应该被再被视为华教一环里的怪胎。

不过我们想,固执保守的耆老们终将老去,新一代的接班人有很多也是在国中华文课下受惠的──未来的“抢救华文”、“爱华文”等运动,是没有门户之见,更没有国中独中之分。

华文就是华文,华人学习华语,一个都不能少。

2017年9月28日星期四

第三期海外华教高层研修班成功举办


来源:2017/09/27 《中国侨网》
研修班学员参观广州市东方红幼儿园。
(中国侨网927日电 )据广东侨网消息,919日至25日,《第三期海外华教高层研修班》在广州举行,来自老挝、缅甸、日本、委内瑞拉、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等7个国家的华教高层参加了培训。省侨办党组副书记、巡视员林琳分别出席了开班仪式和结业典礼,并与学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本次研修班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承办,为期七天的研修课程内容丰富,除了邀请到知名专家教授为学员讲授学校管理、教育理念、国学课堂教学等课程,还安排了特色名校寻访、课堂观摩、广州传统文化一日游等活动。研修期间,学员们实地访问了广州市东方红幼儿园、执信中学、佛山九小、南海外国语学校,参观了广东华侨博物馆、南越王墓、陈家祠等岭南著名景点。

林琳巡视员(右三)与研修班学员在结业典礼上合影留念。
924日下午举行的座谈会暨结业典礼上,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理事长曾德深表示,这次研修改变了他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他希望和中国的学校、教育工作者保持联系,让学习交流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研修班的学习带给我很大的收获,”委内瑞拉华恋社中华会馆中文学校教导主任吴晓萍说,“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各国华文教育者大公无私的宝贵精神,感受到华文教育不仅是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和爱的传播。”

在座谈会上,广东省侨办党组副书记、巡视员林琳对学员们为海外华文教育所作的努力表达了敬意和感谢。他表示,语言相通、文化相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海外华社担当重任。广东省侨办将继续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在培训海外华文师资、选派华文教师赴海外任教、赠送华文教材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他还表示,华文教育能在海外生生不息有赖于海外华社的坚持,希望学员回去之后能把研修所学运用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推动华文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传播弘扬中华文化。

座谈会后举行的结业典礼上,林琳巡视员和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负责人为本期研修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钟晓梅)

印华作协万隆分会文学讲座



2017/09/2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910日下午2时,印华作协万隆分会理事、文友在万隆希望之光汉语学习中心礼堂欢聚一堂,参加文学讲座。

中秋节即将到来,高鹰主席特别安排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为讲座主题。印华作协井里汶分会将举办全印尼华人作家协会2017年中秋大联欢,作协万隆分会也将组团参加盛会。

当天讲座主题是研究唐诗《静夜思》、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毛泽东的作品《蝶恋花, 答李淑一》,由郑平和唐锦欢主讲。

高鹰主席说,万隆分会文学研讨会一向以来多由孔院或中国外派教师主讲,此次由分会研讨部负责人主讲。今天的座谈会与印华作协总会将举办的中秋联欢有着一定的关系。

两位主讲人都已准备好教材,郑平首先主讲李白诗歌《静夜思》中所蕴含诗人思念家乡的感受,应用通俗的语言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郑平解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唐锦欢对词牌《水调歌头》与《蝶恋花》作词的规律作了解释。唐锦欢接着主讲毛主席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背后的历史故事。现场文友们高兴与主讲人颂唱毛主席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

参加座谈会有分会顾问丘安钊,辅导周兴华、明芳、吴文达与其他理事,牙律文友俱乐部主席萧娥共6位文友,苏甲普眉文友俱乐部主席颜丽鸾共6位文友,展玉李秀容文友等共40 位文友。

讲座会上,牙律三位文友邓立基、辛韵吟、张嫣英应邀上台朗诵诗词。高鹰主席在总结发言时说,人生无常,大家和谐相处,彼此宽容,愉快度过晚年生活。他对两位主讲人的文学造诣表示赞赏,建议外埠文友俱乐部可以邀请万隆分会理事主讲文学话题。

