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

木阁新村微小展现多元特色·4族和乐融融上课


2020/01/15 星洲日报/大柔佛

华、巫、印及原住民学生齐聚在东甲木阁新村华小上课。

学生在下课时,会与同学分享早餐。

这是该校去年小六毕业生合作设计的拍照相框。

四年级班级最独特,结合原住民学生洁希卡(左起)、巫裔生奴莎吉达、华裔生刘志远、印裔生纳威及华裔与原住民混血儿黄韶权。

学生来自4个族群,教师在教导学生方面必须要更有耐心。

虽然彼此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却有缘在一起上课;左起为柯士所、苏雷汉、郑子信、杉迪士及林家正。

因学生人数不多,校方安排所有班级学生一起下课吃早餐。

陈筱灿:木阁新村华小华裔生与友族生的比率是22人对15人。

黄华福:4族学生同在微小上课,是各所学校的典范。

学生们一起在草场上做运动。

颜文龙:因有友族学生支撑,学生人数每年保持一样的水平。

一年级新生仍处于适应的阶段,各族学生在课堂上学唱新年歌曲。

当友族学生升上二年级之后,都不会面对语言障碍,学生之间能以华语互相交流及沟通。

东甲木阁新村华小展现多元种族和文化特色,当地4大族群学生在同一屋檐下接受华文教育。

学生在课堂上,各族学生犹如一家人般,一起学习,一起玩乐。
(东甲14日讯)一所位于偏远郊区的微型华小齐聚华、巫、印及原住民4族群学生,展现马来西亚多元种族和文化的独有特色。

这所具有特色的微小便是位于柔甲边界的东甲木阁新村华文小学,全校共有37名学生,华裔学生共有22人,友族学生则有15人,其中巫裔学生7人、印裔生3人及原住民学生则有5人,皆来自同一个原住民村落。

据《星洲日报》了解,当地柔甲边界共有5所华小,其中3所华小位于马六甲州内,即巴力吉利令华小、冯鹿巴登华小与新邦木阁华小;而属于柔佛州境内除了木阁新村华小外,还有另一所亚沙汉中华小学,上述5所华小的学生来源受到限制,皆属于微型华小。

上述华小也有一个共同点,虽然分布在两个不同州属,不过各校当中的学生皆有来自马六甲及柔佛州,不只是华裔生,也有不少友族学生报读这些华小。

华裔和友族生比率近一半

其中,东甲木阁新村华小华裔生和友族学生人数比率几乎接近一半,本报记者就带领读者走入木阁新村华小,了解该校如何让来自4个来自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各异的族群学生,聚在一起接受华文教育。

在校园内,可见学生完全没有种族及宗教的隔阂,无论在课堂上、体育课、课外活动、活动表演项目上,展现各族学生和谐共处,互相交融。

4族新生需双语讲解 

陈筱灿:教师须耐心教导

据东甲木阁新村华小校长陈筱灿坦承,该校共有校长及8位教师,因为华裔生的比率并不多,教导学生方面必须要给比其他华小要来得更有耐心及付出更多心思,并不时要叮呤学生在上课时,必须要多以华语沟通。

她坦承,这确实考验老师的耐心及毅力,4族学生讲各自熟悉语言,当这些学生进入一年级时会面对学习华文的障碍。

“如果友族学生占少比率的老师会比较容易教导,学生在上课时多数以华语沟通,至少在这样环境下,友族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华语的应用,学习也比较容易上轨道。”

她说,可是该校情况恰恰相反,学生初到学校上课,华语却不是主要沟通语言,所以进度会有少许缓慢。

部分学生须从最基本学起

她也说,有些友族家长会在孩子未读一年级前,送他们到以华文为主的幼儿园就读,这些友族学生会掌握基本华文词汇,一些曾未进入幼儿园的学生,就必须要从最基本开始学起。

陈筱灿指出,这些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不只不能以华语沟通,甚至连对马来文掌握能力也相当有限,无可否认,老师们必须要有耐心地给予教导。

她表示,校方在一年级新生刚踏入校园的阶段,会先让新生适应华小学习环境,老师讲课时多以华语及马来语讲解,我们必须要先让学生明白课业内容,然后老师会逐步减少使用马来语解释。

“当学生升上二、三年级时,他们已经会以华语沟通及书写,老师教课时也无需再采用马来语讲解。”

友族学生每年增加

她指出,该校每年都会有友族学生报读,近几年也有增加的趋势,在乡区年轻华裔人口往外迁移的情况下,相信接下来几年情况也不会出现明显改善。

她披露,目前该校一年级共有5位学生、二年级14位、三年级4位、四年级5位、五年级5位及六年级4位。

四年级班级最独特

“四年级5位学生情况最特别,华裔、巫裔、印裔、原住民及华裔与原住民混血儿各占一名。”

她补充,该校是复级小班制进行教学也是最具有优势,因此教师更能专往教导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亦可以监督所有学生的课业。

请示家长获同意

为友族生译中文名

林筱灿指出,校方都会协助友族新生译上中文名,一般上会依据学生的原有的马来文字发音,来为他们译中文名字,有些名字发音长太,会请示家长后才来做决定。

她说,校方是依据学生名字来为他们译中文名字,同时会用比较简易及比划较少的华文字体,同时也要有男性及女性名字区分。

她续说,有些学生名字发音太长,校方不能擅自做主,唯有先请示家长,平时他们在家是如何缩短孩子名字的叫法,在经过家长的同意下,才为学生译中文名。

颜文龙:董家协公平对待学生

木阁新村华小董事长拿督威拉颜文龙指出,尽管该校华裔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庆幸有这些友族学生在支撑著,让该校每年学生人数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中。

他说,该校华巫印及原住民的比率相当均匀,展现出我国多元种族和文化特色的楷模,而且董家协是公平对待每一位族群学生,并没有忽略每一位学生的福利。

“本校原在教育部的资助下,只有4位学生得到辅助食物,但是董家协为了培养学生每天有吃早餐的习惯,因此决定每天资助另外33位学生免费早餐。”

为各族学生提供免费早餐

他说,董家协根据教育部的每年上课天来为各族学生提供免费早餐,每年都会要花上超过逾万令吉的花费,并由这两个机构负责承担。

“早期学校有一名食堂业者经营,可是因学生人数每年减少,业者已无法经营,校方决定把学生早餐交给一名饮食业者承包。”

他说,该校早餐是交给一名巫裔业者来承包,因此给各族学生享用早餐绝没有问题,下课时全校学生可以聚在食堂内一起吃早餐。

他指出,乡区学校学生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加上该校附近柔甲边界有另外4所华小,吸引友族学生就读也是解决学生来源不足的问题,该校董家协非常鼓励友族到报读华小接受华文教育。

黄华福:罕见现象成各校典范

木阁新村华小家协主席黄华福指出,4族学生同在一个屋檐下接受华文教育,是相当罕见的现象,尤其是在微型华小求学的情况下,更显得非常珍贵,也是各所学校的典范。

他说,该校所有发展包括软硬体设备的提升都是由董家协承担,为了学校长远发展及学生福利,并没有把职责分得太清楚。

“就如董家协为学生提供的免费早餐,其中三分之二的经费是由董事部承担,其余的费用则由家教协会来支付。”

他说,董家协是希望不要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影响到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进度,如果涉及的款项不多,都会由董家协商讨后来提升。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