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709


症结在政府不承认统考


2017/09/23 光华日报/社论


单轨制或双轨制的建议和争议的产生,问题不在于哪一个制度更适合华文独中,其症结在于政府至今仍不承认统考文凭。然而,政府高官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并且认同独中对国家培育人才方面的贡献,但是承认统考的”最后一里路”却似乎遙不可及,也看不到前方清晰的景象,这才是让人感到困惑的。

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较早前提出建议,希望能通过董教总教育中心深入研究,是否可鼓励国内现有一些以单轨制教学的独立中学,逐步采纳双轨制度,让独中生除了报考统考,也同时报考政府文凭考试。他表示,经过多年的事实与验收已证明,采纳双轨制教学的独中,学生不仅可掌握,成绩也一样优异,除了有效学习和掌握包括国语在内的三语之外,也拥有了更广的升学出路和就业优势。

不过,方天兴的这项建议隨即遭到董总的反对,申明“四大使命”及“六项总的办学方针”,即独中重视国、英文教学,却坚持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并且不以政府考试为主要办学目标,作为指引全国华文独中的办校、办学路线。另一方面,教总主席王超群则认为,独中要落实单轨或双轨制,须胥视有关学校的的意愿,即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要落实单轨或双轨制。

华文独中在教育方面向来存在一些争议的课题,包括报考多种考试的现象,是否坚持单轨制的的办学方针,或者采纳双轨制让学子多一个升学的出路,华社或华教领袖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或者抱着积极的态度,或者消极以对,有者则从对华教历史的认知,坚持独中的办学理念和考试制度。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华文独中仍然采取以统考为主的考试方针,虽然一些各別学校也不阻止甚至鼓励学生报考政府考试,亦即以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的现象,但并非强制性的措施,只有少部分独中采取双轨制,即考统考和政府教育文凭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仍未获得我国政府的承认,统考文凭的学术资格早已获得国內外逾千所大专院校的认可与承认,独中生遍布国外顶尖大学就读,而且在各领域成就斐然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单轨制或双轨制的建议和争议的产生,问题不在于哪一个制度更适合华文独中,其症结在于政府至今仍不承认统考文凭。如果政府承认统考文凭,单轨制或双轨制根本就不是个问题。然而,政府高官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并且认同独中对国家培育人才方面的贡献,但是承认统考的“最后一里路”却似乎遙不可及,也看不到前方清晰的景象,这才是让人感到困惑的。#



谁是“对的钥匙对的人”?


2017/09/2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张念群


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日前表示,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华教问题,前提是必须“找对钥匙、找对人、开对门”。

这番言论基本上放诸四海皆准。可是如果魏家祥口中的找对钥匙、找对人指的是现今的首相纳吉,那可就一点都不准。

首先,纳吉是于2009年出任首相。董总早就指出,国阵政府自20081月,第12届全国大选前批准6所新华小后,至今再也不曾批准新华小。

纳吉若真是“对的锁匙、对的人”,又怎么会上位这么久以来都未批准新华小?

此外,马华与纳吉虽然都宣称纳吉上任以来的这9年间,给华小的拨款,远比某位在位22年的首相来得多。可是不能否认的是,2016年华小特别拨款却迟至今年才发放,2017年的5000万拨款至今依然没有下文。

如果这真的是“对的钥匙对的人”,那么华教还真是“前途无亮”。

在玻璃市州陆路交通局官员莎菲卡以流利的华语为两名中国留学生解答询问而成为网红后, 首相纳吉在他的中文面子书专页“阿Jib哥”贴文,公开赞扬该名女官员展现了“一个马来西亚”的精神面貌。

莎菲卡之所以能够操著一口流利华语,不仅因为她的母亲是华裔,更是因为她自小是在华小就读。

可见,华小的发展与建设从来都不是独惠华社。全国华小有19%非华裔学生,为国家培育无数人才,莎菲卡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如果纳吉渴望能在更多马来西亚人身上看到这种“一个马来西亚”的精神面貌,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帮助华小、制度化增建华小、准时发放华小拨款,让更多非华裔也有机会进入华小就读,展现更多“一个马来西亚”精神面貌。看到莎菲卡成了网红就来蹭蹭沾光,那只是廉价宣传。