 (万隆 王新民 报道)

云华师范学院举行学生会干部竞选大会


来源:2017.09.28《缅华网》华文教育





2017922日,云华师范学院第一届学生会干部竞选大会在四楼礼堂举行。云华师范学院李岚院长、杨周常务副院长、甘雪莉副院长等学院领导以及师范部的老师和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学生会竞选的消息刚刚公布,师范部的全体同学纷纷踊跃报名,各班班主任也严格把关,70余位同学脱颖而出,参与竞选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习部长等12个职务。

晚上七时,竞选大会准时拉开帷幕。首先,主持人介绍了出席本次活动的老师们,并宣读了此次竞选的规则。甘雪莉副院长致词,对参加本次竞选的同学们给予了鼓励,鼓励同学们勇敢地站上舞台,展示自我风采。竞选开始,同学们逐一上台演讲,在有限的3分钟里向评委和同学们展示着自己才能,其中不乏歌舞等才艺的展示,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欢呼与喝彩。同学们自信的演讲和独特的才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综合素质,给在场的评委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次竞选活动进行的有条不紊,气氛热烈。最后,李岚院长与杨周常务副院长相继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评价。李岚院长说:“被选上的同学,要履行自己的诺言,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云华服务。”并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展现出更精彩的自己。杨周常务副院长指出了学生会是以“奉献校园,服务学生”为主旨,并对学生会干部提出了六点要求:眼睛要会看事;耳朵要会听事;嘴巴要会说事;大脑要会想事;双手要会做事;肩膀要能扛事。这让同学们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相信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在同学们的支持下,参加学生会的同学能在这个大舞台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点燃奋斗的激情!此次活动既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积极性。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次选举取得圆满成功,期待学生会成员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云华师范学院师范九班  冯相民 供稿

不忘初心 共圆建校梦



——泗水开明三语学校中秋联欢会暨银会聚餐


2017/09/27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理监事与部分嘉宾合影。
泗水开明联谊会是在被埋没了32年的中华文化根苗复苏发芽成立的校友会,投入华社行列,增进印中文化交流,为印中友谊作出奉献。

开明联谊会是前开明资深老师张明开鼓动领航,推荐其爱妻吴萌喧任首届主席,与开明人齐心共力推展会务,从无到有,至今已拥有一幢楼房会所,提供良好的条件,开展各项利益开明人的活动。拜先辈为师,在社会上起  了影响作用;引进东方舞蹈培训中心,促进印中文化的交流,精心策划,聘请专业老师有序稳步推进,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肯定,迄今已培养出无数的舞艺花朵。

这一功绩和已故张明开老师的努力奉献是分不开的。衷心祝愿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为承前启后,弘扬开明的伟大办校精神,开明精英齐心共力筹划建校委员会,短短的一年里,创立泗水开明蒙台梭利三语国民学校,首以幼稚园为重心,具备完善,并已在20179月开学,标志走出第一步,迈向小学、初中课程的梦成真。

2017922日,我俩应吴萌喧的邀约乘火车赴泗水,她还派车到火车站迎候,直赴乡味美食厅,会晤以吴家丰主席为首的建校委员会欢迎午餐,并为自广州专程应邀而来的前开明老师李伟辉老师洗尘。三位前开明老师和七位开明精英共聚难忘的师生餐,交流难忘的师生情。

参访开明蒙台梭利三语学校,蒙校长和全体老师十多人作对话交流,了解三语学校的创新教学,打下幼儿班的基石,还计划开办中小学。曾被外送中国培训归来的两位老师畅述感言,如今再度外排三位老师赴华深造,深信归来后累积北方的教学经验,为促进印中文化交流,语言 一体化作出奉献,把开明三语学校越办越好。

