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547

汉学研究能否产出“新马视角”

2024/07/0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6月底在槟城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主办(并由南方大学学院和新纪元大学学院联办)的马来西亚国际汉学研讨会,我在会上发表〈汉学研究的新马视角〉一文。撰文的问题意识在于回应这些年来本地大专中文系的发展方向,探讨其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导向是否能有本身的另类视角和主体性等问题。

我们知道,汉学研究有其传统根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有其研究上需突破的格局和挑战。但不论是中国本位,抑或“去中心”,还是“多中心观”的提出,即使是传统汉学也有中国“境内”的汉学研究以及中国“境外”的西方汉学、日本汉学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及其研究方法的治学传统和偏向。惟从事汉学研究与汉学的知识传承,本地大专的中文系的汉学研究和教讲是否也能有其相应独特的研究及观察视角?

新马本地大专中文系就得延续中国传统中文系的范式?但即便是“中国”,其不同大专的中文系也早已与时并进,各有特色,而台湾的所谓“中文系”的课程设计和研究导向这些年来也做了很大的调整。你要依据谁的呢?是否“传统”的,才是“正统”的,才是“好”的,才是“纯正”的,而主张变革的就意味“变质”?

其实,新马“中文人”的知识传承,很多具有其跨界和多元接触的本能,同时意识“国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存在主体差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意义,以致本地这块文化土壤的格局与复杂,能否激发出汉学研究的新颖视角?因而我这篇文章从享誉“马来西亚汉学研究第一人”的郑良树的汉学研究及其华人研究的志业传承,王润华的“鲁迅在东南亚”及其多中心的世界华文文学,以及南院中文系创系第一任系主任赖瑞和的跨学科游目及其开启之本地大专中文系课程设计范式,以及本地中国文学史教学等课题,探论汉学研究新马视角的可能性及其创新意义。

承续中国传统士大夫典范的郑良树,其学术研究和教讲,主攻传统汉学,兼治本地华人研究,惟在马来西亚中文系的学术定位和教讲上,郑良树始终坚持传统汉学是本体、是主体,而本地华人研究是“次”。从事本土华人研究那只是马华知识分子应尽的“义务”。在中文系从事本土华人研究,纵是有其花果飘零、灵根自植和身份认同焦虑的“大马华人”之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使命催发,但就其眼中的“中文系”,郑良树始终还是很保守的强调二者之间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他始终坚持中文系的华人研究不能盖过传统汉学的教讲和研究。这也是20年前(2004年)何以南方学院会主办“第一届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的初新马本地大专中文系的课程教讲和学术研究导向有必要超越中国台海两岸各自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书写和立论。

宗教部长:对付异端教义传播 将指示JAKIM等严厉执法看欧洲杯响应环保 男孩捡杯子2分钟赚658不改掉这衷。其背后的关键推手就是郑良树。强调使用“马来西亚传统汉学”之名称,有郑老师对本地大专中文系学术发展方向强烈的主观意愿。

然而,若从“鲁迅在东南亚”、“五四在东南亚”的学术透视,王润华的世界华文文学以及所谓“世界华语文”的观察视界又为新马本地大专中文系提供了另一层学习和研究的学术导向,致力于了解中华世界的多样性。当然这可能也是导源于“中国语言文

学系”和Chinese Studies之间的认知差异,有其学术传统的渊源。至于1990年代末赖瑞和主导的全马第一所华社民办高等学府南院中文系的创系课程设计,强化本土华人研究课程(如马华文学和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必修以及重视文选之导读,亦有其精辟(又具争议)的灵光,其课程设计也对新马本地大专中文系的课程设计和学术研究导向构成一定的刺激作用和对话的空间。

新马本地大专中文系的课程教讲和学术研究导向有必要超越中国台海两岸各自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书写和立论,甚至因为这层导向,我们的汉学研究以及华人研究也因此而有其更宽广的研究视界,不是坐大观天,而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因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而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注,这样才有其在地“存在”的意义。

 

学习的目标和红利

2024/07/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学佛的目标是要解脱、成佛,不是为了快乐、心灵平静。因学佛而快乐、心安是学佛的红利,不是目标。红利不可取代目标,即便没有红利,学佛的目标仍然要追求。这观点对许多佛教徒是当头棒喝。如果没有这些既得红利,或许有一部分的人早已放弃学佛。

