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星期二

罗伯良:一位达观的中马“文化月佬”





20090206 14:39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消息:鹤发童颜,谦逊温良,谈吐儒雅,如沐春风,这是罗伯良给人的第一印象。中马文化源远流长,在津门架起中马文化交流桥梁居首功者当推中马“文化月佬”罗伯良。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天津不辞劳苦,多次义务带领各类优秀文艺团体,前往马来西亚进行文化联谊活动。
罗伯良退休前是天津师大教授,大家都亲切地称他罗教授。当采访进一步深入下去,我不由得被他背后的故事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乐为中马文化交流做点儿事”,他有水一样的性格,利万物而不争。几十年与老伴相濡以沫,两年前痛失爱女后,依然在中马两国间奔走;一颗不老的心,历痛弥坚,如今依然散发着“夕阳红”的绚烂光辉。
少小离“家”老大回
在近代史上,中国人“下南洋”是最为壮观的海外大移民。罗伯良其父祖籍广东梅县,19岁时也卷入这股“下南洋”的大潮中。罗父初抵新加坡,后转至马来亚(1957年独立后称马来西亚)野新县定居。罗父深知海外谋生之辛酸,先创建“和足”鞋店后经营百货,兢兢业业,在当地华人中威望甚高。生前历任野新客家公会会长、育贤学校董事等职。其母慈慧贤淑,育有六子五女。早年因生计困难,加之重男轻女,罗伯良前面的三个姐姐送人领养,按男性来讲,1935年出生的伯良在家行二。
椰风蕉雨的马来半岛,20世纪上半叶隶属于英国殖民地(二战期间被日本统治3年多)1945年日寇投降后英殖民者重返马来亚。英殖民当局为打击进步力量,1948年实施“6.20紧急法令”,抓捕马共、抓捕壮丁,整个马来半岛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新中国在隆隆炮声中诞生了,向海外华侨发出了热情的召唤。一心求学上进的伯良,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1952年夏毅然决然离开亲朋好友,离开热带岛国由新加坡偷渡至香港九龙海关,进而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当时年方17岁。
19527月,罗伯良由北京华侨补习学校,被分至天津一中初三8班。忆起一中岁月,最难忘的是高一班主任周钟忻老师的一番话:“过去旧中国,广大华侨是‘海外孤儿’,遭受各国列强的欺凌和羞辱。但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屹立不倒的。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民族英雄和革命前辈们前仆后继,视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为己任,才有了让人扬眉吐气的新中国,海外华侨才有了强大的祖国做靠山。一个人只有在各种困难中磨练自己,才能成才。”自此,伯良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在一起。他说,在被怀疑为“特嫌”的“文革”时期,面对前途的重新选择,面对艰辛的生活,如果不是当年老师的教育,我也许会动摇的。
1960年伯良在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天津师大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几十年来,罗伯良教书育人、编著教材,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建功立业,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和个人先进教师荣誉奖,1991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授课时,每每讲到岳飞的《满江红》,罗教授以自身“海外孤儿”的切身经历,讲得声情并荗,对疆土的那份热爱,不知潜移默化感动了多少学生。如今罗教授桃李满天下。
罗伯良六十年代初成家。妻子侯启馨是大学同学,印尼归侨,语文教师。他们志同道合,育有二女,小家庭和和美美。1981年罗伯良开始热心侨联工作,协助市侨联参与编写地方史,书写落实侨务政策的提案等,为表达侨心民意做力所能及的奉献。
几十年来,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罗伯良从未回大马“省亲”。这源于中马邦交一直有个难解的“疙瘩”。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马两国英明的开放政策,两国民间的友好交往才有了新的篇章。
1991年,阔别大马39年后,罗伯良赴马之行第一次成行。由天津到广州,坐飞机到大马首都吉隆坡。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回“马”看一趟,想到赴马探亲的宿愿即将实现,在飞机上罗伯良心潮澎湃。少小离“家”老大回,二十多位亲人在吉隆坡翘首等候。久别重逢,热情拥抱,无语凝咽泪先流。“老弟啊,这里多好呀!你为什么要回到大陆去?”从小被人领养的大姐,喜极而泣。
“姐姐啊姐姐,世界上什么药都有卖的,只有一种药没有卖的?”
“什么药?”姐姐大声问。
“后悔药!”听到56岁的伯良幽默的回答,一家人禁不住破啼为笑。
到大马后,罗伯良祭拜了父母的英灵,以尽儿子久违的孝道;与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倾诉久别的思念;与儿时的同窗好友重逢,畅叙旧日情怀。罗伯良从中了解到亲朋的生活基本上都富足而美好,华文受教情况比英国殖民时期进步一些,但还是有所限制。根儿没有被摧残,就可以播下种子……第一次大马探亲的美好开端,给了罗伯良新的思考。

