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770

略论马智礼“教学好玩”论

2018/05/2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我国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日前发表视频谈话,表示将致力于教育制度改革,摈弃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填鸭式教育,让学习和教学变得好玩又愉快。
马智礼的谈话显然是针对当前“教师教学不愉快”和“学生学习不快乐”的现状而发。
先看教师教学如何不愉快。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2013年对世界34个国家(经济体)200余所初级中学107000名教师和校长进行“教与学国际调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 TALIS )结果,虽然95%我国初中教师表示对工作感到满意,但从所承担职务分析,其工作时间量是超过TALIS 平均水平的。
我国初中教师每周平均工作45.1小时,高于TALIS 平均(38.3小时);我国初中教师每周批改作业(7.4小时)、处理行政作业(5.7小时)、参与学校管理(5小时)、指导课外活动(4.9小时)、进行家校沟通(2.4小时)的时间都显著高于国际均值。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初中教师平均70.8% 的课堂时间用于实际教学,低于TALIS 平均(78.7%),但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和处理行政作业的时间分别为17.5%11.5%,都超出TALIS 平均值(12.7%8%)。我国教师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显然有待提高。
马智礼也已意识到须要改善教师职务和减轻教师工作负荷,包括减少班级学生人数,聘请助理教师协助教学,减免教师行政与管理业务,让教师教学愉快,专业成长,生活健康。这应该可以对症下药吧。
再看学生的不快乐学习。当前沉重的书包,几乎压弯年轻个体的脊梁;深奥难懂、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难展欢颜;为应试而“题海”搏斗,泯灭学生个性发展。
追求教育的真善美
归根究底,“异化”的教育制度,衍生“逃避学校”的教育“不适应者”,自我流失,沦为学习的“逃兵”。“传递中心”的课程制度,要求教师单向传授具有明确结论性的“制度化知识”,强调面向全体和一统性,缺乏适应个性差异的灵活机制,而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再通过记忆知识评定,不容质疑或独立思考。不能胜任这样学习任务的学生,学习自然“落伍”,衍生对课程文化的叛逆和学校文化的对抗,遑论“学习的快乐”!
学生是教育的重要资本,当代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以人为本”的学习者,促成“成功的个人生活”与“功能健全的社会”,岂能因学生学习的不快乐而沾污教育的神圣使命,滞后社会的发展

马智礼倡导“让教学变得愉快又好玩”,自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玩玩乐乐,随心所欲,追求快感的获得。毕竟,“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的成功与愉悦,是建立在艰苦探索与辛勤苦学的基础之上的;盲目“减负”,也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为让教师愉快教学、学生快乐学习,关键在于追求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真、善、美。

教育的“真”,说的是教育的科学性,即明确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合理配置;和谐师生人际关系与教学关系的构建,以有效发挥教育教学的价值功能。

教育的“善”,是指教育具有崇善性,体现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升华的价值需要。现代社会对教育之善的追求,在于促使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所有学生成为完善的人。其次是实现教育民主,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自主发展,潜能得到开发,主体创造性获得激扬,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育者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利于缔造和谐友善的学习共同体。

教育的“美”,即教育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教育艺术,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以情化育,感染学生,学生舒展个性特长,把学习当成创造美的过程。这样教与学的成果,就是一件艺术佳作,蕴含内在的欣赏价值,让师生心旷神怡,陶醉于深刻的审美体验,获得教育艺术的愉悦。

追求教育教学的真、善、美,关键在于教育自身的蜕变,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育目的的圆满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妥善处理,教育艺术性的充分挖掘;让教育教学焕发创造的魅力,产生隽永的美感,展现内在的吸引力,这样才能让教师教学愉快、学生学习快乐。


