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871


茉莉芬芳·茉莉芬

——记印尼茉莉芬支教之旅


2018/12/1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张艳云(茉莉芬茉华三语学校中国支教教师/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


岁月无声,时光悄然!转眼我踏上这片异国土地已经近一年了,我的支教生涯也将画上圆满的句点。离家千万里,曾经多少次在夜间慨叹游子心情,而今就要回家了。只是当日的背囊中,又沉甸甸几分——当初只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想,为了增添一点人生的体验。而今,在归家喜悦之中,又夹杂了多少印尼友人的期盼……

茉莉芬之印象

初次知道茉莉芬是地名,是我在选择支教学校时,当时觉得“茉莉芬”充满着花香的味道,读起来口留余香,于是我便与茉莉芬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小城结缘了。

20171221日下午五点,揣着诸多不舍与忐忑,无情的飞机把只身一人第一次出国的我从南京载往新加坡,由新加坡转机辗转两天来到印尼。印尼,给我的印象就是峇厘岛的样子,美丽的沙滩、海浪、比基尼……飞机降落时,这些美好的事物全都消失了,我的心中不免有点失落。

当我走出机场,只见一个手举我的姓名牌的高大帅气的、穿着蓝色T恤的男子,和穿着印尼特色服装的吴德平老师在迎接我呢,他们对我的到来表现出由衷的喜悦和热烈的欢迎,吴老师一边争着帮我推行李车,一边嘘寒问暖,用亲切的中文介绍着印尼的点点滴滴,这一刻,我突然感觉他们就是我的家人,是我的亲人,我的心情逐渐放松起来。

接我的汽车一路欢歌,终于到达了我神往已久的地方——茉莉芬!路边绿树成荫,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一股脑儿尽收眼底。高大的行道树枝繁叶茂,直伸云霄,仿佛诉说这茉莉芬小城的历史;路旁的花有的簇拥着,有的争斗着,有的独自绽放,红的,绿的,紫的,蓝的,黄的……争奇斗艳,与这座小城和谐映衬着。看!到处是满心欢喜绿色成毯的草儿,他们顽强地说着、笑着、生长着……这座小城也因此充满了生命力,我被这神奇的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着,我的心随之温暖起来。

不得不提的是茉莉芬当地的美食,有让人垂涎欲滴的虾片鱼片,有甜而不腻的印尼红汤,有让人食欲大增的芭蕉叶裹饭,还有我每餐必点的香甜可口的橘子汁……各种美食和水果让我眼花缭乱,流连忘返,我对茉莉芬的感情迅速升温着。

茉莉芬小城的人民淳朴善良,待华人很友好。起初我们日常简单的交流中,运用中英印三语加上肢体语言,连比划带猜,很多简单的语言的坎就轻松跨越,比较复杂的句子,就用翻译软件来帮忙。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印尼语说得也越来越好了,日常出行购物点餐等等对于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我俨然已成了印尼人,成了茉莉芬人,茉莉芬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对茉莉芬有了依恋。

茉莉芬之教学

茉莉芬茉华三语学校,由当地华人出资兴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热爱华语的人们受益匪浅。全校从幼小班到9年级总共12个年级,共有学生200余名,基本上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中文教师5名(其中3名是中国国侨办外派教师,2名汉办志愿者教师),其余全部是当地教师,连工人和外聘教师在内全校教职工共40左右。开办十几年来,有吴老师这样的“汉语通”作为引领、联络,先后聘请了十几位中文老师任教。这里的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十分高涨,很多家长都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茉莉芬三语学校,学校也成为茉莉芬的一颗明珠。

茉华三语学校课程设置方面的三个优点:

1.尊重师生宗教信仰

现在的印尼是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不仅仅当地政府允许各大宗教的建筑和集会存在,学校还专门为来自不同宗教信仰家庭的孩子们设置相应的宗教课程,如有需要,学校还为之提供“祈祷室”。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和教师,当她们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进行祷告,那么他们获准换上祷告服到祷告室祷告,甚至可以在办公室或教室的角落祷告。

2. 注重学生生存、生活技能培养

学校除了文化课,还在每周六及期中、期末考试后一周开设生活技能课,包括了野外生存、野外急救、烹饪、手工艺、插花艺术等,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3.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

每月一次outing,比如带学生到进出口公司了解进出口程序;到面包店了解烤面包流程;到孤儿院接济孤儿……对于此类课程,因为其内容是学以致用,且是学而能用,所以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也非常乐意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所以每次学生上完烹饪课,我们都可以“饱饱口福”。

