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面具下的单元本质
2019/06/0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马来西亚多年来奉行单元文化主义,也因此产生华文教育的困境和中华传统文化被排除在国家文化以外等困境,导致过去数十年来华人社会对于国家体制的不满和对抗,多元文化主义成为华人社会长期抗争的基本论述,在国家文化层面,华社一贯坚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并以此回应单元文化主义。
但从华人社会内部深入剖析,不难理解华人社会本质上也呈现多元分裂的状态,简单从语言使用上就可以分成土生华人(峇峇娘惹是典型代表)、有英文教育背景华人、有华文教育背景华人这几个基本类型,而在华人内部对于不同群体的包容却呈现某种单元的暴力。
华社内部矛盾
这种情况在中文语境的讨论中非常常见,只要不会华文、没有坚持华文教育,或只要认为官方单元主义是可行方案的华人都是该死的香蕉人、叛徒汉奸。当我们在诉求多元文化时,却用著我们抗拒的方式在对待内部的多元,这就是华人社会多元文化面具底下的单元本质,这种只要非我族类就是我不能容的情况,普遍在华人社会当中,也是华人内部最常见的矛盾。
丹斯里邱家金博士就是最近最典型的受害者,每次媒体有他相关的报导,底下必然充斥著各种各样谩骂、贴标签等留言,却也没有人能够真正去讲清楚他为什么该骂,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大家一窝蜂地去骂人就对了,这是最近最典型的华人单元主义暴力。
每次读到这种讨论与留言,都可看到大伙会上至祖宗三代,下至其孩子孙子全咒骂一顿,所用词句非常简单,却也非常暴力。在这些论述中,只有一种华人的标准,就是要讲华语、学华文、念华校、对抗国家,除此之外就是数典忘祖的叛徒。
从国家角度来看,华人被认为是异类、外人,这标签符号也让整体华社长期被无视和受制度上的歧视,数十年来我们也奋力去扭转这困境。当马来精英不断用马来西亚人这种身份来试图抹去我们的独特性时,我们很努力地去证明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并非由一个单一没有差异的群体组成,这个时候,多元文化是我们的诉求,单元主义是华社对抗的敌人。
只是在面对华人社会的不一致时,很多人却会很自动地倾向某种单一华人社会的标准,并利用这个标准去审判一些与我们认知有出入的华人,在这个时候单元主义就是我们的朋友,忘却了多元的包容,如此看来其实对内我们就是在重复著国家给我们的那种暴力,不是吗?
多元文化的基础在于跨出熟悉的安逸圈、同温层,了解彼此的感受与想法,才能做到互相了解和包容,这点在我国上至部长下至百姓都做得不好,社会充斥著语言暴力,从来没多少人想要去探讨和聆听不同群体的想法与感受,却一再把我们认为和相信的强加在他们身上,当他们反对你的想法时,各种符号和标签就往他们身上贴,切断继续谈话的可能,最终就是各说各的,完全无法沟通。这是我国社会矛盾与撕裂无法抚平的根本原因之一。
华人社会内部也一样,华社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谅解基础薄弱,更谈不上相互尊重与了解,却充满各种套标签与挂符号的行为,如此情况,我们只是挂著多元面具的单元暴力而已。
别再忽略微型华小
2019/05/30 光华日报/评论
~文:杨玲
一路走来,全国华小都被教育局不公平对待,无论是拨款、奖学金、属意科目、进入大学等等,都让华裔生苦上加苦,更何况是微型华小。
全国微型华小就像一株在屋外角落任尽风吹雨打的小树,微小的树枝,在风雨中挣扎,这树干还能支撑多久?全国华裔,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是时候轮到你们去撑住这微小的体形,让它屹立不倒。
当你看到友族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国内微型华小就读,而身为华裔父母的你正在想办法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名校就读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吗?很多微型华小就是靠友族家庭支撑才没有被迫关闭。
很多华裔父母都认为微型华小很差,跟名校比,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应该是部分华裔父母心里在作怪吧?他们一心想着名校,就觉得微型华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如,其实名校或微型华小,教材都是一样的,而且每一位微型华小的老师都尽心尽力专注教学、监督,所有的设备也不差,实在没有理由拒绝微型华小。
身为华裔子弟,更应该支持微型华小,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跟自己的孩子总是以英语交谈,不是英语不好,“方块字”是母语,身为华裔,为什么不教育下一代?如果每位父母都放弃让下一代学习,那“方块字”很快就消失。当你的孩子只会用ABC却不会以“方块字”写出他的姓名时,你不会感到羞愧吗?难道孩子不读名校,就读微型华小就不成材了吗?很多医生、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等不是从微型华小毕业的吗?年轻的父母,请教育你的下一代,要发扬母语,维护华小及华教教育,因为你是华裔。
校方用心良苦,甚至有些免费送物品给新来报到的小学生,但是学生人数依旧减少。年轻的父母,请记住,关闭一间华小轻而易举,但想要新建一间华小,等到头发变白,脱落,牙齿也没了,还等不到呢!
