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549

不能穷教育,但也不能穷人民

2024/07/12   中国报/评论

~作者:刘彦运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我国华人社会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华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因为如此,我国华社几十年来,但凡涉及华小的硬体建设,在教育部的拨款还没有下来之前,往往是率先筹款兴建。

最典型的例子是,由《南洋商报》发起,后来《中国报》也加入筹款行列的十大歌星义演,数十年来,为全国各地的华小筹募的善款,数以亿计。

十大歌星义演能够获得空前的成功,主要是华文报承担了社会责任,号召全国各地的华团、学校、企业、商家及民众为华教筹款。

发展商捐献地段

除了《南洋商报》及《中国报》,《星洲日报》也举办群星义演为华小筹款,这点显示我国华文主流报章自动自发承担社会责任,为政府及教育部长期以来分担了华小硬体设施发展建设的经济负担。

当然除了华文报,不能不提的是华团组织及商业机构,包括发展商,长期以来凡是举办重大活动,几乎都不会忘了捐款给华小。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发展商为了让华小有校地,自发捐献地段兴建华小,这点值得写上一笔!

甚至有人戏称捐款给华小是我国华人社会的“第二所得税”!

我国华团、华文报、华商为教育贡献的仁风义举,主动分担了理应由教育部承担的建校责任,确实值得赞赏,但是并不应该成为教育部将建校的责任推给非政府组织或企业机构的理由。

教育部长法丽娜西迪于72日在国会回应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有关2017年批准的106华小的提问时,指出10所批准兴建的华小中,有9所已被纳入教育部的全新政策—捐款和兴建(Derma Dan Bina)中。

针对这项新政策,柔佛州华校董教联合会主席陈大锦在文告中指出,他对教育部长将9所华小列入捐资建校计划感到震惊。他说,教育部长指“捐资建校计划”开放空间给机构、基金会、非政府组织、企业公司或发展商履行社会责任,为大马教育做出贡献,这点该会当然赞同。

但是他认为,教育部不应该将“捐资建校计划”形成新的政策和措施,此举等同将兴建学校的责任推给非政府组织、企业及人民。华小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华小合法地位获得联邦宪法及教育法令的保障,政府应比照兴建国小的模式,一视同仁承担建校经费及校地。

柔佛州董事联合会会务顾问郑振贤日前也在一个场合呼吁董教总、教育界及政党代议士,应该明确对教育部表明拒绝将“捐款及兴建”明文规定在教育部的正式文件内。

教育部如果将捐款及建校计划形成政策,明文规定华小的兴建由建校委员会、非政府组织或企业机构承担,如果将来有华小无法筹获足够资金,有关学校是否不获批准兴建?这对未来华教的发展是一大隐忧! 

不该区别对待华小

笔者认为,教育部应该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的发展及建校工程,教育部理应承担所有学校的建筑经费及购买校地的资金。华小的迁校及建校不应该受到区别对待。

教育部应该即刻纠正这一不合理的新政策,否则今后凡是涉及华小的迁校、建校及硬体设施发展,都需要建校委员会或家教协会筹募款项,在目前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时刻,将会加重民众的负担!

虽然是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也不应该穷人民!

 

维护中华文化只沦为口号

2024/07/18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麦伟坚

在华社里有许多人认为维护华教发展,以及传承中华文化是首要任务。但,有的同胞只是在配合喊口号叫爽而已。

在城镇地区的许多华裔家庭里,方言早已绝迹,在传承文化上肯定打了折扣,加上年轻一代对掌握华巫英三语的选择,肯定首选英语。家长也肯定对孩子喜爱英文多于中文感到欣慰,认为掌握好英文就等同掌握好前程,反而中文听会讲即足够,试问在推动

华教发展上,是否也会存在着一些无形的阻力。

今日许多华校都配合着时代的变迁,在传承文化与教育方面作出调整与改变,以迎合家长与学生的新思维趋势。例如在一些节庆活动上,少了传统文化色彩,却多了时代的流行文化。有些中华节庆学校仍会申请特别假期,让学生与家人欢度佳节。

有些华小近年流行举办万圣节活动,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办扮鬼作怪,而在儿童节或毕业生派对上,家长也不惜耗费为孩子装身打扮,从价值不菲的漫画英雄装扮,到绅士淑女的礼服等。大家只是关注是否够抢镜,照片在上载社交媒后获得多少点赞,从不反思其意义。

曾在华小全校班级才艺比赛中,只看到一两成的学生表演是用中文歌曲、对白,或有中华文化相关的内容和舞蹈等。其余八成节目都是西方文化及日韩潮流。最不能接受是学生们在配合着强劲音乐,跳着从视频上学来的不合适舞姿。

在观赛后曾向校方表达意见,得到回复是不同了,现今是嘻哈年代,民族舞蹈、话剧组早没人要参加,学生与家长也对这类表演

也没兴趣看。之后再向学校三机构反映,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须要推动及带动,改善与加强,而非放弃。华小是守护中华文化的调头堡,更应以活动引领新生代多参与多支持多了解。

结果,许多所谓的同道却认为我食古不化,都什么年代了还坚持传承文化。只想回应,难道大家所说的,对中华文化的维护与推展,只纯喊喊口号而已。

 

