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4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953


对华人大学的傲慢偏见与无知


作者/来源:2019/08/03 《新加坡文献馆》


新加坡自开埠以来,英国殖民政府美其名为自由放任主义,对在地各族移民的社会福利不闻不问。根据英国殖民官的田野调查,许多在岛上生活的华人并不知道殖民政府的存在。自力更生的华人是生活在自己族群的社会框架之内,自我提供与满足族人的社会与人文需求包括母语教育。这是单纯的人文需求完全没有政治色彩与动机。

1920年之后,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英国人开始干预华人社会提供的母语文化教育,先从学校卫生条件开始管制,再试图以经费提供换取对华校的更大治理权力。二战后,官方在冷战思维下要以所谓的国民学校取代华校。这种官方压制华人母语文化教育的政治思维是社会矛盾之根本。这一种时代环境里,华社为了解决就读华校四十万名华人子弟的大学教育而倡议创办华人大学。就华社而言,办教育依旧还是单纯的人文需求,也不具备政治色彩与动机。

历史事实虽然如此,然而,英国人却始终把华人母语教育视为华人政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自然而然华人大学成为英国人打击的政治对象。除了利用不为外人道的政策指令来约束华社文教活动之外,英国人也通过报章言论塑造反对华人大学的社会舆论。

海峡时报是英国殖民政府的喉舌,一方面为马来亚大学不招收华校生提出辩护,进而质疑有足够高学术资历的华人学者能够被受聘到大学任教。借此说辞开脱马来亚大学中文部的拖延设立,意图也在强调本地缺乏教学资源来满足发展另一所大学的空间。同时,也聚焦重复报导不利华人办大学的新闻,以及通过读者来信强化社会对华人大学的种种质疑声音。当然,英文报章主导的社会舆论是在重复与强化英国人打击华人大学的政治意愿。

海峡时报读者反对华人大学的言论大致有,把华社的单纯人文需求扭曲为种族主义;指责华人大学分化社会团结;质疑华校的教育素质。这些反华言论不论其说辞如何,其基本思维是一致的:其所代表的非华人社会是反对华人在马来亚的英文主流教育体系之外另起炉灶。也就是说,坚决反对华人在马来亚可以享有独立的语文发展空间。

从当下的历史时空回顾这些言论不难知道,那都是与时代朝流发展背道而行的错误观点。也正是这一种严重错位的政治思维,使到如今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都错失了磨合种族和谐的时代契机,以致两地社会以及新马两国之间依旧存在着种族矛盾的社会与政治现象。

历史有必要厘清至少两点对设立华人大学的错误观点。

其一、华社的人文需求并非种族主义。那些认为华人大学是种族主义,不利马来亚国家概念的发展,会分化与破坏社会团结的观点,都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错误政治判断。

事实上,英文报章之所以广而告之的积极传播这类消极思想,是为了保留英文为主流教育体系以捍卫英国人在后殖民时代在马来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简言之,保留英文为社会主流语文就是保障英国人在马来亚的既有与未来的利益。由于英国人的利益是来自对当地民族利益的夺取,所以保留英文等同独立马来亚在放弃自身应得的政治与经济权力。换言之,支持英文教育体系等同展延殖民宗主国在殖民地的统治利益。实质上,这是破坏而非建立马来亚国家意识。

历史事实是,在读者来函中支持官方言论的华人与非华人,都是迷失了自身民族意识与语文的忘本之徒。显然的,他们并没有理解到反对华人大学,就是等同反对马来人大学与印度人大学。这些否定与摧毁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言行,不仅十分愚蠢,也是一个时代的人文悲剧。

反对华人大学的政治思维里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种族排他性的社会文化。种族排他性正是破坏社会团结的根本。也就是说,反对华人大学的言论本身正在破坏马来亚的社会团结。反而言之,非华人支持华人创办民族大学才是发展马来亚国家意识的正确政治途径。显而易见,华人大学破坏社会团结不利马来亚国家概念的发展之说,是不成立的。

一个真正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社会是让各个民族享有独立的母语文化发展空间。然而,多元民族社会的客观现实是种族人口上的差异性。基于此,唯有当个别民族享有了自身的独立民族语文保障,则通过民族文化上的平等权力,是可以化解民族人口之间多寡差异的矛盾。换言之,文化平等的保障可以增强种族互信确保和睦共处,缓和种族人口差异的社会问题。当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人都享有了各自的语文空间,各个民族就可以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民族的团结社会。