学习对于爱学习的人原本就是快乐的事,但对于没爱上学习的人却未必是快乐的事,何况是厌恶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学习得快乐,不是因为学习过程中没有苦,是因为这些苦对他而言不成一回事。

没爱上学习的人抱怨学习苦,其实心里有点像犯了所谓的稻草人谬误,因难启齿自己对学习没兴趣,就唯有说学习是件苦差,就好像忙碌的人不读书总说是因为自己没有时间,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己不爱看书一样。“快乐学习”这样的鼓吹其实是对这一部分人做的,教导者须想方设法把笔记写得生动、课讲得风趣、上课要有游戏、做习题要有奖励等等,不然课就会被说成是太苦太沉太闷了!爱学习的人,根本不需要这一切制造欢乐或消除痛苦的措施,因为学习本身就足够让他们乐意去学习,有苦也好,有乐也罢,反正我是要学习的。

也就是说,爱学习的人很明白这一点:学习的目的是要求知,为的是成长和获取智慧,不是要享乐,其中如果有苦,那算得了什么?如果有乐,那是红利。

学习过程苦乐参杂,不幸被苦味缠绕内心而没爱上学习的人,我们想方设法把他们从注意苦转移去注意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说到底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因为学习中必然有苦,排除了其中的苦,就不成完整的学习。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何那么在意苦!因此要帮助这些没爱上学习的人,关键不在于想方设法逗他们乐,而在于让他们放下苦这个在意念。如何放下?首先就是不要扭曲学习的本质,接受学习原就是需要付出辛劳的,别奢望找到你百分百中意的学问才愿意学习。学习的喜悦之道,不在排苦,也不在制作娱乐效果。然后就是要为了成长和自我完善而学习,不为其他的目的,如分数、未来的工作等等。一旦学有所获,自然能体会其中的了却,有时即便困难,其中的全力以赴本身就能让你体会到学习的喜悦。通过计较苦有多少去学习,违反学习的真谛。

以上建议尤其合适小学生。小朋友上学原就是为学习,为了知道而学,为了掌握而学,就那么单纯,不必去找个为未来、为工作、为志愿的理由。成人如果在小朋友面前通过奖励、勾画未来憧憬去鼓励小朋友学习,那可以是好心做坏事!小朋友的学习不需这些理由作为推动力,就为知道而学、为懂得而学、为掌握而学,如果我们不老暗示其中有苦,他们是不会去在意什么苦不苦的!看看小朋友怎么登山就明白这个道理,成人都喊累喊喘,小朋友是乐在其中,不是吗?

小朋友需要成人营造快乐去学习,那肯定是之后的事了,是学习路上事态严重以后的事。小学还没毕业就不能单纯地想学就尽管学,说什么没时间啦、学的东西没用啦、要考试啦等等,都已是学习受污染后的事,真是不幸!

“快乐地学习”这个观念受捧的时代,希望大家帮助小朋友快乐学习之馀也能帮助小朋友认识学习的真谛。只是这样不直接面对学习,而是通过著重制造欢乐效果去让小朋友爱上学习,毕竟并非正道。教导者要是看不见其中的区别,往往就只能把教育娱乐化,看见小朋友开心就以为教育有了效果。

学习不是为快乐,是为自我完善。学佛不是为心安,是为成佛;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一句分辨,尽显他的深度!

 

我的母校:南洋华教的起点

2024/07/06   中国报/评论

~作者:黄剑飞

我的母校孔圣庙中华中小学,它是马来西亚华教历史的珍贵宝藏。

孔圣庙中华中小学,作为马来亚英国殖民政府承认的第一间来自当时中国大清皇朝在南洋官办的华校,在马来西亚的教育史上,拥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这所学校不仅在教育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还拥有一系列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声教南暨”最珍贵

孔圣庙中华中小学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便是光绪皇帝亲笔赐赠的牌匾“声教南暨”。这块牌匾由张弼士于1904年创校之后,光绪皇帝的御笔之宝盖有皇帝玉玺,象征着其珍稀性和独特性。

这块匾额现今挂在小学礼堂,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化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因为那是积弱的清廷政府奋起一博,发起维新运动洋务教育的海外起点,也是大马华教建制化的起点。

