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708


华教非马华斗争而来


2017/09/21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国阵总秘书东姑安南说,若没有马华在国阵内为华社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华文教育或华校。

马华同志们且莫高兴东姑安南为他们仗义执言,其实是巫统打算继续“借用”旺莎玛珠国会选区,所以,东姑安南才随口讨一下马华的欢心,用意是要马华投桃报李,不要讨回这个选区。

不过,“没有马华的斗争就没有今日的华文教育或华校”,这句话的误导性实在太大,必须澄清方可。

十九世纪初,马来半岛就已有华文学校,大马的华文教育比马华至少“老”上百三四十年,是先有华文教育,而后有马华,所以马来西亚今天的华文教育或华校绝非因为有马华的斗争而来;相反的,马华的“斗争”对华文教育的伤害倒不小。

1957年也就是马来亚独立那年,半岛、砂拉越及沙巴共有1347所华文小学;独立后以及成立马来西亚之后,由巫统、马华及国大党组成的政府采不增建华小政策,华小则因居民迁徙而关闭了不少,以致华小数目一直减少,即使亟需华小的地方也不建华小,华小数目降至1298所,学生人数却由39万增加到55万。东姑安南说的“马华为华社斗争”,不知斗争到什么?

中学方面,1961年,尚未组成马来西亚的半岛有132所华文中学(砂沙约有32所;参阅董总60年会庆特刊第13061307页)。

皆因华文无官方地位

1959年开始,马华协同巫统“腰斩”华文教育,砍了华文中学,只剩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先改为只有一科华文的英文中学,后改为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即如今的国民型中学。

如今,“国民型中学”只不过是华人一厢情愿的华文名称,属于非官方名称,官方名称是国民中学,即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换言之,在教育法令中,华文称为国民型中学的这类型中学已不存在,马华当年极力推销、极力劝说华人接受的国民型中学在教育法令中已归纳为国民中学,“腰斩”华文中学的政策至此已“大功告成”,这是马华为华社斗争的结果吧?

近几年来,华人怪怨国民型中学没有获得常年拨款,但政府怎么可以拨款给不存在的学校?拨款给不存在的机构可构成刑事犯罪呢!

陆庭谕曾说,华文教育的困境源于华文没有官方地位。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想当年,人口与马来人相差无几的华人要求华巫文并列为国文,全马华团要求马华代为表达这立场,但马华不肯代为争取;华人退而求其次,要求列华文为第二国文,马华仍不争取;华人最后要求列华文为官方应用语文,马华还是不答应。马华当时的理由是一切须以和为贵、为大局着想,它说只要在独立后,华人可以拥有学习母语的权利就该满足了。于是华文就这样失去作为官方地位的机会,以致华文教育受到歧视,所以华校被形容为非主流学校,一切皆因华文没有官方地位,这确实是马华为华社“斗争”到的。

如果东姑安南的意思是:没有马华为华社“斗争”,华文教育不至于有今日,那倒没说错。



读中文系能做甚麽?


2017-09-2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徐晓芬


是不是因为读中文系不像医学系丶工程系丶会计系丶法律系那麽“独立专业”,以致我们很少听到有人会问“读医学系能做甚麽”诸如此类?会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半困着死胡同里,刻板印象挥之不去。

过去三年,我国每年报考STPM华文的考生只减不增,徘徊在300人,2015年更创下294名考生的最低纪录。若与高峰期的4000人相比,这个数目颇触目惊心,心底不禁担心我们下一代的中文之路要怎麽走。事实上学习华文的人不少,异族同胞学习华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甚麽报考的人却越来越少?

