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星期五

醉心中华文化传播的印尼二代华人“客家女”


2017/09/07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李惠珠在指导友族学生写书法。
【中新社记者 林永传】92日,又一个周末来了,76岁的李惠珠照例一大早就准备着她的“教具”,开始中国书法、绘画、象棋的“教学周末”。

作为印尼中华艺术书画协会执行主席的李惠珠,其职业是印尼国立艺术文化大学“东方美术史”和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美术与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和国画”的老师。

此外,李惠珠还利用周末时间,到当地的渤良安基金会从事中国象棋的教学。

李惠珠的学生,不管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或是中国象棋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印尼人。“华人要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族群和谐,就要让当地人尽可能多地了解、接受、喜爱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李惠珠说。

 李惠珠挥毫。
李惠珠的父亲李湘生从中国广东梅州来到印尼,努力打拼事业有成后,创建了影响广泛的渤良安基金会,致力中华文化的传承,促进与当地族群的和谐,成为万隆著名的侨社领袖。

作为二代华人“客家女”,李惠珠称自己“觉悟得太晚了”。

2004年,已63岁的李惠珠在老师的鼓励下,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考进了万隆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专业,成为本科优等生;2008年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硕士学位。

“在学校期间,更多学的是西方美术,但父母传承的中华文化底蕴,帮了我的大忙”,李惠珠认为,正是中华文化的积累,让她在艺术道路上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优势。

在艺术创作上,李惠珠将“电脑绘画”这种现代艺术手段融入其中。她创作的一系列反映当代少年儿童因沉迷网络游戏而产生社会问题的画作,在印尼社会引起关注,她也成为印尼艺术界公认的“现代画家”之一。

“觉悟晚”的李惠珠已经停不下来。今年,她考进了万隆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将《客家斋姑》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斋姑”是源于中国客家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地方信仰,在印尼许多客家人聚居地还存在着。选择这个如今在中国都少有人关注的群体和课题,李惠珠称源于母亲的影响。小时候,母亲常常会施舍一些吃穿用的东西给当地的斋姑,并嘱咐她要尊重、关心这些斋姑,因为她们都是“苦命的人”。

长大后,随着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发现“斋姑”现象在印尼已从客家人的信仰转变为印尼华人共同的信仰,融合了道教、佛教、孔教(在印尼被视为独立的一种宗教信仰)的教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斋姑’为解脱人们的心理苦痛、为促成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要把这一群体的文化呈现出来”,李惠珠说。

除了中国书法、绘画教学,课题研究的“本职”外,李惠珠最得意的莫过于教授很多印尼人学会了中国象棋。据李惠珠介绍,基金会象棋组2016年起开办青少年中国象棋班。几名学棋的印尼学生文化课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万隆市连旺区达鲁尔伊那亚(Darulinayah)回教习经院的长老哈夷看到学生这一变化后,要求全习经院360多名学生都学习中国象棋。

这位长老介绍说,“因为学习了中国象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学起其它课程来,进步很快”。

印尼西爪哇省普瓦加达县县长德迪听说达鲁尔伊那亚习经院的进步后,经过深入了解,赞同以中国象棋来挖掘青少年们的潜在智力,他指示该县文教部门,将中国象棋编入教学方案和课程,并派出老师学习中国象棋,以便在全县推广。

如今,李惠珠的许多印尼学生已经担任了中国象棋的“老师”。有趣的是,她们的学生中,很多还是华人子弟


(国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