作为一名普通一线教师,接受国侨办的外派到国外支教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能够利用自身所学,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一名使者,这身份于我又是何等地神圣!但人生往往机遇与挑战并存,阳光总在风雨后。现在回想起初到茉华的第一个月,都会觉得双肩所负的真是难以承受的重托——一方面是“娘家”侨办和盐城市幼儿园的再三叮嘱,一方面是自己想为海外华文教育尽一份心力的愿望!作为初来乍到的茉华人,我对这所学校是充满好奇的,是急于开掘的,是期盼能够快速融入的。

给异国孩子们上课,最棘手的无非是语言障碍。还记得我第一次进入课堂,我用纯中文教学,孩子们个个瞪大了眼睛盯着我,感觉自己在对牛弹琴,于是痛定思痛,短时间内必须学会简单的日常用语。我重操旧业,每天背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学习印尼语则需要花费更大的工夫,记笔记、练发音、强记单词的意思。我向助教学习印尼语,甚至让小朋友做我的老师,在孩子们的帮助下,短时间内,我便可以连续用印尼语从一数到一百。小朋友们睁大了眼睛、开心地连连点头,向我竖起大拇指,说:“yes,yes!”。他们心里一定在想,这个中国老师还挺聪明呀!也真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虽说我在国内幼儿园的教师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近十年,但一下子也很难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要求,加之自己几乎没有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以及印尼学校施行的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对我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挑战。很快,我结合学校的要求自创了一套“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的教学方法,解放了我的嗓子,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孩子们非常喜欢,学习汉语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为了让孩子能够多练习中文,课间休息时,我还会组织孩子们玩“城门城门几丈高”“跳皮筋”“踢毽子”等中国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等,伴随着朗朗上口的童谣,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收获了满满的知识,收获了满满的快乐。

每天的辛苦付出之余,我也会拥有幸福的时刻,每每走进教室,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一下子簇拥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抱着我的腿,扯着我的衣服……我顿时忘却了疲劳,满满的幸福感萦绕着我,也正是这样的幸福迫使我有更强的使命感去做好支教工作,为了努力树立中国外派教师的美好形象,更为了印尼的基础教育贡献微薄的力量。

茉莉芬之人文

十一个多月前,我只身一人来到印尼的时候,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饭菜的味道,建筑的格局,说话的方式等,在走下飞机的那一刻就开始完完全全地改变了。我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连思维方式也不得不马上改变,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当走入关口递过护照的时候,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用外语对话了,我已经是“外国人”的身份了。华语,在印尼的许多地方,是没有人听得懂的。机场的工作人员的英语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听懂,毕竟我们中国人说的是Chinlish, 他们印尼人说的是Indonish,各自说着带有自己母语腔调的“英语”,在一个非英语母语的土地上沟通、交流,彼此都是半斤八两,一知半解。

出门靠朋友。人生地不熟的我,尽管吴老师说有事情尽可找他帮忙,但是,出门在外的时候,不可能总是麻烦吴老师。所以,刚来到茉莉芬的前几个月,我在工作和生活上更多的是寻求汉办志愿者教师李婧和高瑞、学校的汉语老师谭圆芳、基金会的黄衍军和施文龙以及其他华人朋友们的帮助。

作为印尼的“外国人”,我无疑是幸运的。为了学些印尼语,课间空闲的时候,下班回到宿舍的时候,我向极有语言天分的、精通四国语言(汉语、英语、韩语、印尼语)的李婧老师讨教,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发音,非常耐心地讲解……甚至我们还一起练会了高难度的“舌尖颤音”;圆芳老师、衍军和文龙对我们中国老师的求助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每一次买东西,每一次要跟本地教师沟通,我们都会请他们帮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们所给予的帮助已经无从细数。她们最常用的的词句就是:”Okjust let me! Well, Ill go and get it for you. Heyit should be like this And it should be like that…” 而圆芳老师最常用的的词句是:“老师,这个没有关系……”“老师,这个我帮你们问问就好了。”……每一次的帮忙都是非常爽快,每一次的相助都是那么的及时,但是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每一次伸出援手的同时,都丝毫不吝惜地绽放自己发自内心的纯净的笑容!

印象最深刻的还属我生日那天,朋友们为我制造的大惊喜。按照家乡的习惯,一直都是过农历生日,渐渐地,我对过生日并没有什么兴趣,无非是订上蛋糕,插上蜡烛,家人团聚,吃顿大餐!