让学生快乐学习


2018-05-24 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孙彦彬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偏偏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下,有些小朋友因为无法掌握繁重的课业,对上学产生了恐惧,以致抗压性低的孩子患“上学恐惧症”(School Phobia),这是很可悲的事。 
新政府教育部长马智礼誓把大马教育带入新时代,让学习和教学变得好玩又愉快。希望这位学者教长能顺利落实大马教育改革的宏愿,打造一个着重于塑造学子的个性,栽培更具创新与创意下一代的教育体系。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偏偏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下,有些小朋友因为无法掌握繁重的课业,对上学产生了恐惧,以致抗压性低的孩子患“上学恐惧症”(School Phobia),这是很可悲的事。
根据卫生部在2011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大马每10名学生就有1名被精神问题所困扰,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常与焦虑或抑郁的因素有关。虽然研究显示学生焦虑问题可能源自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问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归咎于应考的压力。“低落的自信心、加上父母及老师压迫学生相互竞争,这都会导致学生处于担忧及压力状况。”
马来西亚2013-2025年教育蓝图就提及,我们的教育体系比其他国家至少落后三年,其中三个主要原因是:一、教师素质;二、学校质量;三、学生学习。
此外“应试导向、繁重课业,转换语文,直接导致教学素质产生负面影响,使到学生的素养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
教育是“教育人”及“塑造人”的伟大事业。如果我们的学校只注重考试成绩、老师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训练出来的学生,只能称为“应考机器”。当今的应考教育模式变相鼓励学生靠死记硬背或依赖现成的“标准答案”以取得“漂亮”成绩。长期下来,导致我们学生在课堂上不勇于发言,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马智礼曾经批评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不能培养人文素养(Sifat Manusiawi),因此他要让“学习重新成为快乐、好玩的事”。人们开始期待,当教学学习变得“好玩”的当儿,新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无限好奇心,对世界万物充满希望,而不是扭曲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讨论21世纪的报告中说,现今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获得4个学习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会做事、学习相处。这就是所谓的人文教育,国文称之为Kemanusiawi或者Kemanusiaan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专家说当每个学生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说过:“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获得精神满足。”因此让我们的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让我们的课室成为快乐学习氛围和想像空间。
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果。但是过去我国的教育制度朝令夕改,近年来改变更让学生、老师及家长感到痛苦不堪。人们开始怀念以前3MKBSR等教育制度。“我不想孩子成为思想家”、“孩子只需要语言沟通能力,不是要成为文学家”……只要能够掌握基本技能:读、写、算,以及能与他人沟通,并在快乐的环境下轻松学习成了家长最卑微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选择到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就读的人数有逐渐成长的趋势,相信这是拜目前国民教育乱象“所赐”。
马智礼矢言大刀阔斧改革我国教育制度,摈弃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填鸭式教育。新上任的教长大人在推动任何教育改革前,多多听取教育前线人员—教师们的心声,同时也让非政治组织参与国家制度由尤是教育政策的创建。
  

谁是华人,华人是谁


2018-05-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有些人,书读多了,翅膀长硬了,以为自己能飞多高多远。飞着飞着,没了依归。 
有些人,太执着于护根,却少了一双翅膀。飞不出去。格局就这样了。
有些人,书读多了,翅膀长硬了,以为自己能飞多高多远。飞着飞着,没了依归。
至于那些失根又没翅膀的,飞不起也扎不了根,活得没尊严,被人欺也只能随波逐流了。
歌德说,小孩应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根与翅膀。
林冠英说:“我不以华人自居,我把自己看作是马来西亚人。”
就这么一句话,看法两极化。
有人鼓掌,有人慨叹数典忘祖。我想指出一点的是,看这“神回”,恐怕还要了解当时的场景以及提问的对象,和提问者想要得到的什么预设答案。
林冠英的回答是很谋略性的,因那是中国记者的提问,而且提问的场景很敏感。如果林冠英回说:“我以身为华人而当财长感到光荣”,试问,在政党轮替,情绪仍浮动不明的当下,在马来社会会引起多大的反弹?所以还是奉劝中国媒体,以后不要再问这种问题了。
这是中方一直以来的“民族思维”,也是很多“中国人”的思维格局问题。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强,是一回事。但缺乏对跨文化的认知与敏感度,会产生不必要的“不愉快感”。尴尬呀!
说起以或不以华人自居,想到我们新任的教育部长马智礼,他可是巫华混血儿。记者访问,他也秀了一句:“我会讲华语一点点,我母亲是hakka人。”哇!这下不得了。华社一阵哗然,雀跃万分。但也有人对他是伊斯兰宗教学者而感到担忧。民间两极评议。每个人仿佛都成了专家。我却不懂这些“专家”在讲些什么?人家可是“土团”的啦!有华人血统,又能说明什么呢?是伊斯兰学者,又担忧什么?有华人血统就一定是“好”吗?伊斯兰,就一定是你那“华人”充满偏见的刻板形象了吗?
看其资历,马智礼还曾担任过马来西亚华裔穆斯林协会的顾问。
华裔穆斯林协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我有华裔穆斯林协会里的朋友,也曾和他们联办过几场跨文化活动。他们的身分认同,很清楚自己是华人,但在思维和行为上,却是跟着伊斯兰教义走。对华社“主流”的一些人的言行,也有不认同之处。但有些地方,他们的视野和认知,比我们一般的“华人”开放、更开明。
他们是虔诚的穆斯林,生活目标明确,有方向。你可以和他们多交流,在他们眼中的“华人”,会让你很惭愧。你在他们面前,或许那自以为了不起的“华人”会变得谦卑一些。
老实说,别一直讲人家。人心戾气,缺少宗教上纵的制衡。有时我们所谓的“华人”真的是太骄傲又无知。
日常生活中,反躬自省和忏悔,何其重要。
大选后开学的第一天,我的马来学生(这学期我没教她的课)送来她清晨五点起来,学煮的椰浆饭。还真是小确幸。我笑问,是要庆祝变天吗?
她说:“没有啦!想学煮就煮啰。知道老师你胃不好,辣椒少放了些。”
多交流吧!和谐友好的族群关系。没有功利,没有权术,更没有利益交换。有的是一份难得的师生情谊。
马来西亚的天空,您看到了吗?