上个星期日,应邀回到我熟悉的马大文学院参与一场名为“读中文系能做甚麽”毕业生分享会。主讲者除了我(我以前广播人丶电视主持人身份主讲),还有另一名与我同届毕业的同学──少年小说作家伊藤悠和现从事财务规划的学弟郑天龙。从阵容来看,系方在在是要突出中文系出路的多元,鼓励家长及学生不要放弃学习华文。这点可谓用心良苦。这也表示真的有人会有此一问,而且为数甚多。

“读中文系能做甚麽”这句话,无论是用不屑的语气来表达还是疑问的方式说出,这都表示问的人其实对中文系毕业生的出路不甚了解,甚至担心毕业生的前途,觉得文科不比理科吃香,害怕失业,赚钱不多。

是不是因为读中文系不像医学系丶工程系丶会计系丶法律系那麽“独立专业”,以致我们很少听到有人会问“读医学系能做甚麽”诸如此类?会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半困着死胡同里,刻板印象挥之不去。

这个是观念上的分歧,是属於心里层面的。那麽说些现实面的吧!会不会有人觉得当新闻编辑丶记者丶教师丶作家这种握笔写作为生的职业薪水微薄,所以不考华文,最终中文系也落得冷清?

现今已经是一个着重“软实力软技巧”的社会,读了一个吃香的科系,工作时栽在沟通技巧丶心理素质丶创意思维丶耐操耐劳这种软实力上,就算是世界一流大学专科毕业也不过尔尔。要有好的前途和钱途,关键是看你肯不肯,而不是能不能。只要肯下功夫,铁杵最终磨成针。

我的同学里有人加入出版社丶报社丶电台丶电视台,当了老师教授的不在少数,还有人成了作家丶导游丶销售经理丶外交官甚至当上了部长。他们都是中文系毕业生而且每一个都很优秀。除了文字工作,读中文系可做的东西可多着呢,前途一片光明!当然,我们不可能直接跑去当律师医生这种需要更多专业知识的领域,但是我却拿起麦克风,带上耳机在直播室做节目。

曾有不少听众问我,怎麽不是大众传播毕业,中文系不是得当教师吗?这个概念没错,但也不完全对。和我同期的DJ就有会计师丶工程师丶教师丶导演丶记者,读生物的,读资讯工艺的,念生物医学的,辅导系的,後来还有脱掉律师袍去当DJ的。既然大家可以接受非大众传播毕业生当广播员,那为甚麽会执着於中文系毕业只能当教师?

行文到此,看到报章最新的报道:缺乏师资丶STPM学期制造成华文科内容繁重丶考生报考4科(华文是最後选择)丶难考舆论与认知偏差丶华文无助升学丶前途“无亮”是近十年来STPM报考华文骤减74%的其中几个原因。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就得积极解决。

马大中文系系主任潘碧华曾在一文中提过“SPM考生从PT3来,STPM考生从SPM来,中文系学生就是从STPM来”。华文是华教的根,如果政府丶华社丶学校丶出版社在开办华文课丶考题困难度丶教科书出版等多协商,鼓励还有加强学生选修华文科的信心,多管齐下,每一个环节都用力推广,每一个学习阶段都不放弃,相信这个数目最後会上升。这是每个关心华教的人都希望看到的美好景象。

如果你觉得能用华文沟通,“够吃”就好,那麽大可绕道,不需苦心孤诣。如果是热爱中文,很想钻研却因为种种担心而却步,不选修华文科,我只能说“可惜”啊!别让中文系沦落到“可怜没人珍惜”的地步啊!



中国历史,怎样读


2017.09.17星洲日报/边缘评论

~作者·:安焕然·(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统一或分裂,皆非‘变态’。昔日历史证明,统一政权时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端的源头,并不是统一本身。但也不能说凡是统一就带来经济繁荣与和平安定,而是‘政治制度’。

读点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文化,但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自觉。可以的话,超越中国“主流”。

朋友介绍一套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20168月开播,被喻为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拍摄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

第一集《中华道路》,可以说是这部百集纪录片的总纲。其开头即展大气。从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说起,而且一开始讲的是推崇兼爱、非攻,爱好和平、关注庶民百姓的墨子思想,接着再介绍各家学说。

但镜头随之聚焦于推崇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对中央集权的助益,进而强调统一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看到这里,我楞住了。

汉武帝当年之所以独尊儒术,其实是把儒家学说当成工具使用的一种统御术。把儒家提升至“宗教”的神圣性,强调“尊君臣卑”的三纲、五常,借以巩固及强化其中央集权。这种“统一思想”的企图,非常明显,治史者不可不察。