但是今年的生日注定是别样的,让我永生难忘,感谢印尼的小伙伴们,是她们让我这个80后的姐姐感动到落泪,是她们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惊喜,是她们为我策划了一个美好的生日……万圣节(10.31)夜里李婧突然来敲门,她说后背痛得厉害,让我帮她擦点药。揉着惺忪睡眼就去了她的房间,擦完药的我回到房间推开门,发现房间灯关了,隐约有堆人影,来不及思考到底是什么光什么人什么鬼,立即召唤我的海豚音足足尖叫了30秒,扭头飞快地跑去李婧房间。早就知道一切的她在门口候着我呢,我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抱住她跳脚跳不停,跳着跳着我发现她很淡定,我才突然想起,现在正好是111日零点,我的生日。随后我走到房间门口,房间的灯被打开,照亮了“狼狈不堪”的我,novi捧着插好蜡烛的蛋糕,衍军、文龙、傲文、Yosep唱着《生日快乐歌》,笑着看着我,而我笑着笑着就哭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到,此刻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公主,一个被幸福围绕的公主,被这帮朋友宠得不像话。这个零点生日注定是我终身难忘的记忆,她们是我支教路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庆幸自己在他乡结识了施善无论巨细、无私助人的他们,心怀感恩!我更加认识到,大爱无国界,真情无国界!

2018,这一段海外支教经历,说是传播中华文化也好,说是沟通国际友谊也罢,但我更愿意将之作为我人生旅程中浓墨重彩的一次体验!

此时此刻,置身茉莉芬的我,愿化作一朵茉莉,芬芳茉莉芬,芬芳印尼,芬芳中国!

茉莉芬茉华三语学校中国支教教师/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 张艳云



多元文化下的感动


2018/12/1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张艳


作为国际华语老师,我们是一面镜子,照射着不同国家的文化;我们是一条纽带,联系着彼此的感情;我们是一座桥梁,架起了多元的沟通;同时,我们也是世界文化的爱好者,肩负着文明的传承和交流……

语言有国界,但是不同民族的交流和相互了解是割不断的。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认识,交流了彼此的文化,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常常,我们会被感动,我们会被震撼。同样,我们深信,我们会被记忆,也会被牵挂。

从陌生到了解,从不认同到融合,我们见识过文化的冲撞,我们修补过不和谐的关系,我们传递过爱与理解的力量,我们见过沟通后的笑容,我们感受过理解的拥抱。我们明白,因为文明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丰富多彩。我们深知,世界的文化,多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接纳,可以相互包容。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颗渴望被了解的心。用爱融化彼此,用理解照亮彼此,用包容感动彼此。世界,原本一家亲。

我们曾经跋山涉水,我们曾经千里迢迢,我们曾经千山万水,来到不同的国家,见过不同的人,接触过不一样的文化,我们有过彷徨,我们有过迷茫,我们学会了微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包容。我们懂得,文化的多元性,文明的多样性,是如此可贵!

留在记忆中最深刻的,常常是那里的人。梦中回忆起,嘴角边依然挂着甜甜的笑。

有人告诉我,有学生,虽然上课听不懂,有时候甚至因为听不懂就只好干坐着。但是每节华语课他都坚持来上,课间经常去咖啡店给老师买水、可乐之类,天气冷的时候,还特意送上暖暖的咖啡。有人告诉我,有学生,每次看到老师的白板笔写的字稍微不太清楚了,下课马上跑过来给笔加水。还有一个南美学生,看到老师提了三年的布包烂得不像样子,一下子送了老师两个,让老师换着用。

还有个老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学生是一位妈妈。老师上课正在讲语法,学生要起身出去,老师点头表示同意。但是学生走到教室门口,却示意让老师出去。老师正讲得起劲,极不情愿出去,于是直摇头,但是学生非常执着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大概一分钟,她无奈地走出教室。学生在门外,突然塞了一百块钱到老师手里。老师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不知所措,诧异地看着学生。“老师,班上***同学今天赤脚了,他的家可能比较困难,没有钱买鞋。请您帮我把钱给他买鞋,好吗?如果我给他,我怕他误会,也怕伤害他。”那一刻,老师被眼前这位善良的母亲深深地感动了。

也许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就是这样淳朴的人,让我们感动着,让我们记忆着……

虽然我们说着不一样的语言,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氛围里浓浓的爱与包容。虽然我们有着不一样的肤色,但是依然可以懂得不同民族间的深深关爱。无论来自哪一个文化圈,无论哪一个民族,希望我们能架起友谊的桥梁,增进交流,增进了解,增进文化互动。



愿顺利发放华校拨款


2018/12/17 中国报/中言


教育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建设进步的重要一环,因此,教育领域就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预算,如此以来,国内各校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扩展或维修,并取得更完善的教学设备。

