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

特访印华作协金雀杯青少年作文比赛现场


2018/12/21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1214日中午,在雅京Yallo酒楼第5楼举行印华作协金雀杯青少年作文比赛,在场监督比赛的是杨思萍文友和雯飞文友,当然笔者亦不放过了解这次创作接班人赛事之概况。
从监督比赛两文友处得悉,获得入围资格到雅加达参赛的27名青少年,竟然全来自山口洋、坤甸、巴淡及北干,雅加达等大城市学生一个也没能跻身其中。
杨思萍文友就是来自山口洋,他对笔者说,其家乡的华教能如此蓬勃发展,地方上有特殊性,如华人较集中、穷苦的孩子多、受星马电台电视台的影响等等有利的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离不开有不少热心人士对华教的奉献精神及热心团体如赤道基金会、山口洋地区乡亲会、旅椰南中校友会和各地的乡亲会的大力支持。
有些雅加达朋友也许只看到眼前几所三语学校,就唉声叹气,认为华文解禁这么多年来,华文教育仍然止步不前,一星期只有二、三节华文课的三语学校,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而我们这一辈,老的老,走的走,如何能接上来?但纵观山口洋这几所华文补习班,心里却无比乐观!听那琅琅的读书声,听他们流利又标准的华语会话,他们还经常给报纸的“师生园地”版写文章;有的补习班的老师还教学生写书法,教中国传统文化的编织手艺……怎会怕中华文化会后继无人?
他说不久前,他回乡参观了“南华中小学华文补习所”,在石角镇大路旁的“南中校友会山口洋分会”会所是“南华中小学华文补习所”上课的地方,目前任教初中的老师是刘小红、温燕妮、吴就城。另一间设在山口洋西区“华都背”(Jl.Hermansyah)的一间大院里,任教老师多数是从该校及“印华公学”毕业后再到中国深造或培训回来的年轻老师。补习所于20077月开办,至今已有11年了,初中与小学的学生一共有700人左右,一星期学生轮流上课三天,有六节课。第一任校长是巫月娇老师,第二任校长是刘小红老师。他俩进去参观时,老师们正在上课,教室与教室之间好像互相连贯似的,若没人带领真不知道哪一边出入。该补习所虽建立了11年,上课的校舍也仍然是租赁的,所以条件不是很完善。
他参观的另一间是山口洋市区内的山口洋教师联谊会会所,也是设立“华文小学补习所”的地方。在这里他见了教师联谊会主席,也是补习所校长黄锦陵老师。当年在林硕福乡亲引领下彼此有过一面之缘,他也是一位当华校被封闭后就一直孜孜不倦为传承中华文化、为西加培养华文教育接班人而默默耕耘的人。黄锦陵主席身体依然那样硬朗健康,精神奕奕,谈吐热情豪爽。他说都老了,眼睛也有些模糊不好使唤了,但近年来他依然亲身带领学生们到雅加达及中国参加培训,如2012年与徐崇妹老师带领了45名年轻的华文教师赴中国广东湛江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培训;还亲自在2017年底主持为期两周的“山口洋教师联谊会师资培训班”。在赤道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请来了来自中国岭南师范学院的张鲁昌老师与周依依老师来培训,让来自山口洋周边地区的一百多位华文教师和准老师获得师资证书,缓解了当前印尼华文教育师资短缺的难题,这与黄锦陵主席与山口洋教师联谊会及华社热心团体的倾心投入密不可分。黄锦陵主席介绍说,山口洋教师联谊会成立于2002年,当时由17位老师发起,属下的教师会员有一百多位,至今已经16年了。2008年在彭云鹏乡亲的赞助下买了今天的会所才办起了华文补习所。现小学有23班(第一册到十二册),初中一有一班,上课时间由下午到晚上,一星期学生轮流上课三天。
由于华文创作与华教息息相关,故有时间,笔者还希望能了解巴淡、北干的华教情况,以便能对青少年创作有更深层的轮廓和概念。有朝一日,如果这些小写作人能组织起来,那就更好。
关心教育的华社领导曾季瑾先生就感叹地对笔者说,在雅加达比赛,却没有一名雅加达代表,这情况必须予以检讨,为何雅加达对华文创作这样差劲!他老人家的话,必须为这些地区华教人士所关注,并愿西加与巴淡华教之风能吹遍全国各地。那刻笔者可以大声地呼喊:文坛后继有人呢!

(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