微型华小体形虽小,但也希望教育局一视同仁,不要忽略它的存在。
“发扬母语,维护华小,关心华教的发展是每位华裔子弟的职责”。华小这条路布满荆棘,实在不易走,希望年轻的一代好好珍惜,支持微型华小,让它继续生存。
常走后门 种下恶因
2019/06/0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金阙
从大学预科班谈到后门上市,再谈到利用一些捷径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板,这个社会,带出了资本主义至上的无奈。
坦白来说,所有通过捷径达到的成功,大都无以为继;而且,一个控制得不好,可能带来无穷后患。
怎么说呢?如果大学预科班为实力不强的学生开了后门,那么他们进了大学,是不是肯定可以获得一纸文凭?大学教授是不是面对“一定”要让他们毕业的压力?如果是,那么,将来他们没有该学士的实力,在社会上是否难以找到工作?而作为培育他们的教授和大学,声名是否也因此受损?如果不是一定可以毕业,那么,我怀疑4万个学生中有多少位可以成功毕业?不管是或不是,这种宁滥毋缺以及拔苗助长的行为几乎肯定为将来一连串的社会问题种下恶因伏笔。
这和后门上市或捷径上市是殊途同归的。聪明的银行顾问想尽办法绕过严格的监管和法令,务必要获得一个上市的座位。不过,如果先天不良或者后天不足,利用创意会计手法侥幸过关,之后一样带来后患;自己遭遇问题不要紧,糟糕的是祸及无辜的小股东,亏了大家的血汗钱。
可是,我们观察散户对股市的看法,似乎也不是非常正确。很多散户还是认为股市是个大赌场,所有上市的公司“都”是要来坑人,老板上市都是要套利,或者让小股东“接盘”。这种想法非常不健康,可是,从散户屡屡受骗的情况,却又不是全无道理。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教育出了问题
为了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向许多能在股市赚钱的前辈(或者后辈;学无先后,达者为先呀)讨教。个人觉得,那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读书受教育,除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还有一样不可或缺的,就是学习道德伦常、做人的道理。当功利越倡行,礼义廉耻越沦丧,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许多社会价值都被扭曲了。所以,会出现政府毫无廉耻的大开后门,甚至认为关掉后门是自杀的行为,这种颠倒是非的做法;所以,也出现了借贷PTPTN无力偿还,却不觉得羞耻,反而希望政府豁免偿还的想法。一些人觉得拐杖文化不是病态,一些人觉得特权是理所当然;而政府没有大智慧解决这些问题,所谓的社会共荣,再过三百年也只是空谈而已。
同样的,学校没有教导我们如何投资理财,没有一个规范之故,这领域出现许多学说门派、百花齐放,却不晓得哪个是放诸四海皆准。在急功近利和金钱挂帅的推波助澜之下,许多投资者不相信深耕致富,反而沉迷于短线赌博。
所以,我觉得别埋怨这个社会太冷酷,自己应该先培养良好品德,分清是非黑白,才不会被金钱牵着鼻子走。也许许多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可是,将心比心,这些所谓的聪明人,在教导自己的孩子后辈时,是教导他们不顾一切的追逐名利,还是厚德载物呢?传统的一句老话,老爸当贼是迫不得已,可是,没有一个贼阿爸愿意自己的孩子也当贼,是为此故。
《固打制鸡肋,食之?弃之?》
2019/05/31 中国报/评论
·~作者:宋明家
公元219年,曹操率军攻打汉中,与刘备军队对峙数个月,进退两难,处境越来越糟透。
当晚大将夏侯惇入帐问口令,正巧曹操看到汤碗里的鸡肋,随口就说“鸡肋!”