为增进友谊,扩大交流,推行银会促效益。今趁中秋前,举办开明联谊会中秋大联欢暨银会聚餐,我俩应邀赴会。923日晚假座九龙宫中秋晚会,舞台上巨大的横额写着“开明联谊会中秋联欢会暨银会聚餐”。“不忘初心,共圆建校梦”为主轴的中秋大联欢,“九龙宫”酒楼人头攒动,会场上高兴地见到《千岛日报》社长林豪挚友,久别重逢的开明老师,年轻有为,桃李满天下。

吴家丰主席致欢迎词中强调,共圆建校梦是件艰巨而繁重的工程,今已迈开了第一步,紧接着理事们一鼓作气,趁热打铁,买下了一块3800平方米的地皮扩建校园开办中小学。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衷心祝愿逐步实现建校工程的美梦。

联欢会的助兴节目展现了开明东方舞蹈培训中心的舞艺,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歌咏队在资深老师指挥下唱响开拓创新的心曲,歌颂开明的勇于拼搏的精神。

(梭罗:吴萍夫妇)

2017年9月27日星期三

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召开新学年家长会


来源:2017/09/26 《缅华网》华文教育





922日上午630分,云华师范学院新学年家长会在学校礼堂顺利召开。云华师范学院董事长尚兴玺先生首先作了发言,他就缅华教育概况、学院的创办与发展、学院的定位和目标等几方面作了阐述,特别强调:学院始终坚持“为全缅华文教育培养新型教师,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为培养目标;“以创建现代、科学、规范、有特色、有示范性,立足于全缅,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华文教育师范名院”为发展目标。同时就家长关心的问题作了回复。“如果我们的师范生毕业以后不能教书,那么我们的师范学院是失败的”再次向所有家长作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

李岚院长就学院目前的情况、师资队伍、教材与教学大纲、学院规模、家庭教育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对学院的规章制度、教材与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安全和后勤工作作了详细介绍。她还结合目前中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自己从教一生的宝贵经验,与家长们做了深入交流,让大家明白了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和误区在哪里。同时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点要落实在“抓小、抓实、身教、坚持”四个方面,并勉励家长朋友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加强家校合作,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关注孩子学习、思想、生活的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观。会后几位家长坦言:李院长的讲话,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对大家长期处于迷茫、困惑或者没有章法的家庭教育送来了一缕和煦的春风,让大家受益匪浅。

会上,杨春勉副董事长向家长朋友们介绍了大家关切的学院资金筹措、运作、管理使用情况,对国内外政府机构、华人社团及热心人士对学院的关心、帮助、支持和所有家长朋友的信赖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希望通过家长会平台,向社会各界承诺:选择云华,一定让孩子满载而归。

此次家长会由杨周常务副院长主持,学院校董、老师和家长500余人出席。

(云华师范学院 陈中严 供稿)

