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003


大专应“去政党化”


2019/10/2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郑庭河


众所周知,这世上有不少开放予公众的大专是由宗教组织所创办、经营,乃至管理,但是——虽没做过调查——由政党所创办、经营或管理的(党校不算),恐怕应该非常少,马来西亚的党办大专诚属非常独特的例子。

质言之,与宗教组织不一样,政党毕竟是准备执政的,有机会掌控一些官方职权、机会、门路和资源,理论上非常不适合经营大专(仅仅创办或还可以接受)。因为一旦成功掌权,其就有可能通过官方优势来徇私,特别关照自家的大专,对其他非官方的民办或私立大专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压力,同时也有可能“公器私用”来谋政党利益,如把学校当作“政绩”来大搞宣传,乃至做“情感勒索”。

“丰功伟绩”背后的不公

质言之,如拉曼学院的例子,明眼人应可看出其创办实乃由于联盟/国阵政府在高等教育上贯彻狭隘土著中心主义,为避免当时的公立大专出现太多非土著,也不敢容许非土著创立民办大专(如独大)而挑起部分土著的“敏感”,因而为了安抚当时华社的不满而通过执政成员党马华圆成的。

易言之,当年的马华已开始有点当政不当权,拗不过巫统的土著中心主义及议程,同时又面对华社极大的诉求压力。华人明明作为实践各种义务包括生产、缴税、卫国的公民,却不能在母语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得到公平待遇,连后退一步,要自力办高校也不容许,怎能不“火滚”?

无论如何,所谓“无鱼虾也好”,拉曼学院的创办到底还是帮了华社的大忙,若非拉曼学院,许多第二、第三、第四代华人要晋身专业人士和中产阶级就有点困难。只是,到底不能掩盖的事实是:这些华人本应有权到公立大专享受更低廉的公家补贴的高等教育,而不是被迫选择必须付较高学费且科系选项不多的拉曼学院。更何况,当年付不起拉曼学院学费的华人也并非少数。

如果当年的马华争气点,从根本上为华社争取到合理的公立大专升学保障,或至少争取到华社民办大专(及官方补贴),那拉曼学院或大可不必创立。惟荒谬的是今天某些论者竟然选择性地遗忘或漠视国阵的不公和马华的无能,片面地把拉曼学院的成立形容为马华为华社成就的伟大功业,强替其涂脂抹粉,简直是歪曲历史!

当然,平心而论,马华当年的失责或失败,也不是不可理解,毕竟当年513事件前后的整个形势的确不是那么好应对,能成立拉曼学院,恐怕也确实是“好过没有”了。所以说失败的可能不只是马华,而是整体华社,马华刚好是处在“浪尖”而已。

马华是时候功成身退

总之,不能否定拉曼学院和今天的拉曼大学学院(拉大)的确为华社和国家栽培了不少人才,也不能否定马华在国阵执政期间通过其特殊关系为学院争取到“少许”(相比于大量输送到与巫统有关系的大专)经援。然而,这一切到底还是不能否证政党涉足经营大专是极不健康的。

今天的希盟政府若如打算“整治”媒体公器那样,开始进行大专的“去政党化”,解除或稀释政党在各大专中的制度化利益关系,会是一个积极的发展。当然,这不应该只是针对拉大,虽说目前因刚好有财政拨款问题而令“身份模糊”的拉大一时沦为课题焦点。希盟政府,尤其林财长在有关拨款的问题上或有点“公报私仇”,的确不可取,但至少其要政党撤离大专的论点,的确是可取、可赞的。

质言之,自90年代以来,整个高教环境已大变,通过政党关系为社群争取“好过没有”的高教机会著实已有点不太相干(因民办和私办大专已遍地开花),不过政府直接补贴民办高校倒还是有其意义。换言之,政党如马华已到了“功成身退”的时机,如果还是执意不放手,让本就为社群而办,非牟利也不应沦为政党“邀功”工具的大专“民营化”,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广州、珠海及汕头问学记


2019/10/24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小黑


上个星期,我和檳吉28所独立中学的校长和行政代表受中国驻檳城总领事鲁世巍阁下的邀请,到华南一带的大专院校作一个近距离探访。

我们的行程前后8天,足跡跨越广州、珠海及汕头三大城市,拜访十多个教育单位,所获得的成果是颇為丰硕的。有一个强大的祖籍国是幸福的。我们这一群校长,每到一处教育机构或者大专学府,就為独中生请命,坦诚提出要求如下:

一、正视统考成绩与SPM的差距,并要求以统考為入学标準;

二、以统考為基準,向主办单位建议申请大学奖助学金的合理条件;

三、优先录取持统考文凭之独中生。

出乎意料的,我们的要求均获得主办方予以重视。

我们和中国的大学其实有着渊远的关係。早年暨南大学已经是我国独中学生寻求学问的重点学校,它和福建省的华侨大学是当年特别為华侨开办的学校。近几年,我国留学中国大陆的学生更有突飞猛进的现象。

不忘初心追求学问

中国的科技进步神速,是我们必须卯足力气才能追得上的,有好多优秀的大学我们都不太认识,华南理工大学就是其中一所。我在大学访问期间,偶尔翻阅它的招生说明书,才发现原来它在世界的排名是如此辉煌,不禁肃然起敬,嘆气:这是一颗明珠呀。其实,接下来的几天,当我们参观了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分校,才看见他们的校园之大之美。北师大因為是诺贝尔小说家莫言的母校,这裡还创立小说工作坊,让有志之士申请参加。真的嘆為观止。

