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政治武器
2017-09-09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何莉萍·
英语曾经是砂拉越的官方媒介语,若不是时任教育部长拉曼耶谷当年在砂拉越参组大马的5年后,拍板决定东西马统一采用国语为官方媒介语,今天一切有关复兴英语在砂拉越地位的争拗都不会存在。但历史没有回头路,前人的决定,代价注定由后人偿还。
砂拉越教育、科学及工艺研究部为了全面提升砂拉越学生的英文水平,推动学校领养计划,要求州内82名州议员各自鉴定并领养选区内的一所学校,以便在强化英语的计划下,协助提升有关学校学生的英文文平。
这项计划显然是响应砂拉越政府为索回教育自主权,也是呼应前任首长已故阿德南阐明英语和国语并列为砂拉越官方语言的其一动作。本质和出发点皆以挽救砂拉越学生日益低落的英文水平的这项计划,因为行动党的公然打脸和质疑,引发行动党砂州委员主席张健仁和砂拉越教育、科学及工艺部长麦哥玛因数天来不断的隔空互呛。
教育问题演变成政治课题是始料不及,把教育变身为政治过招的武器,也不会是民众所悦见的。张健仁指责这项计划荒唐不可行,要州议员在选区策划具创意和有趣的计划,形同要州议员“教”学生英文,批评这项措施间接证明在国阵政府的治理下,大马教育政策的失败。
我虽然不很认同张健仁指这项政策是要州议员“教”学生英文的说法,但也不否定,在他一一列举这项政策存在的多项问题中,并非毫无道理,从中也让人看出一些问题的端倪。
这项计划虽然强调是让州议员自愿性参与,也不局限仅领养一所学校,但相关部门表明不会提供任何拨款供作推动计划的资助,也确实加深了推动计划的难度。比起执政党的代议士,在野党议员没有拨款作为后盾也是不争的事实。没有经费,空有想法,如何把计划付诸行动?
砂拉越教育、科学及工艺研究部要州议员自愿领养学校,本意也不是为难州议员,相信出发点也是希望州议员从领养一所学校作为起点,和选区范围内的学校师生有更紧密的联系,借助提升英文水平的计划,让州议员也可参与构思和策划,通过带动营造参与感。但不是所有州议员有教学的经验或是相关的背景,要他们带动师生,在学校制造以英语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学习氛围,恐怕也不是好办法。
砂拉越政府意识到新生代英文水平的低落,担忧水平每况愈下的心情可以理解,若只是纯粹用鼓励的方式塑造说英语的氛围,效果绝对不及以强制性方式,甚至是复办英语源流学校来得好及取得渗透的效果。
英语曾经是砂拉越的官方媒介语,若不是时任教育部长拉曼耶谷当年在砂拉越参组大马的5年后,拍板决定东西马统一采用国语为官方媒介语,今天一切有关复兴英语在砂拉越地位的争拗都不会存在。但历史没有回头路,前人的决定,代价注定由后人偿还。
砂拉越近5年来,强调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相继设立,从学校名额一个难求的现象来剖析,华小、国中或独中都不再是家长的唯一的抉择,相中私立或国际学校不一定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也不是为了让孩子说一口很溜的英语。走进英语的世界,借助学习搭建的桥梁培养孩子以不同的思维和视野看世界才是家长期盼的。
教育的决策和主导权依然牢控在联邦的手中,是砂拉越人被高涨的自主权意识冲昏了头之际,不能规避的事实,这也是为何砂拉越政府有意加速推动学习英文的风气,却又有欲振乏力的尴尬的其一原因。砂拉越面对的一箩筐和教育相关的问题,也不能只聚焦在提升英文学习的计划上,诸如微型学校、简陋的校舍和基本设施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只是被动痴等联邦的关注和拨款。庆幸由麦哥玛因主掌的教育、科学及工艺部数天前已召集州议员商讨微型学校和校舍简陋的问题,跨出了有心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总好过嘴上嚷嚷。
若是砂拉越能在改善偏远乡区学校的设施,以及重新整合微型学校的决策上有所表现,这绝对也远比在口头上逞勇更能让人信服。回到提升英文学习的计划,它必须从提升师资的素质,策划全盘精密完善的教学计划做起,也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效果,更大的挑战是让不分种族的全民意识到作为世界的经济语言,推动学好英文,说好英语的努力并非带有不可告人的隐议程,具前瞻性的教育大计才能引领大马人踏上真正的先进之路。
被华文习题难倒
2017/09/08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文慧颜
不久前,拿了念四年级的侄儿的华文习作来看,我倒抽一口冷气,怎么很多我都不会做,难倒了我这个偶尔喜欢写文章的姑姑。我不甘心,转发给数位朋友,包括一位有中文系美女之称的中学华文老师,结果他们回我说程度太高了,虽然不至于全部不会,但也被一些习题难倒!
现在的孩子学华文,比起我们那个年代可复杂多了。记得我以前求学时,并没有学语素或生成语法这类专有知识,只要会读会写就行了,顶多也是学量词,不像语素生成语法这类那么抽象。我们不也一样把华文考好,有些后来成为语文老师、文字工作者、上中文系,成为中文媒体人员如记者、编辑或广告文案撰稿员等等。
我并不是说如今教“语素”或“生成语法”这类知识不好,而只是觉得小学生,甚至中学生,只要懂得读和写,懂得正确的语法,会造句作文,没必要把这些太过专业的语文知识要这么小的年纪就懂,这对他们的语文学习帮助不大,甚至可能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写到这里,我想起这些年来考华文的考生越来越少;选修华文的学生也日益减少,这当中很多给的理由是华文难考;或是说华文课枯燥,笔者不禁在怀疑,这是否和上述原因有关?