所以,振兴华教确实需要“对的钥匙、对的人”,可那绝不是纳吉、更不是国阵。



把握多语优势


2017/09/22 光华日报/社论


日前,玻璃市陆路交通局巫裔女官员以流利的华语为中国学生翻译办理手续的短片,在社交媒体广传后获得超过百万人分享和按赞,就连首相也发文赞赏她突显了一个马来西亚精神,更获得陆路交通局表扬。在各界赞赏这名女官员的同时,其实也凸显了几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其中一项就是我国国民懂得多语的优势。

我国由多元种族组成,在各族融洽相处的情况下,能互相学习各族语言是其他国家不常见的现象。更何况我国并没有实行单一教育制度,所以各族学生也可以进入各源流学校来学习各种语言,因此在精通多种语言的基础上,绝对比其他国家占尽优势。以我国华裔来说,每人至少可以精通华语、马来语及方言3种语言。当然,英语也是很多华裔学生都可以掌握的语言,更是在职场上通用的语言,所以我国华裔基本上来到职场,都可以精通至少4种语言。这样的语言才华,对其他国家来说都是很难得的。特别是在中国崛起的当儿,我国人民的语言才华在“一带一路”等经济环境下非常有优势,是本地及各国商家都竞相聘请的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华裔在母语传承方面可谓倾尽所有,可是因为一些华裔家长却没有饮水思源及长远的眼光,不断为孩子灌输英语才是保障职业的王道,并鼓励甚至不愿让孩子学母语,造就了很多华裔学生失去掌握华语的机会。从数据来看,我国1298所华小的55万名学生当中,就有10万名是非华裔。也就是说华小的5.5个华裔学生内就有1个非华裔学生。这个比例对我国华裔来说是一个警钟,就连非华裔都比华裔更珍惜华语教学的机会,那些放弃母语的华裔的确应该自我检讨。

新加坡就是一个例子。在英殖民时期影响下,当时许多新加坡的学生都以精通英语为荣,以此来证明自己出身高贵。新加坡政府更在六十年代更强制所有中学以英语为第一语文教学,造成华语教育的断层。如今,大部分学生学华语主要是为了能通过会考,甚至在毕业考试过后扔掉或撕掉华文书“泄愤”。这也造成许多新加坡华裔不会看华文、不会听华语、甚至不会说华语,丢掉了学会多语的优势。我国也有很多进入国小或国际学校就读的华裔生,希望这些学生不会把母语当成一种累赘,而是一个增加本身优势及提高本身辨识度的机会。



珍惜民族的语言及文字


2017.09.21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刘爱玲


语言及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好好珍惜,如果我们不懂得说自己民族的语言,不会书写自己民族的文字,民族及文化就会渐渐消亡,这是华裔必须警惕的。

玻璃市陆路交通局一名马来女官员以华语协助中国留学生办理轿车过户手续的事件曝光后,该名女官员不但获得大家的称赞,还获得陆路交通局颁发嘉许状,成为坊间讨论的话题。

母亲是华裔的马来女官员学前及小学曾在华校就读,平时在家与母亲及娘家的亲戚以华语沟通,虽然如今已不懂得写华文,可是以华语交谈不成问题。

当我们看到友族懂得说华语,我们会感到意外及惊喜,不过当我们看到华裔本身不懂得说华语,会不会有一样的感觉呢?

很多时候,在采访线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不懂得说华语、不会写华文,甚至也不确定如何写自己的中文名字的华裔,让我不禁在心里问:为何华裔不会说华语也不会写华文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或许你可以留意,有没有马来人不懂得说国语及不懂得写国文,这个几率应该极少,可是在华裔社群却出现这样的情况,身为华裔,我真的感到汗颜。

华裔学习华文的意愿不高,甚至放弃学习华文,追根究底是因为他们认为华文不重要,加上华文很难学,所以干脆不学习。

随着越来越多友族家长把孩子送到华校就读,让孩子学习华文,懂多一种外语增加本身的优势,华裔应该认真看待学习华文这件事。

语言及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好好珍惜,如果我们不懂得说自己民族的语言,不会书写自己民族的文字,民族及文化就会渐渐消亡,这是华裔必须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