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004


民族母语教育价值新论(上篇)


2019/10/2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日前,由马来亚大学、玛拉工艺大学、博特拉大学和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联办的“马来人尊严大会”提议6年内废除多元教育制度,即关闭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以达成国民团结目标。“马来人尊严大会”的这项提案,似乎在响应不久前首相敦马哈迪的“母语学校不需要”论。

当时,敦马哈迪首相接受某电台专访,认为我国不需要母语学校,因为这些学校无法让人民团结。但政府顾及华社维护母语教育的敏感性,不会关闭母语学校。

我国独立、人民当家作主超过一甲子,国家领导和高级知识分子的思维竟然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尊奉英殖民地时期“废除各民族方言学校,以确保国民效忠团结”的教育政策!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推崇母语教育教学价值,难道我国民族母语教育学校只能是消极的被动性共存?

提升母语文化意识

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最利便、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本民族促进身分认同、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这已为教育学界所公认和实践验证,无需赘言。笔者拟从母语文化意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思维品质等视角,反思民族母语教育的价值。

母语是用母亲的语言传达的、一个人最初学会的本民族共同的标准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本体;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留根工程”,是传承民族精神遗产的生生不息的文化流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订每年的2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意即在于强化各国人民的“母语文化意识”,坚定学生学习母语,传承并创新母语文化的信念。

各国母语教育无不让学生通过母语学习去亲近并融入其所承载的文化,自觉深植文化传统,夯实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长盛、永续辉煌。

提升母语文化的综合品位,是奠定优质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16年国际母语日发表献词指出:“母语在多语言方案中是优质教育的基本要素。这切合《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第4项重点目标的落实:关注优质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技能、知识和价值,实现梦想,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马来西亚华社建设母语教育、发展母语文化,应该树立这份尊崇感和自信心。

培育母语学科核心素养

新世纪以来,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



民族母语教育价值新论(下篇)


2019/10/2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是学科课程与教学。就语文课程教学来说,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注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提升文化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为了适应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当前世界各国母语教育教学实现转型:课程发展经历“知识导向”至“能力导向”再至“素养导向”的嬗变过程;教学中心正持续从“知识本位”向“语用本位”和“思想本位”转移;教学目标变单一的“语知语能”为“知能情意”的多维度发展。

随着母语教育教学范式转型,其价值取向将致力于让学生通过个体言语实践,掌握基于语用规范、洋溢生命智性活力的母语,立身成人,实现与世界的价值联系,丰富精神生命的内涵。

母语教育教学致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助力,也是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价值贡献。

母语学习优化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反映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包括具备问题意识、思辨分析、逻辑推理、批判质疑、独立思考的系统思考素养,并能行动与反思,选择制定合理方案与策略解决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母语教学纷纷将学习母语与优化思维品质有机结合起来,视学生学习母语为淬砺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建构与运用实践过程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并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就以阅读教学来说,学生要求阅读、思考、理解、评价文本,其过程贯穿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理解语言文字、判别语言运用,发现文学现象、感受文学形象,批判审视思想内容、梳理想象与联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构建有意义的结论等。这也是炼就母语创新智慧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学习母语、掌握母语的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民族母语教育教学的价值,除了传授、学习语言文化之外,还深刻体现在个体“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群体智慧的开发,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功能健全社会的构建等方面。这对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将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民族母语学校在我国是合理合法、顶天立地的存在!


语言统一未必团结国民


2019/10/25 星洲日 /言路

~作者:傅文耀


有时候,我的侄女会和我聊天,分享她在学校发生的各种事情,例如说:她只是班上第二高的女生,她的朋友阿米娜长得最高,甚至比男生还高,因此座位会被安排在后面。

有时候,她也会投诉班上的另外一位同学莫干,因为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被老师罚站。她的班上只有40位学生,大约有78位非华裔学生,我的侄女和他们没有太多相处的问题。

只是,有时候她会很苦恼地告诉我,马来文是她比较弱的科目。她也知道马来文很重要,愿意花比较多时间学习马来文。

分享上述的一些小事,主要是回应近期马来社会再度针对母语教育发出了各种质疑意见,近期筹组中的土著权威党的一位律师入禀法庭,指出母语教育违宪,没有资格获得政府拨款。

另外,所谓开明宗教司阿斯里,也在接受网媒采访的时候表示,所有孩子都应该在单一源流教育小受教育,这有助于促进国民团结。

这些来自马来民间质疑母语教育的声浪,从独立至今从未停歇。问题是,只要在同一源流上课,国民就会更团结吗?这些反对人士,没有引述任何调查或研究成果,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同化了其他族群,我们国家会变得更为美好。

只能说,这样的想法非常地天真,就算所有的非土著都能口操一口一流的马来文,这些反对母语教育人士,还是会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述。