主簿官杨修明白他的意思,解说:“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
歇后语“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应该就是来自这典故,藉“鸡肋”比喻没多大价值,丢弃却可惜的东西。
近几周内,教育固打制是国内火红课题,延烧到其他经济领域优惠政策,网上各族言论更是两极激化,对该不该保留以肤色为依据的固打制,争议不断。
以下这些数据,或许能让读者从“食之”和“弃之”两个面向去思考此议题。
需要保留固打制的“食之”考量,主要为“土著占B40的大多数”,以及“土著收入不如非土著”:
1)2018年9月的土著与国家未来大会上,经济事务部长阿兹敏强调,政府会继续帮助低收入B40的土著群体,因为土著占B40的71%,而且B40土著的每月平均收入(RM2600)低于B40非土著(RM3400)
2)2015年10月20日,首相署部长华希在国会书面回答的数据显示,土著对华裔和印裔“收入不平等比率”(nisbah
ketidaksamaan pendapatan)分别为1比1.38和1比1.13,仍有差距。
影响族群和谐
3)2015年国会书面答覆数据显示,73%
B40来自土著群体,人数接近200万,比B40华裔(17.5%)的46万7000人多出逾4倍。若以单一族群比较,每10位土著就有4.5人属于B40,华裔则只2.8人。
4)在国家整体贫穷率只有1.7%的今天,高贫穷率的土著群体尤其必须严加关注;例:半岛原住民(77%)、沙巴姆禄族(56%)、砂劳越本南族(65%)。
至于不应保留固打制的“弃之”原因,此文不讨论诸如“固打制弱化竞争力”的论述,只略提经济负担相关看法:
1)多数土著偏向乡区居住(暂未找到相关数据;但相比非土著,多数马来人和东马土著选择低压、悠闲、生活费偏低的乡下生活,却是不争事实),华裔则较偏向留在生活开销偏高的城镇;M40的华裔城中人,生活很大可能比乡下/小镇的B40辛苦得多。
2)高收入群体T20中,土著占53.81%(718,600人),富裕人士在数量上远超华裔(494,800人;37.05%)和印裔;非土著B40群体占大马人口26%(共约70万人),虽比土著的近200万人低,但也不能等闲视之。
3)许多M40非土著家庭为了孩子大专教育,卯足了劲拚命赚钱,只为了孩子补习费、大专教育基金等教育投资,大幅度加重非土著家庭的经济负担,原因就是:固打制!
不管是谁当政,执政党都必须顾及广大马来族群的感受,因选票考量,无法“弃之”;反之,因固打制缘故,公立大专学术水平发展缓慢,造成“食之无味”两难局面。
若要朝向不依肤色的社会重组和消除贫困目标前进,政府目前只能“小口食之,慢慢弃之”,逐步开放固打配额给各族群“弱势群体”,最终让国人享有平等教育权益。
而弱势群体的定义,不可依B40、M40和T20收入类别来订定,而是必须了解诸如家庭人口、居住环境、产业拥有、日常开支、医药负担等状况指标,才能有效辨识这些社会上无权势、无人脉的弱势群体。
更重要是,不能一味以肤色分类──这不但加深贫富鸿沟,也严重影响族群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