电脑老师的心声


2018-05-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玢

如果你现在给孩子一台电脑,他可以编程出一个简单的游戏或动画吗?我们现在的趋势不是要孩子会操作电脑,而是要让孩子创造他们自己的动画或游戏。同时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同学交流并学会如何指导其它同学。 
被称为电脑老师已经9年,电脑老师虽然不是学校老师,可是我们也是在学校内教学,也是教导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学习新知识的老师。
前阵子,有新闻说教育局正式发文告说电脑班不可列入正课时间。当下,公司上下无不被这则新闻搞得人心惶惶。在那段时间,我真的觉得自己有点像过街老鼠,很想找一个洞去钻。到底我们是什么?有心人说我们没受过正式培训就不可以在学校内授课。我只是想说,就算我们没受过正式培训,可是我们也是有受过课程培训,也是需要通过视察教学才可以正式在学校内授课。我们也是一心教导孩子,为了孩子。每个星期与其他学校的老师讨论课程进度,每天备课,上完一天的课后,不断在思考如何可以让孩子更容易的明白与操作电脑。如何让孩子可以开心的在课堂内完成他们的编程。试问下,没受过教育局正式培训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吗?电脑公司在市面上其实不多。算来算去只是那几间而已。我不敢说每位电脑老师都是热心热衷在教导孩子,可是,请不要一竹竿打翻一船人。
借此来向大家说明一点,电脑课其实没有占用了教育局规定的上课时间(校方只是增加了上课时间)。就算没上电脑课,时间依然照旧,校方也只会把这一小时编入进修班的时间,又或者是家课时间。很可笑的是,看到有一位家长说校方应该把这一小时让学校老师与孩子们做多一点互动性的活动。
这家长必定是不了解老师们的上课时间表吧?一位老师的一星期的上课节数已经达到了最少32节。还要应付教育局发来行政工作等。根本连批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还要再让老师增加两节,难道老师就不用休息吗?
电脑老师的节数是达到了48节一星期,也没有任何电脑老师埋怨,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寄人篱下”,但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习科技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如何自己创造游戏,而不是让时下的游戏来操控他们(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没人指导下都会在家操作平板电脑,孩子已经很厉害了,电脑课只是浪费时间)。其实,家长们是否了解,孩子会操作平板电脑,但他们是在做什么呢?
之前教育局提倡青蛙教学,并指定校方必须在每个星期达到至少20%的登入指标。其实家长们是否知道,其实孩子登入了青蛙系统,是在里面做什么呢?里面是让孩子进入青蛙游戏,也就是在玩游戏。无可否认有些学校真的实行老师必须每个星期制作一些关于课堂的问答题让孩子完成。
如果你现在给孩子一台电脑,他可以编程出一个简单的游戏或动画吗?我们现在的趋势不是要孩子会操作电脑,而是要让孩子创造他们自己的动画或游戏。同时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同学交流并学会如何指导其它同学。
希望新政府可以深入探讨电脑课是否该加入正课内,好让我们这群前途茫茫的羔羊可以早日得到定案。找新工作还是继续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