此外,光绪皇帝还赐予孔圣庙中华中小学五千多册的《古今图书集成》光绪版,这套书籍在当时只印制了100部,被誉为中华文化知识的瑰宝。《古今图书集成》不仅在外国学者眼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汉学研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学术史上与《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三大巨著之一。这部书不仅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还被视为《永乐大典》的后继者和《四库全书》的先导者。它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在所有古代类书和丛书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光绪版《古今图书集成》由上海同文书局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影印,规格悉照原书,总共印制了100部。这些书因其珍贵性和稀有性,成为当时清政府馈赠外国和颁赏大臣的佳品,慈禧赠送了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一套,中国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至今也仍保存一套。

东南亚仅存一套

然而,这100部中的50部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场上海仓库火灾中被烧毁,仅剩的部分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和机构中。孔圣庙中华中小学拥有的这套书,是东南亚仅存的一套,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馆藏的同样珍贵,只可惜作为如今的普通华文中学,根本无法像世界级的大学学府,有知识与能力保护这珍贵的文物。

孔圣庙中华中小学还珍藏了一副末代庆亲王载振亲笔赐予的对联,它不止让我们回忆起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并感受到这副对联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母校不止是马来亚殖民政府承认的第一所华校,清廷政府南洋第一所中华官音学堂,从1904年起,就在如今的槟城观音亭开班小学堂与中学堂开始华教建制之滥觞,1905年更是成为马来亚第一所成立董事会的华校,作为母校的校友,我们深知这些文物的珍贵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多年前回校拜访,我有幸参观了《古今图书集成》的收藏状况,能够再次亲眼目睹这套书籍,让我非常激动,然而,我也发现书籍并没有在理想的空间里妥善保存。

如今在孔圣庙中华小学的礼堂里见到“声教南暨”匾额,它被挂在一个左右和下方都装有成排日光灯管的地方。万一电流出现短路,皇帝御笔的匾额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母校的悠久历史和珍贵文物,见证了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承发展的艰辛。

槟城民间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它们既珍贵又脆弱。如果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保管,再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也会随着时间流逝。更不用说因人为疏忽而造成的破坏,那是更加令人痛心,也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

 

勇敢决策与教育公平的开端

2024/07/02   光华日报/言论

~文:苏德洲

首相安华去年在一所大学预科班出席教育交流会时,面对一名女印度学生向他提问为何大学采取固打制而非绩效制录取学生。当时安华的回答让人倍感失望。令人失

望的并非他捍卫固打制,而是他在影片中表现出的语气不耐烦与烦躁,以及频频打断学生的提问,有损一国首相在面对一名优秀生提问时应有的表现和肚量。

当时安华就指大家别再提取消固打制,他会指示教育部要考虑非土著而成绩优秀的学生。言下之意,取消固打制度是连他也不敢碰、也不敢提的问题,毕竟这是一个敏感的课题。

联邦宪法第153条款已阐明马来人、沙巴及砂拉越土著特权,以免出现差异。而宪法的事情,我相信没有一任首相愿意触碰这个敏感线,因此我们只能更希望看到政府在捍卫制度的同时,也捍卫公平。

如今安华宣布今年起所有考获10A或以上的大马教育文凭毕业生,不分种族及地区皆能录取进入大学预科班就读,我认为这一勇敢决定,是一个好的开始,承认优秀生表现及确保国家教育系统公平。虽说这不完全是最公平的,但这是向教育公平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们每个人都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固打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挑战,特别是对非土著优秀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导致人才流失和社会分裂的存在风险。

教育公平除了不仅是对个人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同时也间接性影响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和谐,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公平的道理我们都懂,但碍于我们是马来西亚,因此从平衡之中找出大家共同都可以接受的制度,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此安华这次勇敢决定,我们看到了政府在教育课题上尝试做出改变的决心和努力,值得肯定的开始。

这一举措虽然大胆,但安华也安抚大家,政府这项措施是确保公平机会及表彰优秀生,土著配额没有受影响,且政府是有能力为所有10A及以上的优秀生提供名额,因此土著配额减少的课题不存在。

我相信安华的决定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支持,只要有种族极端分子为了选票趁机抨击这举措和搅局,团结政府可能会面临挑战。

然而团结政府的核心是团结,因此我们希望安华在领导政府时能以团结种族为出发点,虽说固打制度不可废除,但可以让非土著也从中受益,这已是很大的进步,我们也希望这种突破不仅限于教育领域,还能在各方面都勇于尝试。

我们也想看看不一样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