国民教育面对新考验

2024-07-15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这些年来,经历了一场疫情,感觉整个国家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积极的一面,也目睹了令人担忧的一面。尤其在疫情期间,多少学生的学业被耽误,学期制度也受到影响,必须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根据最新进展,教育部长在国会中以书面回应提问时表示,如今越来越多土著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她指出,过去5年国际学校的土著学生入学率已增加了近5成,非土著学生则增加约3成。

国际学校学生日增

另外,入读华小的土著学生这10年来也有增长的迹象,从2014年的11.67%增至今年的18.52%,而同一时期入读华小的非土著学生反而下降,从88.88%减至81.48%

上述数据反映出土著一方面仍然保持人口增长的优势,再多的土著学生进入国际学校,并没有对国小造成甚麽影响,而非土著方面,则反映了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的情况,把华小作为首选学校的比率也逐年下降,看来还会继续下降。

国际学校这些年来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成为各族人士的另一项教育选项,对独中和国中来说,也形成挑战。诚如国立大学教育社会学者安努亚阿末所言,国际学校的土著学生逐年增长,表示人们对国民学校的看法已经发生变化,尤其对那些高收入的家庭,他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前途时,往往会有所选择。同样的,非土著也有这样的考虑。

我曾在吉隆坡参加一项活动,在酒店吃早餐时,留意到隔桌的马来家庭,年轻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用餐,他们的沟通语言是英语,竟然听不到有任何夹杂马来语的成分。像这样的土著家庭,应该为数不少,也一直在增长中。

根据安努亚阿末的看法,国际学校让学生接触到马来西亚文化以外的文化,这个发展趋势带来隐忧,因为国际学校没有採用国家课程,土著学生无法对马来文化与语言有全面的了解。

关于这一点,令我想起在数年前,曾经跟一位私立宗教学校的校长交流,当问起为何马来人会把孩子送进私立宗教学校就读,当时那位校长回了我一句话“merisaukan”(令人不安)。

教育选择变多元

无论土著或非土著,有人不再把国民学校作为理所当然教育选项,这个现象越来越显著,我国教育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在全球化影响下的社会变迁,在办学上早已走向多元开放。只是各族都有本身所面对的问题,对华社而言,华小受到各族群的接纳,成为理想的国民教育模式,而独中教育具有发展优势,继续成为其中一个理想的教育选项。

至于整个国民教育受到新时代的衝击,如今正是如何重振旗鼓的关键时刻,教育部必须要认真检讨。

 

固打维持,学额仍是僧多粥少

2024/07/1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翠娴

大马教育文凭(SPM)放榜后,我国很快又迎来学生们踏入大学预科班的季节,或者更贴切的应该是又到了谈论非土著资优生无法进入大学预科班这回事的季节。

今年比较特别,因为首相安华早前宣布,让所有在SPM考试中,考获10A及以上成绩的学生,无论种族或背景如何,都可获得大学预科班的入学资格。

这意味着,教育部录取预科班学生的门槛,此后以成绩为准,但,基于预科班的土著配额继续保持不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我更趋向于相信非土著资优生当中,还是有人会失望的。

虽然安华说,10A以上的学生就有资格进入大学预科班,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广泛的教育机会,但我认为在土著固打保持的条件下,教育部似乎无法让10A以上的每一位非土著学生都能顺利被录取,因为学额毕竟是有限的,这很现实。

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在土著和非土著“91”的学额比例下,非土著生进入大学预科班的人数越多,土著的学生人数也必须要更多才符合比例;倘若是以土著生人数作为计算基础,那么10%的非土著生也是一个被迫框定的数字,无法增多。

学府录取学生就读,除了看成绩也得看学府里的师资和设备能容下多少人,所以在固打还在的情况下,非土著的学额比例就注定有限,在有限的情况下,若真能容纳全部10A或以上的非土著资优生,那么少于10A的非土著生便可能是直接丧失了机会,而要是今年的非土著10A资优生人数太多,那在学额有限的情况下,便也注定会有运气欠了点的10A生失望。

我相信很多非土著生都心里清楚,进入预科班是想进入公立大学的第一选择,却不是唯一选择,毕竟要进公立大学还有中六可选。

很多人都说,大学预科班的考试比考中六高级教育文凭(STPM)容易,即便自2012年,STPM已经从一锤定音的考试制度改为了学期制,但大部分学生似乎依然对考STPM这回事没多大信心或兴趣,成绩优越的学生,仿佛就是非预科班不可,而家境许可的进不了预科班,也宁可去私立学院都不要STPM

我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制度,是可以完美到让全部人都满意的,但至少安华在大学预科班这件事上踏出的这一步是个好的开始。

其实这也不是无法理解的,特别是如今,预科班学生人数若是因为10A生全可进入的宣布而增加,那么中六生要在公立大学抢一席之位,并且往自己想要的科系出发,难度就会变得更高一点,因为公立大学同样是学额有限。

我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制度,是可以完美到让全部人都满意的,但至少安华在大学预科班这件事上踏出的这一步是个好的开始。

只是政府到底最后是否真的能在维持固打制的情况下,仍可让所有10A非土著生都进入预科班就读?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