观察邻国,泰国和与印尼华人都采取了同化政策,只是近几年才基于经济利益,开放国民学习中文。但泰国华人和印尼华人命运却大不相同,泰国华人可以跻身于社会主流,高官显要有不少都拥有华人血统,你几乎分不清楚谁是泰国人或华裔。

印尼华人命运则较为悲惨,就算他们抛弃了原本华人姓氏,每当国家需要找代罪羔羊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箭靶,被当地狂热民族宗教分子攻击。

不过,个人也意识到,如果只是在舒适圈内发表抱怨文字,根本无助于族群之间的沟通。因此,本人尝试在阿斯里脸书上,与这些一面倒支持单一源流教育的友族同胞们沟通。

本人在该讨论帖上回应,若要各族小孩在同一屋檐下上课,不是不行,而是应该把国小和国中的教育办得更好,在资源更为充足的情况下,国小的的师资和硬体上都应该远胜于华小。事实上,每年把小孩送进华小的友族同胞却一直增加,甚至占了18%之多。

但是阿里斯脸书的支持者,却以围剿的方式,不断往笔者身上狂抛“怕输”、忽略社会契约、不感恩的标签,还有最刺耳的“回唐山”经典名句也在留言区出现。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没有放弃沟通,在选择忽略一些人身攻击留言,也有一些理性巫裔同胞,尝试分享他们观点,让我更了解他们的忧虑。

我的马来语并不好,但是爱国和跨族群沟通意愿,比那一些在“盗贼统治”下享尽各种好处的精通马来语的非土著精英来得更好。

就算大家说一样的话,如果你没有愿意倾听和关怀别人的心,冲突还是会一直存在。



教育的目的


2019/10/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秀娟


在英国曼城上社区翻译的课,上课的主题是英国的教育制度。课堂上讲师介绍了一遍英国的教育制度,然后问我们当中谁人是为人父母的?课堂中80%学生都是家中父母。讲师接下来请我们比较英国的教育和自己原生国的教育制度,发表看法。

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国的教育制度比较理想,一些学生认为如果能够综合两个制度的话,就会是一个世界上完善的教育系统,最后有一小群的同学认为英国的教育制度最为理想。

首先来谈一谈英国的教育制度,上课时间的长短是和马来西亚一样,就是每天6个半小时的上课时间。每一班,小学有一个主要的指导老师,还有助教。老师和学生的比率是113,所以一班不能超过30个孩子。老师负责安排教学内容和主要的教学。助教则负责小组教学,针对孩子比较弱的方面加以辅导和协助老师批改功课。孩子的功课一周有两份作业,那是英语和数学功课,和一本每周必需要完成的英文读物,然后写下读后感。一周还有10个听写的英文生字。其它科目如美术、历史、科学、地理、环境课题就在课堂上教,没有作业。如果一般的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比较弱,每个小孩在家也可以登录平板电脑上的英语和数学户口学习。英国的小孩功课是极之少的。面对特殊儿童,政府会拨款给学校请特别培训的老师一对一教导。所以是不会影响课堂上正常教学。

反观我小时候在马来西亚的小学教育。课后补习一周三次,学校功课繁多,补习功课也很重。还要学华巫英三语。华文和马来文模拟作文每周要背读,英文没那么讲究。每一天的学习就是不断的被喂哺知识,背诵文章。一班只有一个老师对着40个小学生教书。错一题我会被打一下。我在班上最好就是静静听教,不然会被老师说我不专心学习,会影响班上其他同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很乖巧”的孩子,少犯错的我。孩子少有发言权,潜在的能力似乎也没有地方发挥。我也可以明白,一位老师面对40个孩子教学,学生的品行问题更是棘手。可以想象当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特殊儿童的问题大概就是自然被边缘化了。可怜的老师怎么还有能兼顾得了呢?

我国的教育制度也不是独有的。总结社区翻译课堂上学员的发言,发现亚洲 (包括中国、东南亚、中亚国家和印度)都是类似的教育制度。孩子课业繁重,认真面对学习,亚洲的父母们觉得这样才是实质的教育制度。

最后,讲师请同学再比较一下孩子每天早上起来准备上学的情况,我们全班同学顿时一致的同意,在英国上学的孩子们每天起床是快乐准备上学,积极面对学习的。因为,在班上,小朋友们被尊重、有发言的机会、有和同学们合作和讨论的机会。

总结的时候,讲师说,教育不是面对考试这么简单,其实还有人格的塑造。因为当一个人踏入社会的时候,他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有独立思维、有创造力、能说服大众、展现自我、与人沟通、团队合作和作为领袖的能力。英国的教育制度,其实就是往这样的方向塑造一群有能力面对未来和社会的年轻人。