将心比心,孩童甚至成人,对一样东西有兴趣,主要是因为该东西能吸引他们,若小小年纪就要学语素和生成语法这一类枯燥又难明专门知识,莫说小学生,可能中学生也要逃之夭夭。个人认为,这些知识不是不要学,而是进阶到高中或大学再来学习。至于小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阅读,进而书写,以致于喜欢上华文。
更何况语文的功用,不就是要我们懂得以语文沟通那么简单吗?何必把简单的学习复杂化,吓跑孩子学习华文的兴趣和动力?
优质教育胜过电子产品
2017/09/05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吴嘉豪
许多老师为了学习使用俗称“青蛙”的网络教学而花了不少功夫。明年教育部允许学生带除了电话之外的电子产品到校上课,家长难免会问,网络教学还没见到效果,为何仓促多加电子产品学习计划?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通常与他的学习是否已经到了“悟”的境界有关。就算有许多学习工具辅助一位学生学习,倘若他的悟性不高,教育成效也有限。目前在学校使用的青蛙网络教学,确实能够增加学习乐趣,毕竟能够以电子游戏的形式来学习,是廿一世纪的学习方法。
然而,教育部为了确保青蛙网络教学的使用量达标,竟然可以每一周出一份报告来提醒哪所学校尚未达标,责怪意味重于辅助美意,教师没了教学乐趣,试问学生哪有学习热忱?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以今天的教育层面而言,要有好的人才治理国家,政府就得思考如何教化人才。
教师是负责教化的执行者,弘扬教化的是教育部官员,施行教化需要学校的硬体设备。教育部不能一味地将教育的责任往教师身上推,毕竟官员与教师要有恰当的合作才能创造沟通流畅的教育机制,以便官员可以正视教师的心声,让教师得到官员的积极回馈。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不能期待孩子能够以旧制度的方式去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现在存在的工作岗位,将来可能就会消失。家长要接受教育部为了赶上时代发展的巨轮,不得不快速改革教育制度。当然,家长不会满意改来改去的教育政策。明乎此,教育部有必要检讨并停止这种恶性循环的操作。
尽管如此,家长应该多参与学校的活动,在教育部做得不好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家长及教育部有双赢的局面。现在的家长都是受良好教育的一群,只要家长、学校及教育部三方合作愉快,孩子必定是最终的受益者,而不是白老鼠。
虽然当今越来越多人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但我们还是希望每一位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教育部在强调廿一世纪教学法时,一定不要忽略了,在偏远的地方,有些学校的硬体设施不够完善,网络教学及电子产品学习计划就无法派上用场。政府有通过国家蓝海策略来改善教育服务素质,这是可喜的。假若教育部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差距会更可喜。
教育部可以推动师训学员下乡实习活动,以便这些学员可以学习如何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都能实行网络教学及电子产品学习计划,因为时下的年轻师训学员都是在科技时代长大,他们会有许多创意的科技主意。
在校园霸凌文化充斥的今天,电子产品学习计划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应加大教师对学生可以采取的合法纪律权限,以便莘莘学子有安全的环境上课。王安石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希望新的政治局势能够带来新的教育格局,毕竟优质教育胜过电子产品啊!
学校筹款得妥当
2017/08/31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张网
在大马,华社筹款活动是永无休止的。学校、社团、慈善组织的筹款,使华社的资金如甘蔗般被榨干。
学校筹款改进设备有理由,如扩建增加教室等,但若因居民搬迁他处,人口及学生减少,学校继续筹钱理由就很牵强。有时是行政管理出问题,不知撙节,名为“再穷不能穷教育”,不管行情好坏,都在向社会人士及家长开刀。富足者一掷千金,一般人多捐了,就得另一方面节省开销。
学校筹款,大多数人都乐意捐赠,只是当局应该用之得法,如电脑设备,筹得几万令吉设立电脑班,不到三四年电脑就损坏及操作不灵了,买给学校做行政及教学工作,也都不耐用,是组件品质不佳,也因使用不得法,很快又得报销。
一间学校设备必须与学业成绩一并进步,投资太多在建设,而又未能把成绩搞好,是没绩效;名为素质教育,却又未能减少课业及书包重量,是搞错了方向。当今教育问题,尤其是华小,电脑设备花费太多,效果却不大。教育部一方面强调电脑教育,可是课业还是如此繁重,补习盛行,书包超重。比较国内的国际学校,就可发现,华小教育的刻板教学方法有待改革,这就得由教育部去策划及推动。
华小是国家教育一环,政府理应负责所有的建设,无须动用民脂,尤其是地产属政府的全津贴华小,何以还要向民间筹资,由华社承担责任,反观国小,设备齐全,环境完善,政府施政实有失公允。
华小建设有时则是左拼右凑,一部分为教育部拨款,另一些为部长及社会人士捐款,才足于完成目的,费时旷日,又消耗精神体力。
学校的硬体发展,由各校董家教及校长自行策划,有不当之处。他们毕竟不是专才,未能做得完善,恐怕未能充分利用资源。教育部就应设立专业小组,为学校建设作妥善的规划,把目标放远,而不是学校自行发展,欠失难免。比如一些学校校长办公室装潢花费大,花费过高的美化工程,就甚为不当。
学校建设应该有计划及前瞻性,例如周边地方发展,以及人口的迁移对学生人数的影响,都应该考虑在内。提升教育素质,改善学习环境,都应该与时并进,莫一味向华社筹款建筑,却交不出成绩,则辜负了华社对它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