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002


一劳永逸承认统考文凭


2019/10/2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莫辛阿都拉


民兴党领导的沙巴州政府宣布承认统考文凭。这些都是我们已知的事。

他们是在不久前宣布的,并引起了极大的欣喜。此举被誉为“将让沙巴受益的坚定措施”。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博士说,独中一直以来都是大马和沙巴多源流教育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且“统考文凭持有者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中发挥了宝贵和建设性的作用”

在沙巴出生的胡逸山,也是统考文凭持有者,由于60所独中有9所位于沙巴,沙巴州政府承认统考文凭这一“大胆的举措”只会为沙巴带来“数不清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承认统考文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更别说其复杂性。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统考文凭毕业生进入公立大学和公共领域的问题。简单来说。

其中也一直存在种族因素。再加上不团结和不爱国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因素造成了向政府争取承认,或全国承认统考的最大障碍。

争论漫长而激烈。而且还在持续。现在,它又再次出现,因为许多统考生发现出国留学太贵了。因此,他们想进入家乡的公立大学求学。但是如果统考文凭没有获得官方承认,这些都不可行。因此他们必须努力争取。

但是批评者(考虑到对方采取的攻击性言论,这应该是正确的词汇)迅速提醒所有人,多年前独中曾“获得献议加入”国家教育体制(改制为华中)但遭到部分拒绝。从那时候起,这个决定一直困扰着他们。这些都是后话。

现在最主要的是许多人不知道但又很想知道的事是,布城是否会跟进沙巴?民兴党毕竟是希望联盟政府的一部分。

胡逸山肯定希望如此。“这(沙巴的决定)也将促使联邦政府采取正确的行动,并追随沙巴的脚步。”胡逸山表示。

那么联邦当局会这么做吗?跟随沙巴的脚步。但在此之前,必须指出的是,在沙巴之前,希盟领导的马六甲州政府已经承认统考文凭了。据报道,没有设下任何条件。早在20187月。

马六甲首席部长阿德里说,随着州政府承认统考,独中统考文凭持有者将能够成为州公务员。

但是,当被问及统考文凭持有者是否可以申请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时,首席部长表示,这项承认暂时仅限州政府层面,并将在适当的时候扩展到该州的其他层面。

我认为已经够好了。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马六甲没有像沙巴那样大张旗鼓。

无论如何,回到问题上──联邦政府是否会跟随沙巴的脚步,就像胡逸山敦促的那样?好吧,他们既然没有跟随马六甲的脚步,为什么他们要跟随沙巴的?

持平而论,联邦政府已经通过教育部成立了一个工作队,负责收集反馈、相关讯息并就承认统考文凭的问题提出建议。

该工作队的主席是作家兼文化活跃分子邱武英。其他成员还有大马伊斯兰青年运动(ABIM)主席莫哈末拉依米和董总署理主席陈友信。

邱武英指出,州政府的决定不影响工作队的决定和结果。

对于沙巴承认统考文凭,邱武英说,除了媒体报道之外,他对消息一无所知。但他接着说,最重要的是细节。

随着媒体报道的发展看来,统考文凭生似乎也需要持有大马教育文凭。因此,正如他所看到的那样,这可以理解为学生进入公立大学的门槛将是大马教育文凭成绩,而不是统考成绩本身。

在不贬低沙巴州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似乎对承认统考文凭“起不了作用”。根据邱武英的说法,“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细节很重要,且是必须厘清的部分”。

沙巴首席部长沙菲益在作出宣布时说,该承认附带“某些条件”。但是在撰写本文时,我尚未获得详细内容。

除了沙巴或马六甲,联邦政府的任何决定将最大程度取决于工作队的建议和报道。

至今,该工作队访问了72名个人或团体,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每人至少给予两个小时时间。工作队还要访问更多的人,以了解他们的观点、建议和想法。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最终报告才会提呈给政府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将近40年以来,统考文凭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对邱武英而言,“必须一劳永逸地解决,让人们可以理解它实际上是什么”。

英文版请点击Recognising the UEC: Sabah now, the entire country next?