2017年北京教育说明会在万隆举行


2017/09/27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来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嘉宾合影。
【本报讯】922-23日一连两天,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承办,西爪哇省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协办“2017年北京教育说明会”在客属联谊会属下崇仁三语学校大礼堂举行。参与教育说明会的有北京舞蹈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出席北京市教育说明会的除了万隆市各华教代表、职校代表、还有井里汶华文学习中心林祖杰、茂物郭睿苹、牙律张捷胜等市华教机构代表等。在场参与并负责接待的有西爪哇华协、万隆国际外语学院师生、客属联谊会主席徐晋鸿、冯惠英、崇仁三语学校李韬权、艺和留学中国服务中心钟珊珊等。
9时,西爪哇华协主席刘一江、辅导主席刘宜炳、监委主席李汉芳、客属主席徐晋鸿、率团来万隆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处长张宪国团长、办公室副主任吴洁、团员任胜、张耀嵩、郭英飞等、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处秘书邓瑶、万隆玛大孔院中方院长阎浩然、西爪哇教育厅规划和评估处处长阿布尔(Abur M)、苏北科技大学院长班邦(Dr.Ir.Bambang S.P)、留台学生会会长林秉文等都已来到现场。
9.10时,由主办、承办、协办方领导及代表举行剪彩礼,拉开了北京教育说明会的序幕。西爪哇华协主席刘一江致词欢迎并感谢赴会各华教代表。还说:“随着中国的发展,每年约有一万多名学生通过奖学金的渠道或自费去中国就读。他们开始发现到中国的魅力并体会到中国人奋斗的精神。但是还有很多的印尼公民对中国并不很了解,因此希望藉着这次教育展,可以让更多印尼学生与家长,以及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也给印尼学生带来更多深造的信息。感谢北京市教委,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对我们印尼西爪哇一向以来的支持和帮助。最后祝2017年北京教育说明会圆满成功。”
劲松三语学校竹筒音乐组献演一景。
张宪国团长致词:“我们团是第一次来到美丽的、因举办亚非会议而名闻遐迩的万隆市。感谢西爪哇华协的热情接待和安排,使教育说明会顺利举办。希望今后北京和万隆两市在教育上能加强合作。”还说:“这次我们来举办教育说明会有两点原因,一是,来交流沟通了解西爪哇的情况,希望能构建一个教育平台,来促进文化教育的传承,使两地学生得益。二是介绍在北京的高校,让万隆或西爪哇各地学生更深入了解并可联系想就读的学校。北京市有91所高校,其中30-40所是顶尖的学校。有心想读的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或联系留学服务中心,还可申请奖学金去深造,充实自己,奔向灿烂的前程。”
徐晋鸿主席致词:“印尼华文教育断层40多年,66年念过华校的华人现都已年届花甲,较年轻的一般都不会说华语。还幸98年后,我们的子孙有机会学华语了。随着中国的强盛和发展,学好华语是很必要的。目前学华语的,不只是华裔,有很多友族学生也很努力地学习。希望学生们都能学好华语,也掌握好各专业的知识和技巧,打造他们美好的未来,也能为印尼国家做出贡献。”
邓瑶秘书致词:“当前,中印尼关系快速发展,政治安全、经贸投资、人文交流“三驾马车”齐头并进。随着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明显加强,亮点纷呈:一是,两国政府已签署了《中印尼高等教育合作协议》、《关于设立中印尼高教奖学金谅解备忘录》等重要合作文件,去年在两国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印尼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协议》,这是两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标志性成果。二是,校际合作活跃。目前,中印尼已合作建立六所孔子学院和两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正在发挥着两国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外,中印尼几十所高校间已建立起校际合作关系。三是,两国交流的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稳增长。今年中国政府向印尼提供215个奖学金名额,较2015年录取人数增长了11倍,反映了中印尼两国教育合作可喜的发展形势。这次北京市教委举办的教育展,让更多的印尼青年,家长和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学校优秀的教育质量与水平,也一定能帮助希望去中国留学的印尼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
阿布尔处长致词表示赞赏举办北京教育展。鉴于现今的趋势,国与国之间在各领域里都有合作,尤其与中国教育界的合作对两国都有益。他认为,学海无边教育无国界,可以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化甚至各种技能。青年们有知识和聪慧就会有创意和创造力,以后踏足社会就更有竞争力,更有机会和魄力去奔走前程。希望藉着这个活动,使更多学生能去北京学校深造,培养更多优秀的莘莘学子为西爪哇省的发展出力,使西爪哇省在国际上拥有竞争力。
接着五个学院代表一 一上台以流利的英语和视频介绍各自的学校。来自万隆市几个学校的学生和家长都来咨询各校的情况。很多学生都说,要是能申请到奖学金去北京学习那将是非常开心的事。有的友族学生说,他们很喜欢学汉语,虽然难学,但他们不怕,他们会很努力地学好汉语,使他们以后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使生活更美好。

(雪妮报道)