罗伯良:一位达观的中马“文化月佬”(2)

20090206 14:39  来源:《中国侨网   

对“内”联谊促和谐

天津市侨联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1992年正式成立。“她的成立得益于党和政府英明的实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市政府、市侨办、市侨联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得益于马来西亚广大归侨及侨眷的衷心支持和积极参与。这是大家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联谊会得以巩固、发展、充满活力的源泉和根基。”经大家民主选举,罗伯良担任会长。从此,他就把一百多位会员的冷暖放在心上。
原马来西亚归侨廖伟中,回国后在天津轧钢厂当工人,因工伤手臂压断。一直住在单位宿舍楼,孤身一人生活。会长罗伯良和秘书长陈天日从资料中得知廖伟中曾有过感人的革命事迹,他们积极向市侨联反映情况,其单位和市侨联积极配合为廖伟中落实政策解决了住房、生活等问题。廖伟中和其在马来西亚的妹妹失去联系几十年,罗伯良后来托回大马的归侨陈怀金多方寻找,在怡保找到了他的妹妹。廖伟中在临终前,妹妹、妹夫从大马奔赴天津,兄妹二人见上了最后一面。
原天津市河东区侨联主席、台办主任李钊明,在电话那端激动地说:罗教授为人很热心,他在出访大马期间,利用我提供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终于在怡保打听到了分别时才两岁的妹妹,并合影转给我。后来我和大马的亲人二三十口子相聚了。父母已过世,从小关爱我的姨妈、舅母还健在。阔别43年能再相见,恍如隔世。亲缘能续接上,这种感激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我利用访马探亲的机会,在亲友的帮助下通过社团、邮局、登报等方式,替某些归侨寻找失散的亲人。由于几十年变化很大,期间困难重重,颇费周折。有的找到了,有的实在是没有办法找到。”
16年来,以罗伯良为首的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先后组织10批共117人次赴马探亲访问,圆了他们多年的梦;每逢传统佳节,开展会员联谊活动,深受大家的欢迎和赞许。“他全心全意为我们马来西亚归侨服务、谋利益,我感觉我们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马来西亚归侨因有罗教授这样的会长,受益不浅,他对有困难有疾病的归侨都热心帮助。在我生病、住院期间,罗教授多次带队来看望。”李钊明由衷地说。
200848日,晨风习习,天津市马来西亚归侨·侨眷近百人,会同天津市、区侨联领导,踏上金龙国旅的豪华大巴,驶向远离都市喧嚣的正大农庄。很多年近古稀的老归侨及家属,在正大农庄吃原生态食品,睡乡土气息的火炕,尽享大自然给予的阳光和空气,尽享大自然给予的野性和自由。天津市马来西亚归侨·正大农庄联谊活动,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
“我们会的宗旨是:加强联系,谈心交流,增进情谊,促进合谐。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这几年的会费还没有动,活动花得都是化缘来的钱。”罗伯良在联谊会上感言,“十六年来,我们对内联谊对外交流,所做的工作很实际。我们在座的,从马来西亚从那个年代回来支援国家建设,走到今天,有十六个年头相聚在一块,很庆幸啊!现在,在副会长林杰的倡议之下我们有条件写一本书。我们都是爱国的归侨侨眷,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在国内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历,用自己的文字和最精彩的图片表现出来。这本书自己写自己,自己肯定自己。你和你的亲朋看了以后,至少有三个感觉:一有踏实感,二有自豪感,三有慰籍感。它能说明我们回国半个世纪以来没有白过!”据悉,此书《情意绵长——中马民间文化交流津门纪实》正在编撰中。

罗伯良:一位达观的中马“文化月佬”(3)