然而《中国通史》这套纪录片在大赞汉武“独尊儒术”对中央集权强化和统一思想的伟大建置时,完全不提这思想统一政策的背后实乃“外儒内法”,儒家法家化所存在的“肃杀”之气。

稍一晃神,惊觉“百家争鸣”的精神,荡然无存。司马辽太郎,这位被人说成是日本右翼,在其编著《人物中国史.长城与丝路》指说:春秋战国“真是中国史上最缤纷、最壮观的景象”。“汉朝奠基时仍保存着这种自由的风气”,但“在武帝扩展汉王朝浇熄此风气后,社会逐渐安定,尊崇儒术,并向社会各角落散播这种思想,同时也为亚洲的停滞拉开序幕,直到中国近代。吾人深觉中国文明史的光荣时期,起自先秦时代,终至前汉。”这两种史观之落差,强烈对比。

央视《中国通史》也提及法家作为政治治理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但其后,论述的重点却是大赞明太祖朱元璋的反贪决心,并肯定其残酷的肃贪行举。认为贪腐问题,那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的问题”。

看到这里,不禁莞尔。像这样的讲演方式,还真是以古论今的政治寓言。

但让我更为惊讶的是,这部纪录片接着严正指说,腐败政治必然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当矛盾激化到无可调解的时候,残酷的战争往往成为“唯一的解决”

之道。它强调了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然而,片中强调战争合理性的两个举例,竟然是周武王之“违天命”,以及汉武帝挑起汉朝与匈奴战事的马邑之围。

我们知道,武王伐纣,有其史实故事,要说成正义之战,也有其“一家之言”。但为什么纪录片的撰述,竟是强调周武王之“违天命”这个点呢?

至于美化汉武帝的马邑之谋,就更莫名其妙。要知道,马邑之围,事实上是汉武帝“玩臭”在先,才挑起战端的。在这之前,汉朝与匈奴原本没太大的深仇大恨,而且才刚刚和亲,取得匈奴的信任。你汉武帝“先小人”的设局害人,挑起战火,竟说成是“正当”的。如此为战争合理化,岂有这种道理?

我从不反对强调统一的重要性,也赞叹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但这种一边讲自己是爱好和平,一边又合理化战争的必要性。不能苟同。

中国通史课期末考,我出了一道题:“你对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有何看法?试论之。”有位同学的答题相当中肯,她写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统一或分裂,皆非‘变态’。昔日历史证明,统一政权时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端的源头,并不是统一本身。但也不能说凡是统一就带来经济繁荣与和平安定,而是‘政治制度’。统一本是中性的价值,要如何实现统一,才决定其价值正负。同样的,分裂的积极或消极因素也不是因为分裂本身,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造成,而是在削弱了旧制度后,中央集权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统一与分裂各有特色,因此,若只偏好一方面而无视其弊端,并忽略另一方面的积极影响,难免过于以偏概全。”

精辟论见。先讲好,上述观点,我上课没教。



汉字书法比赛是精神心灵的文明


2017/09/19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普俊


汉字书法比赛是提供宣传最好的功能,2017年嘎挡文化节及全马汉字书法比赛,既要在10月尾11月隆重举行,届时全国书法界好手,都会参与其盛。

大马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汉字文化终于有了更庞大的市场,不学汉字真如数字上显示少了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支持,那么还有市场可言吗?中国的迅速发展,給了大马更大的机会,汉字汉语更广泛的流传,书法必更有更大的价值的存在。

大马是多元语言的国家,华英巫三大语言的流利是我们生存的更好条件,我们有语言的优势,是前人留下的功劳,感恩国家留给我们这么好的遗产和财富。

汉字书法留给后人美好的未来。感恩前人无私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更有机会发展文化而努力,汉字让我们懂得汉字的华人,更能发挥优秀的文化,无私与各民族的努力和互动,发展国家更宏大的未来,汉语永远如世界的语言,让我们更觉得,大马华人踏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大马因为汉语,让华人更能昂起头,挺起胸傲视世界,因为语言是我们的专长,汉语给了我们更广泛的机会,和世界人沟通,发展更为迅速,展望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