中国人从建国初年的贫瘠,到当今的宽裕富足,还是不忘初心,认為应该认真读书,追求学问。真是一个良好的传统。去年参观天津大学及南京大学校友捐赠的图书馆,讚嘆不已。这种亲近书本,把读书当作终生的追求,是何其重要呀。我们游览珠海的中山大学,看见有关当局正在大兴土木。问:什麼工程?回曰:很多系都在开发中。多少基金?回曰:大概80亿。中国如此重视教育,成就肯定持续扩展。在汕头县的教育局,局长开心的向我们报告,近乎98%的小学生会升上中学。我静默地看着他,心中充满感慨,中国在10年内肯定是个超级强国。

我们对中国闪亮的前程充满信心,接受这个难得的邀请,近距离与有识之士交涉,庶几乎可以替我们独中的孩子争取更优渥的求学机会,以及经济上的赞助,促成明天会更好。



兼容并蓄是国家前进的解方


2019/10/24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黄荣文


2020年吉州财政预算案中,每所独中各获10万令吉拨款;而州内60所人民宗教学校(SAR)获100万令吉,平均计算每所只获区区16000令吉。

伊党议员周二在吉州议会辩论明年度财政预算案时,提出以上数据做对比,忿忿不平州内3所独中所获拨款比宗教学校多。

不过,2名伊党议员莫哈末沙努西和旺罗马尼周三先后在议会内外澄清,伊党并没有反对独中的拨款,只是希望“州政府能够更加公平对待宗教学校,给予更多的拨款”而已。

伊党议员到底有没有忿忿不平其实不重要,但是他们把独中和宗教学校作为对比,却也突显不同族群、不同立场的人士,看待同样一件事有差异,而这并不奇怪。

华社一直认为,政府多年来忽视了独中的发展,好不容易州政府今年终于纳入预算案,明文规定明年会给予独中一笔拨款,友族议员却也来争取给予宗教学校一笔公平的拨款。

州政府没有资助宗教学校吗?许多人都不清楚州政府有没有资助宗教学校,只是个人观感中就“以为有”、“应该有”,或者“不可能没有”。

现在,伊党议员跳出来强调:每所宗教学校只获得16000令吉的拨款而已,很少很少,不够不够。

事实上,独中和人民宗教学校都没被列入主流教育体系,只是多年来因宗教原因,被纳入需要向宗教局登记注册的教育单位,避免传扬的教育有违伊斯兰教义;基本上应该算是半官方的地位。

为此,我们需要非议伊党议员的看法吗?还是指责希盟政府为何没有给宗教学校各10万令吉,这是一道难解的议题,因为大家的要求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西班牙加泰隆尼亚自治区人民上街争取独立,据称原因之一是不希望自己的富庶,“浪费”在支援其他经济每况愈下的地区,但是中央政府却把国家视为一个整体。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人民的努力让国家取得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成就,若是当年中国比较富庶的沿海地区,不愿意支援其他较贫困的地区,中国会变得怎么样?

中国学者张为维这样形容,中国坚持本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否则国土幅员这样广阔的中国,早已像前苏联般分崩离析,因为不同的省市可能有自己的地域考量,不同的族群又有本身的计较。

中国政府在强调“以民为本”的情况下,让国家日渐进步。遗憾的是,小小的马来西亚现在还在计较单一地区、单一族群的利益为优先,那国家的前景又在那里?



正确引导新青年


2019/10/23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陈得芳


日前,马大“新青年”于近期连续发动了两场举国轰动的事件。其一是邀请郑家朗到马大,与学生为反送中条例风波交流。郑家朗为港独组织“众志”副主席,于会上,他认可香港示威诉诸暴力,美化公共设施激进施虐者,无法令人苟同。

其二,新青年主席黄彦铬于毕业典礼上的抗议行动,针对马大校长不务正业,与另三所大学联合主办破坏多元种族关系的马来人尊严大会,煽动种族情绪,伤害友族感受,并予以强烈谴责。

青年是国家建设的栋樑,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大马华裔青年以上两举,一贬一褒,但也彰显这就是新时代年轻人的产物。我们当以重视。

遗憾的,新青年领导并无谴责相关反送中言论。据该会脸书透露,有大学生身历险境到香港,举国旗支援当地学生颜色革命,这种危险唐突做法,我深表忧虑。

因为,无论对象是活体或实体,暴力伤害都非正道,逼不得已并不是脱身借口。香港社会目前困境,即社会议题被骑劫,如何来止暴制乱、恢复法治秩序?新青年这种激进做法,不止干预了外国内政,也让人担忧此等不良文化在我国蔓延。

至于黄彦铬对于种族言论的抨击,我们看到了新青年的希望。在树立新马来西亚公正理念下,新青年踏出了勇敢的一步,真正为年轻人立下榜样。

要撇除种族极端言论旧体制的作风,首先就要制止领袖们的极端种族思维,无论在朝在野皆不许以煽动博取支持。群众的鞭策就是最好的武器,不能给予包容原谅。

正当国家步入降低投票年龄至18岁之宜,这股未来决定选择政府的主宰权,恰恰大部分落入这群年轻人手中。年轻人缺乏对时事的关注、脸书的投入多过对法律的认识、国家历史的认知严重不足等,重重缺乏造成年轻人容易受到误导,走上错误又激进的轨道。

因此,引导年轻人对国家与社会负责形成了目前教育主导路线。公民团体更应积极扮演这个当政者永远办不好的角色。

希盟与国阵,任谁都不愿意得罪这一层次的年轻选票。拟定策略引导他们做出公正民主的选择才是上上之策,否则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