智慧比知识重要


2019/10/19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博士


小学课本收录《智慧比知识重要》一文。原文出自中国培训讲师吴甘霖。文章提到孔子的马被农人扣押,弟子们去索回的事迹。故事见于《吕氏春秋》: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课文详细写了子贡索马失败,马夫却成功索回的经过;也写孔子给学生们解惑,解释何以子贡做不到的事,马夫却轻易做到了。课文带出的教育意义——知识重要,智慧更加重要。

教这篇课文时,老师常总结成“子贡只有知识,没有智慧“。可怜以言语闻名的子贡,背负了污名。这是浅层理解课文的结果。

其实,文中写孔子说:“最好听的音乐是韶乐,可是请飞鸟聆听,可能是噪音。光有学问和口才,并不能担保你事事顺利呀!“这段话是作者偷天换日的妙笔,把庄子的话让孔子说了: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庄子表达的是他一贯主张的自然法则,养鸟就要用养鸟的方法,让他们回归深林,遨游江湖,如果用养人的方法养鸟,鸟反而死去。课文写马夫对农人说:”你不在东海耕种,我不在西海牧马。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牲畜难以驯熟,不懂得人事,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吃呢?“让学生好好揣摩这两段话的意思,岂不更好理解课文的教育意义?

我们的社会也常犯子贡的错误。论学识,无人可比,辩论起来有理有据;可是放到真实生活,却常把事情搞砸,神憎鬼厌。智慧比知识重要,因为智慧使行动有结果,带来胜利。



马来西亚的华语


2019/10/2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骆宇欣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越来越多元,我们有机会接触各国网友,无论是发帖分享意见或是留言调侃,身为华人更是容易与外国的中文世界网民交流。

不久前,在朋友圈看见有人提问——你们在和中国人说话时,会不会刻意用“北京腔”讲话?

由于有着不少中国各地的朋友,我想了想自己平时说话的方式以及跟当地朋友说话的方式,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觉得国人所谓的“北京腔”多是听起来很做作的,充满不恰当的儿化音的腔调,而非较为标准的“普通话”。

但是近来有位台湾朋友告诉我,我说话的方式和腔调“很不像马来西亚华人”,是否在对话中有意识地拿掉了“那部分”。震惊之下,开始思索自己到底失去了“哪部分”,开始反思自己是否陷入“北京腔”的陷阱,何以不自觉地“背弃”了国情。

我想,对方想表达的,或许是我的遣词用字没出现“啦、吧、哒、喂、诶、哇咾”之类的尾音?还是没掺杂着国英语及方言词句?不得而知。

较早前,聆听了一场探讨华语华文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及发展变迁的讲座。其中谈论到华人先贤初落脚时只会说各自方言,几乎互不交流,就连孙中山、陈嘉庚等人在面向不同籍贯群众演讲时还需要带着方言翻译的事迹。及至后来办学时开放各籍贯子弟入读学堂,才弃方言教学而改用统一语文,再一路发展至今。

当年先贤的高瞻远瞩,让华文教育相对完善与普及,也为马来西亚的华人面向中华区域的交流带来了便利。这十年来,多的是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到华校,前朝政府也公派友族公务员远赴北京大学专门学习汉语。可惜的是,在华社,SPM/STPM的华文科考生年年减少,就连华小也渐渐面临国际学校的招生竞争。

华人,或许是精明的思维,就连学习母语也要考虑“好不好用”、是否容易考到A、不要影响成绩单免得拿不到奖学金,呼吁鼓励新生代学习时更要说是因为中国经济崛起了学华语能更容易沟通,做生意更方便云云。

身处同一片国土,我们从来没见过马来人印度人因为英语“好用”而抛弃自身的语言。泰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法国人、意大利人等等国家,也没有因为英语“好用”、国际通行,而不珍视自身语言,反而拥有更强烈的民族自尊,除了发展经济,也在影视、餐饮、艺术等领域展现魅力,以此让外国人主动去学习他们的语言以更直接了解相关文化。

身为华人,我们学华文,考华文,说华语,几乎是天经地义或自然而然的。充当“官话”角色的华文,在课堂上正统学习;方言就留在家里由各籍贯传承,这样的华族才不至于失去根基,失去凝聚力。

华团、华教领袖或家长应当鼓励后辈至少读到SPM华文,有了考生的量,才能显得出平均水准,分数线才能更平衡,才会更容易拿到好成绩。而不是现在这样,多是有信心考A的考生才报考,导致分数线提高,进而出现要95分以上才能A+的局面,造成“华文难考”的恶性循环。

学吧!就算没有崛起,也没有任何一种语文是无用的。在中学阶段多学一科华文,也不是要人人都学到成为博士的程度。只不过,若是身为华人都不学不考不说,难道还要留给异族人士去学,再转个身来为我们的子弟上课授业吗?