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

高雄市教育参访团莅临雅加达培民学校交流访问


2017/09/26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日前,高雄市教育参访团一行32人先后在泗水、日惹进行访问,第三站来到雅加达培民三语学校。920日(星期三)下午130分,在培民学校位于美丽海岸区的北区学校(Pantai Indah Kapuk Jak-Utara),宾主双方在亲切温馨的气氛下进行交流。

高雄市教育参访团一行32人由教育局局长范巽绿、市政府副秘书长蔡柏英率领,成员包括9名行政代表、3名高中职业学校代表、7名国中学校代表、13名国小学校代表,由驻印尼台北经贸代表处李世屏秘书陪同。

培民学校校董萧平、执行董事兼学术监管部部长谢旭金,北校区中学校长李德华、小学副校长郭六国,西校区中学校长李廷建、小学校长Vaasuhi,以及华文督学处的潘月淑老师、吴丽娟老师和邱华玉老师等人出席交流会。

交流会由潘月淑老师主持,她对来自宝岛台湾的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萧平校董在致词中表示,感谢来自台湾亲人对培民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认可。由于历史原因,他自己所受的华文教育有限,但这阻挡不了他对印尼华教的热情。希望培民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奉献。

高雄市教育局局长范巽绿在致词中表示,非常高兴能来到雅加达知名的培民学校,尤其见到了潘淑月、吴丽娟和邱华玉三位老师,她们都是来自台湾的优秀儿女。此次参访团来访印尼三大城市,希望增进相互了解与交流,期待为今后校际合作打下基础,特别是共同推动在师资培训、教材资源、课程规划等方面的合作。范局长非常赞赏培民学校在品德教育所付出的努力。

随后,通过视频短片介绍培民学校的情况。培民学校除注重文化教育外,也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培育学生成为智德双全的优秀人才。学校秉承诚信、启发、合作、激情、贡献和同情的办学理念,提出完美的愿景和使命,履行社会责任,使学校在正确办学的道路上向前迈进、成长和发展。

培民学校在萧平校董以及全体师生、家长的团结合作下,自2001年创校以来,一路披荆斩棘,现已成为印尼拥有6个校区的庞大教育集团,包括雅加达两个校区以及三宝垄、玛琅、万隆和麻里巴板校区。培民学校毕业出来的学子也可直接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此外,培民学校现拥有一支出色的中西乐交响乐团,为培民学子提供了分享音乐的专业平台。

接着,宾主双方进行互动交流,并互赠纪念品与教材。在一片真情流露、亲情相待、和谐温馨的气氛下,宾主双方合影留念后,结束此次交流会。

 (峰 雅加达报道)

牵手丝路,放飞梦想



——玛琅孔院成功举办“2017年孔子学院日”大型文化活动


2017/09/26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923日上午,玛琅孔院在玛琅国立大学经管学院大礼堂成功举办了主题为“牵手丝路,放飞梦想”的大型文化活动,来自玛琅国立大学、玛琅穆罕默迪亚大学、普拉威查雅大学、玛中大学、永安宫补习班以及玛琅、泗水地区各个高中的师生共400余人参与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牵手丝路,放飞梦想”,紧扣“一带一路”伟大的构想,玛琅地区学习汉语的学生们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中印尼文化大餐。

活动由15个节目组成,包括歌曲演唱、舞蹈、武术、短剧、京剧、朗诵、文化体验等,活动前期宣传便受到了当地师生的热烈欢迎,在玛琅地区学习的外国学生也都纷纷报名参与。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将印尼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演绎印尼和中国的文化。活动的独到之处在于增加了现场体验中国文化项目——学编中国结和中国知识有奖问答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化,也充分调动了现场的气氛。正如玛琅国立大学副校长哇杨(Wayan)在致辞中所提到的,希望同学们不断地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树立自己的“中国梦”,为中国和印尼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年是玛琅孔院的第六个孔子日,玛琅孔院自成立以来,得到了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玛琅孔院将继续致力于汉语教育,为当地培养更多的优秀汉语人才,共同促进中国、印尼两国文化的共同发展。

(张丽冬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