回顾历史,这说明了强迫在地民族放弃各自的母语文化,继续共同使用英文为沟通语文的决策是错误的。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新加坡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却还是无法让种族矛盾消失。

此外,从宏观层面来看,只从个别族群的狭隘立场看待华人大学,是全面忽略了从国家利益的大视野来考量华人大学的社会贡献。历史上,华人是马来亚的主要经济劳动力来源,华校更是华人经济的主要支柱,一所华人大学必然能够为马来亚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事实上,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基于四小龙的经济表现就有过一套儒家文化给力经济发展的论说。以此类推,如果有华人大学的存在,新加坡政府主导下的苏州工业园计划也就不会成为一个教科书上的经典失败案例。

其二、 华人大学不存在教学素质的问题。质疑华人大学学术水准是别有用心的说辞缺乏事实根据。然而,回顾历史,这正是白里斯葛报告书的最初源头。

马来亚大学先以华校的英文程度不足为理由拒绝华校生。再以本地缺乏高资历的华人学者可以胜任大学教职的说法来解释马大设立中文部的拖延。马大的这些论点经过海峡时报读者来信的发酵,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没有事实基础的失真观念。

首先,华校英文程度不足的课题被扭曲为华校的教育素质不如英校。社会舆论错误的认为马来亚大学拒绝华校生是因为华校的教育素质不如英校所以无法达到马大的招生标准。显然的,华校与英校在英文程度上的差异被鱼目混珠的扭曲为华校不如英校。

历史事实是,华校以第二语文程度教导英文所以华校是双语文学校;英校没有华文课所以是单语文学校。华校的理科班使用英文教科书,部分使用英文教学。华校教导初数,高数与应用数学;英校只教导初数。华校高中生以私人考生名义报考剑桥九号文凭。华校从小学到高中是十二年教育;英校九号文凭是九年教育。这些历史事实清楚指出了华校教育的高素质。历史上,华校对新加坡社会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培育了一批真正的华英双语双文化人才。当下,新加坡面对的英文差华文更差的现实就是李光耀消灭传统华校的政策结果。

再次,马大提出的缺乏高资历华人学者任大学教职的说法,被演绎为华人大学的师资程度有问题。这不就是白里斯葛报告书的结论?

出现了质疑华人大学有师资程度问题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华人大学的学生也要面对教育程度被质疑的现实。历史上,白里斯葛报告书就公然否定了南洋大学的学术价值。

还有,一位在马大任教的海峡时报读者提出了一个谬论。他认为科学语言是英文与德文所以华人大学永远无法学习到最先进的化学。这类鄙视华人大学的言论并非例外而是惯例。

回顾这一段历史,尤其是从海峡时报读者的意见来看。这些言论中充斥了把虚构的推论当成是科学上的必然结果。而个人的主观判断却被演绎为客观的现实。之所以有如此的反常社会现象,那是因为这些读者是以傲慢的心态看待华人的母语文化教育,再以个人的偏见来认识与评议华人办大学的事件。

当然,历史证明了这些都是无知者的胡言乱语,不能当真。

(新加坡文献馆/南洋大学史实)



顺天而为少闯祸 逆道而行易翻车


2918/08/01 光华日报/评论

~文:胡一刀


509大选变天后,听闻有行动党议员私下称,如果有机会当副教长也不接受,因为这个职位很容易万箭穿心,君不见当下的张念群就是一个,为爪夷文背书的两位副部长张健仁、刘镇东亦同样中箭?

话虽如此,华社期望华裔副教长站岗,为的是守住华教的一条底线,最近爪夷文风波闹得满城风雨,就是华社担心保不住这条底线的表现?

希盟两大政党最近陷入多事之秋,当公正党由于男男性片分裂成安华派、敏大人派,行动党也因这次爪夷文风波,导致领导层与基层意见分歧,而且看似还不是一般的分化?

最惊疑是,批评和攻击行动党最激的,不是马华或国阵枪手,反而是行动党基层干部,以及509大选最给力行动党的铁粉。胡一刀从脸书收集了比较尖锐的意见以供参考:

行动党州议员张玉刚:“多个政策因马来社会反弹而U转,希盟(火箭)一再退让。这个时候,你无法要求华社把爪夷文书法当成单一课题看待。希盟政府在下半场,备受质疑的已不再是管治能力,而是管治威信及诚信。”

行动党超人丘光耀:“准备要念马来学系(民族学)的同学,可以在大学阶段学习爪威文,小学生大可不必浪费时间。……继续Tulisan Jawi后,lynas执照更新问题接踵而来,再逆来顺受,我们肯定扑街。”