华校如此艰难!


2019/10/20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陈绍安


吉华H校觅地建校、迁校计划,从购地到建校工程,估计须耗1200万令吉。

1200万令吉是甚么概念?这1200万令吉,倘要由吉打州内的华社悉数支援,发动筹款是要向多少社团、商家、机构和个人募集才有可能达标?问题是吉打州内的华社,真富裕到足以支付一所小学1200万令吉的购地和建筑工程费?若要用时间慢曼筹集直至达标,那又要耗多少时间?或要多少年才能让一所华小如愿以偿?

吉打华人,和全马来西亚华人一样,心中都有“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念,吉华H校只是个案之一,不说过去一间又一间华小或国民型中学建校、迁校或增建、扩建校舍,甚至独中的常年开支,有哪一项不是吉打华人一点一滴辛苦筹措所得?

过去吉华K校,也是在诸多压力和阻难过程中,一步一脚印的走在建校迁校的路上,除了千辛万苦筹措巨款,还得严格遵照官方程序订定的繁文缛节去付诸行动。

据了解,吉华K校当年走完千里万里路,行至关节眼上突然又受阻,眼看工程一卡可能又要再拖几年情况下,一时心急的负责单位和个人更不惜横斗官方程序,以先斩后奏方式抄前挺进之后,再后补程序所须的手续。如此做法,虽有风险,建筑工程甚至整个建校计划会被喊停,甚至有被判非法的可能,但是为了华校,为了K校长远的未来,那些负责单位和个人,甚至赌上了单位和个人的命运。

这不是钱财问题,这可是赌上单位和个人的未来,不得不靠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和克服的沉重担子。

K校之后,现在轮到H校。

正在筹策建校、迁校的吉华H校董家协成员,日前就拉队叩访今已落脚吉打港口路的吉华K校,追忆10余年前HK两校共用甘榜霹雳老校舍的辛酸史,两方人员都不甚唏嘘,感慨华教的路真的很难行啊!但是,不得不行!

1200万令吉巨款,是很吓人!单是要筹足这笔巨款,董家教成员确实少一分勇气都不行!

吉华H校两年前发动建校迁校计划至今,本月18日以《爱华教》义演回馈损款人的仪式上,正式公布成功筹获第一阶段所需的534888令吉。意即,1200万令吉的长征,至今也还走不到真正的半途,余下800万令吉仍待努力筹措。

吉打华社每遇这类华校筹款,都有说不出的无奈,很多时候再苦也会捐一点,尤其今年区内众多华校和慈善团体争相募款形势下,开始出现不堪负苛状态,即便如此也还硬撑下去,一直都还支援到底,然后开始埋怨政府对待华教的方式,开始要求负责单位和个人去向政府争取教育拨款,而且要争取足够建校的拨款来减轻华教负担。

可是,谈到教育,谈何容易,1200万令吉要政府悉数拨款解决?天方夜谭是吧?根据现有条款的限制,像吉华H校这样的国民型小学,若真幸运,若真能得到政府拨款支助,最多也只能争得500万令吉,这还不足以解决吉华H校至今仍不敷的800万令吉余额。

网上搜寻当年吉华K校的情况,争到最后教育局也只批了36万令吉拨款。

今日,吉华H校与希盟州政府沟通建校迁校过程中,略有感受改朝换代前后确有差别,最明显的是今日希盟行政议员和正副部长接到问题时,虽然也不会马上作出承诺,但至少都会在短时间内回应,包括之前面对所购置地段要转入非营利有限公司名下,却因不符相关商业法令条款而受阻时,也获贸消部长拿督斯里赛夫丁即时回应并快速解决,过后会见副教育部长张念群要求拨款,也很快接到副部长部门主动回应要求呈上详细资料公函,以期快速完成申请拨款的程序。

吉华H校建委会主席王庆中就直言,这让他们看到希望,因此会加速填土工程之后,马上呈函启动申请拨款程序,即使最终无法申获500万令吉,至少也要争得300万令吉以减轻吉打华人支援华小建校的沉重负担。

吉华H校本身即已感受到希盟的诚意,这一回华社就确真希望如此诚意,可让吉华H校同人如愿以偿,即使无法一举解决建校问题,至少不要再让州内华社因不堪负苛,不要再遇吉华H校筹募建校基金时,陷入捐或不捐的尴尬处境。

一路走来,华校如此艰难,这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一回如何万难当头扶一把,也都看希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