20090206 14:39  来源:《中国侨网》    

对“外”交流谱新篇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中马友谊,在中马建交三十周年之际,华夏未来艺术小学组团一行37人,于20048月赴马进行为期15天的文化艺术交流。小演员平均年龄9岁。812日晚,在吉隆坡新纪元学院剧场举行了首演——
《草原欢歌》独特的蒙古音乐节奏,让人犹如马儿尽情奔驰在草原中,欢乐澎湃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华夏民族之光》大型舞蹈,由敦煌舞、西藏舞、朝鲜舞等8个舞蹈组成,小演员倾情演出,华夏之光异彩纷呈,观者如醉如痴……最后一曲马来民谣《大家同欢乐》,整个剧场上下呼应,演出在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
华文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快乐天使”首演轰动全马!艺术团在波德申、槟城等8个地区演出九场,观众两万余人。同时,艺术团访问了中华小学、尊孔独立中学等学校。还参观了首相府、马六甲海峡等名胜古迹。在大马从南到北途径五个城镇六个州,赢得了各界人士的赞誉。马来西亚怡保华校董联会负责人林清宗先生说:“孩子们演出非常成功,给我们华人社会带来高尚的、清新的、健康的艺术,看到了中华优秀文化,我们华人感到很骄傲!”对“快乐天使”15天的出访,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代表评价甚高:华夏未来艺术小学的孩子们演得很成功,轰动了整个马来西亚。孩子们为祖国争了光,为人民争了光,为天津争了光!
“这次访马义演非常成功,主要是罗教授从中做文化红娘,前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华夏未来艺术小学校长张福清回忆说,“这次义演,为董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成立50周年,为华文教育筹款50多万马币(约人民币百万元以上)。”
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便有华人陆续到马来半岛谋生。为了使华族文化薪火相传,新式华校19世纪中叶诞生。华文教育迄今180多年,由此奠定了大马在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稳定地位。百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各国实施消灭华文政策,大马华教之所以屹立不倒,原因何在?大马华人为了把民族的根留住,不断地争取合法权益;自己筹款办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华人为母语艰辛奋斗,华教火炬持续燃烧着……1288所华文小学与60所华文中学、3所华文高等院校,就是这样办起来的。第一次回大马,了解到华人办教育之辛苦,罗伯良就一直在想如何为华教的繁昌,尽己绵薄之力。
在天津市侨联,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比其它联谊会更活跃一些,特别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源于什么?据天津市侨联联络部部长郭巍讲,“一开始罗教授有组团出去的想法,市侨联对此支持力度很大,从宏观上来指导他怎么为其侨居国来服务;再一个市侨联之前有过组团去泰国的成功范例,指导起来比较顺手。有了一个成功模式,他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罗伯良自第一次回马探亲,始留意“请进来,走出去”的牵线搭桥工作。1995年,首次促成天津幼师艺术团赴马交流义演,以罗氏兄弟为首的当地华人热情接待,盛况空前。尔后罗伯良又促成了华夏未来艺术小学、天津师大女子艺术团、《天津老年时报》艺术团等赴马进行文化交流和义演。从而促进了中马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从少儿到大学生再到老年人,反映了天津人,进而反映了中国人,改革开放之后整体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每次《星州日报》、《南洋商报》等十多家华文报纸,均文图并茂报道演出盛况以飨读者;电视台直播东南亚一带都能收看。这无形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独有魅力,增进了世界对改革开放后天津的认识。
“另外一个原因,罗教授有个很好的条件,在大马他的几个兄弟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早年间探亲,马来西亚那面要担保金,都是罗氏兄弟担付的,没事以后半年再退还。很难得!”罗氏家族一向互助互爱,团结和睦。大哥罗伯民,回国后定居广东梅县,三弟罗伯庆和六弟罗伯荣在大马经商。“还有一点很重要,罗教授本身非常热心,有爱国心和爱侨心。”郭部长爽朗地说。
多年来,罗伯良不断地组织探亲、旅游、文化艺术团体等回大马,为促进中马两国人民的友谊,宣传天津发挥了作用。同时,尽己所能为来津访问、交流、寻亲、治病、求学等华人社团和各界人士做好接待服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河北吴桥杂技团、塘沽小海螺艺术团、滨海浪花艺术团、天津少年宫艺术团等各艺术团体为支持华教及慈善事业而赴马义演,筹集资金共达两百万马币;与此同时,在天津科大、天津师大等高校,都有罗伯良引荐的马藉华人留学生。董总前任主席郭全强还被聘为天津师大客座教授。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马友谊弘扬了中华文化。

罗伯良:一位达观的中马“文化月佬”(4)