曾任行动党候选人的游长城:“这个爪夷文功能就是一个套路。这套路同时也是削弱某党影响力,但要怪就怪某党的YB太年轻,资历太浅,太极拳没学过,就踩进套路还不自知,给人卖了还帮忙算钱,马来西亚华人最敏感什么,只能说老马不简单,资历太浅的党员不应该担大旗,会误事。”

两位行动党市议员的看法:“一个支持我们超过30年的大哥,要我传达一个信息给高官们,要选票或是爪夷文,只可以选一样”、“傲慢与偏见,只会加速民众远离我们,马华就算全部华裔不选他,还有巫统的票支持他,我们如果也被华裔拋弃,那我们还靠什么票过关?”

其他行动党干部的看法还有:爪夷文用火箭的生命搏什么?但就知道肯定失去80%的华人票了、我只想告诉行动党的部长,见好就收!民调显示你们已经失民心了!还有三年10个月,记得坐稳穏你的椅子!醒少少,唔使啤人屌、请想想那95%的华裔选票!请想想为什么才一年两个月时间都反了?

刺激吗?再看看希盟和火箭铁粉的一些意见:“什么小辣椒,什么东方不败,什么贱人?什么政客?只不过一年就变色啦?当初的义正词严只须一年就湮了?变成笑柄?这类代议员下届给轰了!大家紧记!”

“有人说我,才几天我就把行动党上下都得罪完了,厉害!我说,行动党才一年就把支持它的华社全得罪了,更厉害”、“火箭很多议员及党员一直都很努力为民服务,尽心尽力,但最后死在好大喜功的部长及火粉的态度上!火箭要不要飞,会不会继续飞,盲虫是绊脚石。”

说到爪夷文,胡一刀初中时,在国中也上过爪夷文的书写,但毕业后把一切都交还给学校了,一个爪夷文字母都不认识。

张念群对爪夷文书法的解说,张健仁、刘镇东等的护航,显然并没有得到华社大多数人买单。再巧言令色的大道理都抵不过民心所向,NTV 7电视九成观众便认为应撤回决定,光华日报网调94%反对华小爪夷文书法。

犹记得早在2008年大选前,吉隆坡行动党四位国会议员陈国伟、方贵伦、陈胜尧、郭素沁,不认同市政局竖立有爪夷文的路牌,理由是多数市民看不懂爪夷文,并反建议改成有马来文、中文和淡米尔文的亲善路牌。

想来,行动党官爷对华社的抗拒和恐惧心理有欠敏感。抗拒,是因为过去华教经常受打压,华社被官爷一骗再骗骗到怕了;恐惧,则因为爪夷文让人联想到伊斯兰化,华社担心华小受到伊斯兰化的影响。

且胡凑一句:“顺天而为少闯祸,逆道而行易翻车。”爪夷文风波,地雷如今在行动党脚下,是顺天而为敢敢拆雷,还是逆道而行大力踩雷,就看行动党的衡量与拿捏矣?一句话,好自为之。



是学Java还是学Jawi


2019/08/03 光明日报/好评

~文:胡渊


那天教育部放出风声说要所有的小学生都学Jawi(爪夷)文。嗯,大概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民眾的反应如何吧?

小农老眼昏花,看第一眼还以為他们是在说要让我国的学生们都学Java(网络程式的主要编程语言)。心想:好哇!我们的白鞋黑鞋教育部,也终於花点时间去想想如何提升大马学生的竞争力了!

你看,世界上所有靠数码產业发达,大大提高人民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因為这些地区在网络科技上竞争力强大。在过去一二十年来,掌握Java技能,不愁没有高收入的出路。全世界先进发达的经济,都需要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呀!

那些靠数码经济发达起来的国家和地区,都多得管理者和策划者有远见,大量生產了具有Java技能的人力资源。

希盟当权下的新马来西亚大声说要推出工业4.0,要建立数码新经济,要為大马人民製造高收入职业。嗯,大量生產从小就掌握Java技能的新生代,开发数码產业,那是正确理智的好策略呀!

虽然说现在Java科技也已渐渐落后了,新的科技不断推进,但作為从小学就开始掌握进阶IT数码科技的基础,那真是我国新生代的最大喜讯了!那是真正的硬教育!

连基本该学好的都没学好

后来,去喝了杯咖啡回来,看看社交媒体上的反应,哦,原来白鞋黑鞋的教育部,要我们学生学的,是Jawi,不是Java

OMG!小农只能这麼说。更“够力”的是,还有人认真反倡议不如连中文、淡米尔文书法也一起学吧!