数十年来,华社不断谈到华校拨款,政府也在财政预算案拨款给各源流学校,包括华小,可是往往拨款的发放并不如想像般顺利。

纠正过去失误

在过去,华小拨款经常出现一拖再拖,或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政府或教育部因而引来不少批评,前朝政府的公信力更是受损,2016年也发生了华小拨款数额争议。

华小拨款出问题,不是第一次发生,在过去数年,我国当局在处理华小拨款事件上,经常都会惹来争议,最严重的就是拨款被“骑劫”或“干捞”事件。

如今随着政权更迭,人民希望过去不好的事情,就不应重演,新政府应纠正过去的失误,让教育拨款更透明化和制度化的发放出去。

做好监督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周日宣布,20185000万令吉华小拨款已有着落,该部从周一起将陆续发放有关拨款给各华小,而且有关拨款将以网上银行转账方式发放给各所学校,也不会如以往般,由教育部副部长亲自到指定地区发放拨款。

我们希望新的拨款模式能更为有效,让各校早日获得拨款,并将拨款用于正确的用途,因此在这一方面,教育部也必须做好监督工作。

教育进步,则国家进步,给各源流学校的拨款必须有效发放也不会有所拖延,这是学子和学术界的期盼与希望,我们希望今后教育拨款不会再有任何不必要的争议,共同的做好教育发展工作。



华小董事会没有后门


2018-12-16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舒庆祥


你想投身为华小服务,成为董事会成员吗?只要你有这份心,它的大门永远敞开,欢迎你的加入。

但基于教育法令的制约与规定,你必须先成为会员、或是在籍学生家长、或是校友会及家教协会成员,然后通过民主选举方式选出,中选后你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成为董事会成员之一,作出你的贡献,这里没有后门、或通过甚么政党的力量就能如愿以偿。

今年是华教扎根大马200周年纪念日,历经沧桑,走到今天的华教,依然焕发无限活力,肯定会有光明的未来,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华文正以迅猛之势,在五湖四海发挥其特有优势之际,原因在于现今的华文不仅是人际沟通的语言,也是经济语言,甚至是科技语言。

今天的大马华教最大特点,在于拥有分布在全国各地逾1200多所华小,这些华小的存在,使到大马至今成为中港台之外,唯一拥有从小学至大专院校最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这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最大的骄傲。

然而,迈入现今的开放世界,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与多元文化国家的大马,华小的发展时至今日,难免会发生人为或无法预见的阻挠与挑战。尽管如此,今天的华小仍然是国内85%华人家长的选择,还出现了非华裔的华小生日愈增多的另一趋势,在一些地区的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甚至超越华裔学生,这也验证了华小的教学效果及其存在的价值,现在日趋受肯定。

华小能立足到今天,并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在于华人始终坚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今天大家常喊出的一个铿锵有力的口号:“华小一间也不少”。

与此同时,在华教队伍之中,始终有一大批热爱华教人士从不计较得失,不辞劳苦,前赴后继,多年来一直站在第一线,为华小拼搏的董事会成员,这正是他们的努力与付出,造就了今天份布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型华小。

各华小现今都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成员成了华小的拥有者和管理者,他们受在地华社的委托发展华小。

无论是过去的《1957年教育法令》和《1961年教育法令》,或现在的《1996年教育法令》,董会地位都受承认为管理华小的机构。

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现有华小属政府资助学校(Sekolah BantuanKerajaan)都必须成立学校董事会作为华小的管理机构,包括管理校产和基金。

董事会的章程,明确规定董事会的组成方式,董事的职责及其权限,谁可以担任及谁不能出任等等,都有很清楚的阐明。如董事会成员条文规定:从董事之中选出一位董事长、校长为董事会秘书,董事会成员的其他董事,则包括三位教育部长推荐的董事、三位学校已成年的校友、三位在籍学生家长,另如获注册官批准,可从信托人及赞助人之中选出三位董事,共15人组成董事会。

至于学校的教师或职员,除获注册官批准者例外,一概不得出任董事,教育部官员及涉及供应食物、材料、器具或书籍者也不能出任。

董事会成员每年选举一次,一次5人,明年另5人,后年再5人,如此安排选举法,是要确保董事会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华小董事会成员历年来都依教育法令条文的规定依法选出,且一向平安无事,顺利完成。董事会可以视环境的需要,选贤与能,委任德高望重的地方领导或热心人士担任顾问,以协助校务的发展。

至于选区国州议员要发放拨款,可与有关学校董事会商议选择日期,在特定的仪式上移交给受惠学校,或安排区内所有华小全部集中在一个的特定集会或场合上发放。

总而言之,华小董事部成员的委任没有交易,或能擅自或要求委任,这里没有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