20090206 14:39  来源:《中国侨网

人生四“乐”夕阳红

   “罗教授童年时在野新育贤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少年时回国深造而后在天津成家立业,并落藉成为中国公民。中国是他的祖国,有他发挥才华、扬名创业的疆场;大马却是他的故乡,有他梦牵魂萦的手足情及许多儿时记忆及游伴。”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这段简约深情的文字,描摹出了罗伯良回国后半个世纪的心境——心系祖国,情牵大马。
罗伯良1996年退休,后去美国华盛顿探亲半年,在精神上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乏味与单调。今后自己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自己如何让夕阳发挥余热?考虑到自己“海外关系”的优势,在大马可靠的亲朋好友,罗伯良以阳光般的心态,找到了自己60岁后的奋斗目标:为“侨”服务,乐为中马文化交流做点儿事。
自此罗伯良千里迢迢,往来于中马两国之间,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为己任。在播撒文化艺术种子、提升两国情谊的同时,也为大马董教总及慈善机构等筹募了可观的基金。大马多家华文媒体,多次采访和报道罗伯良的事迹,赞誉他为“中马文化月佬”、“民间外交热心使者”、“传播中国艺术的红娘”等。“其实这是过奖了。工作是大家做的,像原副会长陈师文、秘书长陈天日、原侨联办公室主任林南祥等很多人,都功不可没。”罗教授笑吟吟地说。
罗教授认为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主要起到了五个作用:一是返马探亲的会员,在会上叙见闻、话收获,起到了凝聚侨心的作用。第二衔接上了中马交往的友好传统,为党和政府架设了桥梁。再一个亲情续接上了,对归侨而言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对下一代而言有助于与海外的交往。同时,通过亲情给天津引资、对外经贸发展创设了有利条件。天狮集团在大马注册并开展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外,通过义演为华教、残障儿童、孤寡老人筹募善款,奉献了爱心,发扬了海内外华人扶贫济困的互助精神,从而让马来西亚进一步了解了改革开放的天津,而归侨后代也进一步认识了马来西亚。
南市食品街东来顺饭庄高跃旺经理,他上中学时有个老师也姓罗,也是个归侨,这点使他对罗教授钦敬如故。在采访中,高经理直爽地说:“罗老跟我是忘年交。我这是回民店,2002年成立的。这个店通过罗老的关系,通过自身的努力,这么多年马穆团(马来西亚穆斯林代表团)每到天津来都到我们东来顺。前年苏丹(国王)的胞弟——哈芝阿卜都拉·拉都拉曼,一行人到天津来访问,就是我们接待的。”他不止一次感慨“罗老有爱人之心、爱国之心、爱侨之心”!
“这两年,罗教授一再提出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会长了,大家一致表示还非常拥戴他。他们罗家条件优越、联系面广,他本身也广为交友,在大马结识不少侨领、社会名流,在政界、教育部门等渠道良多。这一优势无人能及,哪怕你当顾问呢,帮助穿针引线、出谋划策,也是我们马来西亚归侨的福分吧。后来,就给他配备了得力的助手,更年轻的副会长林杰来协助他工作。”李钊明说。
“每次归侨病了,罗会长都雪中送炭,自己买了礼物去探望,搭车费、电话费都没法计算。个别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他办这个会完全为了自己。后来我不止一次在会上讲会长的功德。”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副会长林杰客观地说。年过古稀的罗教授平和地说:“被人误解的事儿,常有。不要紧,再修炼:一是要以宽己之心宽人,二是要以克人之心克己。乐龄老人要以宽容的平和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身心两健、和谐相处。”在采访中,大家都表达了一个迫切而共同的心愿:这十六年的联谊会不容易,要坚持办下去!希望马来西亚归侨子女,年轻一代,更多地参与进来,把联谊会办得更好。
之前出访大马,罗伯良受邀讲授“美学”等专业课为主。近两年在大马亲友的倡议下,开始向中老年人讲授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同时罗教授整理出版了《你可以乐享夕阳红的每一天》等三本传播健康理念的书。目前,为进一步提升华文教育,罗教授针对大马华文媒体常出现的错别字,正在编著《辨析常用的错词别字》一书。
“即便文化交流,也当是多层面的,如讲学、团体艺术、书画”,罗教授坦言,这两三年他一直在筹措“岁寒三友”书画100幅在大马的义展。岳飞第30代后裔津门画家岳政为“岁寒三友”之首。在东南亚一带,华人非常尊崇岳飞,岳母刺字的故事妇孺皆知,岳飞的孝道与精忠报国都值得弘扬。“这个义展如能成功推介到大马,既能为华人教育出点力,也能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电话那边,李钊明的声音有些哽咽:“那天突然间听说罗教授女儿罗励走了,很痛心!因为他身边只有这一个女儿,大女儿在美国。我一直很担心他,身体会受到影响。没想到他比较坚强,我也为之感动。现在他身边没有太多的亲人,我想我们马来西亚归侨个个都会成为他最亲密的朋友和亲人,不会忘却他对我们的关怀。”
“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老有所乐” ,罗教授为人热诚、低调,具有水的性格,利万物而不争。他达观的人生态度和谦逊温良的背后,隐藏着坚定的力量。两年前,罗教授37岁的二女儿因病过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一种怎样的痛?本来耳聪目明的罗教授几乎一下子丧失了听力。“女儿走了,可我们还得好好地活呀!”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伴劝他。当罗教授说“我和侯老师就像星星和月亮,彼此映照”时,我看到无数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天津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