我不是说学爪夷文、华文、淡米尔文不好,能学习一下非常好,只是……

可怜。我们的学生连基本应该学好的都没学好,数学不通,英语不行,没有就业竞争技能,连当Grab司机的资格也不够(据报导只有少数的Grab司机符合政府注册要求),我们的学生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加强一些“学习下玩玩”的东西?

真的。虽然我们的大学现在多到每个角落都是,但大学毕业生掌握的各种技能却恐怕比其他地区正常教育的中学生还不如,根本就无能就业(嗯,当外卖送货员勉强可能还可以)。现在是搞些“玩玩下”白鞋黑鞋式的“教育改革”的时候吗?

嗯,是不是要和其他地区竞争看谁的教育制度能生產出更多的“废青”呢?

唉,对不起,小农眼花,把Jawi看成Java了。还害得小农白高兴了一个早上,自我折腾。



共同语言是民族团结桥梁?


2019/08/0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李慧珊


近日热议的国民型小学第二阶段马来文科,明年有可能增设爪夷文书法艺术(seni khat)单元,根据教育部的说法,旨在栽培学生对此书法艺术的兴趣与鉴赏能力。

至于爪夷文会不会被纳入考试范围,教育副部长张念群则表示这需要以群众的接受度和监督来决定。

这样暧昧的说法显然不具备说服力,很快便在华社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反弹。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也随后发表声明,吁请教育部发出白纸黑字注明,爪夷文书法艺术不会被纳入考试范围。不难看出,这样的做法与一些人所呼吁的学校应专注国语和废除多源流学校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同化不一定带来和谐

当然,让学生学习多一项技能并没有坏处,但是这样的技能在未来人工智能主导的复杂产业生产过程中真的实用吗?其背后的用心更可能是希望通过共同的语言以及技能,来达到种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目的。这也很符合马来民族主义者的“一种语文政策”。然而,是不是只要有了共同的语言,人民就真的会自发团结了吗?

法国古典文化代表作家拉封丹曾说,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做到真正的团结却是一件艰巨的大工程。

社会里,总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我们让全社会人都学习共同语言(那就是国语),并铲除人们身上的差异性(包括语言、文化、宗教等),那所有阻碍团结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只能说,这样的人既不了解人性,也不了解问题。

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共同的语言、肤色,以及文化并不能使人团结,它只能使多元的社会走向同化。在中东地区,人们有著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和肤色,但却是战火连天,人们连安居乐业的希望都终将粉碎。当然其中也牵涉了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但仅仅这一结果就足以提供有力证据。

共同利益推动协作

经济学教导我们从来不要去相信人们的说辞,因为事实胜于雄辩。看他们所作所为的用心在哪里,而不要倾听他们的花言巧语。因此,政客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想要让人们相信,同化能够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的谬论。但这既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产生更多不必要的问题。而这往往是政客喜而乐见的结果,种族主义的种子总是能为他们结果出政治的筹码。

由古至今,能够将人们联系而产生协作的都不是共同的语言或其他什么,而是共同的利益(这里指的不只是金钱,还包括其他一切人们所重视的东西)。猫与狗为了躲避猎人的追杀能够互相帮忙,人也一样。为了过上更富足和舒适的生活,人类社会演化成了复杂分工协作体系,由不同民族所构成的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也随著全球化变得更显著。

人们之所以能够对彼此产生信赖和不可或缺就是因为他们的差异性。由于人各有所长,加上先天资源分配的不平均,若想过上优质的生活,我们不得不依赖他人。由此可见,那些所有企图以消灭马来西亚人多元性来换取团结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要知道,竞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从出生那一刻便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例如,当一个婴儿看见母亲在看书时,并不会有太大的反应。但当婴儿发现母亲与洋娃娃玩时,他便会不高兴了。洋娃娃显然没有要与婴儿竞争,但婴儿可不这么想,他可不想其他人夺走父母的关注。

应著手设计公平机制

上述例子与马来西亚的社会现象有几分相似之处,不同族群在为有限的社会资源相互竞争,因此要人们团结一致并不容易。那要如何才能让人们化竞争关系为协作关系呢?与其让人们学习共同的技能而发展出相似的竞争性,从而使竞争越发激烈,倒不如著手于设计公平的社会机制。

各民族的多赢互利,共同繁荣都必须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这包括让所有马来西亚人享有同样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样人们协作的意愿才可能得到增长而不是消磨。既然我们不可能根除人们竞争的本质,那至少让他们在自由,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